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感音神经性聋是由于耳蜗螺旋器毛细胞,听神经、听觉传导径路及其各级神经元受损害,致声音的感受、听觉神经冲动传导障碍以及听皮层功能减退者,分别称感性、神经性及中枢性聋[1]。感音神经性聋病变位于内耳、听神经或听中枢。感音神经性聋是耳科最大的难症之一,治疗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目的是尽早恢复内耳供血、供氧,争取恢复或部分恢复已丧失的听力[2]。为此,我们诊对改善内耳微循环,采用红花注射液穴位注射的方法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取得了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徐平 《黑龙江医学》2005,29(5):321-322
在过去人们常常用铁树开花,哑巴说话来形容不可能做到的事,如今却变成了现实。目前全世界约有7万聋哑人通过植入人工耳蜗获得了昕力,开口说话。像普通人一样学习和生活。1人工耳蜗研究历史对听力正常的人来说,声音由空气传到鼓膜经听小骨传至内耳,引起基底膜的震动。基底膜上的纤毛产生了扭曲引起细胞膜的电位变化,从而释放出神经介质。并使位于毛细胞底部的听神经末梢纤维产生了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经螺旋神经节细胞传至中枢,产生听觉。从耳蜗至中枢传导路任何部位的病变引起的耳聋称为感音性聋。然而,感音性聋绝大部分是毛细胞的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当归补血汤对耳蜗干细胞移植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大鼠增效作用.方法:感音神经性耳聋大鼠分为耳蜗干细胞移植组、当归补血汤组和空白对照组3组.体外培养耳蜗干细胞进行内耳移植,耳蜗干细胞移植组将耳蜗干细胞悬液移植入内耳耳蜗结构,当归补血汤组将含有当归补血汤的耳蜗干细胞悬液移植入内耳耳蜗结构,空白对照组移植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1、3、6和12个月采用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方法检测模型大鼠的听力恢复情况,处死大鼠,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移植的耳蜗干细胞在内耳存活、分化和迁移情况.结果:从E14大鼠耳蜗分离的组织,经原代和传代培养后,可获得大量未分化悬浮生长的Nestin阳性细胞团, Brdu表达阳性,说明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潜能的干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发现在耳蜗干细胞移植组、当归补血汤组在移植针道两侧可见移植的干细胞,有些还迁移到基底膜区.存活的细胞部分呈 Myosin Ⅶ A阳性染色.与耳蜗干细胞移植组比较,当归补血汤组 Myosin Ⅶ A阳性染色细胞数量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结果显示当归补血汤组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模型大鼠听力恢复情况较耳蜗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体外培养的耳蜗干细胞移植入内耳鼓阶后能够存活和迁移,并分化为内耳毛细胞;当归补血汤可以提高耳蜗干细胞分化为内耳毛细胞的比例,并促进感音神经性耳聋模型大鼠听力恢复.  相似文献   

4.
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在临床上多见,约占总人口的10%。主要是因为衰老、噪声、耳毒性药物、外伤、感染、肿瘤、遗传、免疫等体内外因素所致,且哺乳动物耳蜗毛细胞破坏后再生能力有限,常引起不可逆性的听力下降,治疗困难。随着内耳发育机制研究的深入和干细胞组织工程技术的逐渐成熟,科学家们发现许多因子,如EGF、FGF、TGF-α、甲状腺素等在内耳  相似文献   

5.
感音神经性聋(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NHL)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致病因素和临床表现形式多样,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内耳毛细胞不可逆的损伤和丢失是导致永久性感音神经性聋的主要原因。如何使内耳毛细胞损伤和丢失后修复和再生,是近年来听觉领域研究的热点。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基因调控内耳毛细胞再生方面的研究逐步深入,为治疗感音神经性聋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现就内耳毛细胞再生的基因调控和基因治疗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免疫介导的感音神经性聋的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小琴  洪苏玲 《重庆医学》2007,36(3):222-224
感音神经性聋是指内耳、耳蜗神经、脑干听觉通路及听觉中枢病变所致听力损失的统称,其中耳蜗听觉感受器的病变导致感音障碍引起的聋为感音性聋.目前,占人类10%以上的成年人群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耳聋,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耳聋占人类群体的比例会进一步升高,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老龄化人群所占比例会进一步上升[1].感音神经性耳聋主要表现为双耳或单耳的听力下降,可伴有耳鸣、眩晕等症状.其病因主要有:感染、中毒、创伤、噪声、代谢异常、听神经病变、免疫因素等.随着内耳免疫学的深入开展,免疫因素在内耳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发现,内耳并非免疫"豁免"器官,它具有免疫防御系统的解剖学组成和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特性[2~4].  相似文献   

