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菌性阴道病1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菌性阴道病 (BV)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阴道感染性疾病 ,为了解其在妇科门诊的发病特点和探讨其治疗方法 ,我们对 10 0例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年龄、症状、并发症、治疗方法和疗效作一分析。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本组 10 0例为 2 0 0 0年 9月至 2 0 0 0年 11月就诊于我院妇科门诊的 BV患者 ,年龄最小 2 0岁 ,最大 5 4岁 ,其中 2 0~ 4 6岁未绝经者 96例 ,占 96 % ;4 8~ 5 4岁已绝经者 4例 ,占 4 %。自诉白带多、有臭味 34例 ,占 34% ;轻度外阴瘙痒或灼热不适感 14例 ,占 14 % ;下腹不适疼痛 16例 ,占 16 % ;无症状 36例 ,占… 相似文献
2.
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有关细菌性阴道病 (bacterialvaginosis ,BV)的研究 ,以前由于认识有限 ,报道名称很多 ,对于阴道分泌异常的患者 ,除外淋病、滴虫及霉菌性阴道炎以外 ,均被诊为“非特异性阴道病”。自 195 5年以来 ,这种患者先后被命名为“嗜血杆菌性阴道炎”、“阴道棒状杆菌阴道炎”、“Gardner性阴道炎”等 ,直至 1984年被正式命名为细菌性阴道病[1 ,2 ] 。至此 ,人们不再倾向于BV是单一病原菌致病的观点 ,而认为它是指一类在细菌学上表现为生殖道正常菌群数量减少 ,代之以一组厌氧菌群数量增加的临床症候群。1 流行病学… 相似文献
3.
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11例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及200名正常育龄妇女自愿受检者取阴道侧壁分泌物涂片,革兰氏染色,油镜(×100)下观察5~8个视野寻找线索细胞。记录涂片中乳酸杆菌、白细胞、上皮细胞、球菌数目,从而确定阴道清洁度、阴道液质量,进行氨试验,探讨BV患者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于确诊的211例BV患者分别采用碘氧碘溶液与阴康宁治疗。治疗1或2个疗程后复查:停药28~35天后观察疗效。77.73%的BV患者乳酸杆菌缺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根据Spiegeal涂片分级,BV患者无Ⅰ级,而对照组175例占87.5%。碘氧碘组治愈率为96.26%,阴康宁组为71.15%,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除线索细胞是诊断细菌性阴道病具有特征性指标外,阴道乳酸杆菌的缺失这一特征不容忽视。除传统的甲硝唑外,用碘氧碘溶液治疗细菌性阴道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5.
目的:了解细菌性阴道病(BV)在妇科门诊的患病率及治疗方法。方法:以2430例妇科门诊病人按诊断BV的四项标准,确诊为BV患者128例,采取口服替硝唑片,每日1g,连用7天,同时阴道放置甲硝唑泡腾片0.2g,每晚1次,连用7天。结果:BV患者在妇科门诊患病主为5.3%,128例BV患者中,计划生育科及不育症科共占28.1%,性病科占30.5%,60.2%以白带增多就诊,其余以不育或节育术检查时发现,128例治愈率为96.9%,结论:BV是妇产常见的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建议各级医疗单位及计划生育服务站,所,应将BV列为常规检测项目。全身治疗配合局部用药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7.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阴道感染性疾病,占外阴阴道感染的40%~50%[1]。近年来患病率不断上升。本病的特征为阴道分泌物增多、伴鱼腥味,少数病例出现外阴瘙痒及烧灼感。尽管阴道分泌物增多,却无临床阴道炎所见的炎性反应,局部也无白细胞增加,近50%的患者无症状。其机制为阴道生态环境的改变,由大量致病性厌氧菌,取代了正常的乳酸杆菌。如性交时精液的pH值升高;月经周期中激素的变化;阴道灌洗、抗生素的应用等,均可抑制阴道正常菌群,破坏阴道正常的生态平衡,致使大量致病性厌氧菌… 相似文献
8.
