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部医学》2009,21(7):1084-1084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病医院高志良教授对研究结果做了详细介绍:替比夫定治疗第三年,继续保持强病毒抑制能力及高e抗原转换率(俗称“大三阳转小三阳”)。e抗原阳性患者(俗称“大三阳”患者)中,乙肝病毒检测不到的达70%。同时,e抗原血清转换率高达42%。e抗原阴性患者(俗称“小三阳”患者)中,乙肝病毒检测不到的达83%。  相似文献   

2.
我国最新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及亚太地区、美国的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均明确指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包括非活动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小三阳、乙肝病毒DNA阴性、肝脏功能正常)和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大三阳、乙肝病毒DNA阳性,肝脏功能正常)两种,都不需要抗病毒治疗,但需要进行医学监护,定期检查肝脏功能和乙肝病毒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3.
抗病毒治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患者要有耐心,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俗称大三阳)用核苷类药物治疗1年后,如乙肝病毒DNA检测不到(PCR方法),同时e抗原转阴,e抗体转为阳性,应继续维持治疗至少1年后才能停药。对于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则疗程相对更长。  相似文献   

4.
王玉辉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8):1014-1015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DNA含量与乙肝病毒感染免疫学标志物常见模式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法对吉林市1200例乙型肝炎患者及20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进行HBVDNA含量检测,并用ELISA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学标志物检测。结果各组之间DNA含量有差异(P〈0.001)。大三阳组患者血清HBVDNA含量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除HBsAg(+)、HBeAb(+)、HBcAb-IgM(+)组以外的其他各组(P〈0.001)。HBeAg阳性和HBVDNA阳性有较高的一致性(P〈0.001)。结论吉林市1200例乙型肝炎患者各模式分组中大三阳组患者血清HBVDNA含量阳性检出率及HBVDNA的平均含量最高,HBeAg检测和DNA定量检测阳性率具有较高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感染者体内血清标志物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和转氨酶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采用速率法测定血清内的转氨酶。结果随着病毒复制水平的增加,“大三阳”的检出率具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小三阳”的检出率具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大三阳”与患者体内血清转氨酶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小三阳”;在“小三阳”中,当HBV—DNA大于10^5时,转氨酶异常者的检出率显著增加,而“大三阳”中没有观察到该结果。结论“大、小三阳”可作为HBV复制和疾病进展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乙型肝炎两对半及乙肝病毒DNA(hepatitisBvirus-DNA,HBV-DNA)的阳性率与病毒复制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进行检测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212份,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以及HBV-DNA进行检测,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病毒复制之间的联系。结果在212份血清中,大三阳模式[HbsAg+(乙肝表面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原)、HBcAb+(乙肝核心抗体)]和小三阳模式[HBsAg+、HBeAb+(乙型肝炎E抗体)、HBcAb+)]检出率最高,分别占39.62%和39.15%,而其他各种模式检出率均较低。在各种血清标志物检测模式中,大三阳HBV-DNA阳性率和病毒的平均载量均为最高,分别为98.81%和1.83×107copies/mL,而其他各模式中,HBV-DNA阳性率以及病毒的平均载量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66,P<0.05)。结论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是进行乙型肝炎筛查重要的手段,但不能直接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水平,因此判断乙型肝炎病毒的活跃程度时,要根据患者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以及HBV-DNA做出合理的诊断,并据此动态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约80%的青少年乙肝病毒慢性感染者属于“无症状慢性携带者”,特点是肝细胞内乙肝病毒复制活跃,“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均呈阳性),血清病毒水平(HBV DNA定量)很高:肝脏无明显损害,肝功能正常,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由于这个时期常处于免疫耐受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DNA(HBV-DNA)病毒载量与各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857例各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DNA含量及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两对半)。结果血清学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a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大三阳)患者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阳性率97.9%),且其病毒载量显著高于其他组。HBsAg+乙肝病毒e抗体(HBeAb)+抗HBc阳性(小三阳)阳性检出率也较高(阳性率51.3%)其病毒载量高于其他组。结论HBV-DNA与HBeAg的存在明显正相关。在临床工作中,不仅要应用乙肝血清标志物来判断HBV是否在体内复制,更要结合PCR检测技术来测定HBV-DNA含量。  相似文献   

9.
石庆风 《肝博士》2007,(3):34-36
在门诊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患者,一旦体检发现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或我们常说的“大三阳”、“小三阳”,便惊慌失措,忧心不眠。像这几种情况到底哪些需要治疗?如何治疗呢?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拉米夫定及阿昔洛韦对激素治疗的肾病综合征患者乙肝病毒复制的有效性。方法:10例肾病综合征伴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口服足量泼尼松或甲基泼尼松龙同时,分别口服拉米夫定及阿昔洛韦治疗三个月以上,观察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Ill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DNA)、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肝功能变化。结果:1、拉米夫定组肾病综合征伴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5例中(HB-sAg、HBeAg阳性1例,大三阳4例),给予拉米夫定治疗后3个月血清HBV-DNA滴度明显下降(P〈0.01,治疗1个月血清HBV-DNA滴度无显著差异(P〉0.05),5例中1例病人治疗后血HBV-DNA滴度阴转。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围生期(perinatal)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抗病毒治疗对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和乙肝病毒栽量(HBV DNA)的影响。方法12例围生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从乙肝标志物的角度分为HBsAg、HBeAg、HbcAb阳性(乙肝大三阳)8例,HBsAg、HBeAb、HbcAb阳性(乙肝小三阳)4例;从围生期的角度分为妊娠前2例、妊娠早期4例、妊娠中期2例、妊娠晚期4例。对LdT治疗前和分娩前CK和乙肝病毒载量(HBVDNA)进行监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12例患者治疗后CK值未见异常;妊娠前和妊娠早期、妊娠中期的8例患者分娩前HBV DNA转阴性,妊娠晚期4例患者HBV DNA降至10^3~10^4。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围生期使用LdT抗病毒治疗对CK无影响,而且降低HBV DNA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2.
王守义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2):689-689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阳性和小三阳HBsAg、HBeAg(--):或抗-HBe(+)、抗-HBc(+)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健康体检人群或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询问自己是乙肝大三阳和小三阳该如何评价。  相似文献   

