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和步行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30例,采用运动再学习加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二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BI)评测ADL、Fugl-Meye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步行分级(FAc)评测步行能力。结果:治疗组患者的BI、FMA积分、步行分级(FAc)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运动再学习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的ADL能力、步行能力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可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入rTMS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rTMS组加经颅磁刺激。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运动诱发电位(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中风量表(NIHSS)、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BI)。结果:治疗后两组MEP、CMCT、NIHSS、FMA、BI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rTMS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rTMS可以提高运动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缩短患者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艾灸配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手痉挛状态6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艾灸配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手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配合艾灸治疗。采用Ashwoah量表(A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分别评定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ASS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显著降低(P〈O.01);治疗组治疗结束、治疗后1个月FMA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结束BI量表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个月也有显著性差异(P〈O.01)。结论:艾灸配合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手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动想像疗法联合偏瘫体操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组采用常规康复+运动想像疗法+偏瘫体操。20天为1个疗程,运动功能采用Brunstrum分级法。结果治疗20天后.两组患者治疗后患侧上下肢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5)。结论运动想像疗法联合偏瘫体操治疗脑梗死偏瘫较常规康复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石氏针灸的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24~48 h后开始康复与石氏针灸治疗,治疗30 d.采用改良的Bobath指数(MBI)、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2组FMA、MBI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MBI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有改善,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P〈0.05,P〈0.05).结论早期石氏针灸与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上、下肢的运动功能和MBI.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压氧联合运动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以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综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并配合运动疗法,综合组另外给予高压氧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根据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判定疗效。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均P〈0.01),但综合组的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综合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8%,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运动疗法能够明显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减少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覃保华 《广西医学》2009,31(8):1113-1115
目的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及两侧大脑前、中动脉的血流速度变化。结果治疗10d后两组FMA评分及BI均显著提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侧大脑前、中动脉的血流速度均显著提高,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辅助治疗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颅内血流速度,改善颅内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医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中草药和中医推拿治疗。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周末采用疗效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arthel指数简称BI)评分。所获数据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O.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NIHSS评分、FMA评分、BL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NI—HSS、FMA、Barthe均有明显改善,具备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9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采取早期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ESS、BI、QOF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ESS、BI、QOF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均出现明显改善(P〈0.01),但观察组改善得更为明显(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astigial nucleus,FN)结合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入选急性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接受FN电刺激结合运动疗法;对照组40例,单纯运动疗法;所有患者其他治疗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式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评分以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功能评分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NIH-SS、FMA和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结合运动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正常治疗时照组(3s例)采用常规给药治疗,早期康复干预组(40例)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稳定48 h后,在常规给药治疗的基础上开始康复训练、认知功能训练以及心理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30d后均采用简式Fugl-Meyer(FMA)运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FMA评分、NDS评分、BI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0 d后,常规治疗组的各项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康复干预组的FMA评分、NDS评分、BI指数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NDS评分差异显著(P<0.01).结论 早期康复干预可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运动、神经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常规治疗加早期康复干预治疗,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付娟  罗婷  张薇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999-3000
目的:探讨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印例,两组均遵循脑卒中常规治疗和护理,康复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肢体训练、语言训练及心理辅导等综合康复护理干预。采用Fugl-meye肢体运动功能(FMA)评价法和Barthel指数(BI)评定法,于两组患者人院时、干预3个月后进行评定。结果i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后,两组FMA、BI均较干预前改善,且康复组FMA、B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组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有助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120例患者均为2009年1至12月间我中心住院部或家庭病床的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入组时和康复6周后由同一医生用脑卒中量表(NIHSS)、Fusl—Meyer量表(FMA)、Barthel指数(BI)和生存质量测定简式量表(WHOQOL-BREF)分别进行评定。组内比较结果:对照组NIHSS、FMA、BI及WHOQOL-BREF评分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治疗后NIHSS、FMA、BI及WHOQOL—BREF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康复组NIHSS、FMA、BI及WHOQOL—BREF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及卒中后抑郁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住院24小时内的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组36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40例,仅进行常规护理。两组患者均于入院24小时内及一月,采用中国卒中量表(C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对比观察二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及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CSS、ADL、HAMD评分及卒中后抑郁发生率在护理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护理一月后,与护理前比较,CSS评分降低、ADL评分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HAMD评分较护理前均升高。早期康复护理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早期康复护理组与对照组同期比较CSS、ADL、HAMD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一月后两组卒中后抑郁发生率分别为13.89%、35.0%,两组同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明显促进作用,且能降低卒中后抑郁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罗晓萍 《西部医学》2012,24(6):1115-1116
目的探讨强化屈髋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曲髋训练组(强训组)和常规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强训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强化屈髋训练。治疗前后两组进行下肢简式运动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定,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及两组治疗后FMA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康复训练后下肢功能运动评分均较训练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且强训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强化屈髋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35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和35例单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体征不再进展后开始康复。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两组在康复前及康复治疗1个月后各评定1次,并运用统计学软件对差值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前FMA、MBI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康复治疗1个月后两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出血性脑梗死组比单纯大面积脑梗死组改善程度更明显(P〈0.05)。结论康复治疗可促进出血性脑梗塞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较单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和任务-导向性作业疗法(OT)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康复疗效,探讨改良CIMT是否适用于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ADL的康复。方法:将90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2例),其中10例患者脱落,共收集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组患者采用CIMT,对照组患者采用任务-导向性为主的OT进行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1d后和治疗结束后30d随访评估2组患者的Wolf运动功能(WMFT)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治疗21 d后组内比较,2组患者WMFT评分、FMA评分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21 d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WMFT评分、FMA评分和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30d,治疗组患者WMFT评分和BI评分较治疗21 d后升高(P<0.05),FMA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各评分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改良CIMT对脑卒中患者ADL的康复疗效明显优于任务-导向性OT,适用于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  相似文献   

18.
陈静  钟士江  张蒙  云晨  沈静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3,(10):876-879,F0003
【目的】探讨fMRI指导下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rTMS)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选取急性期右侧放射冠区脑梗死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随机分为5组,每组lO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同样的基础治疗方案。治疗组rTMS治疗前、后及90d时接受Fugl—Meyerscale(FMA)评定手运动功能,同时各组患者还分别进行NIHss(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strokescale)和BI(barthelindex)评分来评价其整体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情况。对照组在入院时、14d时及90d时也进行FMA、NIHSS、BI评分。【结果】各组于治疗14d及90d时FMA,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NIHSS评分在90d时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MRI指导下的低频rTMS刺激健侧大脑半球的M1区对脑梗死患者的早期手运动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对患者的整体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远期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探讨运用中医针灸疗法结合运动疗法早期干预的康复治疗对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160例脑梗死病人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下,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作针灸疗法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80例,只作运动疗法治疗。运用BUNNSTROM、FUGI-MEYER(FMA)、CNS在3个层面上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评定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在BUNNSTROM、FUGI-MEYER(FMA)、CNS3个层面上评估积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3个月随访,观察组在BUNNSTROM、FUGI-MEYER(FMA)、CNS3个层面上评估积分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疗法结合运动疗法早期干预的康复技术对脑梗死病人的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并且优于单一的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镜像疗法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疗效 方法:选取康复科内脑卒中后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至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镜像疗法训练。两组患者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4周后进行下肢FMA评分量表、FAC分级、BBS量表和BI量表评定。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下肢FMA评分量表、FAC分级、BBS量表和BI量表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下肢FMA评分量表、FAC分级、BBS量表和BI量表评分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下肢FMA评分量表、FAC分级、BBS量表和BI量表评估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镜像疗法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