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温除热法指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治疗虚损劳倦所引起的发热。虚损劳倦所致发热多为低热。然临床上高热者,亦有由虚损劳倦所引起。故不论发热程度如何,只要病机表现为气虚发热及阳虚发热,均可运用甘温除热法。  相似文献   

2.
甘温除热法是祖国医学辩证施治的一种方法,是指运用甘温之方药治疗发热属于“脾胃阳虚”、“中气下陷”、“元阳不振”的一种反治疗法。此法首倡于元代脾胃学家李东垣,他在《内外伤辨惑论》一书中云:“内伤不足之病,苟误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惟当以甘温之气  相似文献   

3.
肖照卿 《广州医药》1994,25(2):47-47
甘温除热法的临床应用广州市运输汽车修造厂医务室(510220)肖照卿甘温除热法,是运用甘温为主的药物以益气升阳,辅以微寒之品以泻其阴火,来治疗发热(包括中等度热和低热)之证。属于脾胃阳虚、中气下陷、元阳不振、先后天水火升降失调而阳损及阴的一种反治疗法...  相似文献   

4.
“甘温除大热法”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温除大热法,为元气虚发热而设,其理论渊源,始于《内经》而彰于东垣,如《内经》提出了“虚则补之”,“劳者温之”等治则,对内伤发热,明确提出了“温能除大热”;李东垣认为脾胃受损乃内伤发热之关键,阴火之生,根源在元气之不足,因此创制了补中益气汤等调补脾胃之方治疗内伤发热。后世薛己发展了东垣学术思想,提出阴虚补脾的方法。近代医家拓宽了该法的运用,使甘温除大热法不局限于气虚发热。  相似文献   

5.
对甘温除热的中医治法进行了理论探讨。首先提出疑问,然后逐层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甘温除热法适用于体虚者(气虚阳虚)外感发热,用甘温之品补气升阳,则热自止病自痊。  相似文献   

6.
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虚发热,源于金元医家李东垣,他注重调补脾胃,以脾胃立论,并首倡阴火论,创甘温除热法,其代表方是补中益气汤,疗效甚佳,确实为医家治疗内伤热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思路。只有对“阴火”正确认识,才能通过复杂现象看清气虚发热的本质,用升阳补气之法,达到阴火消、热自除。这有力地说明了治病必求于本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甘温除热法治疗发热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虚发热,源于金元医家李东垣,他注重调补脾胃,以脾胃立论,并首倡阴火论,创甘温除热法,其代表方是补中益气汤,疗效甚佳,确实为医家治疗内伤热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思路。只有对“阴火”正确认识,才能通过复杂现象看清气虚发热的本质,用升阳补气之法,达到阴火消、热自除。这有力地说明了治病必求于本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甘温除热法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为治疗内伤气虚所设。他认为饮食、劳倦、情志等内伤脾胃元气,导致脾胃气弱,气虚下陷,“阴火得以乘其土位”,郁而发热。治疗侧重补外阳,阳气升发则阴火下潜而热自退。笔者根据李氏理论,结合本人临床实践,用甘温除热法治疗多例长划发热不退患者,收效满意,结合病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阳虚发热为临床常见病,多由于感受寒凉,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脾阳受损而导致长期发热。治疗不当,如长期使用抗菌素,或清热解毒中药,往往是愈凉愈热,病程迁延,变证蜂起,甚至危及生命。治疗此类发热宜采用甘温除热法,并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调理脾胃:脾胃阳虚发热多由于素体脾虚,复过用寒凉药物,或久用抗菌素所至。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苦寒过度,易伤脾胃。脾胃内伤则百病由生。脾胃阳虚可致气血虚损而发热,所以治疗此类发热,始终要注重调理脾胃。当代名医岳美中认为:抗菌素与苦寒药相似,久用则伤阳气,损脾胃[1]。故临床常见发热日久…  相似文献   

10.
甘温除热法治验三则张桂珍1余海保甘温除热法是运用味甘性温的方药,治疗发热症属于脾胃阳虚,中气下陷,元阳不振,先后天水火升降失调而阳损及阴的一种反治疗法。因病本在阳,故用甘温补阳配阴以治其本,使阳生则阴长,阴阳相维而虚热自退。此法首倡于李东垣,他认为内...  相似文献   

