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确定成人脊髓圆锥的位置,以避免腰麻穿刺时损伤脊髓.方法 腰腿痛病人800例,年龄18~91岁,采用Siemens 1.5 T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成像,正中矢状面上脊髓最远一点所对应的椎体或椎间盘为脊髓圆锥末端的位置.结果 190例病人脊髓圆锥末端位置位于L1.2间隙以下.随年龄段的增加,脊髓圆锥末端位于L1.2间隙以下的发生率升高(P<0.05).结论 常规临床采用L2,3间隙进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时应慎重,建议腰麻病人术前应该作CT或MRI确定脊髓圆锥位置,以避免蛛网膜下腔穿刺时损伤脊髓.  相似文献   

2.
1996~1997年间,连续对26例臂丛神经牵拉伤的患者行颈椎和臂丛神经的磁共振成像(MPI)检查,获得颈椎冠状面、矢状面、轴位及臂丛冠状面的T1和T2加权像,并将其与外科所见、术中神经电生理学表现及随后的临床进展过程进行了比较。对23例患者实施了探查及神经修复术。26例均进行了MRI扫描,其中11例表现明显的根性撕脱,具体表现为脊髓移位或水肿、椎管内出血或瘢痕形成、椎间孔内神经根消失和脑脊膜突出。所有经神经探查证实存在神经根撕脱伤的病例,磁共振扫描均显示明显的特异性异常改变,且无假阳性。但是磁共振成像诊断神经根撕脱也有一定的漏诊率,其灵敏度为81%。节后损伤在T1像显示为膨胀影且在T2像表现为加强,这样就大致可以确定神经丛损伤的水平。这项研究提示臂丛牵拉伤后早期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对于确定损伤水平可提供有用的信息,而且对于椎管外神经丛的损伤,磁共振成像也可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23例急性脊髓损伤病人在伤后一周内行MRI检查,表现为脊髓受损区T2加权高信号T1加权等或低信号.方法同时对不同损伤程度及不同预后的患者进行比较.脊髓损伤程度、水肿范围、脊髓受压、髓内出血与预后有关,认为MRI检查对判断脊髓损伤程度、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有一定作用.结果认为在脊髓损伤中MRI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检查手段.通过MRI检查可将脊髓损伤分为两类脊髓受压型和非受压型.T2加权高信号范围大小是估计预后的简便方法,治疗上以脊髓内外联合减压以及防止脊神经进一步损害.结论早期诊断、早期固定牵引及手术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脊柱外科常见的颈椎退变性疾病,是颈髓长期受压变性所引发的一系列脊髓功能受损的临床症候群.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因可清楚地显示脊髓受压程度和髓内信号改变,已广泛应用于CSM的临床影像诊断.CSM脊髓MRI信号改变是指CSM患者颈椎MRI中,在颈髓受压部位和(或)相邻部位,T2WI出现一个或多个边缘模糊或清晰的高信号区(increased signal intensity,ISI),可同时伴有T1WI低信号(low signal intensity,LSI).自Takahashi等[1]于1987年首先报道CSM患者颈椎MRI出现髓内ISI至今,CSM脊髓MRI信号改变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但其临床意义尚存在较大争议,尤其体现在脊髓MRI信号改变与临床预后关系方面.现将近年来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是脊柱脊髓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特别是椎管内病变和脊髓病变,MRI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但是MRI只能提供形态学的信息,不能反映脊柱脊髓的生化信息和功能状态[1]。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RI检查在判断急性颈椎损伤患者脊髓损伤程度中的作用。方法 对 82例急性颈椎损伤患者在受伤 2 4h内行MRI检查 ,并进行早期连续的临床检查 ,分析MRI表现与脊髓损伤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颈椎损伤的 10种MRI表现中 ,髓内出血提示完全性脊髓损伤 (FrankelA级 ) ;脊髓肿胀及脊髓水肿多见于FrankelA -C级的病人 ,同时 ,脊髓肿胀及水肿的程度与脊髓损伤程度成正比 ;脊髓受压多见于FrankelA级和FrankelB级的患者 ;颈椎脱位多见于脊髓损伤程度较重 (FrankelA -C级 )的患者 ;椎管狭窄与脊髓损伤程度之间无明确相关性 ,但多见于老年患者 ;颈椎间盘突出、颈椎椎体骨折、颈椎附件骨折及韧带损伤与脊髓损伤程度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急性颈椎损伤患者早期行MRI检查 ,可以帮助判断脊髓损伤的程度 ,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准确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磁共振成像可准确提供更多的信息,直接评价脊髓损伤范围和程度,从而提高了脊髓型颈椎病(CSM)确诊率。