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原发性非上皮性肿瘤,其中食管间质瘤(尤其恶性间质瘤)多为个案报道。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证实为原发性食管间质瘤6例,现总结其诊治经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4年收治的34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病人临床表现中腹痛与消化道出血较常见,发生部位最常见为小肠和胃;肿块平均直径10.2cm;术后均经病理学诊断为恶性。术后12例复发,4例死亡。结论肿瘤大小、位置、核分裂像、免疫组化指标是判断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对病人诊断为恶性或潜在恶性的胃肠道间质瘤必须进行包括手术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肿瘤,是胃肠道问质瘤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由未分化或多分化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现将我科1994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恶性胃肠间质瘤22例(包括7例良恶性交界性肿瘤)做一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9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胃肠道间质瘤中胃60例,小肠15例,结直肠12例,食管2例,网膜和肠系膜9例,肿瘤最大直径为2.8—15.0cm。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117阳性率为100%,CD34阳性率为88%,S-100阳性率为29%,α-SMA阳性率为45%。2年生存率为87%。结论CD117、CD34等免疫标志物是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最有价值的指标。外科手术和术后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化学治疗是有效的胃肠道间质瘤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的分子机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是人类胃肠道最常见的肿瘤,原癌基因c—kit突变导致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是其发病的主要机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无c-kit突变的胃肠道间质瘤中,存在PDGFRA基因的突变。此外,尚存在诸多基因和蛋白参与了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和发展,如染色体14q和22q的杂合性缺失导致某些抑癌基因的丢失,HMGB1、COX-2、Hsp90、CA-RP等。本文主要综述胃肠道间质瘤的相关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6.
小肠间质瘤约占胃肠道间质瘤的3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1998年9月至2008年9月间收治了26例小肠间质瘤,现将其诊治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2006年收治的2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CD117的阳性率为96.1%,CD34的阳性率为80.7%。全组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100%。未发生手术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最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肿瘤大小和核分裂象是判断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1983年Mazur首先提出GIST的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1999年人们认识到GIST起源于肠道间质干细胞-Cajal(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目前国内认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免疫表型上表达KIT蛋白(CD117)、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研究3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3年4月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统计学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 32例患者,2年总体生存率为85.3%,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9.2%.影响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的因素包括:肿瘤大小、远处转移、核分裂像、NIH危险度分级.结论 NIH分级、远处转移是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来源于Cajal间质干细胞的胃肠道肿瘤,相对少见,我院2003年3月-2010年10月共收治GIST20例,其中胃间质瘤13例,小肠间质瘤5例,直肠间质瘤2例,给予综合治疗,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预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6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对患者无复发生存率进行比较分析,分别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评估.结果 Kaplan-Meier分析表明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术后3年无复发生存率明显低于其他部位间质瘤患者(P=0.002).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原发部位、核分裂数目、临床症状均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大小、原发部位、核分裂数目为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的有效预测指标.结论 不同部位胃肠道间质瘤的3年无复发生存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十二指肠间质瘤的预后最差.肿瘤大小、原发部位、核分裂数目是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近10年来随着临床病理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作为一种独立的临床病理,GISTs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现就其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食管间质瘤是非常少见的食管肿瘤,来源于食管间充质细胞,属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s)的一种,占全部胃肠道间质瘤的5%。我科2013年10月胸腔镜下切除食管间质瘤1例,长径15cm,周径2—3cm,临床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胃和小肠间质瘤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胃和小肠间质瘤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5年1月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收治的105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小肠间质瘤初诊即为晚期者较多,因而根治性切除比例低。结论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部位和病期过晚是胃和小肠间质瘤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5.
赵建国  翟会侠  吕震  杨华 《腹部外科》2008,21(3):167-16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7年10月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4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6例均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月~5年30例,复发7例,转移3例,再次手术7例。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胰瘘1例、细菌性腹膜炎1例、切口裂开1例,均治愈。结论外科手术和分子靶向治疗是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对复发和转移者应争取再次手术,同时联合分子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16.
胃间质瘤36例临床诊治经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临床上对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认识不足,使GIST诊断及治疗遇到困难。本文对2000年1月至2006年7月收治的36例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进行回顾性研究,旨在探讨其临床特点,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p21WAF-1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以期为胃肠道间质瘤恶性程度的诊断、判断预后指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9月—2011年6月的病例,包括胃肠道间质瘤病例63例和非胃肠道间质瘤病例的正常胃黏膜标本30例,进行免疫组化测定。采用SAS9.2统计软件分析各个指标有无差异。结果:胃肠道间质瘤组和正常组在性别和年龄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间质瘤组和正常组的p21WAF-1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21WAF-1蛋白表达与肿瘤直径、有无坏死、细胞类型和危险程度有关。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组的p21WAF-1蛋白表达低于正常组,影响p21WAF-1蛋白表达的因素主要有肿瘤直径、有无坏死和细胞类型,p21WAF-1蛋白表达可作为判断胃肠道危险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杨嵘  )  李晓刚  )  毛文源  )  王超  )  罗开元  ) 《腹部外科》2014,(2):127-129
目的研究内镜联合腹腔镜对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切除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4月至2012年4月间诊治的10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其中男性60例,女性42例;年龄在20~79岁,平均为(57.8±6.7)岁。62例为胃间质瘤,行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40例为肠道间质瘤,运用腹腔镜联合肠镜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均行胃肠减压、补充液体、营养支持以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待肠道功能恢复后,拔除胃管。短期内进行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对所有患者进行半年以上的随访观察。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病变部位定位准确,手术过程所需时间为40-80min,术中出血量在5-30ml,无中转开腹手术的患者;术后无吻合口出血及吻合口漏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半年,均无肿瘤复发。结论两镜联合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疗效明确,手术的安全性高,同时降低了开腹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损伤,是目前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诊治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然而由于GISTs自身的复杂性,对其认识一直未能统一。本文就目前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认识和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非上皮源性常见肿瘤。由于该肿瘤在组织起源、生物学行为判断和免疫组化表型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同的意见和新的发现,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就胃肠道外间质瘤、胃肠道自主神经肿瘤、胃肠道间质瘤与神经纤维瘤病和其他上皮性肿瘤的临床关系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