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神经激肽B受体(NK3受体)免疫反应产物在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的分布及其与加压素的共存。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本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共存研究采用相邻切片染色法。结果致密的NK3受体阳性产物分布于室旁核的后大细胞部和视上核的主部。免疫电镜观察发现NK3受体阳性反应产物出现于室旁核和视上核的胞体和树突内。在相邻切片上观察到室旁核和视上核内有相当数量的NK3受体阳性神经元,同时含有加压素,它们主要分布于室旁核的后大细胞部和视上核的主部。结论根据本研究和以往的机能学的研究结果,推测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内的NK3受体阳性神经元可能参与调控机体内环境改变时下丘脑加压素的释放。  相似文献   

2.
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对加压素样神经元在树鼩下丘脑视上核中的分布进行了观察并同时对比了加压素样神经元在大鼠和豚鼠视上核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加压素样神经元在视上核中的分布有较大的种属差异性.在视上核的主体部分,差异主要表现在核团的形状、大小、加压素样神经元的数量、分布形式等方面.在视上核的交叉后部分,加压素样神经元的数量、分布形式、距中线的距离也有较太差异.此外,三种动物视上核所含大、中、小加压素样神经元的比例亦存在种属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段丽  田国红  饶志仁 《神经解剖学杂志》2001,17(2):175-178,T029
为观察大鼠在饮用 3 % Na Cl溶液 2 d和 5 d时的脑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变化及相互关系。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三重标记法 ,在脑原位切片同时显示 FOS、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酪氨酸羟化酶 (或加压素 )的表达、相互关系及分布规律。结果显示 :(1)实验组大鼠脑内孤束核、味觉核、臂旁核、蓝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腹外侧区、上丘中灰层、下丘脑室旁核外侧大细胞部、视上核、和穹隆下器同时出现 FOS阳性神经元胞核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星形胶质细胞。 (2 )在孤束核、蓝斑、下丘脑室旁核外侧大细胞部和视上核出现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 ,在下丘脑室旁核外侧大细胞部、下丘脑室旁核腹侧部和视上核等出现加压素阳性神经元。(3 )在孤束核、蓝斑、或下丘脑室旁核外侧大细胞部、视上核的三重免疫组化染色切片上见到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包绕 FOS阳性和酪氨酸羟化酶阳性 (或加压素阳性 )神经元 ,形成复合体。提示 :脑内相关核团内的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共同参与对渗透压的调节 ,并以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复合体作为功能单位  相似文献   