7.
内耳毛细胞的再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疾病、噪声、医源性及环境化学毒物所致的内耳感音神经性聋,其实质即在于内耳毛细胞发生了变性,甚至坏死,那么受损后的内耳毛细胞是否具有再生能力,这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是近年来人们在耳聋防治领域所研究的重要内容。感音神经性聋的防治甚是困难,而从毛细胞再生这一研究出发打开对耳聋进行防治突破口,不仅有助于研究和探明感音神经性聋的发病机理,而且可以为耳聋的防治提供客观证据,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及临床指导意义,同时又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过去传统观念认为,在两栖类和某些鱼类,听感觉毛细胞能够终生产生,而且具有通…  相似文献   

8.
翁斌琦  汪审清 《浙江医学》2006,28(12):1056-1058
在发展中国家,目前有超过1亿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受到听力丧失的折磨,在美国和欧共体,估计有超过9000万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患者,其中,超过6500万患者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随着人们对中耳机制和内耳生理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感音神经性聋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我国目前治疗感音神经性聋的方法主要是让患者佩戴助听器。而在欧美国家,植入式听力辅助设备、毛细胞的再生及干细胞的转化等相关研究已广泛展开。本文就欧美国家治疗感音神经性聋的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蜗神经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感音神经性聋中的应用价值,为今后感音神经性聋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指导。方法选择从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就诊的80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50例患者大于等于18岁,30例患者小于18岁)采用GE HDxt 3.0T磁共振扫描仪对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进行蜗神经磁共振成像及内耳水成像。结果 50例大于或等于18岁患者中,46例92耳显示蜗神经、迷路正常,1例2耳蜗神经信号缺失,2例3耳前庭导水管扩大,1例2耳耳蜗神经细小;小于18岁患者中,15例30耳显示正常,Michel畸形为3例5耳,Mondini畸形有2例3耳,1例2耳耳蜗神经细小,还有2例4耳为前庭导水管扩大。结论蜗神经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感音神经性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为患者的明确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朱瑾  刘兆华 《重庆医学》2002,31(3):201-202
目的:检测哺乳动物内耳中具有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单克隆抗体,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成年豚鼠内耳中能进行细胞再生的位点。结果:正常成年豚鼠内耳中PCNA阳性产的定位于血管纹上皮细胞,螺旋缘齿间细胞,椭圆中分上皮细胞和内淋巴囊上皮细胞的胞核内,而耳蜗内,外毛细胞PCNA免疫反应阴性。结论:上述PCNA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是内耳中能进行细胞增殖的位点,成年哺乳动物耳蜗毛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再生。  相似文献   

11.
噪声性听损失与耳蜗内神经递质改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neuron, SGN)是听觉传导通路中的初级神经元,与毛细胞形成传入性突触,在听觉的分析和整合中起到十分重要作用.其间存在多种神经递质,在生理和病理的情况下介导不同的效应,其机制较为复杂.本文就目前已知的耳蜗内神经递质如谷氨酸、三磷酸腺苷、多巴胺和γ-氨基丁酸等的特性及其在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 NIHL)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探究更多的内耳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新的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新生昆明小鼠耳蜗基底膜体外培养的模型并观察耳蜗基底膜培养的组织学形态。方法取出生23 d的昆明小鼠耳蜗基底膜,置入24孔细胞培养板,在含有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达尔伯克改良伊格尔/F12培养基中进行培养。采用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荧光染色毛细胞,抗神经丝蛋白荧光染色听神经纤维及螺旋神经节。观察耳蜗毛细胞、听神经纤维及螺旋神经节的生长情况。结果耳蜗基底膜经培养6 d,基底膜保持结构完整,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生长良好。结论本培养方法简便易行,可用于耳蜗基底膜体外培养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组杆状病毒作为内耳基因治疗载体的可行性及其转染特点。方法应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制备重组杆状病毒Bac-GFP,建立新生大鼠耳蜗Corti器体外模型,加入携带报告基因的病毒悬液,观察外源基因表达情况,并将其通过圆窗直接显微注射进入豚鼠内耳,观察杆状病毒在体内的转染特点。结果Bac-GFP联合丁酸钠可以高效转染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但并没有改变Corti器的正常结构。体内试验显示杆状病毒可以忠实和长效转染螺旋神经节细胞,而未被补体系统灭活。结论实验证实杆状病毒有希望成为内耳基因治疗的新型载体。  相似文献   

