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判断价值。方法:选取143例患者分别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以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患者使用24小时心电图监测后,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更准确的对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期间门诊收治的420例主诉为胸痛、胸闷、心前区不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佩带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机进行监测。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结果 420例患者中,320例(76.19%)患者经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确诊为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其余100例(23.81%)监测结果显示正常。结论通过对420例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观察分析,表明动态心电图在临床上有很大应用价值,且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监测窦性心动过缓老年人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窦房结功能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137例窦性心动过缓的老年病人,男性65例,女性72例,年龄60~89岁,监测他们的24小时心电图,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以动态心电图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为依据,符合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例41例,占29.92%.结论 24小时心电图可以对老年人窦性心动过缓进行监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 监测窦性心动过缓老年人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窦房结功能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137例窦性心动过缓的老年病人,男性65例,女性72例,年龄60~89岁,监测他们的24小时心电图,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以动态心电图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为依据,符合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例41例,占29.92%.结论 24小时心电图可以对老年人窦性心动过缓进行监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安装起搏器患者的临床意义,以供参考。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70例植入起搏器的患者,分别给予常规心电图检测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患者起搏功能,不同起搏方式发生感知功能异常情况及两种检测方法对患者感知异常和心律失常的检测率。结果 70例患者共发生心律失常22例(31.43%),感知异常32例(45.71%)。其中2例心律失常、1例感知异常为常规心电图中检测出,19例心律失常、31例感知异常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中得出。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患者的感知异常、心律失常等情况检出率较高,可发现常规心电图检查不能发现的问题,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埋入起搏器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了解是否存在起搏器故障及相关诊断。方法:对埋入起搏器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起搏器故障常见的有感知异常(低感知、过感知)、起搏功能异常、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等。结论:动态心电图能全面了解起搏器的功能,同时对起搏器故障的诊断应慎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时程动态心电图监测以及NYHA分级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的影响。方法:38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NYHA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组,进行连续72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59例患者诊断为心房颤动,其中42例在既往已被确诊为持续性房颤,17例为本次新诊断患者,72小时动态心电图均确诊为持续性房颤。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出169例(48.56%),48小时则为235例(67.53%),72小时达到255例(73.28%)。24、48、72小时动态心电图均显示随着NYHA等级升高,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检出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72小时动态心电图在NYHAⅠ~Ⅳ级患者中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检出率明显高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2小时动态心电图仅在NYHAⅠ级患者中检出率高于48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76例(21.84%),48小时检出95例(27.30%),72小时检出129例(37.07%)。24、48与72小时动态心电图均显示随着NYHA等级升高,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检出率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8、72小时动态心电图在NYHAⅠ~Ⅳ级患者中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检出率明显高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2小时动态心电图仅在NYHAⅠ、Ⅱ级患者中检出率高于48小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房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随着患者NYHA等级升高而升高,延长动态心电图监测时程可明显提高心律失常检出率,但在NYHAⅢ~Ⅳ级患者72小时动态心电图与48小时动态心电图相比优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同时监测的临床意义进行观察分析。方法:资料选自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高血压病人8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86例患者实施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同时监测,以探究病人的症状表现、血压和心电图间的关系,从而研究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同时监测的临床意义。结果:经研究发现,86例患者中有32例病人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症状的时候血压波动和心电图的改变有较大的关系。结论:对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进行同时监测能够为症状表现、血压和心电图间关系的分析提供重要依据,具有不容忽视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同时监测的临床意义进行观察分析。方法:资料选自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高血压病人8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86例患者实施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同时监测,以探究病人的症状表现、血压和心电图间的关系,从而研究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同时监测的临床意义。结果:经研究发现,86例患者中有32例病人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症状的时候血压波动和心电图的改变有较大的关系。结论:对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进行同时监测能够为症状表现、血压和心电图间关系的分析提供重要依据,具有不容忽视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在常规静息心电图中常难描记到,通过24小时连续记录的动态心电图,可准确记录到室速的发生、发展及变化,给临床提供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信息。我们对经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出的34例室速进行分析如下。资料和方法我院从1990年3月至1993年2月1374例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发现短阵室速34例,其中男性27例(占79.4%),女性7例(占20.6%)。冠心病18例(其中包括陈旧性  相似文献   

