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国庆  刘世勤 《山东医药》2003,43(11):54-54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指头部外伤后3周以上、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出现的血肿。此类患者头部外伤多较轻,起病隐袭,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容易误诊。  相似文献   

2.
慢性硬脑膜外血肿(简称CEDH)系指头部外伤后2~3周出现血肿压迫症状。CEDH占硬脑膜外血肿的1.5~3.9%。有人用CT扫描进一步区分为“慢性”和“迟发性”硬脑膜外血肿。前者指血肿在伤后很快出现,只是表现为慢性过程;后者  相似文献   

3.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Chronicsubduralhematoma)指头部外伤后患者绝大多数有轻微头外伤史 ,起病隐袭 ,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 ,故容易误诊。1 病因与病理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原因 ,目前认为头部外伤后在包膜外层有新生而粗大的毛细血管 ,血浆由血管壁渗出 ,或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到囊腔内 ,造成血肿体积不断增大 ,晚期便出现局灶症状和颅内增高症状。小儿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以双侧居多 ,常因产伤所致 ,产后颅内损伤者较少 ,以产后 6月内小儿发生率最高 ,此后则逐渐减少。营养不良、坏血症、颅内外炎症及有出血性疾病的儿童 ,甚至严重脱水的婴幼儿…  相似文献   

4.
<正>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al hemorrhage CSD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系头部外伤后3周以上出现临床症状的血肿,位于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外周有包膜形成,约占颅内血肿10%左右,硬膜下血肿25%[1]。该病起病隐匿,病程较长,症状多不典型,无明显特异性,好发于老年人。由于老年人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出凝血机制异常及脑萎缩等因素,在颅脑外伤或者剧烈头部运动时更容易引起出  相似文献   

5.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是指颅脑外伤后血肿形成3周以上,血肿位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是神经外科常见病之一,该病好发于老年患者.目前CSDH治疗多选钻孔闭式引流术,我科自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在局部麻醉下利用极高位单孔引流治疗老年人CSDH 36例,疗效显著,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神经内窥镜辅助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orrhage,CSDH)为头部外伤后3W以上开始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既往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多采用颅骨微钻孔引流术,但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可见部分患者血肿腔内存在分隔或较厚的包膜,采用传统的手术方法治疗效果欠佳。近年来,神经显微外科技术及神经内窥镜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我院采用该技术应用于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治疗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H)较常见,占颅脑损伤的1%~7%,占颅内血肿的12%~25.5%。该病多发生于老年人,由于其缺乏特征性表现,故早期诊断较困难。现就其诊治浅述如下。一、诊断1.外伤史:71.2%~86.2%的CSH患者有外伤史,头部外伤轻微的老年患者可无昏迷或仅有轻微意识障碍,故临床上容易误诊。无外伤史者多为自发性CSH。  相似文献   

8.
硬膜下血肿大部分是由于外伤后引起的硬脑膜下间隙的血肿 ,根据血肿症状出现的时间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3种 ,一般认为在外伤后 3周以上方始出现症状者称慢性硬膜下血肿 (CSDH)。CSDH多发于老年人。本文对 1993年至2 0 0 1年我科住院的 3 7例确诊为CSDH老年患者行钻孔负压引流术进行总结分析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3 7例CSDH老年患者中 ,男 3 3例 ,女 4例 ,年龄 60~ 88岁 ,平均 (69 84± 6 2 9)岁 ;有明确头部外伤史2 8例 (75 7% ) ,受伤至确诊时间 1~ 18月 ,平均 (3 61± 3 40 )月。单侧血肿…  相似文献   

9.
王建会 《山东医药》2011,51(26):22-22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临床常见病,钻颅引流术为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但术后易发生硬膜下积液、积气^[1,2]。2008年1月~2011年1月,笔者采用改良钻颅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1例,女9例;年龄55~78岁。均有轻微头部外伤史。头痛25例,轻瘫23例,  相似文献   

10.
张泽华 《山东医药》2007,47(34):45-45
患者男,22岁。因车祸致头部及右下肢外伤1h入院,头颅CT检查示左颞部硬脑膜外血肿。初诊为左颞部硬脑膜外血肿合并右股骨干闭合性骨折。经保守治疗8h后,患者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考虑脑疝形成。头颅CT复查示硬脑膜外血肿增大,故急行开颅血肿清除术(下称初次手术)。术后3d患者清醒,病情逐渐平稳。  相似文献   