但颈椎退变引起脊髓受压并不一定伴随脊髓病变,且大部分MRI显示椎管狭窄的患者既无脊髓损伤的临床症状也无电生理的改变[1]。王新家等[2]发现脊髓电生理特性的改变与病理变化以及功能变化相一致;并发现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与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潜伏期与椎管侵占率、CBS功能评分呈正相关。Maertens等[3]发现MEP与SEP在脊髓型颈椎病的异常率分别为93%和73%。因此MEP与SEP是比影像学诊断和临床检查脊…  相似文献   

8.
正磁共振成像(MRI)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多方位任意切层、多参数成像等优点,在临床工作中备受欢迎。但其单一地呈现组织形态学变化的现状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疾病诊断的需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 MRI)应运而生。f MRI是在普通MRI的基础上,着重反映某一特定神经组织功能状态的成像技术,最早被广泛应用于脑组织疾病研究~([1-2])。早期因脊髓周围的解剖结构和运动伪影等问题而使脊髓f MRI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随着技术的改进  相似文献   

9.
CT及MRI成像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评估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及MRI显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价值及临床意义.基于CT平扫、二维及三维成像特点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分型,以指导手术实施及评估对预后的影响;评估术前MRI T2加权图像对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颈椎后纵韧带手术治疗患者,术前根据CT成像特点,将其分为蕈伞型、山丘型、块状型以及不规则型.对于蕈伞型和山丘型施行前路手术,对块状型和不规则型根据病灶特点施行前路或后路手术.对于前路手术者根据CT成像分为单影征及双影征,以判断与硬脊膜的关系.术后根据JOA评分评估各类型患者脊髓功能恢复情况;同时对每例患者按Yukihiro Matsuyama提出的MRI T2加权图像分类方法,将其分为回旋飞镖型、三角形及水滴型,根据脊髓功能改善情况分析各种类型MRI图像对手术预后评估价值.[结果]本组病例平均随访27个月,CT分型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手术实施具有指导价值,CT分型各组均取得满意疗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但对患者预后缺乏评估意义,术前及术后组间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MRI T2加权像术前图像分组,脊髓功能改善率依次为水滴型(65.8±14.0)%、回旋飞镖型(59.3±9.8)%和三角型(49.8±7.1)%(P<0.05).[结论]CT成像能有效指导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手术的精确实施;MRI成像对评估患者手术预后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磁共振对跟腱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经手术及临床综合诊断证实为跟腱完全或不完全撕裂并行磁共振检查患者13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13例术前经MRI诊断为跟腱撕裂(3例)和部分撕裂(10例)患者,手术结果和MRI诊断结果一致,均有不同程度异常MRI改变,跟腱增粗,急性期(伤后48 h内;3例)病变部位呈短T1长T2信号;慢性期(伤后超过7 d;10例)呈略短T1长T2信号,并可见软组织水肿。结论 MRI对于跟腱撕裂的各期病变部位和程度判断准确,直接显示跟腱病变及周围出血水肿,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动力位MRI在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治疗方案选择中的价值。方法自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11例颈椎外伤后出现肢体麻木无力的患者,通过X线及CT未发现明显骨折脱位,中立位MRI发现可疑损伤节段20个,再次行过屈位及过伸位MRI,判断椎管狭窄程度变化以及脊髓高信号损伤出现的情况,从而辅助制定治疗策略。