4.
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对加压素样神经元在树Qu下丘脑视上核中的分布进行了观察并同时对比了加压素样神经元在大鼠和豚鼠视上核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加压素样神经元在视上核中的分布有较大的种属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精氨酸加压素阳性神经元在大鼠下丘脑的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精氨酸加压素(AVP)及其mRNA阳性神经元在下丘脑的分布和形态特征。方法:以尼氏染色作参照,运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观察AVP及其mRNA在下丘脑的表达。结果:下丘脑AVP及其mRNA阳性的神经元由吻侧到尾侧依次出现于视上核,视上核和视交叉上核,视上核、视交叉上核和室旁核,视上核和室旁核及视上核、下丘脑前核和室旁核。AVP及其mRNA阳性神经元仅占据视上核背内侧;在第三脑室室管膜膜内或膜下可见AVP阳性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在不同核团内AVP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存在差异。结论:AVP及其mRNA阳性神经元在下丘脑不同核团内具有特异性分布;AVP阳性触液神经元可能是调节脑脊液和脑组织之间AVP含量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段晓勤  鞠躬 《解剖学报》1993,24(4):373-380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双标记法,显示下丘脑各神经分泌核区中催产素样免疫反庆,加压素样免疫反就神经元及5-羟色胺样免疫反应和儿茶酚胺能,即酷胺酸羟化酶免疫瓜纤维末梢,对这两种单胺能纤维末梢在视上核,室旁核及各种神经分泌副核中的分布,与OT-li和VP-li神经元相关的特点及异同加以分析。结果显示,5-HT-li纤维未梢在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及各神经分泌副核中,与OT-li及VP-li神经元相接触,并在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确定加压素(VP)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我们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电镜观察了切除两侧肾上腺对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影响,发现下丘脑室旁核VP神经元处于功能亢进状态,其合成、储存和分泌VP的功能均亢进,而视上核的加压素(VP)神经元以及室旁核和视上核的催产素(OT)神经元的功能状态均无明显改变,提示室旁核的VP神经元可能是参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这一应激反应轴调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用特异性兔抗精氨酸加压素血清对正常和受到不同时间电击足底刺激的雄性大鼠下丘脑组织切片作了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了视上核和室旁核内加压素样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并以显微分光光度计和显微图象分析仪列这些细胞内加压素样物质的相对含量和细胞截面积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以期对这种应激条件下下丘脑加压素释放与否问题有一较直观的了解。结果显示,电击组与对照组相比,视上核和室旁核细胞内加压素样物质减少,细胞胞体缩小。早期下丘脑垂体束细串珠样纤维增多,后期减少。正中隆起内带加压素样纤维染色略变淡,外带内细串珠状加压素样纤维增加。视上核和室旁核某些加压素样细胞的树状突起的变化较为特殊。一些向第三脑室侧壁和脑底面神经胶质板投射的树突在电击组染色依旧很深,并出现了许多大的串珠样结构,提示这些树突有向第三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分泌加压素样物质的可能。上述结果说明电击足底刺激视上核和室旁核细胞的神经分泌机能增强,可能通过下丘脑垂体束向垂体后叶,经正中隆起外带门脉血管向垂体前叶以及通过树突向脑脊液中释放加压素样物质增加。  相似文献   

9.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双标记法,显示下丘脑各神经分泌核区中催产素样免疫反应(oxytocin-like immunoreactivity,OT-li)、加压素样免疫反应(vasopressin-like immunoreaetivity,VP-li神经元及5-羟色胺样免疫反应(serotonin-like immunoreactivity,5-HT-li)和儿茶酚胺能,即酪胺酸羟化酶免疫反应(tyrosine hydroxylase-like immunoractivity,TH-li)纤维末梢,对这两种单胺能纤维末梢在视上核、室旁核及各种神经分泌副核中的分布,及其与OT-li和VP-li神经元相关的特点及异同加以分析。结果显示,5-HT-li与TH-li纤维末梢在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及各神经分泌副核中,与OT-li及VP-li神经元相接触的多寡程度多不相同。视上核、室旁核内有极高密度的TH-li纤维末梢,与OT-li及VP-li神经元相接触,并在多数神经分泌副核的OT-li及Vp-li神经元周围,也有多寡不等的分布;而中等至高密度的5-HT-li纤维末梢,主要与各神经分泌副核内的OT-li或VP-li神经元相接触。说明5-HT-li和儿茶酚胺能传入纤维末梢,可能分别侧重调控不同神经分泌核区的大细胞神经分泌细胞群。  相似文献   

10.
用逆行追踪与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一种方法,证明大鼠垂体后叶中的Ang-Ⅱ能神经纤维主要起源于后大细胞室旁核的前腹侧部和背外侧部,视上核背侧部及环状核;少量双标记细胞出现在室周区和下丘脑前内侧区。这些双标记神经元的分布与加压素能神经元在下丘脑中的分布一致。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NMDAR1 及NADPH-d 阳性神经元在室旁核及视上核分布的性别差异,本研究采用雌雄W istar 大鼠,恒冷箱切片,分别进行NMDAR1 免疫细胞化学和NADPH-d 组织化学反应,并进行NM DAR1 免疫细胞化学和NADPH-d 组织化学双重反应,光镜下观察室旁核及视上核的阳性细胞分布状况。观察结果发现,雄性组室旁核中的NMDAR1 和NADPH-d 双重反应阳性细胞明显多于雌性组。NM DAR1 免疫反应组可见免疫阳性神经元,但雌雄两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NADPH-d 组化反应组可见高尔基样的阳性细胞,雌雄两组之间也未见明显差异。NM DAR1、NADPH-d 及NMDAR1 和NADPH-d 双重反应各组在视上核未见性别差异。室旁核NMDAR1 和NADPH-d 双重反应的分布有明显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雄性大鼠室旁核可能通过NM DAR-NO 途径介导雄性大鼠的某些性行为。  相似文献   

