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椎间融合由于具有稳定脊柱前中柱的生物力学优势而成为腰椎融合的主要术式.根据手术入路不同,腰椎椎间融合可以分为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LIF)、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和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等3种方法.TLIF是近十年来发展的新的椎间融合技术,与PLIF相比,可减少医源性神经损伤、获得环行融合和避免传统脊柱前方显露的相关并发症.然而,采用传统开放性TLIF常会造成肌肉广泛损伤,从而导致患者术后出现腰部不适或其他并发症,影响手术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LF)、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及腰椎经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118例腰椎滑脱患者,均予以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后行植骨融合术,其中行腰椎后外侧融合术36例(A组),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42例(B组),腰椎经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40例(C组)。回顾性分析3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3种植骨融合术的融合率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C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但C组的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A、B、C组的优良率分别为77.8%、83.3%和95.0%,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有利于提高植骨融合率,减少并发症;腰椎经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椎间融合面积大、融合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与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10-2020-10采用OLIF与TLIF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腰椎后路行病灶清除、减压、冲洗引流治疗术后椎间感染的疗效.[方法] 回顾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椎间感染的12例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及诊疗特点.[结果] 12例椎间融合术后感染病例均通过一次或多次椎间病灶清除、持续冲洗引流而治愈.[结论]一旦确认后路椎间融合术后融合椎间原发感染,应尽快手术治疗,经腰椎后路行感染病灶清除、减压、置管冲洗引流,必要时去除椎间植骨及融合器,能迅速缓解和解除病人症状,同时要有病程长、病情反复、迁延不愈及反复多次手术清创引流的心理准备,一次及多次的彻底清创引流术是治疗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椎间感染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目的在于采用不同的微创入路结合特殊设计的手术器械与置入物,在取得优于或不低于传统开放腰椎椎间融合术效果的同时减少手术创伤,促使患者早日康复。近年来我国微创腰椎榷间融合技术已得到迅速发展,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微创技术只是传统脊柱手术积极和有意义的补充,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和潜在风险,因此应避免工作中的盲动与冲动,扬长避短,以使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技术健康顺利发展。为此,本期特邀国内相关脊柱外科专家就微创腰椎椎间融合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6.
由腰椎退行性疾病引起的非特异性下腰痛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疾病,患者经常出现腰背疼痛,神经根痛及僵硬等症状。对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如腰椎椎间融合术等。行腰椎椎间融合术可以稳定疼痛节段,进行神经减压,恢复椎体滑脱和矫正畸形等。目前世界范围内非特异性下腰痛行椎体融合术的比率都在持续上升~[1]。1940年Cloward等首次提出椎体间融合的概念,手术按照入路可分为前路椎间融合术(ALIF)、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LIF)、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和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LIF)~[2-4]。每种手术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分析老年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和手术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68例腰椎退变性疾病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根据手术时的年龄分为两组,A组年龄≥70岁,28例;B组年龄<70岁,40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评分,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影像学资料.结果 两组术前术后评分、术后改善率以及影像学资料无明显差异,A组全身并发症、椎间塌陷融合、延迟融合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未发现不融合.结论 不同年龄组的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疗效无明显差异.老年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采用恰当的手术策略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腰椎椎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不稳、滑脱及椎间盘源性疼痛的经典手术方法。传统腰椎椎间融合手术需要广泛剥离及长时间牵拉肌肉,容易引起软组织损伤。椎旁肌肉的病理改变是腰椎融合术后腰部力量减弱及慢性腰痛发生的主要原因[1]。近年来,随着脊柱外科微创技术的迅猛发展,用于腰椎椎间融合的微创技术应运而生,使脊柱融合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对传统的融合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微创腰椎融合技术是在取得优于或不低于开放腰椎融合术效果的同时,减少对椎旁软组织的损伤,同时患者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微创腰椎椎间融合可分为前路腰椎椎间融合(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LIF)、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经腰椎椎间孔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经皮经骶前轴向腰椎椎间融合(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xiaLIF)和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XLIF)等。现就上述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方法及其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腰椎椎间融合术在传统前路、后路及经椎间孔椎间融合的基础上,近年出现了改良的小切口和微创手术,其融合率不仅不低于传统的开放手术,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轴向腰椎椎间融合术作为一种新的手术方式开始应用于临床,具有明显优势.为克服自体植骨的不足,骨替代材料不断出现,骨形态发生蛋白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腰椎椎间融合器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0.
腰椎椎间融合术在传统前路、后路及经椎间孔椎间融合的基础上,近年出现了改良的小切口和微创手术,其融合率不仅不低于传统的开放手术,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轴向腰椎椎间融合术作为一种新的手术方式开始应用于临床,具有明显优势。为克服自体植骨的不足,骨替代材料不断出现,骨形态发生蛋白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腰椎椎间融合器设计理念、材质及应用方式等也出现许多新进展。该文就腰椎椎间融合手术路径、融合材料及椎间融合器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5-2018-04采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的72例腰椎管狭窄症,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ODI指数与NRS评分.结果 7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2个月.手术时间125~17...  相似文献   

