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63岁,因无意发现下颌前牙区牙龈肿物20 d余就诊.口腔科检查见,左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唇舌侧牙龈游离端有一2.5 cm×2.0 cm×1.0 cm大小的红色分叶状肿物,质中偏软,界尚清,有较宽的蒂部,表面糜烂,触诊易出血.牙齿松动、移位.全景片示左下颌中切牙倾斜错位,与2.0cm×2.0cm×1.0 cm大小软组织密度影重叠(图1).拟诊断为"下前牙牙龈瘤"收治入院.体格检查:心、肺、肾、脾无明显异常,肝肋下未及.有乙型肝炎肝硬化病史10年,1年前曾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手术.实验室检查:AFP为20 μg/L,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人院后行左下颌肿瘤切除术,术中快速切片诊断为恶性肿瘤.大体标本示,肿瘤呈结节状,表面覆盖黏膜,一侧连有牙齿一枚,见图2,切面见黏膜下有一2.0 cm×1.0 cm×1.0 cm大小的灰红色区域,质地中等,境界不清.光学显微镜下示,表面覆盖鳞状上皮,黏膜下见肿瘤细胞呈管状或索状排列,肿瘤细胞核圆深染,异形、大小不一,可见核仁,部分区域胞质内可见空泡形成,部分区域胞质丰富,嗜酸性或嗜双色性,见图3.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检测示肿瘤细胞肝细胞、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8、CK18、CD10、AFP、低分子角蛋白均阳性(见图4),Ki67 80%阳性;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黑色素瘤、黑色素A、S100蛋白、波形蛋白均阴性.病理诊断为牙龈区转移性含脂肪变性的肝细胞癌.术后随访4个月,患者存活.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18岁。因发现右腹股沟肿物3个月,于2010年6月22日入院。查体:右腹股沟区触及2cm×1.5cm肿物,质韧,无压痛。临床诊断为右腹股沟肿物待查,行肿物切除术。病理检查:大体观察可见灰红色肿物1个,大小3cm×1.5cm×1.2cm,切面灰红色,质软,有不完整包膜。  相似文献   

3.
1 病例报告 例1 男,63岁,因暗红色血便两个月接受纤维结肠镜检查。插镜约16cm至直、乙状结肠交界处见一肠粘膜呈半环状不规则隆起,约占肠周径2/3,质脆,表面糜烂。继续进镜至降结肠近脾曲处见一息肉样肿物,头部呈分叶状,约1.0cm×1.0cm大小。再进镜在横结肠中段发现一肿物突向肠腔,约0.8cm×0.8cm×0.5cm大小,表面糜烂。病损三处均取活检,病理报告均为腺癌。 例2 男,60岁。因慢性腹泻5年伴间断性血便1个月行纤维结肠镜检查。进镜约8cm直肠处见一菜花样隆起突向肠腔,约1.0cm×0.8cm×0.6cm大小,表面糜烂,质脆,碰之易出血。继续进镜40cm至乙状结肠处发现一肿物向肠腔突出,约0.8cm×0.5cm×0.5cm大小,表面欠光滑,无糜烂。两处病灶均取活检,病理报告为腺癌。  相似文献   

4.
1病例介绍患者,男,79岁,因无痛性肉眼血尿于2010-11入院,既往体健。入院后,行彩超检查显示膀胱前壁有1.2 cm×1.6 cm×1.5 cm肿物突入膀胱。膀胱镜检查:膀胱颈底部见一约1.5 cm×1.5 cm×1.0 cm肿物,乳头状。完善检查后,  相似文献   

