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肾移植术后整体护理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肾移植术后患者生理、心理特点的不同,将肾移植术后的护理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手术1个月内,第2阶段为手术1-6个月,第3阶段为手术6个月后。根据各阶段不同的特点,制定不同护理对策和重点,初步建立了有利于延长移植肾存活时间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以“健康宣教”为重要内容的整体护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旨在了解分阶段健康教育模式对肾移植康复期患者的影响,深化优质护理内涵。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2011年9月收治的96例肾移植康复期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传统健康教育;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7月收治的99例肾移植康复期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移植术后时间,分为术后3个月、3-6个月、6个月以上三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疾病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第一阶段(术后3个月),着重建立良好的医护患沟通关系,给予正确用药指导,指导规律运动,从费力较少的运动开始,循序渐进。第二阶段(术后3-6个月),根据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患者所产生的心理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比如男性及年轻患者易于接受宣教,可以集中进行健康指导,但是女性和年龄较大的患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予以实践指导与关心,即“宣教于平时”;同时该阶段是肾移植后存活最关键的时期,因此要告知患者排斥反应现象,如遇发热、移植肾区痛、体重突然增加、血压升高、尿量减少等要及时就医,提高肾移植患者自我监护能力。第三阶段(术后6个月以上),着重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主要包括坚持服药,定期复诊,自我监护,调节身心等方面。分别观察两组不同阶段的患者依从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满意度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三个阶段的患者依从性、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三个阶段的患者肾移植术后无近期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出现17例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结论 对肾移植术后康复患者实施分阶段、全程式健康教育作为一种优质护理服务的延伸,提高了护士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健康教育的时效性,改善了患者疾病自我管理行为和疾病照护的结局。  相似文献   

3.
2000年1月~2004年11月,我院对80例患者行肾移植术,初步建立了一整套肾移植术后护理常规.根据患者的生理、心理特征,将术后护理分为3个阶段,护理的重点在第1阶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2000年1月~2004年11月,我院对80例患者行肾移植术,初步建立了一整套肾移植术后护理常规。根据患者的生理、心理特征,将术后护理分为3个阶段,护理的重点在第1阶段。现报告如下。1第1阶段(术后1个月内)1·1心理特点及护理对本组术后1周移植肾功能已恢复正常的患者进行随机调查。发现心理状况主要表现为4种:盲目乐观、恐惧、缺乏信心、情绪不稳定。其中盲目乐观占20%(16/80),此型患者男性居多,没有明显的年龄差别,但多数患者受教育水平较低,从事的职业比较简单。多数表现出信心十足,缺点是常不能配合治疗,认为有些治疗是多此一举。恐惧者占4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活体亲属肾移植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活体亲属肾移植的临床护理资料,6例均开放性手术获取供肾,将供肾移植在受者右髂窝内。结果:6例受者移植肾恢复血循环后立即泌尿,血肌酐3~5d内降至正常。供者术中及术后未出现外科并发症,术后1~7个月复查肾功能正常。结论:活体亲属肾移植是解决供肾缺乏的重要途径;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完善供体和受体准备,重视供者安全,术后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和护理、健康教育,以促进活体肾移植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术后感染的特征,对患者进行一系列临床分析并制订护理对策。方法对2010年3月-2014年6月我院112例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的患者进行调查,针对感染原因进行分析并制订护理对策。结果本组112例肾移植患者术后感染率为31.25%,1个月内感染率为54.3%;2~3个月感染率为22.9%,4~6个月感染率为14.3%,6个月以上感染率为8.6%。其中,肺部感染比例为57.1%,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比例为22.9%,切口感染比例为11.4%,消化系统感染比例为2.9%。混合感染比例为5.7%。不同时间内、不同部位的感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制订的护理对策,本组感染的35例患者护理效果良好,所有患者的感染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达到治疗目的。结论经过临床分析以及制订护理对策,可有效控制肾移植术后感染率,这对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Orem自理理论为指导对肾移植术后患者实行护理干预,观察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方法:选择2003-01/2006-06在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和湖南省益阳市人民医院行肾移植手术的肾移植术后患者118例,均知情同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①Orem自理理论组(n=68)以Orem自理理论为指导,评估患者的自理能力及自理缺陷,采用不同护理系统及健康教育对患者实行护理干预,让患者共同参与护理计划的制定和所有护理活动。②对照组(n=50)进行常规护理服务。术后1,3,6个月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Ⅰ级:完全恢复日常工作;Ⅱ级:恢复半量日常工作,正常日常生活,Ⅰ级,Ⅱ级为生活质量良好。结果:118例肾移植术后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Orem自理理论组患者无一例发生护理并发症。