11.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临床常作为对心律失常的定性及定量诊断、晕厥病因鉴别、心肌缺血的辅助诊断、评价抗心律失常治疗效果等。临床上大多数心律失常为间歇或者偶然出现,心律失常病人以心悸为主诉就诊时,常常并不在正当发作时,因此常规心电图很难发现。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活动,对检出偶发或阵发心律失常具有优越性,对于有心悸症状者,对照病人日记中所记录的出现心悸的时间与相应时间的心电图改变,可以判断病人的心悸症状是否由病理性心律失常所致。而以心悸就诊的患者以老年人较常见。本文对200例常规体表心电图正常的老年人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来明确症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以便明确诊断,协助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2.
动态心电图(DCG)系美国理学博士Holter在1957年发明,亦称Holter(霍特)。自1961以来在临床上已广泛使用,是心血管疾病领域中一项高效、实用、准确、可重复性的无创性检查方法。目前,已换代为十二导全信息动态心电图,可连续记录24小时、48小时甚至72小时心电图,可显示监测期内心脏搏动总数、最高及最低心率、平均心率及心律失常的次数、程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14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以探讨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有症状与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表现,昼夜规律变化及对病情与预后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一组22~28岁的67名女性青年志愿者进行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经询问病史、物理检查、X 线胸片、十二导联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排除了心血管疾病和  相似文献   

15.
本文观察68例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动态血压,探讨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与血压升高的关系,所有患者均同时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显示日间血压明显高于夜间(P<0.05),其中以上午6—12小时血压为高,且此时心电监测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时间。  相似文献   

16.
65例阵发性胸痛患者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阵发性胸痛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变化情况。方法:对65例阵发性胸痛患者进行24小时心电图连续监测,并详细记录监测时间内的生活及活动情况。结果:65例患者休息、活动时均有ST段压低,但以活动时发作较多,ST段压低时快频依赖者占64.6%,发生心律失常占70.8%,其中室上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占92.6%。结论:动态心电图是诊断短暂或持续心肌缺血的可靠指征。  相似文献   

17.
动态心电图(DCG)也称HOLTER心电图,是一种可以在活动的情况下,长时间连续记录的心电活动的方法。它能1次记录24小时心电信息,为临床与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我室用ECGLAB动态心电分析(HOLTER)系统对351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或自觉有阵发性心悸的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及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比较其检出结果,旨在说明对心律失常及ST-T改变动态心电监测较普通心电图更有临床诊断价值。对象与方法选择临床初步诊断患有心血管疾病或自诉有阵发性心悸而就诊的患者共有351例,其中男147例,女206例,年龄21~76岁,平均46.8岁。住院患者342例,门…  相似文献   

18.
张慧 《吉林医学》2013,34(23):4694-4694
目的:观察分析2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共500例,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常规的心电图进行诊断。结果: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于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出率为79.2%,明显要高于常规心电图的28.6%,两种心电图诊断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4小时动态心电图能够较好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具有较高的诊出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监测中的实际效果。方法:通过对297例冠心病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 ST 段压低数及心肌缺血等症状的数据。结果:发现297例冠心病患者中,有心肌缺血88例(88.78%),其中14例为有症状的心肌缺血,74例为无症状的心肌缺血;SMI 的发作高峰时间段是上午的6-12点间,且发生率、ST 段压低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症状 SMI 在冠心病患者中比例较大,通过实施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后,其能够提供准确的发病时间数据,这为有效诊断无症状 SMI 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监测中的实际效果。方法:通过对297例冠心病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ST段压低数及心肌缺血等症状的数据。结果:发现297例冠心病患者中,有心肌缺血88例(88.78%),其中14例为有症状的心肌缺血,74例为无症状的心肌缺血;SMI的发作高峰时间段是上午的6-12点间,且发生率、ST段压低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症状SMI在冠心病患者中比例较大,通过实施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后,其能够提供准确的发病时间数据,这为有效诊断无症状SMI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