结果中立位MRI上20个可疑损伤节段中,90%(18/20)节段颈椎过伸位MRI上椎管狭窄程度加重,55%(11/20)节段在颈椎过伸位MRI上椎管狭窄程度加重1级,35%(7/20)节段加重2级,10%(2/20)节段无变化(但其中包含一个在中立位即表现为3级椎管狭窄的);过屈位上,25%(5/20)节段椎管狭窄程度减轻1级,75%(15/20)节段无变化。70%(14/20)可疑损伤节段在任何体位均未出现T2像上颈脊髓高信号,10%(2/20)可疑损伤节段仅在过伸位上出现T2像上颈脊髓高信号,20%(4/20)可疑损伤节段在任何体位均出现T2像上颈脊髓高信号。根据中立位MRI,30%(6/20)节段明确脊髓受压具有手术指证,且均考虑行颈椎前路手术;根据过伸位MRI,60%(12/20)可疑损伤节段因明确脊髓受压具有手术指证,且有3个患者共因出现多节段椎管狭窄由原计划的前路手术改为后路手术。结论颈椎动力位MRI可以进一步揭示颈脊髓的动态压迫,是对常规中立位MRI的重要补充,对颈椎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手术方法及手术节段的选择具有重要的辅助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监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的变化,探讨血清NSE与脊髓损伤程度间的关系. 方法 自2007年4月至2008年1月,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动态监测41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血清NSE含量,其中男24例,女17例;年龄21~67岁,平均43.8岁.脊髓损伤部位:颈髓损伤7例,胸髓损伤13例,采髓损伤21例.对急性脊髓损伤患者伤后血清NSE水平与正常血清标本NSE进行比较,并与脊髓损伤程度进行相火性分析;对血清NSE与评价脊髓损伤程度的影像学指标(MRI和CT)进行比较. 结果正常血清标本NSE为(7.16±1.77)μg/L.急性脊髓损伤患者伤后第1、2、3、5、7天血清NSE分别为(7.77±1.77)、(15.04±10.37)、(22.77±8.58)、(20.55±8.39)、(7.48±2.11)μg/L,第2、3、5天血清NSE值与正常对照标本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脊髓损伤患者伤后第1、2、3、5、7天血清NSE与急性脊髓损伤程度均呈相关(P<0.05).伤后第2、3天血清NSE与脊髓损伤程度的相关性高于MRI评分,伤后第2、3、5天血清NSE与脊髓损伤程度的相关性高于CT评分. 结论血清NSE水平与脊髓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对血清NSE的检测可反映脊髓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成像在闭合性跟腱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闭合性跟腱损伤中的诊断价值,包括判断损伤性质、损伤程度和疗效随访。方法2003年4月~2005年5月24例闭合性跟腱断裂伤患者经低场强MRI扫描,MRI采用矢状面T1WI、T2WI、GE-STIR和横断面TME,层厚和层距各为4mm。并根据MRI分级诊断标准确定是部分性损伤还是完全性损伤。其中4例4~8周后复查MRI。结果MRI能准确判断跟腱撕裂的程度、部位,跟腱撕裂主要发生在跟腱中部。16例跟腱完全断裂患者在所有序列上显示跟腱连续性中断,跟腱增粗,T2WI断端间呈高信号;8例跟腱部分断裂患者T2WI显示条状高信号。术后随访4例患者见跟腱变细,信号降低。结论MRI能对跟腱撕裂程度及部位做出准确判断,直接显示跟腱内的信号变化并提供丰富的信息,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创伤性颈脊髓损伤的早晚期手术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早期手术的效果及MRI揭示预后的价值. [方法]2001年9月~2004年8月,对36例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伤后72 h内为早期手术,72 h后为晚期手术.术前MRI T2加权像髓内信号改变长度>20 mm为长变化,信号改变≤20 mm或无明显信号改变为短变化.随访时间为24~48个月,平均32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标准进行入院时和随访时脊髓功能评分,通过计算恢复率评价神经改善状况. [结果]术后24个月随访时,早期手术组恢复率高于晚期手术组(P<0.01);MRI T2加权像信号短变化组恢复率高于信号长变化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手术时机与MRI T2加权像脊髓信号改变间存在交互作用. [结论]创伤性颈脊髓损伤后,手术时间越早,MRI T2加权像脊髓信号变化越短,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率越高.  相似文献   

15.