5.
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目的了解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SC)的生物学特点.方法 BSC8例,用CK4,CK18,CK19,EMA,CEA,SMA,S100,LN,ColⅣ,NSE,PCNA,p53等12种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用常规ABC法.结果 BSC的两种细胞成分,基底样细胞(BC)和鳞状细胞(SC)对上述抗体反应截然不同.BC绝大部分病例(7例)专一地对CK19抗体呈阳性反应,而对其他4种上皮性抗体呈阴性;BC有4例对α-SMA及S-100肌性抗体呈阳性;BC巢内玻璃样物对LN及ColⅣ呈阳性反应;BC有较高的PCNA指数,平均54%.相反,SC全部病例均对CK4,CEA,EMA等上皮性抗体呈阳性,而对CK19,SMA,S-100阴性.PCNA指数也较低,平均25%.结论食管BSC为多向分化的高度恶性肿瘤,BC代表向基底细胞和肌上皮方向分化,其增殖活性强,而SC代表向典型的鳞状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肝原发性腺鳞癌(ASC)患者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肝AS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肝叶切除或/和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采用SP 法检测蛋白表达。 结果 在6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为54~75岁,平均年龄为(63.0±8.3)岁;临床均以腹痛为首发表现,影像学检查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肿瘤组织肉眼观呈灰白色、实性,边界较清晰;镜下见瘤细胞呈巢状或腺管状;6例肝组织腺癌区域均表达CK7、CK19、cam5.2和Ki-67,4例表达CEA,3例表达CK20,2例表达CDX-2,1例表达MUC-1;鳞癌区域均表达p40、p63和CK5/6, 4例弱阳性表达CK19,3例弱阳性表达EMA;术后平均生存6个月。结论 肝原发性腺鳞癌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诊断,其恶性程度较高,患者生存期短。  相似文献   

7.
肺硬化性血管瘤5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sclerosing hemangioma of lung,SHL)组织成分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探讨其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5例SHL组织标本的CK、CEA、EMA、CD34、SMA、MC、Vim、NSE、CgA进行标记,观察其表达情况。结果 SHL主要表现为乳头区、实性细胞区、血管瘤样区及硬化区等四种结构,乳头、实性区裂隙及血管瘤样区表面衬覆有立方状上皮细胞,乳头间隙及实性细胞区为圆形多角形胞质浅染的细胞。免疫组化显示乳头、实性区裂隙及血管瘤样区表面衬覆细胞阳性表达CK、CEA、EMA,圆形或多角形细胞阳性表达Vim和CgA,NSE和EMA在圆形或多角形细胞灶性表达阳性,CD34仅在肿瘤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呈阳性表达,MC和SMA在两种细胞均为阴性表达。结论 SHL的组织成分包括表面的立方状上皮细胞、圆形多角形胞质浅染的细胞、肺泡腔内出血和硬化性变化,四种组织结构至少存在三种,免疫组化对SHL的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细巢式逆RT-PCR检测老年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瘤细胞胞角蛋白19(CK19)、癌胚抗原(CEA)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45例进展期老年胃癌和8例胃良性病变患者腹腔冲洗液200 ml,其中100 ml行RT-PCR检测CK19、CEA mRNA,另100 ml用于HE染色细胞学检查,胃癌细胞SGC7901为阳性对照.结果 45例老年胃癌病人腹腔冲洗液中CK19 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55.6%(25/45);CEA 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51.1%(23/45);CK19、CEA mRNA的联合检测阳性率为62.2%(28/45).细胞病理学检查45例胃癌病人有8例腹腔冲洗液中发现肿瘤细胞,阳性率为17.8%(8/45),且此8例CK19、CEA mRNA检测结果均为阳性.CK19、CEA mRNA阳性率与肿瘤胃壁浆膜受侵、淋巴结转移和胃癌分期明显相关(P<0.05).结论 腹腔冲洗液中CK19、CEA mRNA检测胃癌细胞敏感性高.初步临床观察显示此方法对于早期诊断胃癌患者腹腔种植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胰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蛋白表型.方法 收集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8例胰腺腺泡细胞癌病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的蛋白表型,并进行随访.结果 8例胰腺腺泡细胞癌病例均为男性,中位年龄47岁.肿瘤位于胰头部和胰体尾部各4例,大小平均为4.5 cm×4.0 cm ×3.2 cm,切面灰黄、灰红色,呈实性或囊实性,体积较大者常伴有出血、坏死.镜下见肿瘤细胞排列呈腺泡状、梁索状或实性片巢状,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圆形、卵圆形,轻度异型.免疫组化显示癌细胞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CAM5.2)、α1-抗胰蛋白酶(α1-AT)、抗胰糜蛋白酶(α1-ACT)蛋白表达呈弥漫阳性,CA19-9、CEA,上皮型钙粘蛋白(E-cad)、β-连环素(β-cat)和粘蛋白-1( MUC-1)呈灶性阳性,AFP、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触素(Syn)和铬粒素A(CgA)仅少数瘤细胞呈阳性表达.7例获得随访,1例因术后胰漏伴腹腔感染病死,发生肝转移4例,其中2例病死.结论 胰腺腺泡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胰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有其特征性的蛋白表型.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肉瘤(carcinosocoma)少见。文献对其组织来源性质认识不一[1-4],因此又称为鳞癌伴梭形细胞间质、假肉瘤、梭形细胞癌、息肉状癌等。本院自1990~2002年共诊断20例食管癌肉瘤,统计资料均经复核证实,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1990~2002年我院共收治食管癌肉瘤20例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63岁。腹部包块2个月余入院。B超示上腹部巨大实质性占位病变,轮廓清楚,肝胆脾胰肾正常。术中见肿物位于结肠上区,起自肠系膜根部,与大网膜、肝结肠系膜关系密切。病理检查见:肿物23cm×15cm×11cm,表面尚光滑,切面呈灰白色,部分区域呈灰黄色,质软。显微镜下见:肿瘤由腺管及肉瘤性间质构成。腺管大小不一,有的呈囊样扩张,内含分泌物,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或假复层柱状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35岁,因上腹部反复疼痛不适3年入院。5年前无诱因下左肩背钝痛,3年前无诱因下剑突下偏右隐痛,治疗效果不佳,查癌胚抗原(CEA)为30ng/ml,甲胎蛋白(AFP)阴性,肝功能及肝胆胰脾B超检查未见异常。全消化道造影示:胃底见软组织影不除外胃底癌可能。胃镜于胃底近贲门2cm处见一约8cm×10cm的黏膜下肿物,表面光滑、质硬,考虑为胃底平滑肌瘤的可能性大,活检病理为炎症,细胞学检查示偶见小群高度核肿大,排列较乱,疑为癌细胞。拟诊为:①胃底平滑肌瘤可能;②胃底癌可疑。收住胃肠外科并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胃未见异常,肝左叶外侧脏面见一肿物约4c…  相似文献   