12.
腰椎椎间融合术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腰椎椎间融合术是临床上治疗腰椎不稳等疾患的一种常见的手术方式,随着生物力学研究及内固定技术的迅猛发展,其融合理念的发展日新月异。该文就腰椎前路椎间融合、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在临床上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以利于更加有效地了解、利用这一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经皮内镜辅助腰椎椎间融合术的技术利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评价。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经皮内镜辅助腰椎椎间融合术的相关研究文献,对各种技术优缺点及临床疗效进行总结,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结果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比较,经皮内镜辅助腰椎椎间融合术中及术后出血更少、早期腰部疼痛改善更明显,且远期临床疗效、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相似,但学习曲线较长。单边双通道及大通道内镜下融合的手术时间接近于MISTLIF,但小通道内镜下融合的手术时间长于MIS-TLIF。结论经皮内镜辅助腰椎椎间融合术具有手术创伤小、临床疗效好的优点,但学习曲线较长,应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循序开展该技术。随着各种镜下融合技术不断发展并相互补充,该技术将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全内镜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疾病的疗效。[方法] 2015年6月—2019年5月,对24例单节段腰椎疾病患者采用经皮全内镜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评价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 2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随时间推移,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影像方面,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L2S1前凸角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椎间融合,无椎间融合器移位、螺钉及连接棒移位断裂等发生。[结论]采用经皮全内镜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疾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腰椎椎间融合术神经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预防术后神经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0年6月本院采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或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LDD)的4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出现神经损害将患者分为损害组和无损害组。采用单项因素比较和多因素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术后神经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418例患者中,术后神经损害症状加重患者28例,占6.7%;无神经损害者390例,占93.3%,神经损害症状加重发生时间术后24 h内。单项因素比较表明:与无损害组相比,损害组的BMI显著大,病程显著长,术前诊断为LSS或DLS的比率显著高,滑脱程度显著重,翻修手术占比显著高,PLIF术式比率显著高(P<0.05)。但是,两组间性别、年龄、滑脱节段数、ASA分级、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  相似文献   

16.
2004年6月~2006年10月我们应用单枚椎间融合器后斜向置入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或经单侧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1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融合评价方法与标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腰椎椎间融合术已广泛应用于腰椎滑脱和各种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手术节段融合状况的评价标准对判断临床疗效十分重要,且有助于对不同手术方法和器械的疗效比较.目前报道有多种术后腰椎椎间融合评价方法和标准,但迄今仍无一种公认统一的标准.该文就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各种腰椎椎间融合评价方法和标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作者应用12个腰椎尸体标本进行实验。模拟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分别植入直线形或者香蕉形融合器,进行各向屈曲实验;植入上下两面凸出形或者平面形融合器,进行循环加载实验.结果显示,应用融合器以及后路内固定后,轴向扭转、侧向弯曲,屈曲伸展范围分别减少40%、69%、75%。  相似文献   

19.
宋一平 《颈腰痛杂志》1994,15(4):251-252
经椎板椎间小关节面螺钉固定在腰椎融合术中的应用宋一平译黄耀添,校经椎板椎间关节面固定作为一种内固定方法首先由King报导,方法为在后路融合术时采用小螺钉横穿过腰椎椎间关节。Boucher改良了这种方法,采用长螺钉+松质骨植骨。此后Mogerl又改良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recurrent lumbar disc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