收集我院2000年6月~7月妇女病普查期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细菌性阴道病50例 ,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 1病例选择 :本组患者50例 ,年龄22~55岁 ,全为经产妇。50例中合并慢性宫颈炎15例、滴虫性阴道炎10例 ,全部病例无明显的内外生殖道炎症 ,2周内未使用其它抗生素或阴道冲洗。1 2诊断标准 ;阴道分泌物检查符合下列4个条件中3个者 ,即可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病 :(1)分泌物为均质稀薄状。(2)PH>4 5。(3)加入10%氢氧化钾有鱼腥气味。(4)检出线索细胞。1 3方法 :通过湿片和革兰染色找线索细胞 ;采用精密仪…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采用细菌性阴道病(BV)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阴道内的分泌物中唾液酸酶活性的敏感程度和特异性,在临床诊断细菌性阴道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集2011年3月~2013年3月1000例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者阴道内的分泌物作为标本,分别采用BV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阴道内的分泌物中唾液酸酶活性和传统的Amsel检测法,观察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敏感程度和特异性。结果在1000例研究对象中,用传统的Amsel法检出阳性者372例,阳性率为37.20%;用BV快速检测法检出阳性者361例,阳性率为36.10%。结论 BV快速诊断试剂盒用于检测细菌性阴道病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可以作为细菌性阴道病简单、快速、有效的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阴道乳酸杆菌在细菌性阴道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细菌性阴道病(BV)是妇产科常见病。近年研究显示BV是由于阴道的生态环境改变所致,特别是由于乳酸杆菌与厌氧菌群在数量对比上的根本变化,即乳酸杆菌减少或缺失而厌氧菌大量繁殖所引起。本研究旨在探讨BV时阴道生态环境的这种变化在BV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率和发病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一年间的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和细菌性阴道病检查结果.结果 BV的发病率为32.2%,在冬夏半年的发病率没有差别(P>0.05) BV阳性病例中,单纯感染占57.0%,复合感染占43.0%.结论 BV的发病率较高,全年均可感染,复合感染占相当的比例,应当重视和加强对BV的检查和防治. 相似文献
14.
15.
郭董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6,35(3):242-243
细菌性阴道病(BV)是由多种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可通过性交传播,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是妇科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现将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我院妇科门诊的100例患者就诊情况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于我院妇科门诊检查确诊为BV的患者,共100例,年龄22~40岁,平均29.3岁。排除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且均无肝功能、肾功能损害史,无糖尿病史、过敏史。1·2检测方法:①用不加润滑剂的窥阴器暴露阴道、宫颈,直接观察阴道分泌物性状及阴道黏膜有无充血。分泌物呈灰白色,均匀一致、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细菌性阴道病在妇科门诊的人群患病率及探讨治疗方法。方法 2006年7~8月对1797例妇科门诊患者按细菌性阴道病(BV)诊断之四项标准进行了白带化验;BV患者给予替硝唑(2g/d,连续2d)夫妻同治;2周后追踪复查白带。结果 BV在妇科门诊的患病率为4.95%,89例BV患者中约37.5%无明显白带增多症,而以不孕、腹痛、阴道流血或流产前、产后常规检查时发现。51例追踪全部治愈,追踪率为57.3%。结论 BV患者在妇科门诊患者中并非罕见,建议在有条件的医院应列为门诊常规检测项目。替硝唑治疗效果好,方法简便。 相似文献
17.
18.
细菌性阴道病(hactrial vaginosis简称BV),是由阴道加德纳菌与某些厌氧菌混合感染引起的。曾称非特异性细菌性阴道炎、阴道嗜血杆菌性阴道炎、加德纳杆菌性阴道炎等,1984年在国际会议正式命名为细菌性阴道病。BV系妇科常见病,加德纳菌通过性交传播,已列为性传播疾病。发病率为15%~64%,好发性旺盛期妇女,年龄在15~44岁,但有少数病例为15岁以下健康女孩,其阴道内存在加德纳菌,故其也可以通过非性接传播。BV与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盆腔炎、泌尿系感染有关。可导致异位妊娠或不孕。 相似文献
19.
裴计荣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2):104-104
细菌性阴道病(BV)过去称为非特异性阴道炎。1955年Gardner和Dukes首先从非特异性阴道炎患者中分离出阴道嗜血杆菌,因而称此病为阴道嗜血杆菌性阴道炎。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此菌和其他嗜血杆菌不同,定名为阴道加特纳菌,改称此病为加特纳菌性阴道炎。1983年在斯德哥尔摩国际会议上选定了最为简明的名称——BV,理由是其病原体不仅是阴道加特纳菌,而且还有其他厌氧菌;另外此病炎症不明显,阴道分泌物中自细胞稀少,称为阴道病比阴道炎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20.
阴道炎是妇女的常见病及多发病,除特异性感染即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淋病外,更多的是一种混合细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阴道病。由于受国外“性解放”思想泛滥的影响,导致性关系混乱,阴道分泌物中支原体、衣原体的阳性培养率越来越高,目前无较好的局部用药。全身用药,因到达阴道宫颈的血药浓度低,使药物在局部疗效差,疗程长,并常有不良反应发生,我院应用氧氟沙星阴道泡腾片治疗妇女细菌性阴道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