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道家思想对《黄帝内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就其内容,涉及哲学、天文、地理、气象、兵法、社会、历法、阴阳等各个门类。该书主体部分编于西汉,历代又续有增益和补充。纵观其内容,主要由先秦的道家思想构成。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内经》的主体部分属于生命哲学。古代...  相似文献   

2.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义蕴丰富而深刻。探讨《黄帝内经》中天地和、天人和、志意和、五脏和、饮食和的含义和思想,及其与哲学中"和"的关系,对深入了解和研究《内经》中"和"的内容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医和法思想植根于先秦诸子,源于《黄帝内经》,发展于《伤寒论》,定型于清代程钟龄所著《医学心悟》.《黄帝内经》对以“和”作为指导思想的治法、治则、养生等有不少论述,是后世“和法”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与先秦精气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探析《内经》的自然观、生理观、病更大观和治疗观与先秦精气学说之间的联系,认为先秦精气学说“气一元论”思想是形成《内经》理论体系的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先秦精气学期工作总结说对人类生命起源以及有关生理,养生防病等的独到见解为《内经》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学说的形成开拓了先河,今人研究和发展中医学,唯有自觉地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在采用现代先进科技手段的同时,始终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紧密结合,从宏观到微观不断地探索研究,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析先秦道家“贵生”思想启蒙下的中医养生源流和承袭思想,为现代中医养生找寻理论依据和借鉴意义。[方法] 围绕“贵生”思想,查阅相关古籍和现代研究,探究“贵生”思想内涵与中医养生之道的关系。[结果] “贵生”内涵可分为“气化自然”“重生轻物”“全生全德”三个方面:“气化自然”的思想与中医基础理论“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一脉相承;“重生轻物”的理念则将中医养生原则分为顺应自然、顺应规律、顺应自我;“全生全德”的养生方法是中医养生的方法论,在饮食、生活起居、运动导引等各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结论] 中医养生之道受先秦道家“贵生”思想的启发,对先秦道家思想的探究可更好地传承古人养生之道,为现代中医养生提供更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针对中医美容学科发展中需要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经典文献研究要求和美容医学在关注人体身心健康方面的需要,该文对《黄帝内经》诸相关篇章进行解读,发现《黄帝内经》中体现的中医美容思想十分重要而可贵。它反映了中国美容医学一开始就具有明显以人为本思想,并具有对人体容貌美的多元化理念和对健康美的高度重视。同时,《黄帝内经》在健康方面关注人的社会自然属性,在美的原则上同时强调形神双重之美。这些美容思想与当今世界健康理念十分吻合。作者指出,《黄帝内经》美容思想具有重要医学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浅谈《黄帝内经》的养生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针对衰老产生的机理,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期达到防病沿衰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噼”、“癖”、“礔”考源@傅海燕$辽宁中医学院!沈阳110032 @王屏$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人民医院!沈阳110021《内经》;;噼;;癖;;礔;;考源~~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的一部古典巨著,它不仅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而且也是医德思想的基础.<内经>认为:医者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必须怀有神圣的使命感,立志于医,精研于医,济世救人;对此"精光之道,大圣之业"必须择人而授,不可"漫泄天宝";觅到所授之人后,要求达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境界,不可"快于耳而不解于心";在临证中,医者们不可互滋偏见,各逞己能,致沉疴成膏肓之变,滞固绝振起之望,而要情绪安定,精神专一,留心研究,做到防患于未然……以上乃笔者在探讨<内经>医德思想中的粗浅见解,归纳成章,在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内经》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除阐述医学理论之外,还广泛涉及到哲学、天文学、气象学、养生学、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内容,汇集了从春秋至秦汉时期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形成独具人文性和多元思维特点的中医文化。《内经》养生学思想在天人相应整体观的影响下,重视内外兼顾、形神合一、动静结合,主张未病先防、预防为主的“治未病”思想,尤其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状态的影响作用,迄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中的人文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科学与人科学都是人类在探析对象和发现自己的活动中形成的,由此而产生的两种精神——科学精神与人精神,是贯穿于人类的认识活动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2.
莫慧  周跃芳  王挺  何苗 《中医学报》2021,(5):952-955
《黄帝内经》中"神"从产生顺序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精、神、魂、魄,是"父母之精"相搏后直接产生,与意识、感觉、反射等有关,为"神之灵";第二层次为意、志、思、虑、智,是精神魂魄在"心"的"任知万物"基础上,不断记忆、强化、忖度、思虑、谋划,不断认知事物及思维深化的过程,为"神之用";第三层次为情、欲、好、愿,是万物、社会、文化的认知上"心性之动"的产物,是情绪、情感、需求范畴,为"神之别用"。"神"系统活动是以"神"为基础演变形成,包含生命力、精神、意识、认知等多个内容。"神"系统活动三个层次的区分与归类对理解"神"与"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治疗与养生方案,对治疗身心疾病及养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源泉,它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是一整体,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同时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中的医德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帝内经中<疏五过论>,<徵四失论>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医德的文章,也是对当时医德实践的朴素总结.择其要而述其一二,藉以反映<黄帝内经>医德学思想之一斑.  相似文献   