13.
EB病毒感染伴发 T细胞性恶性淋巴瘤和噬血细胞综合征并不多见 ,现报告 3例。1   病例报告例 1 男 ,56岁。反复发热、咽痛、口腔溃疡 4年余 ,加重 3个月 ,于 1 998年 5月 1 2日入院。 4年前始反复发热 ,体温达 40℃ ,热型不规则 ,伴咽痛和口腔溃疡。多次在院外就诊 ,拟诊为咽炎 ,给予抗感染、激素等治疗 ,症状可缓解 ,但停药后症状再发。 3个月前由于症状再发前往某医院就诊 ,体检发现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咽后壁肿物 2 cm× 2 cm× 2 cm。病理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LCA ( + ) ,CD45RO( + ) ,EMA( - ) ,CEA( - ) ,CD3( - ) ,L2 6( -…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25岁.体检发现左肾上腺肿物1个月,于2007年5月入院.入院时查体:T 36.5 ℃,P 76次/min,BP 110/70 mmHg.左上腹部可触及一8 cm×8 cm大小的肿物,质中等,无明显压痛.双肾区无隆起、无叩击痛.入院后测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酮类固醇、尿香草苦杏仁酸(VMA)、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均在正常范围.泌尿系造影检查示左侧肾脏轻度下移.B超检查示左肾上腺区有一8.0 cm×6.0 cm低弱回声区,其内透声,有包膜,形态规整.彩超检查示左肾上腺实性肿物,大小约8.0 cm×5.8 cm,实质内未见血流分布.  相似文献   