②Orem自理理论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良好率(Ⅰ级 Ⅱ级)显著高于术后1个月(59%,13%,P<0.01),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良好率(91%)显著高于术后3个月(P<0.01)。Orem自理理论组患者术后3,6个月的生活质量良好率均显著高于同时段对照组(24%,62%,P均<0.01)。结论:以Orem自理理论为指导对肾移植术后患者实行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总结8例肾移植患者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期行自动化腹膜透析的护理体会。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密切监测循环功能,加强液体管理,严格执行自动化腹膜透析的操作规程,预防及处理自动化腹膜透析过程中出现的报警,预防并发症,加强患者心理支持。经自动化腹膜透析治疗后,6例患者在1个月内肾功能逐渐恢复脱离透析,1例在3个月左右肾功能逐渐恢复,1例患者治疗1月余后脱离透析,但3个月后因并发症恢复透析治疗,6个月后患者接受二次肾移植手术,术后恢复顺利脱离透析。  相似文献   

9.
我院1999-09~2006-12进行肾移植患者115例,有6例患者术后出现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经积极的治疗护理后5例治愈,1例死亡。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女2例,男4例。年龄32~54岁,平均41岁,其中2例为2次移植。感染发生时间:肾移植术后3个月内1例,3~6个月4例,超过6个月1例。术前6例患者血清CMV—IgM、CMV—IgG检查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肾移植术后环孢素A和皮质醇联合应用可使患者发生高脂血症的风险升高,观察在此基础上应用硫唑嘌呤和霉酚酸酯对肾移植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1/2006-01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肾移植患者65例,患者均知情同意。①实验分组及方法:按服用免疫抑制剂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硫唑嘌呤组35例,霉酚酸酯组30例。患者肾移植术后1年内均以环孢素A和皮质醇为基础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免疫抑制方案始终为环孢素A 硫唑嘌呤 皮质醇或环孢素A 霉酚酸酯 皮质醇。②实验评估:检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个月及12个月的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6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时检测血清肌酐水平。结果:65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术前患者高脂血症的发生率是35.2%,至术后第3个月为62.7%,术后第6个月为52.3%,术后第12个月为39.3%。②术后1年中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第3个月时霉酚酸酯组的总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硫唑嘌呤组(P<0.05),但在第6个月以后,两组间总胆固醇与三酰甘油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1年的监测中,两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皆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结论:在以环孢素和皮质激素为基础免疫抑制方案的肾移植患者中,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有明显的升高倾向,而这种升高倾向可能与长期服用硫唑嘌呤或霉酚酸酯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对宫颈癌手术患者并发症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行宫颈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整体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出院6个月后的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尿潴留、尿路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体护理可以减少宫颈癌手术后患者的并发症,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原发性肾盂非移行细胞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肾盂非移行细胞肿瘤8例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本组8例血尿和腰痛是主要临床表现,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鳞状细胞癌7例,腺癌1例。T3期5例,T4期3例。6例获得随访病人中5例死于全身转移,1例随访至今无瘤生存。结论:原发性肾盂非移行细胞肿瘤临床罕见,诊断较困难,大多数病人疗效较差,可能与就诊时肿瘤已是晚期或对全身治疗反应较差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对优质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以进一步促进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方法便利抽样选择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住院患者170例对其进行优质护理服务,即在加强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强化护理服务理念,制定个体化护理计划,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和人文关怀。在患者出院前,采用自制问卷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以分析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和患者需求。结果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对优质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较高,特别是对基础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达85%以上,但在心理护理、血液净化护理操作方面的满意度则有待提高。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满意度较高,但在护患沟通、人文关怀和健康教育方面与患者期望之间还有差距,应有针对性地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4.
