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程传浩 《河南中医》2013,33(1):11-13
采用文献调查方法,对宋以前伤寒著作、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比较其与《伤寒论》的不同,分析其特点及价值.除《伤寒论》外,伤寒学术散存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脉经》、《肘后备急方》等著作,尤其在《外台秘要》中保存了不少已经散佚的医家伤寒学术思想.可见伤寒学术并非《伤寒论》一脉,其他医家也有创建,辨证体系各有特点,都具有一定的学术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笔者从800余部新安医著中,遴选出《名医类案》、《古今医统大全》、《赤水玄珠》、《伤寒论条辨》、《医方考》、《本草备要》、《医学心悟》、《不居集》、《医宗金鉴》、《重楼玉钥》、《医述》等11部医著,从主要内容、编排体例、发明创新、学术价值、历史地位和作用等方面作了简要介绍。“十大新安医著”分属医学丛书、医经整理、综合临床、专论、医案、本草、方论等各医籍门类,涉及面广,理论学术和编撰风格各具特色,在中国医学史上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对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探讨了《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的书名涵义,认为《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的命名都明显受到了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黄帝内经》的命名与形成与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有关,《素问》的命名则受到了汉代确立的宇宙生成论的影响,而《灵枢》的书名更具有道家意味,体现了《黄帝内经》成书于秦汉之际并且与汉代盛行的黄老之学密切相关的学术特征。《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诸书的命名显著表明了传统中医药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对吴鞠通的学术思想影响深远。从《伤寒论》承气汤的应用、对《伤寒论》三承气汤的运用及对《伤寒论》三承气汤的发挥等3个方面阐述吴鞠通对仲景承气汤的运用与发挥,探讨温病学术体系与伤寒学术体系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5.
指出《老子》的人法自然的思想,受到古医家的珍视。上自《黄帝内经》,下迄历代名医,均自觉抑或不自觉地运用《老子》哲学来指导中医学术与临床实践。认为《老子》哲学与《内经》理论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导报》2009,15(11):3-3
中医药学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是几千年来指导中园临床实践的圭臬,也是继承中医药学传统和发展中医药学术的基础。中医人要学经典,读原著,从源头上继承中医,在实践中发扬中医。为促进中医药行业“读经典、做临床”学术风气的形成和高涨,本刊将进一步加大“经典与临床”栏目的组稿力度,现将该栏目主旨及征稿要求简介如下,欢迎广大读者、作者踊跃来稿,本刊将优先、优惠刊登。  相似文献   

7.
王水金  莫鹏利 《河南中医》2011,31(9):981-982
众学者对曹颖甫先生的学术研究涉及面比较广,但研究角度大都是放在曹氏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学术特色和学术经验上,研究的层面比较宏观,内容也比较分散,对曹氏临床经验的研究则比较欠缺,对曹氏治《伤寒论》的学术思想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对曹氏《伤寒论》部分学术问题也缺乏比较性的研究,不能全面反映曹氏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学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是几千年来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圭臬,也是继承中医药学传统和发展中医药学术的基础。中医人要学经典,读原著,从源头上继承中医,在实践中发扬中医。为促进中医药行业“读经典、做临床”学术风气的形成和高涨,本刊将进一步加大“经典与临床”栏目的组稿力度,现将该栏目主旨及征稿要求简介如下,欢迎广大读者、作者踊跃来稿,本刊将优先、优惠刊登。  相似文献   

9.
王周芳 《光明中医》2008,23(3):276-278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原序中写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阐明了《伤寒论》与《内经》的学术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导报》2009,15(8):81-81
中医药学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是几千年来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圭臬,也是继承中医药学传统和发展中医药学术的基础。中医人要学经典,读原著,从源头上继承中医,在实践中发扬中医。为促进中医药行业“读经典、做临床”学术风气的形成和高涨,本刊将进一步加大“经典与临床”栏目的组稿力度,现将该栏目主旨及征稿要求简介如下,欢迎广大读者、作者踊跃来稿,本刊将优先、优惠刊登。  相似文献   