15.
地理医学主要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地区生活习惯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科学.在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就有了关于地理环境与人类健康关系的记述.<内经>中的地理医学思想,主要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划,讨论地理气候、物候物产、生活环境等对人的体质及生理病理的影响,并探求地理生活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原因及因地制宜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中"膀胱"在结构上是指下焦之下、以腹膜为其外壁的盆腔空间,其中包括含尿液的尿脬和腹腔液。"膀胱"所藏津液主要指腹腔液,它来自大肠、小肠分泌的水液,通过三焦特别是下焦的网膜结构聚积于盆腔的间隙空间中,再通过内脏的温度、压力等作用,变成小水颗粒,从腹膜等途径渗入膀胱经,最后通过膀胱经的气化作用转运全身。故不应把《黄帝内经》中的"膀胱"与西医解剖同名之"膀胱"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7.
阴阳五行学说及五运六气学说深刻体现了《黄帝内经》的自然观,此两种学说蕴含着丰富的“应时”思想.时间是阴阳的首要内涵,需“应时”而法;五行是阴阳的二分,以四时的递嬗为基本节律,“应时”而迁;六气是阴阳的三分,是“六爻之动,三极之道”在中医学领域的继承和发展,是以时间为统属的时、位、标、本的统一;五运六气是天地阴阳运动变化的时间坐标,反映了天地万物整体运动变化的规律,“应时”而环会.  相似文献   

18.
论先秦时期医学心理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古代的医学及文化遗产中,充满了丰富的医学心理学思想.根据这些论述发生的时间来看,我国应是世界上医学心理学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先秦时期,对心理因素致病等就有了较为客观、系统的认识和论述,心理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论述与现代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是基本吻合的.这些理论,都是祖先长期实践的精华,虽然时过2000多年,但它对今日的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学说,在阴阳的相互关系中,《黄帝内经》更加重视阳气的作用,认为阴阳关系是以阳气为主导、阴气为从属的,这一思想是《周易》重阳思想在中医学中的延伸。在这一重阳思想影响下,《黄帝内经》更加重视寒邪与阳虚在疾病发病中的作用,认为外感热病、痹症、咳嗽、痛症、水肿等多种疾病的发生与感受寒邪或自身的阳气虚有密切的关系,并且重视阳气在疾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和疾病观。  相似文献   

20.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中的养生文化以修身养性为主,以养气为健身要务,以"仁者寿"为理论导向,以"天人舍一"为哲学基础,以致"中和"为核心理念。《黄帝内经》吸取并深入融合了儒家的养生学术思想,提出"顺应自然"的养生原则和"德全不危"的养生观点,确立"阴平阳秘"为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因此,儒家的哲学观点是《黄帝内经》养生观形成的文化根基,儒家思想为中医防病养生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