张菁 《天津护理》2001,9(5):241-243
我科通过3年的实践建立外科整体护理质量控制体系,成立质量控制小组有计划有次序地解决问题,使整体护理得以全面开展和逐步深化。并逐步规范外科整体护理质量监控内容,制定具有全面性、针对性、公开性、实用性的外科整体护理质量总体评估标准,从而调动了全体护士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整体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例。干预组采用中医整体护理,对照组采用西医护理,分别统计两组COPD患者的6 min步行距离、干预前后症状评分、随访期症状评分、急性加重次数等数据并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在6 min步行距离、干预前后症状评分、随访期症状评分、急性加重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整体护理可提高COPD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的治疗疗效,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综合医院开展个性化护理的做法和效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开展个性化护理 ,深化整体护理内涵。方法 :确立个性化护理服务理念 ,制定护理质量标准和目标 ;护理信息化管理及流程改造 ;建立护理支持系统 ,整合资源。结果 :个性化护理体现了整体护理的内涵和发展延续 ,护理满意率保持在 97%的高水平 ;为病人提供了既科学又能满足病人个性需求的安全护理 ,提高了护理工作自身的价值 ;信息化管理和护理支持系统的建立 ,提高了护理技术质量。结论 :实践证明个性化护理是先进的服务理念 ,是促进整体护理深化的重要内涵 ,符合医疗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7.
邓瑜 《全科护理》2011,(4):283-284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术病人的护理。[方法]对92例单纯性肾囊肿病人行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术,同时加强心理护理、术前准备及术后常规护理、切口及引流管观察、呼吸道护理。[结果]92例病人均一次手术成功,术后3 d~5 d出院;随访6个月~12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加强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术病人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308例泌尿科行后腹腔镜手术病人的整体护理进行总结,为教学和护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提供资料。方法 对泌尿外科308例已经手术的病人的整体护理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在心理、术前准备、术后恢复方面的护理经验。结果 在护士的系统化整体护理下,病人术前能积极配合手术准备,术后恢复顺利,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结论 系统化整体护理对病人是非常必须的,能及时发现问题,促进病人顺利康复,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B J Make 《Respiratory care》1986,31(4):303-310
In the 4 1/2 years beginning in January 1981, the University Hospital at the Boston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admitted 46 ventilator-assisted individuals to its Respiratory Care Center and discharged 38 of them to their homes with ventilators. Of the 46 admitted, 23 had COPD and 23 had neuromuscular or skeletal disorders. All the latter were successfully sent home, and 15 of the 23 with COPD went home. At follow-up in 1985, of the 38 patients managed at home for periods of 1 to 51 months, 30 were surviving and 4 with COPD and 4 with neuromuscular disorders had died. One died immediately after discharge, one who had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lived 9 months at home before dying, and the other 6 lived at home a year or more before dying. These results were made possible by an inpatient facility that had the goal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ventilator-assisted persons. This was done by the use of portable ventilators on motorized wheelchairs, by the use of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 and by encouraging and training patients to become independent and responsible for their own personal and respiratory care. The hospital-based Respiratory Care Center is staffed by a team from physical therapy, occupational therapy, respiratory therap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social service, psychiatry,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nd otolaryngology. A pulmonary physician directs the program and a respiratory nurse specialist is co-director and oversees its daily operation. The rehabilitation process has six stages: Stage 1 is stabilization, Stage II is evaluation, Stage III is rehabilitation planning, Stage IV i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Stage V is discharge planning.(ABSTRACT TRUNCATED AT 250 WOR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