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二大归芷膏对掌跖角化型皮肤病血清中IL-18表达的影响。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18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掌跖角化型皮肤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8的浓度,并和150例健康对照者比较。结果:治疗前治疗组与正常组比较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二大归芷膏能通过降低掌跖角化型皮肤病患者血清中IL-18表达的作用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且效果优于对照组。为进一步研究掌跖角化型皮肤病的病因病机提供了新思路,为治疗掌跖角化型皮肤病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观察二大归芷汤对掌跖角化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2 80例掌跖角化性皮肤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1 4 0例 ,治疗组用二大归芷汤将皮损区浸入药液浸泡 2 0min ,每日 1~ 2次 ;对照组用尿素软膏擦抹皮损区 ,每日 2次。两组连续用药 4周为 1个疗程 ,治疗 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判定。结果 :治疗组中总临床痊愈 4 7例 ,显效 4 9例 ,有效 3 5例 ,无效 9例 ,总有效率 93 .6 % ,对照组中总临床痊愈 4 0例 ,显效 3 9例 ,有效 3 8例 ,无效 2 3例 ,总有效率 83 .6 % ,两组疗效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二大归芷治疗掌跖角化性皮肤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正>笔者自1999年7月~2000年9月应用复方黑豆汤治疗掌跖角化性皮肤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门诊患者42例,男31例,女11例;年龄8~81岁,平均42.8±20.8岁:病程1年3个月~35年,平均9.8±8.9年。其中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皮症1例,进行性指掌角皮症8例,鳞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养血活血 ,润肤止痒 ,收敛生肌类中药配伍治疗掌跖角化性皮肤病的疗效。方法 :以自拟中药方 (当归、川芎、紫草、大枫子等 )煎汁浸泡外洗患部治疗本病 80例。结果 :临床总有效率为 88.75 %。提示 :本外洗方具有养血活血 ,生肌润肤的功效。 相似文献
6.
复方黑豆汤外用治疗掌跖角化性皮肤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自 1999年 7月至 2 0 0 0年 9月 ,应用复方黑豆汤治疗掌跖角化性皮肤病 ,取得良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4 2例中 ,男 31例 ,女 11例 ;年龄 8~ 81岁 ,平均 4 2 .8±2 0 .8岁 ;病程 15月~ 35a ,平均 9.8± 8.9a。其中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皮症 1例 ,手足皲裂 3例 ,进行性指掌角皮症 8例 ,鳞屑角化型足癣 10例 ,皲裂样湿疹 2 0例。除鳞屑角化型足癣镜检真菌诊断外 ,其余均为临床诊断。2 治疗方法复方黑豆汤组成 :黑豆 6 0g ,大枫子 30 g ,白及 30 g ,白蔹 30 g ,当归 30g ,白术 30 g ,扁豆 30 g ,紫草 30g ,黄精 30 g … 相似文献
7.
温阳除湿水剂治疗掌跖角化性湿疹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掌跖角化性湿疹以掌跖部对称性潮红、浸润、肥厚、角化、皲裂为特征 ,属于慢性湿疹中比较顽固难治的一种。自 1 998年以来 ,笔者采用温阳除湿水剂治疗该病 1 2例 ,疗效甚佳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2例均为门诊病人 ,其中男 4例 ,女 8例 ;病程1年~ 1 0年 ,平均 4年。真菌镜检均为阴性。2 治疗方法采用自拟方温阳除湿水剂治疗 :生川乌 1 0 g,生草乌 1 0 g,艾叶 1 5 g,大风子 2 0 g,威灵仙 30 g,红花1 5 g,地肤子 2 0 g,苦参 2 0 g。每日 1剂 ,加水煎取2 0 0 0 ml,温泡手足 ,每次 30 min,每日 2次 ,3周为 1个疗程。治疗期间双手忌直接接… 相似文献
8.
1997年至今跟师学习期间,应用许连霈教授的温通消散方外洗治疗几种手足(掌跖)角化、肥厚性皮肤疾病,取得较佳疗效,兹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共治疗10 5例。其中男性2 5例,女性80例。年龄5~73岁。病程最长30a ,最短3个月。病种:①掌跖脓疱病2 0例,年龄31~6 4岁,病程最长10a ;②慢性角化性湿疹55例,年龄2 5~73岁,病程最长30a ;③更年期掌跖角化症19例,年龄4 9~56岁,病程最长10a ;④进行性指掌角皮症6例,年龄19~34岁,病程最短3....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掌跖角化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口服阿维A胶囊,外用复方氟米松乳膏,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每次外涂激素前先外用自拟中药煎剂熏泡手足部,治疗1个月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78.1%,高于对照组的5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和3个月后复发率对比,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掌跖角化性湿疹疗效确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七叶三黄二花汤治疗掌跖脓疱病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掌跖脓疱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皮肤病,发于掌跖部位,病因不明,治疗较为困难,笔者自1981年至1991年12年来,采用七叶三黄二花汤治疗奉病30例,取得满意的效果,故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采用门诊中药治疗,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20~30岁8例,40~50岁15例,50岁以上7例,病程最短1年,最长达10年以上。 相似文献
11.
