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8 毫秒
1.
目的:探讨桡动脉直接穿刺法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540例急慢性肾衰非造瘘患者行桡动脉直接穿刺进行血液透析,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传统常规穿刺的基础上,对穿刺点的选择和操作方法进行了改进。结果:桡动脉直接穿刺1次成功率达95%,与传统常规穿刺法相比,穿刺成功率提高18%,而且穿刺部位保护良好,无发生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结论:桡动脉直接穿刺法操作简单,能迅速建立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且创伤小、易止血,病人易于接受。只要操作得当,护理到位,可作为中短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也可在长期血液透析中应用。  相似文献   

2.
<正>动静脉内瘘作为血透患者永久性血管通路已在 临床广泛建立,我院自1997年以来成功利用患者头 静脉和桡动脉部位行动静脉直接吻合50例,并通过 术后的精心护理,同时也指导病人怎样保护好内瘘, 这样既能保证了透析的进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 量,同时也减少了病人因穿刺困难而造成不应有的 痛苦。  相似文献   

3.
血液通路的建立是透析中的首要问题。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直接动脉穿刺法、经皮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大隐静脉插管法、动静脉内瘘、人造血管等。我院自1994年以来,利用直接穿刺桡动脉形成穿刺隧道动脉瘤为57名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成功地进行了血液透析,714例次。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7人全部为慢性肾功能衰竭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患者。其中,男38人,女19人。年龄17~70岁。用直接桡动脉穿刺形成穿刺隧道动脉瘤,男性24人,女性11人,占2/3。本组57例中,直接桡动脉穿刺2326次,利用动脉瘤建立通路1714次,占73.68%,透析存活3年以上1…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血液透析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院自 1992年至今共收治老年人血液透析 2 4例 ,占同期总透析病人的 9.1% ,护理过程有如下体会。1 血管通路的建立及护理老年慢性肾衰病人几乎是长期透析治疗 ,诊断明确后即应保护备用的血管 ,避免穿刺 ,尽早行动静脉内瘘术。若是单次透析 ,选择四肢大动脉穿刺。若是多次血透及动静内瘘未成熟前 ,行深静脉双腔留置导管进行透析 ,待内瘘血管成熟能使用后拨除。直接动脉穿刺时 ,由于老年人大都有血管粥样硬化 ,管腔较细 ,穿刺困难 ,应选择较粗动脉。如桡动脉搏动细弱者 ,可选择足背动脉、至肱动脉。注意穿刺血管出血 ,血管壁脆性大 ,凝血功…  相似文献   

5.
赵辉  薛为贞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12):1515-1516
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最常用的措施,而建立通畅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必备条件,股静脉直接穿刺是急性透析、血液灌流、内瘘成熟前常用的方法。在透析过程中,用16G内瘘针直接进行穿刺,不好固定,针头容易脱出血管,造成血肿或出血,不利于患者反复透析、对肥胖或高度浮肿的患者穿刺更困难。我院自2006年10月--2009年5月对39例患者采用套管针进行股静脉直接穿刺,行血液透析,临床上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6.
随着透析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透析质量逐渐提高,病人的生存时间也越来越长,而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透析质量的基础,动静脉内瘘是最主要的透析血管通路[1],如何针对病人的动静脉内瘘条件,选择合适的穿刺方法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是非常重要的。现临床中应用较多的穿刺方法为绳梯式穿刺、区域穿刺、钮扣眼穿刺(或称窦道穿刺法)[2],目前绳梯式穿刺为最安全、使用时间最长的穿刺方法,但是,由于穿刺点均匀分布在造瘘血管上,每次间隔0.5~1厘米,需要足够长度的可穿刺血管,对于血管条件差,可穿刺血管短的病人则无法使用,我中心自2009年至2012年其中的28名可穿刺血管短维持行血液透析的内瘘患者采用纽扣眼穿刺法,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主要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28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8例,年龄在25岁至80岁之间,高血压肾病9例,糖尿病肾病1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采用纽扣眼穿刺法建立血管通路,血流量在200ml/min~250ml/min,除1例因脑出血转为腹膜透析外,27例均功能正常,最长内瘘已使用4年。另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2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采用纽扣眼绳梯式穿刺法建立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7.
杨海珍  肖劲逐 《海南医学》1994,5(3):148-149
建立和维持有机能的血液通路是血液透析的先决条件。紧急血液透析或需要长期血液透析内瘘成熟前,由于外瘘目前已无应用,直接动静脉穿刺建立血管通路是唯一的方法。由于受穿刺部位血管有形成动脉瘤和损伤后血管纤维化管腔狭窄,某一部位不能在短期内接受多次穿刺,因此只有采用多个部位交替穿刺进行血液透折。本文就我院1992年13月至1993年10月采用桡动脉、足背动脉交替穿刺建立血液通路进行血液透折12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病人年龄19~64岁,平均年龄48岁。男性9例,女性3例。急性肾衰3例,2例为急性大出血并发肾衰,五例为急…  相似文献   