14.
隐性听力下降小鼠耳蜗内毛细胞突触的病理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噪声暴露后出现暂时性阈移的小鼠在听觉反应阈值完全恢复正常后耳蜗内毛细胞突触的病理改变。方法 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小鼠进行强度98 dB SPL、时长2 h的噪声暴露,建立暂时性阈移模型。将对照组和暂时性阈移模型小鼠进行全基底膜铺片并行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显微镜拍照成像并观察细胞形态。利用耳蜗长度计算耳蜗所处的频率位置,最后用图形处理软件对突触结构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对照组小鼠和实验组小鼠的耳蜗内毛细胞突触前、后结构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病理改变特点。结果 对照组小鼠耳蜗内毛细胞的突触复合体有明显的分布特点,每个内毛细胞通过5~30个突触与耳蜗神经纤维形成突触连接,靠近蜗轴侧的突触前结构体积较大,与之相匹配的突触后结构体积较小。靠近柱细胞侧的突触前结构体积偏小,与之相匹配的突触后结构体积偏大。实验组小鼠在高强度噪声暴露后第2天听觉测试结果显示,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 DPOAE)阈值升高30~40 dB,2周后再次测试显示阈值恢复正常,但是ABR的Ⅰ波波幅下降46.1%,且耳蜗内毛细胞的突触复合体结构数量也减少了41.3%。 而内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没有明显丢失。结论 听觉阈值功能测试对判断小鼠耳蜗内毛细胞突触的损害和丢失不敏感;而听觉阈上功能测试对评价小鼠耳蜗内毛细胞突触的损害和丢失相对敏感。  相似文献   

15.
小鼠内耳3种溶酶体酶的定位及酶缺乏时的听力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溶酶体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eu1)、保护蛋白/组织蛋白酶A(protective protein/cahepsinA,PPCA)和β-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β-al)在小鼠内耳的分布及相互影响,观察各自酶缺乏时的听功能改变。方法:分别使用出生后2个月的野生型(Neu1^+/+,PPCA^+/+和β-gal^+/+)小鼠各6只,年龄配对的酶基因缺乏(Neu1^-/-,PPCA^-/-和β-gal^-/-)小鼠作对照,每组6只。用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短声(click)、短音8,16和32kHz听阈,经活体心脏灌注固定、听泡石蜡包埋和耳蜗连续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确定上述3种酶在内耳的分布情况。结果:Neu1,PPCA和β-gal在内耳不同部位的分布相类似。Neu1最强的染色主要在螺旋神经节细胞、螺旋韧带、螺旋缘、前庭神经节细胞及壶腹嵴、球囊和椭园囊感觉毛细胞,较弱的染色分布于血管纹和Corti器内、外毛细胞及支持细胞;PPCA和β-gal在螺旋神经节和前庭神经节细胞有较强的染色,血管纹、螺旋韧带、螺旋缘和Corti器内、外毛细胞及支持细胞呈较弱的染色反应;各自酶缺乏时内耳免疫染色消失。Neu1^-/-小鼠内耳PPCA和β-gal,以及β-gal^-/-小鼠Neu1和PPCA免疫反应各自无明显改变,而PPCA^-/-小鼠Neu1染色反应消失,β-gal仅存极弱的染色反应。Neu1^-/-,PPCA^-/-和β-gal^-/-小鼠听阈分别较其野生型提高约60~69dB,40~48dB和7~10dB。结论:Neu1,PPCA及β-gal分布于内耳不同组织和细胞,3种酶也以1种多酶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于内耳;各自酶基因缺乏可致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证实出生后第2周大鼠螺旋神经节神经元对耳毒性药物敏感。方法 选用出生后7d SD大鼠36只,连续14d肌注新霉素,每天150mg/kg,分别于停药后1、7、14、28d、3月和6月各处死6只。取平行蜗轴的超薄切片,透射电镜下观察底回、中回螺旋神经节神经元。结果 大鼠螺旋神经节神经元变性继发于毛细胞和支持结构的损伤;停药1d组存在细胞凋亡现象;损伤早期神经元发育延迟,损伤晚期神经元由成熟向未分化型改变。结论 出生后第2周是大鼠螺旋神经节神经元发育的重要阶段,此阶段对药物的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gamma-aminobutyric acid (GABA)A receptor alpha 2 subunit mRNA on rat cochlear spiral neurons and its' significance. METHODS: In the rat cochlear paraffin slides, the GABAA alpha 2 receptor in spiral ganglion neuron was detected with in situ hybridization. Digoxigenin-GABAA alpha 2 cDNA probe (549 base pair), anti-digoxigenin-AP(Fab fragments) and BM purple substrate(precipitating) were used. RESULTS: Positive signals(GABAA alpha 2 mRNA) were seen in all cochlear spiral neurons and their nerves. GABAA alpha 2 mRNA was not found in other structure such as bony spiral lamina. As a positive control, GABAA alpha 2 mRNA was seen in Purkinje cells, granule cells and their axons in rat's cerebellum. GABAA alpha 2 mRNA was not found in OMP cDNA probe (olfactory membrane estrogen receptor probe) negative control, non-probe negative control and non-anti-digoxingenin control in cochlear spiral neuron and cerebellum. CONCLUSION: GABAA alpha 2 receptor has been found in type I spiral neurons and their nerves. It strongly indicates that GABA as a nerve transmitt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hibiting the excessive stimulation transmission of the inner hair cells.  相似文献   