11.
从应用抗生素后外感发热转内伤发热的鉴别、病机、治疗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认为应用抗生素后外感发热转内伤发热是由于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克伐脾胃,引起脾胃受损,中气不足所致,治用甘温除热法。  相似文献   

12.
李杲在《脾胃论》中,首创阴火论,立“甘温除大热”之法,创补中益气汤。后世对其甘温除热之病机众说纷纭,不断发展李氏之阴火论。提出血虚发热;气虚中气下陷,伏留化火;脾胃气虚,外邪入侵;气虚湿阻郁而化热;发热乃虚阳外越;气虚及阴,阴虚则生内热等病机理论。  相似文献   

13.
薛文翰老师在临床实践中,善于运用"甘温除热"理论治疗不明原因之发热。本文介绍"甘温除热"理论,用益气补血,理气解郁之法,治疗癌性发热。并对甘温除热之理论进行阐述。笔者认为,对一些原因不明之发热,特别是癌性发热,运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法治疗,效果颇佳。  相似文献   

14.
对李东垣《脾胃论》提出的“阴火”病机、治则进行探讨,认为脾胃气虚是“阴火”的病理基础,甘温除热是治疗“阴火”的主要原则,并从病位、病机、症候特点、实质、治疗等方面对李东垣“阴火”与阴虚火旺、阴盛格阳所出现的假热症加以比较区别,以便能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5.
“气虚发热”是中医特有的发热概念,“气虚发热”首见《内经》“阳气者烦劳则张”,《素问、生气通天论》“甘温除大热”。后代医家张仲景根据》内经》所论述及治则,制定了《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以甘温药物为主的代表成方,用以治疗虚劳里急寒热,手足烦热等症状,这就是“甘温除大热”治疗原则的早期应用,并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系  相似文献   

16.
甘温除热法 ,是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一种方法。是指用甘温之药 ,治疗里虚发热 ,达到邪去正气渐复的目的。这一方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但对治病的机理 ,却各有不同的见解。1 对甘湿除热法机理的探讨两干多年前 ,在《黄帝内经》里就有关于扶正祛邪和驱邪外出的描述。到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 ,提倡用甘温除热法 ,治疗里虚假热的各种疾病 ;以小建中汤为例 ,若见以手足烦热为主证的疾病 ,用桂枝、生姜宣胸中之阳以消阴火。有人对这种方法有所顾虑 ,认为病本属热 ,再用温补之品 ,乃热上加热。但也有医生在临床实…  相似文献   

17.
浅谈“甘温除热”刘妍,沈玲(江西省抚州地区人民医院34400),(中国中医研究广安门医院100034)关键词甘温除热法,涵义,临床应用1甘温除热法的涵义“甘温除热”法就是运用甘温的药物补气升阳以治疗内伤发热中的气虚发热症。它是属于反治法的内容,即热因...  相似文献   

18.
“甘温除热”法,是指用甘温补虚之剂以消除火热之证的治法,始于《内经》而倡于东垣。《内经》中“劳者温之”、“损者益(温)之”,是论述本法的最早记载《金匮要略》用小建中汤治疗阴阳两虚虚劳病,开创了“甘温除热”临床运用的先河。李东垣据前人理论和实践,明确提出“甘温除热”法,并创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著名方剂,“甘温除热”遂成为临床的重要治法之一。笔者在学习占今文献的基础上,试对甘温除热治法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 病理之火有虚实之分,脏腑之别。治疗之法,实火者:“热则寒之”多用苦寒或大剂甘寒;虚火者:“损者益之”阴虚火吐宜滋阴降火;阳虚发热宜甘温除热。自东垣提出甘温除热法以来,诸家又有所发展。厚土敛火的提法首见于尤在泾《静香楼医案》:“中气虚寒,得冷则泻,而又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气虚发热为重点讨论甘温除热法的临床应用,元气虚浮发热、血虚发热与气虚发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故一并论及。气虚发热的辨证,可从体质、寒热、出汗、二便及兼证等五个方面为要领,综合进行辨证,治疗则以补中益气汤为主要方剂。但本证仍挟湿热,尚须根据湿重、热重之不同病情灵活化裁,或改用东垣清署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元气虚浮发热,宜熔甘温、甘热于一炉,益气温阳并施,佐以镇摄浮阳之品。血虚发热与心肝脾三脏有关,心脾血虚宜甘温之剂,心肝血虚与肝脾血虚则不属于甘温徐热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