8.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理想又方便的血管通路,常作为透析的首选通路。动静脉内瘘术后,静脉扩张,管壁肥厚即“成熟”,原则上需等待4周~8周,这段时间内,尿毒症患者主要靠单针双腔临时中心静脉置管或直接动脉穿刺来建立临时血管通路进行透析治疗。但对于经济较困难无法承受中心静脉导管费用、动脉直接穿刺难以成功的患者,且已行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成形术的透析患者,我们采用术后7d~14d使用离吻合口较远的肘部静脉做血液透析引血通路来提前使用获得了成功,未对内瘘成熟造成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上肢桡动脉一头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治疗最常用的通路。但是临床上常常遇到头静脉闭塞或口径太细,多次行内瘘手术均失败,又需要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时,可采用人造血管移植。我科自2005年起填补了昆山市血透病人中无人造瘘管的空白,使那些遭受多次穿刺痛苦的病人从此可以减少疼痛,从而获得很好的透析效果,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赖以生存的重要替代手段之一[1].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存率的提高和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的重要前提.目前建立血管通路的方法有动静脉內瘘、桡动脉穿刺、肱动脉穿刺、足背动脉穿刺、股静脉穿刺、深静脉置管等.常选择桡动脉穿刺.因桡动脉解剖位置表浅,易触摸到搏动,易于固定、按压,血流量充足,透析的再循环发生率低[2],透析充分;另外桡动脉穿刺不受气候、环境和病人体位的影响,不用宽衣解带,易暴露穿刺部位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3].但是桡动脉反复穿刺不成功,易引起血管痉挛、血流量不足,甚至导致穿刺部位发生局部血肿、出血、渗血,严重者导致感染等并发症、增加患者痛苦乃至产生恐惧心理.2013年8月至 2013年10月,我院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指尖摸脉定位法进行桡动脉直接穿刺建立血管通路154 例,穿刺成功率高,血流量充足,患者普遍耐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最常用的措施,而建立畅通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必备条件,桡动脉直接穿刺是急性透析、内瘘术前常用的方法,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用16G 内瘘穿刺针进行穿刺,往往会使患者感到剧烈疼痛,因此产生恐惧、害怕心理,长此以往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不利于患者反复透析。我科自2003年10月~2004年11月对32例患者选用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进行桡动脉直接穿刺行血液透析,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2例患者中,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46.3岁,其中急性肾衰患者17例,内瘘成熟前的慢性肾  相似文献   

12.
<正> 在工作中,常常遇到一些急性肾衰,药物中毒、慢性肾衰急需血液透析而来不及做瘘。透析间隔时间长不愿做内瘘,及一侧内瘘不成功而拒绝做瘘者,迅速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是确保血液透析、血液灌流和病人存活时间的首要条件,我们常采用桡动脉穿刺。从1996年2月份开始,我们对90例需紧急血液透析和  相似文献   

13.
桡动脉穿刺在老年维持性血透中应用广西柳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张素娟本文对10例老年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透患者,采用直接反复穿刺桡动脉作为永久性血管道路进行血透,结果桡动脉穿刺建立血管通路能保证足够的血流量和充足的透析时间。用桡动脉穿刺进行血透共230次,平均...  相似文献   

14.
桡动脉穿刺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学发展 ,血液透析在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及急性中毒治疗抢救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管通道是接受血液透析病人的生命线 ,动静脉穿刺是紧急血液透析建立暂时血管通道[1]简单而安全的方法。下面是我科三年来采用桡动脉及前臂浅静脉直接穿刺建立暂时血管通道的护理体会。1 临床资料我科对未建立内瘘急需透析的病人 ,多采用动静脉直穿建立暂时血管通道。1998年 12月~ 2 0 0 1年 12月我科进行桡动脉穿刺 15 3例 ,共穿刺了 13 5 8人次。女性 71例 ,男性 82例 ;慢性肾衰尿毒症 113例 ,安眠药中毒 8例 ,内瘘阻塞 8例 ,鱼胆中毒引起急性肾衰 2例 ,外…  相似文献   