18.
豚鼠暴露于娱乐噪声后的听觉电生理及形态学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豚鼠暴露于娱乐噪声后的听觉电生理及耳蜗形态学改变,探讨噪声暴露后电生理与毛细胞缺失变化之间的可能联系及其机制。方法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噪声实验组,各10只。实验组每日定时暴露于高强度迪厅音乐2h,连续暴露14d。观察两组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及耳蜗形态学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动物出现ABR反应阈上升和DPOAE幅值下降,两者都有极显著性意义;基底膜铺片示噪声组3排外毛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缺失、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减弱或消失,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螺旋神经节计数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扫描电镜示噪声组外毛细胞、静纤毛异常。结论所应用的娱乐噪声能引起豚鼠听觉系统的损害,表现为电生理功能异常和外毛细胞静纤毛紊乱。而光镜下所观察到的毛细胞缺失并不总与电生理变化相平行,这可能与噪声所致外毛细胞亚细胞结构非致命性损伤或耳蜗其他部位的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V1(TRPV1)在正常小鼠耳蜗中的定位观察.方法 选择10只健康成年BALB/c小鼠,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TRPV1在耳蜗中的定位与表达,同时结合电生理指标听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测试小鼠的听力.结果 TRPV1在小鼠耳蜗螺旋器的内、外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和血管纹边缘细胞等都有表达,且主要定位于细胞膜;蛋白质印迹检测结果亦显示小鼠耳蜗中有TRPV1的表达.结论 TRPV1在正常BALB/c小鼠耳蜗的多种细胞中均有表达,这为深入TRPV1在内耳听觉生理和病理生理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刘俊  赵荣祥 《浙江医学》2011,33(2):153-156,189
目的建立哺乳动物耳蜗感觉上皮细胞(CSEC)长期培养体系,为内耳毛细胞再生、分子及基因研究提供细胞来源。方法取1d龄wistar大鼠耳蜗感觉上皮作组织块培养,有限稀释法纯化并得到CSEC单克隆细胞系。胰蛋白酶+胶原酶消化培养传代,传25代。取第25代CSEC,在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下对CSEC的生长特征、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角蛋白18、波形蛋白,鉴定CSEC细胞来源。免疫荧光细胞化学、RT—PCR检测毛细胞标志物Brn.3a、Calretinin及AchRa9、MyosinVllamRNA的表达,鉴定CSEC特征。结果第25代CSEC均呈扁平、多角形、核大而圆的上皮细胞形态,细胞之间连接紧密,单层时呈“铺路石样”外观,可见“dome”结构;其可表达细胞角蛋白和不表达波形蛋白,微绒毛丰富,细胞间连接紧密,提示其为上皮细胞来源:并可表达毛细胞特征性标志物Brn3.a、Calretinin及AchRa9、Myosin Vlla mRNA。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哺乳动物CSEC长期培养体系。长期培养的CSEC性状未发生明显改变,具有毛细胞前体细胞的特征。这为毛细胞再生的机制及内耳分子、基因研究提供了稳定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