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目的 研究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病程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病情T、B、NK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进一步揭示本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入选22例确诊HFRS患者,其中轻型9例,中型13例,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发病1、4、12周时淋巴细胞亚群.56例健康献血员作为正常对照组.将疾病不同阶段与对照组及轻、中型患者之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本研究观察的12周中,患者B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NK细胞计数起病1周时有显著下降(P<0.01),在4周时迅速恢复.本研究中HFRS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发病1、4周时记忆表型的CD+4CD45RA-T淋巴细胞比例增高(P<0.01),分别达到(64.1±17.5)%、(59.9±10.1)%,在12周时恢复正常.CD+4CD+28T淋巴细胞功能亚群无显著变化.CD+8T淋巴细胞计数在发病1、4周时有明显增高,12周恢复正常.CD+8CD-28T淋巴细胞计数有显著增高(P<0.05),且在轻型患者中这种变化更迅速、显著.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D+38或HLA-DR+的CD+8T淋巴细胞激活亚群在发病1、4周时也有明显增高(P<0.01).结论 细胞免疫与HFRS有密切的关系,早期细胞毒效应T细胞及时有效的应答能清除病毒,减轻病情. 相似文献
2.
复方仙灵脾冲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sIL-2R 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观察复方仙灵脾冲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IL-2R、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CD4/CDe及eAg的影响.方法血清sIL-2R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HBeAg检测采用ELISA法.结果复方仙灵脾冲剂可使血清sIL-2R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可改善T细胞亚群,使CD4/CD8值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并且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使HBeAg阴转率提高.结论复方仙灵脾冲剂对降低血清sIL-2R、提高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CD4/CD8及HBeAg阴转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大骨节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布形式、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 2受体 (s IL- 2 R)及其与硒的相关性。方法 在大骨节病病区随机选取经 X线和临床检查确诊的大骨节病儿童 ,同时在该病区和非病区分别选取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克隆抗体 (抗 CD4 ,CD8)免疫细胞组化法检测淋巴细胞亚群。s IL- 2 R的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 EL ISA法。结果 大骨节病病区儿童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中 CD4 +、CD8+率显著低于非病区水平 (P <0 .0 5 ) ,CD4 / CD8各组间没有差异 (P >0 .0 5 )。患儿组血清 s IL- 2 R水平显著高于非病区水平 (P =0 .0 38)。病区健康儿童组较非病区有升高趋势 ,但差异无显著意义。另外 ,病区儿童红细胞硒水平仍显著低于非病区 (P <0 .0 0 1)。相关分析表明 ,红细胞硒水平与 CD4 +率呈典型正相关 (r=0 .6 2 5 ,P <0 .0 5 ) ,与血清 s IL-2 R水平则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 大骨节病病区儿童外周血处于一种免疫抑制状态 ,以 CD4 + 、CD8+ 比例的减少尤为明显。硒通过影响 PBMC中 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形式从而在这种免疫紊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议把血清 s IL - 2 R的测定作为检出大骨节病儿童的一种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50例甲型肝炎(以下简称甲肝)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进行动态观察。结果显示:急性期患者的CD_4~ 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CD_8~ 细胞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比则有所上升(P<0.05),CD_4~ /CD_8~ 值低于正常对照组(1.08±0.28比1.45±0.15),SIL—2R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则明显升高(P<0.001),CD_4~ /CD_8~ 值与患者SIL—2R水平有负相关关系;恢复期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可恢复到正常水平,SIL—2R水平也下降至接近正常。结果表明甲型肝炎患尤惠性期有一过性的淋巴细胞亚群改变及T淋巴细胞的活化,提示细胞免疫与甲型肝炎的发病权理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我们采用OKT单克隆抗体玫瑰花环试验直接法,对30例老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进行了动态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观察组为我院1993年3月至1994年3月住院的30例患者,均符合1987年卫生部颁发的HFRS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肾细胞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为了解病情、判断预后提供免疫学依据.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肾细胞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8、CD3阳性T淋巴细胞百分率,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肾细胞癌患者手术前CD3~+、CD4~+T细胞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CD8~+T细胞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D4/CD8比值倒置;肾细胞癌患者手术后CD3~+、CD4~+T细胞较术前明显升高,CD4/CD8比值恢复正常.结论 肾细胞癌患者手术治疗前T淋巴细胞百分率异常,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现象;手术治疗后有效去除瘤负荷,免疫功能得以逆转. 相似文献