15.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燕林 《广西医学》2002,24(9):1402-1403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病人的生命线 ,是病人赖以生存的新“器官”〔1〕。因此 ,减少血管通路并发症、维持血管通路的通畅 ,延长使用寿命一直是临床工作者努力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综述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护理进展。1 血管通路的类型1 1 临时性血管通路 :适用于急性药物中毒或急性肾功能衰竭需紧急透析或内瘘成熟前透析所建立的血管通路〔2〕。暂时性的血管通路有穿刺时不易固定、易感染及患者活动受限等缺点〔3〕,故不作为长期透析时的血管通路。 (1)直接动静脉穿刺法 :本方法的缺点是 ,不能留置 ,易损伤病人血管 ,因此不能作为长期血管…  相似文献   

16.
直接动-静脉穿刺在血液净化中并发症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接动一静脉穿刺在血液净化应用中操作简便,一次穿刺仅需2~3min,经济高效而又安全,是临床首选的临时性血管通路,患者及家属普遍接受。它适合于急诊血液净化、内瘘尚未成熟的或者内瘘手术失败而需规范透析的患者,经济困难不能规则透析,肾脏移植前透析患者,心血管系统不稳定不宜行内瘘手术患者。但穿刺时患者痛苦.偶有血流量不足、穿刺局部血肿、易渗血、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并发症。所以在临床操作中,要努力做好预防和护理,减轻病人痛苦,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244例次内瘘口穿刺血液透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的维持生命的一种替代疗法,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透析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首要条件,充足的血流量直接关系到透析质量的高低。透析时常规穿刺使用时动脉穿刺点应至少离开吻合口2cm以上。我院在2005年1月至2006年5月期间在因各种原因造成内瘘充盈量差,且无法立即重建内瘘的情况下,直接以向心方向穿刺内瘘口进行透析,均达到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18.
聂翠芝 《吉林医学》2013,34(23):4803-4804
目的:旨在通过采用内瘘针行股静脉直接穿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建立有效的血管通路。方法:25例8 686次血透患者均采用日本NIPRO公司产的内瘘针行股静脉直接穿刺,透析结束后拔出内瘘针按压15~30 min。观察这种血管通路的成功率、血流量、并发症、清除率和成本费用等。结果:股静脉穿刺操作简单迅速,流量可达200~300 ml/min,并发症发生率极低,成功率达97.8%,清除率高于动脉穿刺、与中心静脉置管和内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具有成本低、安全简单的优点。结论:股静脉直接穿刺是除动静脉内瘘外较为理想的血管通路,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头静脉、桡动脉吻合的动静脉内瘘手术及建立长期血透通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利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头静脉、桡动脉吻合的动静脉造瘘手术的80例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端侧吻合65例,端端吻合13例,放弃手术2例,分析手术效果.结果 78例手术患者术后瘘口均可扪及震颤或闻及血流杂音,3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术后未能闻及血管杂音;2例患者术后4周内瘘口有血栓形成需要重新手术,内瘘使用首次穿刺透析,最大血流量>200 ml/min者72例,<200 ml/min者3例,动静脉内瘘使用半年至3年,最长使用3年的穿刺近300次,仍使用良好.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头静脉、桡动脉吻合动静脉内瘘手术操作简便、吻合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是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动脉穿刺及动脉瘤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透析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药物中毒等有效的替代疗法之一。血液通路的建立是血液透析的关键,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可采用动-静脉内瘘。但对于急性肾功能衰竭、药物中毒或不适合做内瘘的患者,动脉穿刺是最好的手段之一。  动脉穿刺是指用穿刺针直接在四肢浅表动脉穿刺引血进行血液透析,它操作简便、血流量充足,透析充分,不改变血液动力学,不增加心脏负荷,透析效果比做瘘及股静脉穿刺更佳。大部分患者多次在桡动脉穿刺后,在穿刺部位形成动脉瘤。但由于动脉瘤位于腕关节处,活动多、血管较浅、管壁薄、突出皮肤表面,因此易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