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52例患者结直肠间质瘤发生于结肠23例(44.2%),直肠29例(55.8%);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48.1%),大便习惯改变或便血(34.6%)。41例手术完整切除;有效随访50例,免疫组化表型CD117阳性率为96.0%(48/50),中位生存时间为70个月,1、3、5、7、10年生存率分别为90%、77.5%、58.9%、43.2%、17.6%。年龄、手术切除的完整性、危险程度分级及伊马替尼治疗是影响预后的因素( P<0.05)。【结论】手术完整切除是结直肠间质瘤主要治疗手段,配合伊马替尼治疗效果显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3年6月我科69例胃癌并肝硬化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年龄、性别、淋巴结清扫范围、肝功能分级等11个因素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结果】37例(53.6%)胃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术后m现并发症,以腹水(27.5%)最多见。单因素分析手术根治度、脾切除、Child—Pugh分级、有无门静脉高压、有无基础疾病与术后并发症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Child—PughB或C、脾切除、D2淋巴清扫、术前有门静脉高压、合并基础疾病是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胃癌合并肝硬化术前应改善肝功能和门脉高压症,不应追求淋巴结清扫和联合脏器切除,减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评价舌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随访收集46例舌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肿瘤侵犯中线、临床分期、手术治疗等),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46例舌鳞状细胞癌患者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76.1%和58.7%,单因素分析表明:不同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是否侵犯中线、是否手术治疗对生存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则只有是否手术治疗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改善舌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盛涛  赵国刚  徐建  李强  杨刚 《河北医学》2015,(6):940-942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50例肝外胆管癌患者,给予手术治疗,对患者术后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统计,选择Kaplan-Meier方法分析病理与预后的联系。结果:经过分析后得知,肝外胆管癌患者的1年生存率70.6%、2年生存率18.0%、3年生存率4.0%,平均生存时间18.5月。姑息性手术与根治性手术的生存率存在明显差异( P<0.05)。另外,肝管周围组织浸润阴性者预后效果明显优于阳性者( P<0.05)。肿瘤分化程度越好,患者预后效果越好。结论:针对肝外胆管癌患者,其术后预后因素主要包含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和根治性手术,临床治疗时应考虑这些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肝脏功能指标对根治性肝切除肝细胞癌(HCC)术后长期存活的影响。方法选取1991年1月-2002年6月西南医院肝胆外科实施根治性肝切除,且具有完整随访资料、临床资料的234例HCC,分析血清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GGT(谷氨酰转肽酶)、ALP(碱性磷酸酶)、TBIL(总胆红素)、ALB(白蛋白)和Child-Pugh分级及肝硬化等肝功能指标对于HCC肝切除后长期存活的影响。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Kaplan-Meier乘积极限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时间差异。结果血清ALP、GGT、TBIL和Child-Pugh分级及肝硬化显著影响HCC术后生存时间(P〈0.05),而血清ALT、AST、ALB不影响HCC预后(P〉0.05)。结论肝脏功能损伤对HCC预后具有明显的影响,而ALP、GGT、TBIL、Child-Pugh分级和肝硬化是影响HCC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研究放化疗后结合中医药治疗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方法】按患者是否愿意服用中药将23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放化疗配合中医药治疗)107例和对照组(单纯放化疗)123例。治疗组在放化疗基础上每年服中药剂数不少于180剂,至少服用中药2年以上;而对照组则单纯给予放化疗。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比较2组的生存曲线。【结果】(1)治疗组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9.1%、86.4%、72.5%,对照组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5.9%、73.5%、58.3%,2组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对230例鼻咽癌患者进行了分层分组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 T3-4、 N0、Ⅲ-Ⅳ期、低分化鳞癌的鼻咽癌患者配合中医药治疗,其生存率优于对照组,其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鼻咽癌患者在放化疗基础上配合中医药治疗,可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期,尤其对于年龄≥50岁、 T3-4、 N0、Ⅲ-Ⅳ期、低分化鳞癌的鼻咽癌患者疗效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难以根治性切除的大肝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手术切除的意义及疗效。【方法】分析143例难以根治性切除的大肝癌临床病理资料,其中68例经TACE治疗后二期切除(A组),75例未行术前TACE单纯切除(B组)。观察TACE前后肿瘤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情况、癌残留率,以及两组病人的术后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结果】①A组经TACE后肿瘤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且肿瘤坏死增多,周围子灶的检出率增加22.1%;肿瘤与周围脏器的粘连增加,而肿瘤包膜形成增多、癌残留率显著降低(P〈0.05);②A组的术中出血量和肝门阻断时间均较B组有不同程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严重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A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为88.2%、53.0%、36.1%和65.7%、37.7%、30.4%;B组分别为68.8%、36.9%、25.1%和46.2%、24.4%、9.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TACE使难根治性切除大肝癌肿瘤缩小、包膜形成和癌残留减少,有效地提高大肝癌根治性切除率,延长实际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难以根治性切除的大肝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手术切除的意义及疗效。【方法】分析143例难以根治性切除的大肝癌临床病理资料,其中68例经TACE治疗后二期切除(A组),75例未行术前TACE单纯切除(B组)。