12.
我们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ICC)对大白鼠下丘脑中加压素(VP)免疫反应阳性的神经元作了较详细研究。观察到VP阳性神经元存在于下丘脑室旁核(PVN)各亚核、视上核(SON)、交叉上核(SCN)、室周核(PN)及一些附属核团,包括环状核(CN)、交叉后核(RCN)、下丘脑外侧核(HLN)、穹窿周围核(PFN)。且发现一特殊的VP阳性胞体聚集区—很可能是多巴胺神经元聚集区A_(14)中的细胞,位于第三脑室侧壁中1/3段两侧,腹内侧核背侧。本文首次观察到在PVN和SON之间有VP阳性的神经纤维相联系。ICC和免疫电镜研究进一步证明在正中隆起外带存在VP阳性纤维,含大颗粒囊泡的VP末梢紧邻门脉毛细血管。将HRP注入第四脑室用HRP逆行追踪与ICC方法相结合,在PVN中观察到双标细胞,与直接用ICC法所见VP阳性轴突伸入第三脑室腔的结果一致。说明PVN中存在接触脑脊液神经元。干渴动物正中隆起的内、外带中的VP免疫反应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3.
张露青  左国平  丁炯 《解剖科学进展》2005,11(3):213-215,i0004
目的观察加压素(AVP)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与正常大鼠下丘脑视上核(SON)、室旁核(PVN)内的分布。方法应用光镜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结果SHR的AVP阳性细胞内分泌颗粒密集呈棕黄色,正常大鼠组则染色较浅。SHR大鼠SON内AVP阳性神经元百分数(69.30±18.10%)明显多于正常大鼠(59.53±16.97%,P<0.05),而两组大鼠PVN内AVP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AVP在下丘脑的血压调节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介导作用,中枢AVP含量的异常增加可能与高血压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了人胎下丘脑内含生长抑素样神经元及其纤维的分布与发育。胎龄14周,见浅染的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散布于下丘脑前部、室周带、第三脑室壁室管膜上皮深面。15~16周胎龄,含生长抑素样神经元除见于上述部位外,还见于腹内侧基底部、室旁核、视上核和室管膜上皮内,阳性纤维散布于正中隆起,室管膜上皮。17—18周胎龄,含生长抑素样结构在上述部位变化明显,神经元更加密集,分布范围扩大,反应染色加深,阳性突起延长。21周胎龄至足月胎儿,含生长抑素神经元及其纤维在下丘脑的分布变化不明显。生长抑素样神经元以中、小型细胞为主,室旁核内见有少量大细胞。电镜观察21周和29周胎龄正中隆起发现:毛细血管为窗孔型,基底膜外有生长抑素样阳性终末靠近。在阳性终末及非阳性终末内可见分泌囊泡。本结果提示人下丘脑内生长抑素系统在出生前已经发育并可能参与内分泌活动的调节。  相似文献   