11.
所谓“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是指发生〉3周的位于大脑硬膜下的出血积聚,大多数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质挫裂伤灶中的静脉和动脉受损伤出血,常常由于在外伤着力部位以及对冲部位的颅骨骨折致脑表面的动脉或静脉破裂而形成硬脑膜下血肿。另一出血来源是脑表面的桥静脉,即脑表面浅静脉回流至静脉窦处被撕裂而形成硬脑膜下血肿,此类血肿多不伴有脑挫裂伤,仅为单纯性血肿,  相似文献   

12.
1989~1996年,我们采用非手术疗法治疗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12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98例,女28例;年龄2~80岁,平均47岁,50岁以上38例。均有头部外伤史。其中单纯性硬脑膜下积液98例;合并脑挫裂伤10例,脑内血肿8例,颅骨骨折9例。本组患者初期均行非手术治疗,结果102例痊愈;24例无效,且积液逐渐增多,经钻孔引流术治愈。本组无死亡者。 体会:硬脑膜下积液多在伤后3日内发生。积留在硬脑膜下腔的液体被粘连的蛛网膜所包裹,由于渗透压的关系,大量的脑脊液被吸收入囊内,形成局限性囊肿样积液。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的发生机理一般认为系头部损伤引起局部蛛网膜撕裂并形成活瓣,脑脊液溢入硬脑膜下腔而不能返流。因硬脑膜下腔与脑脊液循环径路不相通,故形成积液。老年人多伴有不同程度脑萎缩,且硬脑膜下间隙较青年人大、故头部外伤后易形成硬脑膜下积液;若皮层小血管或静脉旁桥静脉受损出血可继发硬脑膜下血  相似文献   

13.
8例老年人慢性多房型硬脑膜下血肿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临床资料1986~1995年我院收治老年人慢性多房型硬脑膜下血肿8例,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67~73岁,平均685岁。病程15~6个月。有头部外伤史5例,高血压及饮酒史6例,糖尿病及贫血史各1例。临床表现:意识模糊5例,反应迟钝3例,头痛...  相似文献   

14.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系外伤后3 w以上出现症状的血肿,位于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血肿外围有包膜形成,约占颅内血肿10%,硬膜下血肿25%〔1〕。但机化者较少见,大多数病例以老年人为主。钻孔引流术为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传统方法,而对机化型则无效,一旦确诊为机化型均需开颅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开骨瓣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适应症、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1998-01-2007-12所行开骨瓣治疗的20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20例中,痊愈17例,1例术后出现对侧急性硬脑膜外血肿再次手术,1例并发肢体功能活动障碍,1例并发混合性失语,随访半年~1年,无1例复发,疗效满意.结论 对于复发性、难治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采用开骨瓣手术彻底清除血肿及血肿包膜,疗效满意,可基本杜绝复发.  相似文献   

16.
我们自1970年1月至1980年6月采用细孔钻颅引流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46例,效果良好。手术器械手术器械包括快速钻颅器(钻头直径为  相似文献   

17.
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3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奋  彭林  云望 《山东医药》2008,48(34):46-46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较常见的头部损伤后疾病,钻孔引流已经成为主流疗法.现将2000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35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系轻微头部外伤致桥静脉或皮层小血管损伤,渗血积聚在硬膜下腔形成血肿.病情一般发展缓慢,3周后血肿逐渐形成包膜而成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本病好发于老年人,占颅内血肿的10%,硬膜下血肿的25%,双侧血肿的发生率为14.8%.  相似文献   

19.
岳涛  姜芬  张春泳 《山东医药》2011,51(18):112-112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是指头部外伤后首次CT检查未发现颅内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在颅内不同部位发现血肿,或于颅内血肿清除一段时间后又在颅内不同部位发现血肿.2004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中发生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者5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颅脑外伤导致颅内出血,引起颅内血肿.根据部位可分为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脑内血肿、颅后窝血肿和多发性血肿.患者手术后需制定康复治疗计划.为加速某些患者术后伴有轻度头痛和肢体无力等症状的恢复,我们为患者做一些饮食调养与生活调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