观察TACE前后肿瘤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情况、癌残留率,以及两组病人的术后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结果】①A组经TACE后肿瘤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且肿瘤坏死增多,周围子灶的检出率增加22.1%;肿瘤与周围脏器的粘连增加,而肿瘤包膜形成增多、癌残留率显著降低(P〈0.05);②A组的术中出血量和肝门阻断时间均较B组有不同程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严重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A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为88.2%、53.0%、36.1%和65.7%、37.7%、30.4%;B组分别为68.8%、36.9%、25.1%和46.2%、24.4%、9.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TACE使难根治性切除大肝癌肿瘤缩小、包膜形成和癌残留减少,有效地提高大肝癌根治性切除率,延长实际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手术治疗老年大肠癌368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老年大肠癌手术方式与其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68例老年大肠癌手术患者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的5年生存率为35.33%,根治性切除的5年生存率为51.59%,非根治性切除的5年生存率为31.40%,根治性切除与非根治性切除的5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大肠癌行根治性切除仍可获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由于其合并症较多,对老年大肠癌患者应重视日手术期处理,争取作肿瘤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糖尿病(DM)对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B期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TACE术的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HCC患者151例,其中HCC合并DM患者(17例)作为病例组,HCC未合并DM患者(134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预后,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影响BCLC分期B期HCC患者TACE术后预后的因素。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性别、年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Child-Pugh分级、甲胎蛋白(AFP)、肿瘤直径之和、门静脉高压发生率、抗病毒治疗、治疗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空腹血糖(FP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以性别、年龄、是否合并DM、ALT、Child-Pugh分级、AFP、肿瘤直径之和、是否门静脉高压、是否抗病毒治疗、治疗次数作为自变量,以TACE术后预后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合并DM、ALT、Child-Pugh分级、AFP、肿瘤直径之和、是否门静脉高压、是否抗病毒治疗、治疗次数与HCC患者TACE术后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合并DM、Child-Pugh分级、肿瘤直径之和、是否抗病毒治疗、治疗次数是HCC患者TACE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对照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67%,2年生存率为20%,中位生存期为17个月。病例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44%,2年生存率为7%,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经Log-rank检验及Breslow检验,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126,P=0.001;χ2=10.430,P=0.001)。结论 DM是影响BCLC分期B期HCC患者TACE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黄芪甲苷对 SD大鼠脓毒症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 ,CLP)诱导形成脓毒症大鼠肝损伤模型,黄芪甲苷分别于大鼠 CLP术前1 h灌胃给药。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假手术组、CLP模型组、CLP+黄芪甲苷(50 mg/kg)治疗组。记录一般情况并检测CLP术后24 h各组大鼠的存活率,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及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TNF‐α、IL‐6水平及其 HE染色的病理变化情况。【结果】各时间点假手术组大鼠均无死亡。术后12 h ,模型组、黄芪甲苷组大鼠存活率分别为80%和100%,术后24 h ,模型组大鼠无存活,而黄芪甲苷组大鼠存活率为40%,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8.4,P<0.05),显示黄芪甲苷能提高实验性脓毒症大鼠的存活率;术后24 h ,大鼠血清AST、ALT值脓毒症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 P <0.05),黄芪甲苷治疗组则明显改善( P <0.05);脓毒症模型组较假手术组肝组织 TNF‐α、IL‐6值显著升高( P <0.05),黄芪甲苷治疗组则明显改善( P<0.05);病理切片显示假手术组大鼠肝脏结构轻微改变,脓毒症模型组肝组织点灶状坏死、混合炎细胞浸润、肝细胞脂肪变性,黄芪甲苷治疗组肝脏组织病理损伤情况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结论】黄芪甲苷对CLP诱导的SD大鼠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脾功能亢进患者手术方式及病例选择对手术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对2005-05~2011—11我院收治的60例肝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脾功能亢进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组30例应用食管横断法门奇静脉断流术联合肝脾切除术,对照组30例单纯行肝癌切除术。比较两组肝功能分级、肝硬化程度、术前与术后血常规及肝功能变化、术后并发症等指标,判断手术安全性及病例选择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60例患者随访5个月~5年,平均(12.3±2)个月,观察组治愈20例,总有效率为96.7%,复发率为16.7%;对照组治愈15例,总有效率为80%,复发率为3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血小板、白细胞变化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术后血小板、白细胞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5年无瘤生存分别为10例(33.3%)和5例(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同期行食管横断法门奇静脉断流术联合肝脾切除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肾移植术后受者体质量指数对其死亡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1~2010年死亡的207例肾移植受者资料。