8.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50例甲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进行动态观察。提示细胞免疫与甲型肝炎的发病机理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肠易激综合征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通过检测肠易激综合征 (IB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 ,探讨IBS细胞免疫调节的变化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取双色直接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方法 ,对 30例临床诊断为IBS的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进行测定。结果 :30例IBS患者外周血CD3 、CD4 及CD8细胞数分别是 5 7 15± 9 17、36 0 1± 9 12及16 34± 5 2 1,其中CD3 及CD8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 (P <0 0 0 1) ,并且IBS患者CD4 /CD8比值是 2 6 7± 0 6 9,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0 1)。结论 :IBS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功能减弱和调节紊乱 ,细胞免疫异常可能参与IBS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 CD1 78在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患者外周血 T细胞亚群的表达及意义 ,应用荧光抗体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技术分析 CD1 78(Fas配体 )在 HFRS患者及健康人群 (对照组 )外周血 CD 4、CD 8T细胞表达的水平。结果 HFRS患者发热期组和多尿期组外周血 CD 4T淋巴细胞比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而 CD 8T细胞明显增加 (P<0 .0 1) ;CD 4/CD 8比值明显下降 (P<0 .0 5 ) ;CD 4、CD1 78 T淋巴细胞和 CD 8、CD1 78 T淋巴细胞皆显著增高 (P<0 .0 5及 P<0 .0 0 1)。HFRS患者发热组和多尿组 CD 8T细胞的 CD1 78的表达率分别为 2 2 .18%和2 9.92 % ,而 CD 4T细胞的 CD1 78表达率分别为 4 .80 %和 5 .2 5 %。认为 HFRS的发病过程中 CD1 78主要表达于CD 8T淋巴细胞亚群 ,且发病早期和末期均有高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2006-2007年,在齐齐哈尔市财贸职工医院选择30例HFRS患者作为病例组,选择20例健康献血者为对照组,采集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sICAM-1的水平,并检测尿素氮水平.结果 HFRS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在发病早期、极期、恢复期分别为(47.56±6.51)、(94.23±15.36)、(54.19±8.42)ng/L,尿素氮水平分别为(5.16±0.12)、(33.84±9.24)、(8.20±1.30)mmol/L;对照组sICAM-1水平为(22.63±3.40)ng/L,尿素氮水平为(4.20±0.56)mmol/L.上述两指标的任意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sICAM-1作为保护因素参与HFRS的发病,细胞免疫在HFRS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患者不同病期及不同临床型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8浓度的变化,分析其与疾病的相关性,为研究HFRS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唐都医院2011年10月—2014年1月81例不同临床型HFRS住院患者不同病期血样145份,同时选取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浆中IL-18浓度,分析研究IL-18与其他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HFRS患者血浆IL-18水平在发热期开始升高,少尿期达高峰,多尿期开始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值;血浆IL-18水平在HFRS不同临床型之间都具有类似的变化趋势,急性期高于恢复期及正常对照值,恢复期高于正常对照值,且重型/危重型的变化更为明显。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血浆IL-18水平与WBC和BUN水平呈中等程度正相关,与PLT呈中等程度负相关。结论 HFRS患者血浆IL-18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及疾病进程密切相关,抑制IL-18的分泌可能会减轻机体的免疫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大高峰期与其他时间段的病例特征,指导该病的预防治疗工作.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对西安市肾综合征出血热高发地区病例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病例基本情况、临床症状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和rank检验.结果 共调查病例429例,其中男280例,占65.3%,男女比例为1.9∶1.16~60岁的青壮年为发病主要人群,占74.8%.流行大高峰期和其他时间段年龄为16~60岁患者的构成比分别为76.1%(245/322)、71.0%(76/107),男女性别比分别为1.93∶1、1.74∶1,发热距入院时间分别为3d和4d,住院时间均为10 d,入院时病情急患者的比例分别为59.8%(189/316)、67.6%(71/105),出院时治愈患者的比例分别为56.4%(181/321)、43.4%(46/106),两个时间段患者的基本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117,P=0.572;x2 =0.185,P=0.667;Z=-1.430,P=0.153;Z=-1.254,P=0.213;x2 =3.145,P=0.208;x2=8.215,P=0.084).IgM抗体阳性率为85.4%(315/369),其中大高峰期IgM抗体阳性率为88.4%(251/284),其他时间段为75.3%(64/85),大高峰期IgM抗体阳性率较其他时间段高(x2 =8.968,P<0.01).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出院情况之间存在相关性(x2 =18.558,P<0.01),症状越轻,结局转归越好.结论 西安市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在大高峰期与其他时间段内表现的特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2p70(IL-12)、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索-4(IL-4)的动态变化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25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轻症14例、重症11例),按病期(发热期、低血压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采集血液标本,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L-12、IFN-γ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IL-4水平.