11.
傅文录 《河南中医》2010,30(4):339-341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一书,集中反映了范氏传承火神派学术思想之精髓,继承了张仲景和郑钦安重视阳气的学术思想。范氏除深受郑饮安学术影响而擅用姜附之外,其医案中都可见到受到仲景学术思想的影响,且病案的编排体例也是遵从伤寒六经辨证体系的。范氏潜心研究张仲景的《伤寒论》,竭力主张“六经铃百病”的学术思想,且擅用经方,用药精准,法度严明;并妙用吐下,自制数方,注重调理。在三阴证的辨证上,范氏重视舌诊,经验独特。在辨识阴证上,有突出之处,即在寒热真假难分之际,全面审度,强调舌诊的关键意义。  相似文献   

12.
扁鹊作为中医医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考证其事迹,推断扁鹊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人,是一个群体,一个流派、学派.其创立脉气出入与循环学说、并论述损至脉.本文通过对扁鹊“特以诊脉为名耳”的记载,论述现今主流的“司外揣内”诊断思维的不足,提出应重视“司内揣外”的辨证思维.  相似文献   

13.
曲夷 《中医教育》2010,29(1):58-61
对"CNKI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检索的1999-2008年发表的与"伤寒论"相关的论文选题进行分析,认为选题方向可概括为:学术史及版本校勘,<伤寒论>与境外医学,名家学术思想,病证规律,经方应用,诊疗思想与方法6个方面.提出研究生选题要结合个人特长、课题方向,找到适合的切入点;要处理好创新研究与学科特点之间的关系,不可一味求新、求变.  相似文献   

14.
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涉及针灸的条文为依据,对张仲景的针灸学术思想进行了分析、探讨、归纳、总结,初步阐释了其针灸学术思想的重点,挖掘了其中的学术及临床价值,指出张仲景继承了<内经>中部分关于针灸的学术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对穴位的主治范围有所补充;并且提出了"阴证虚证宜灸,阳证实证不宜灸"的针灸治疗原则,总结了误用灸法及烧针引起的变证及救治措施,以及针药的各有利弊,和针、灸、药并施或可增强疗效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孟河医派的学术思想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分析孟河医派的学术思想。结论:孟河医派的学术思想:1不泥古方,博彩众学;2和法缓治,用药轻灵、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安医家汪机、孙一奎"固本培元"学术流派学术思想。方法:以新安医家汪机、孙一奎的"固本培元"学术思想的学术渊源、主要模式、学术价值为研究内容,以求今后能对新安"固本培元"派学术思想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奠定基础。结果:新安"固本培元"派就是主张通过强固人体根基,培养、呵护体内元气,从而抵御外邪,治愈疾病。结论:新安医家汪机、孙一奎为此学派的核心,以顾护脾肾元气为学术主张,在新安医学乃至整个中医学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河南名医王燕昌的生平,及其著作《王氏医存》一书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相关研究现状,发现目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国内学者的研究、挖掘工作并未深入开展;未系统总结王氏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的特点;缺乏对其著作现存版本差异与王氏学术思想流变和影响的论述;尚未对王氏医学思想流变与影响的横向考察和在中医学术史上的纵向梳理。  相似文献   

18.
通过疏理"火神"理论的源与流,探讨"火神派"的形成和发展,探析该学派尊阴阳、重阳气,崇尚伤寒、善用温热的学术思想,并将其与明代"温补学派"关系的比较探讨,阐示火神学派的学术价值及丰富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的意义,以期为中医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学术体系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医学与儒家的关系。基于儒家经典阐述的思想体系,从本体、变动、显效三个维度,深入分析了儒家"独立守中"思想本质,提出了儒家思想一元论的原则和方法,并从本体角度分析了儒家"独立守中"思想与中医学的同一性,进一步探讨了其在中医诊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董建华先生,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内外知名的中医专家。董建华教授行医六十余载,治验丰富,疗效卓著,形成了独到的学术思想。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其学术观点,即辨证思想、通降学说、胃热学说、气机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