13.
王岩 《中外医疗》2014,(8):177+179-177,17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HBVDNA定量与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血清HBV—DNA含量,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结果大三阳组HBV—DNA阳性率及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患者中,HBV—DNA阳性率为100%,与HBeAg阴性组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要准确了解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的病毒复制情况,采用FQ—PCR和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在乙型肝炎的诊断、病情判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方面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如何规范治疗乙型肝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医生:您好! 下面由我来回答您的问题。外出打工人员办健康证时发现患有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乙肝病毒携带者。带有乙肝感染的指标[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Ab(+);或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Ab(+)],肝功能正常。建议做B超,检查一下肝、胆、脾的情况,若无明显的异常改变即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大家健康》2009,(7):56-56
10年前,张先生体检时发现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Hbe(乙肝病毒e抗体)和抗-HBc(乙肝病毒核心抗体)阳性(俗称“小三阳”),因肝功能指标正常且无任何症状,医生嘱其加强营养、避免劳累并禁酒。张先生非常注意保养、体形由原来的“芦柴棒”渐渐变成了“将军肚”。2年前,张先生查体时发现血清转氨酶轻度增高,医生按“慢性乙型肝炎”处理。经半年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本来就不太高的血液乙肝病毒(HBVDNA)含量降到正常范围,但转氨酶水平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急性期、慢性非活动期、慢性活动期的乙型肝炎患者血中HBcAb-IgM检测,以及HBcAb—IgM与相应的肝功能和乙肝两对半进行相关分析,探讨HBcAb—IgM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45例乙型肝炎病人乙肝病毒核心抗原IgM抗体用酶联试剂采用捕获法原理,两对半标志物用ELISA方法进行测定,并同时在东芝TBA-4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相应的肝功能。结果:1.HBcAb—IgM在急性期、慢性活动期的乙型肝炎患者血中有高度的表达;2.HBcAb—IgM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与HBcA-IgM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比较,肝功能各项指标有显著差异(P〈0.01);3.在急性期和慢性活动期,乙型肝炎患者血液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有96.2%为阳性;在急性期,病人血液检测结果有83.3%表现为“大三阳”;在慢性活动期病人,HBcAb-IgM不仅出现在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的标本中,也出现在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阳性的标本中。结论:HBcAb-IgM的血清检测对判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态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是HBV早期感染的标志;也是反映HBV在体内活跃、复制的可靠指标;并可作为判断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性的指标;同时可间接了解肝功能的状态以及乙肝病毒传染性强弱等情况  相似文献   

17.
李乐  李洁平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8):195-196
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清学检测是临床实验室的常规检测项目,应用最广泛的就是我们俗称的乙肝“二对半”。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血清中抗原、抗体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有一些模式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例如我们通常所称的“大三阳”、“小三阳”等。由于近年来抗乙肝药物以及疫苗的广泛应用,使乙肝病毒的病毒变异及突变发生率明显增加,使临床检测血清学指标的模式发生改变,出现了一些临床上不常见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BV-DNA的检验结果与乙肝六项检验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FQ-PCR)检测1170例已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中的 HBV-DNA ,同时选取乙肝六项检验结果中的4种病毒感染模式进行相关性探讨。结果:小三阳前S1组与大三阳前S1组及大三阳组,阳性检出率及定量检测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小三阳组 HBV-DNA阳性检出率及定量检测结果均低于小三阳前S1组、大三阳前S1组及大三阳组,其结果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均有 HBV复制的可能,因此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检测中应同时结合HBV-DNA的荧光定量PCR检测,以提高检出率,避免漏诊。为临床 HBV感染复制、传染性的判断以及抗病毒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梅毒合并感染肝炎患者乙肝病毒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研究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3年1月在该院治疗梅毒的患者166例,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在该院健康体检患者402例,将其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观察组中乙肝病毒感染率30.72%,"大三阳"的阳性率为50.98%,"小三阳"的阳性率为39.22%;对照组中乙肝病毒感染率17.91%,"大三阳"的阳性率为30.56%,"小三阳"的阳性率为55.55%。两组患者乙肝病毒携带率、"大三阳"的阳性率及"小三阳"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健康患者,梅毒患者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较高,应对梅毒患者在乙肝病毒的传播上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正一半幸福一半悲伤的读书生涯查出自己有乙型肝炎病毒的时候,我已经被某大学的医学院录取了,顺利成为了医学生中的一员。入学体检的时候,学校附属医院的医生告诉我,我是乙肝大三阳,当时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于是上网百度了一下,所谓"大三阳",是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或者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乙肝病毒的免疫指标,即乙肝表面抗原(HBs Ag)、乙肝e抗原(HBe Ag)、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三项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