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尿素氮(BUN),用血液分析仪计数血小板.结果 血清IL-12水平各病期比较变化明显(F=5.765,P<0.01),与对照组[(0.56±0.10)μg/L]比较,轻、重症组血清IL-12水平在发热期[(0.87±0.38)、(1.08±0.77)μg/L]、低血压少尿期[(0.77±0.21)、(2.11±2.13)μg/L]、多尿期[(1.42±1.10)、(1.20±0.88)μg/L]均见明显升高(P<0.01).IFN-γ水平轻、重症组在发热期、低血压少尿期、多尿期分别为(8.04±13.05)、(5.94±8.24),(15.95±18.05)、(4.41±4.10),(1.09±1.24)、(1.38±1.74)μg/L,,与对照组(0.27±0.15)μg/L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IL-4在病程中变化不明显(F=0.682,P0.05).轻、重症组的IFN-γ与IL-4比值(IFN-γ/IL-4)在发热期[(2.46±3.52)、(16.92±22.77)γg/L],低血压少尿期[(2.52±2.72)、(1.77±2.06)μg/L]、多尿期[(1.45±2.28)、(2.32±3.98)μg/L]均高于对照组[(0.36±0.2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BUN变化趋势与IL-12各病期变化相一致,而与血小板的变化趋势相反.结论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程中血清IL-12、IFN-γ水平增高,IL-4相对不足,存在明显的Th1/Th2平衡失调,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的重要原因,并参与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黑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清中汉坦病毒(HV)进行分离、扩增,寻找其与国际标准株(76-118株)之间的差异.方法 应用反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ed-PCR),对50例发病不同时期的HFRS患者血清中HV进行分离、扩增,并将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结果 发病7 d内患者血清HV检出率为36.36%(8/22),发病8~14 d的患者血清HV检出率为13.04%(3/23),发病15 d以上的5例患者均未检出.选取的7例样本(第1、9、18、31、37、38、44号标本)HV S基因片段序列与76-118株S基因片段的同源性分别为90.24%、86.72%、89.97%、89.16%、86.45%、87.26%和89.43%.结论 发病7 d内患者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时期;黑龙江省HV致病株与国际标准株存在一定差异,说明HV除具有宿主依赖性外,还具有地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肾综合征出血热10年病情变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病学规律、临床表现和病原学变化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感染科1995年和2005年HFRS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不同年份的病例在性别,发病年龄、职业分布、发病区域、发病季节、临床分型方面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1995年和2005年.HFRS流行方式仍然是散发,高发人群以男性青壮年为主。1995年HFRS发病高峰为冬季,11、12月份发病例数为全年病例的65.33%(49/75);2005年HFRS发病时间发生了变化,冬季发病仅占31.48%(34/108),春夏季病例增加,3—6月份发病病例数为全年病例的43.52%(47/108),比较两年各月发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30.88,P〈0.01);2005年发病人群中农民所占的比例下降,由1995年的81.33%下降勾2005年的5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13.13,P〈0.01);同1995年相比,2005年病例重型和危重型减少.轻型和不典型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28.24,P〈0.01);结论黑龙江省部分地区HFRS病例出现了春夏季发病增多.农民发病比例下降,轻型和不典型病例增多,提示黑龙江省部分HFRS病例为家鼠型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PLT表面β3整合素CD6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HFRS病情的关系。方法 HFRS患者104例与正常对照30例,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61分子阳性PLT的百分率及PLT表面CD61的平均荧光强度(MFI),并按患者少尿期PLT表面CD61的MFI,将104例患者分为3组,进一步对PLT表面CD61表达水平与病情的关系,结合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HFRS患者发热期、少尿期、多尿期CD61阳性PLT的百分率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发热期、少尿期和多尿期PLT CD61的表达水平(MFI分别为19.75±2.57、17.46±1.48和15.55±0.6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MFI为3.20±0.12)。少尿期HFRS患者PLT CD61表达水平与患者的PLT计数、血Alb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37和-0.695),而与WBC、BUN、Cr和ALT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45、0.904、0.956和0.891);PLT CD61水平高表达组的PLT减少,而尿毒症、低白蛋白血症、肝功能异常和WBC升高的发生率则显著增高。结论 HFRS患者PLT表面CD61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且与患者的病期和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提示PLT CD61表达水平可反映HFR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检测HFRS患者PLT CD61表达水平有助于监测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合并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规律性。方法对453例各期HFRS患者的肝功能及相关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各期HFRS患者均伴有肝损害,转氨酶轻度增高居多,γ-谷氨酰转肽酶(GGT)早期轻到中度升高,总胆红素仅轻度升高,碱性磷酸酶变化不明显。轻型、中型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肝损害较少,重型、危重型多并发肝损害。结论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即可并发肝损害,发生率较高,以转氨酶及GGT轻至中度增高为特征。不同类型HFRS患者肝损害程度与临床表现成正相关。肾综合征出血热病程中动态观察肝功能的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