15.
肝肉瘤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肉瘤样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以我院收治的1例肝肉瘤样癌患者为对象,分析其临床表现及诊疗经过,并进行随访,同时对送检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结合有关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肿瘤位于肝脏右后叶,呈浸润性生长.组织学上可见上皮源性肿瘤成分与梭形细胞肉瘤成分同时存在并伴有移行现象;肿瘤中见大片凝固性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呈CK(Pan)和EMA强阳性,AFP和Hepar-1呈弱阳性表达,免疫组织化学阴性为:CK7,CK8,CK18,CK(H),CD34,CD117,Dog-1,Actin,SMA, Caldesmon,Desmin,CD10,CD21,CD23,CD35,CD1a,CD2,CD3,CD20,CD45, ALK,CD68,CD163,CD30,CD15,HMB45,S-100.病理诊断:肝肉瘤样癌.结论:肝肉瘤样癌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临床与病理上需要与肝癌肉瘤、炎症性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等相鉴别,预后与肿瘤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 ,39岁。间断黑便 3个月余 ,伴头晕乏力入院。体检 :中度贫血貌 ,剑突下深压痛。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 6 2g/L。胃镜 :胃窦后壁“溃疡”出血。术中所见 :胃浆膜面正常 ,大、小网膜未见肿大淋巴结 ,胃窦后壁可触及一小硬结。遂行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病理检查 :大体检查见胃窦后壁黏膜下肿物 0 .5cm× 0 .6cm× 0 .8cm ,暗红色、实性 ,周围境界清楚 ,向黏膜面溃破。镜下检查 :胃窦后壁黏膜下肿物表面有破损 ,光镜下瘤内可见较丰富血管 ,其周围有多层排列的上皮细胞围绕 ,细胞大小相近 ,呈圆形 ,胞质淡红 ,核圆形 ,瘤体周围有明显网状…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3岁.大便带血1周,于2011年12月7日收住院.发病后患儿无恶心呕吐、嗳气.无家族遗传性疾病史.体格检查:患儿一般情况可,左上腹部轻压痛.腹部B超检查见十二指肠降部黏膜外有一肿物,大小为5.0 cm×4.0 cm×3.0 cm,边界较清;肝脏、胆囊、胰腺、脾脏未见异常.血常规检查无异常.于12月11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十二指肠肿瘤切除术.术后送检十二指一段.大体观察,距十二指一断端2 cm处见有一肿物,肿物位于黏膜下,黏膜表面见表浅溃疡,肿物为椭圆形,包膜完整,表面光滑,大小3.5 cm×3.0 cm×2.0 cm,质软,切面实性、灰白色.  相似文献   

18.
患儿女,2岁.因发现左大腿肿物2月余,于2006年10月3日入院.患儿于入院前2个月被发现左大腿上部外侧有鸽蛋大小肿物,后逐渐增大,表面发青,无红肿、疼痛,双下肢活动无障碍.查体:左大腿上部外侧局部隆起,表面皮肤呈青蓝色,皮下可触及直径3 cm大小的肿物,质韧,不活动,边界不清,无压痛.彩色超声检查:左髂部皮下脂肪层内探及一低回声团块,约3 cm ×3 cm×1.2 cm,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示团块内可见红色血流信号.临床诊断为左大腿血管瘤.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28岁,因头晕、心悸伴黑便15 d,门诊以"上消化道出血"收入院,患者出现周身乏力倦怠,近一周体重下降近5 kg,有贫血,糖尿病吏2年,未孕.患者入院前在外院做过胃镜及活检,胃镜结果提示胃小弯侧见一直径约4cm的肿物,活检结果:(胃体)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肿瘤.我院CT结果为胃内占位性病变-平滑肌瘤?浆膜下肌瘤?建议做相关检查.随后行胃次全切术,术中见肿物位于胃小弯前壁,向胃壁外突出生长,约6.0 cm×6.0 cm×5.0 cm,表面光滑界清.大体病理:肿物位于胃黏膜下,凸向浆膜面生长,切面灰白灰黄,实性,质韧.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性 ,3 5岁 ,护士 ,住院号 :3 4 910 4。因上腹部反复疼痛不适 3年而入院。 3年前无诱因剑突下偏右隐痛 ,1998年 11月起无诱因左肩背下钝痛 ,治疗效果不佳。在单位例行体检时发现CEA阳性 ,此后在多家上级医院查CEA均为阳性 ,后到某医科大学一附院检查CEA定量为 3 0ng/ml,AFP阴性 ,肝功能 ,肝胆胰脾B超检查均未见异常。全消化道钡透示 :胃底见软组织影不除外胃底癌可能。胃镜于胃底近贲门 2cm处见一约 8cm× 10cm的黏膜下肿物 ,表面光滑完整质硬 ,考虑为胃底平滑肌瘤的可能性大 ,活检病理为炎症 ,细胞学检查示其中一片偶见小群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