20例脊柱伤后3周内的伤员接受了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其中颈椎18例,胸、腰椎各1例.除胸、腰椎创伤外,MRI均同时显示了脊柱的损伤和脊髓本身的损伤,解释了临床神经学损害的表现.文中描述了各种损伤的MRI征象特点,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讨论了MRI对急性、亚急性脊柱创伤病员的诊断和治疗价值以及限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MR)成像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评估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对关于功能MR成像原理及其在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评估中应用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目前应用于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评价的功能MR技术主要包括扩散加权成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张量成像、血氧气水平依赖性MRI、MRI特异性对比剂增强检查、T2 mapping等,这些技术目前主要用在对动物模型的评价中。结论从目前动物模型研究结果看,功能MR成像能够无创、定量评价活体肝脏组织的微观信息变化,对进一步认识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及其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随着DCD的开展,功能MR成像将在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评估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MRI T2WI高信号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MRI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于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认识日益加深。MRI不仅可直接显示脊髓受压迫的部位,还可灵敏地反映病变性质和受累程度,如脊髓水肿、出血等。1985年,Gebarski等[1]首先发现脊髓损伤患者MRI T2加权像(T2-weighted images,T2WI)上存在高信号(increased signal intensity,ISI),并提出脊髓高信号是一种脊髓水肿或髓内出血的表现。CSM患者MRI T2W  相似文献   

18.
常规MRI可以清晰显示脊髓占位、水肿、出血或受压等征象,成为目前临床诊断脊髓病变的重要手段,但对脊髓微结构及病变真实范围显示的敏感性低,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不符,损伤程度难以量化,且对纤维束的受损情况无法直观显示[1].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R-diffusion tensor imaging,MR-DTI)技术是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着重研究活体内水分子的扩散特性,以三维立体角度分解、量化组织弥散各向异性的信号数据,使微结构显示更加精细,并通过纤维束失踪成像(fiber tractography,FT)技术重建纤维束微观方向图,分析中枢神经纤维网络的完整性和方向性.  相似文献   

19.
磁共振成像在急性脊髓损伤中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共振成像在急性脊髓损伤中应用价值茹选良,赵大正,葛焕祥磁共振成像技术已经应用于急性脊柱损伤的临床检查[1],它能清晰地显示整个脊髓的轮廓、脊髓损伤的程度。本文对我院1992年以来收治的32例急性脊髓损伤病例进行了MRI检查分析。1资料和方法1.1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93例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膝关节损伤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分别给予磁共振检查(MRI)与常规CT诊断,对两种诊断方式对膝关节损伤检出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评估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观察不同损伤类型患者的磁共振成像特点及信号分布情况。结果 MRI对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骨质改变等检出率均高于CT诊断(P0.05),有统计学意义;MRI诊断膝关节损伤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2.23%、84.24%、96.77%,与CT诊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损伤类型不同,其MRI成像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关节腔积液MRI声像表现为片状及不规则长T_1长T_2信号,韧带损伤MRI表现为T_1WI较低信号,T_2WI高信号。结论磁共振诊断膝关节损伤,操作简单,无辐射,能够实现多方位、高分辨成像,具有较高敏感性、特异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