张智龙教授善治内科杂病,治疗皮肤病,多从"肺主皮毛"和"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中医理论出发,认为某些皮肤病的发生发展与肺和心的生理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从而应用导赤散、茯苓杏仁甘草汤化裁加减治疗皮肤病,临证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13.
中药止痛贴外用治疗及联合吗啡治疗84例癌症疼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药止痛贴治疗及联合吗啡治疗癌症疼痛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骨转移癌痛、肝癌疼痛(瘀血阻络证)患者84例,采用分层区组随机的方法,记录用药前后NRS(静止、运动)评分及主诉疼痛的程度、有痛时间和睡眠时间的累积、即释吗啡的使用总量、爆发痛的发作次数、疼痛影响评估积分、中医证候、治疗满意度、镇痛满意度。结果:轻度癌痛用中药止痛贴7天后,试验组在NRS评分(静止、运动)、主诉疼痛的程度、睡眠时间、有痛时间,中医证候的积分、疼痛影响的评估积分、镇痛及治疗满意度方面,两组的前后差值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中重度癌痛用中药止痛贴7天后,除睡眠时间、爆发痛次数、即释吗啡用量、治疗满意度方面,两组的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其它指标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止痛贴外用能缓解轻度癌痛,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及提高患者的镇痛和治疗满意度;对中重度癌痛的治疗由于并用吗啡同时治疗,因此NRS评分等疼痛各项指标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总体相似,但中药止痛贴在减少爆发痛次数、减少即释吗啡的用量、提高治疗满意度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
目的:观察自制烧伤膏治疗烧烫伤临床疗效。方法:将所有于烧伤科住院的烧烫伤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营养支持治疗,并根据病情给予抗感染治疗。换药前做好局部处理,注意无菌操作。对照组予局部外涂复方磺胺嘧啶锌涂膜,治疗组予自制烧伤膏外用,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3周。疗程结束后观察临床疗效及相应指标。结果:治疗结束后统计显示,治疗组的愈显率为95.0%,对照组的愈显率为72.5%,两组相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创面用药后止痛效果及换药时痛苦程度比较,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用药3天后,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及创面细菌培养定量结果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平均换药次数及平均愈合天数分别为(3.6±1.7)、(12.2±3.4),对照组的平均换药次数及平均愈合天数分别为(7.1±3.6)、(15.6±2.8),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创面红肿消失平均时间及分泌物消失平均时间分别为(8.6±2.4)、(5.2±3.3),对照组的创面红肿消失平均时间及分泌物消失平均时间分别为(16.1±5.3)、(12.6±4.7),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结束后均未发现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结论:自制烧伤膏在临床上用于Ⅱ度以下烧烫伤,能缩短恢复的时间,创面愈合良好,同时具有较好的止痛效果,未发现不良反应。而且操作方法简便,容易掌握,无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观察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治疗虚体感冒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对照组用复方氨酚烷氨胶囊。比较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不良反应为0,复发率仅为14.0%;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虽然南方气候湿热,但虚体感冒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疗效很好,同时强调服桂枝汤要啜热粥以助药力。 相似文献
17.
李晓丹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3):87-89
目的 探究桂枝芍药知母汤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及胃肠道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叶酸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抗CCP抗体水... 相似文献
18.
桂枝茯苓丸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3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桂枝茯苓丸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子宫肌瘤患者66例,年龄32~56岁,平均(43.6±4.8)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3例患者,实验组采用米非司酮与桂枝茯苓丸联合治疗,对照组仅使用米非司酮。观察患者月经量,血红蛋白,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4.0%,对照组总有效率75.8%,有效率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后实验组患者瘤体平均体积(11.23±4.71)cm3,对照组瘤体平均体积(18.83±7.56)cm3;用药后不良反应实验组5例,对照组12例;随访1年后,实验组5例复发,对照组12例复发,均施行手术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茯苓丸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显著,副作用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消渴血痹的中医治疗方法,有效的治疗该病,降低其致残率。方法:将68例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基础治疗结合中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消渴血痹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