15.
实验用foS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介质N-氨基-D-门冬氨酸诱导大鼠下丘脑内c-fos的表达.N-氨基-D-门冬氨酸注射大鼠皮下后,观察了fos阳性细胞在下丘脑内开始出现与消失的时程相关以及在下丘脑内的分布.结果表明:给N-氨基-D-门冬氨酸后30分开始出现fos阳性细胞,1~2小时达高峰,4~8小时消失.fos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视上核、室旁核和弓状核,视上核和室旁核中fos阳性细胞分别占细胞总数的57.8%和63.6%,在弓状核中占细胞总数的60.6%.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应激大鼠下丘脑、垂体精氨酸加压素(AVP)含量及下丘脑AVP阳性神经元的影响。方法:选用条件性足底电击应激大鼠模型,用放射免疫分析的方法观察双侧海马微量注射CNTF对应激大 下丘脑及垂体AVP含量的影响,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结合光镜与图像分析观察下丘脑室旁核AVP阳性神经元的变化。结果:应激大鼠下丘脑、垂体AVP含量升高;下丘脑室旁核AVP阳性神经元增多,染色变深,平均吸光度显著增加。给予CNTF的大鼠下丘脑、垂体AVP含量明显降低;下丘脑室旁核AVP阳性神经元减少,染色变浅,平均吸光度明显减少。结论:CNTF明显降低应激引起的下丘脑、垂体AVP含量的升高。  相似文献   

17.
束缚应激大鼠下丘脑内一氧化氮合酶与c-fos蛋白的共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下丘脑内一氧化氮与应激之间的关系,本实验应用NADPH-d组化法和C-fos免疫组化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束缚应激大鼠下丘脑内一氧化氮合酶(NOS)和c-fos蛋白的分布以及两者的共存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鼠在束缚应激4h后,(1)室旁核大细胞部和视上核可见密集深染的NOS阳性大细胞;(2)室旁核小细胞部、背内侧核、穹窿周核、环状核、腹内侧核腹外侧部、结节内侧核、外侧区、室周区、乳头体前核和内侧核的外侧区等核团出现疏密不等和深浅不一的NOS阳性细胞;(3)C-fos蛋白以室旁核表达最为强烈,视前区、背内侧核、弓状核和外侧区亦有较强的表达;(4)在外侧区、室旁核小细胞部及其附近的室周区、背内侧核及乳头体前核腹侧部约有10%~15%的中、小型NOS阳性细胞同时表达C-fos蛋白,室旁核大细胞部则仅有较少的NOS阳性大细胞表达C-fos蛋白,在结节区、结节内侧核和视上核视交叉后部则偶见双标细胞。结果提示上述下丘脑核团内的部分一氧化氮能神经元与束缚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妊娠高血压大鼠(PIH)与正常妊娠大鼠下丘脑室旁核(PVN)、视上核(SON)及孤束核(NTS)内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方法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PIH大鼠AT1分布的神经元进行了研究,并与正常大鼠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大鼠PVN、SON、NTS内AT1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与形态基本类似。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PIH组大鼠PVN和NTS内AT1阳性细胞数目较对照组多,而两组大鼠SON内AT1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实验结果提示AT1在下丘脑PVN和NTS内的血压神经内分泌调节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介导作用,中枢AT1受体的异常增加可能与母体妊高征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9.
The distribution, and diurnal variation of AVP mRNA-expressing neurons in the hypothalamus of the mouse has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in situ hybridization histochemistry. In general, cells hybridizing with an AVP mRNA-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robe in the mouse hypothalamus exhibit a similar distribution to the well-characterized distribution of AVP nuclei in the rat, but species-specific patterns of expression have been observed, a finding that confirms the results of earlier immunocytochemical studies. For example, prominent groups of AVP mRNA expressing cells are found in the region between the paraventricular (PVN) and suprachiasmatic (SCN) nuclei, forming the distinct mouse accessory nucleus, and a periventricular group that merges with the PVN neurons. Sampling of brains during both phases of the daily cycle (either 10.00 h (light) or 22.00 h (dark)) revealed a marked and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AVP mRNA abundance in the SCN whereas a similar variation was not consistently observed in the magnocellular neurons of the supraoptic nucleus (SON). This study has confirmed the distribution of AVP-synthesizing neurons in the mouse hypothalamus, and provided an anatomical substrate for molecular genetic studies in this species that are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basis of neuronal rhythmi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