根据受者术后随访期间的身体质量指数(BM I )将其分为偏瘦组(BM I<18.5 kg/m2,n =55)、正常组(18.5 kg/m2≤BMI<24k g/m2,n=100)和超重组(BMI≥24 kg/m2,n=52),对三组受者死亡原因、受者存活率和移植肾存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受者的前三位死亡原因依次为感染(31.9%)、心血管疾病(21.3%)和肝功能衰竭(15.9%);超重组中移植肾失功能死亡和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比率均明显高于偏瘦组和正常组(P<0.05);正常组肾移植术后受者存活率明显高于偏瘦组和超重组(P <0.05);正常组术后3年、5年受者存活率明显高于偏瘦组和超重组(P<0.05),但1年、10年受者存活率三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存活率明显高于偏瘦组和超重组( 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受者BM I≥24 kg/m2是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和降低受者及移植肾存活率的一个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转录抑制因子ZHX2(zinc-fingers and homeoboxes2,ZHX2)在肝细胞癌(hepatoceUu1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其与转移的关系。方法通过RT-PCR方法,检测35例HCC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和8例正常肝组织中ZHX2 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HCC癌组织中ZHX2 mRNA的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与正常肝组织(P〈0.05)。术中发现伴随转移的HCC癌组织中ZHX2 mRNA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无转移的HCC(P〈0.05)。ZHX2 mRNA的表达与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水平呈负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HBsAg感染、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是否伴随肝硬化无明显关系。结论ZHX2低表达与HCC转移密切相关,并与AFP的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远隔缺血时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IPer)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肝保护作用。【方法】40例择期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远隔缺血时处理组(RIPer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前,将止血带绑于患者左下肢,RIPer组在主动脉阻断即刻,对患者左下肢实施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处理,重复3个循环。C组不做缺血处理。于麻醉诱导前(d0),术后d1,d3及d7各时间点取颈内静脉血5 mL ,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谷氨酸转氨酶(AST )、总胆红素(TBIL )、总胆汁酸(TBA)、RIPer处理前和处理后24 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的浓度。【结果】手术后两组患者的血清ALT及AST浓度均不同程度升高,RIPer组ALT水平在术后d1,d3,d7低于C组( P<0.05),AST水平在d1,d3低于C组( P <0.05),而在d7则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两组TBIL、TBA水平在术后d1,d3, d7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远隔缺血时处理24 h后血浆SOD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远隔缺血时处理可减轻体外循环后的急性肝损伤,但对肝脏的储备功能影响不大;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SOD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大肝癌(直径≥5 cm且〈10 cm)根治术后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对行手术切除获得随访的170例大肝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血清HBs Ag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用寿命表法计算肝癌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采用Log-rank方法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大肝癌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4.6%、48.2%、35.8%,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术前甲胎蛋白(AFP)、门脉癌栓及术后复发是影响大肝癌术后总生存的预后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门脉癌栓及术后复发是影响手术后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AFP、门脉癌栓及术后复发是影响大肝癌术后总生存率的预后因素;门脉癌栓及术后复发是影响手术后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2种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异质体(AFP-L3)和甲胎蛋白信使核糖核酸(AFPmRNA)诊断肝细胞癌价值及评估肝癌预后的意义。方法:对2005年4-7月收治的82例肝细胞癌(HCC)、11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和19例肝脏良性肿瘤患者应用酶联吸附法及荧光定量PCR联合检测AFP-L3和AFPmRNA水平,对比其阳性率;并对术后1个月的肝癌患者检测AFP-L3和AFPmRNA水平,统计作出生存曲线。结果:术前不同肿瘤指标的检测结果:AFP-L3联合AFPmRNA检测阳性率为64.3%,明显高于AFP、AFP-mRNA单独检测的阳性率(50.9%、4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AFP-L3联合AFPmRNA检测均阳性的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较低。结论:术前联合检测APF-L3和AFPmRNA两项指标可提高HCC、尤其是AFP阴性HCC的诊断率,而术后联合检测又对评估HCC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薛锋  ;王立新 《湖南医学》2014,(4):756-758
【目的】比较药物保守治疗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对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80例异位妊娠患者中,观察组90例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而对照组90例患者采取药物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出院时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 )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观察组患者血β-HCG降至正常时间、妊娠包块消失时间、输卵管再通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观察组患者再次宫内妊娠率和再次异位妊娠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 <0.05),而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盆腔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具有疗效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可大大提高患者术后宫内再次妊娠率,降低患者再次异位妊娠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HCC)患者根治切除术后联合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和药物化疗的生存情况。 方法:选取在宁波市第二医院随访5年以上的HCC术后患者143例,按术后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介入组(术后予以TACE)、化疗组(术后予以FOLPOX4化疗方案)及综合组(术后予以TACE+FOLPOX4化疗方案)。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HCC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肝炎病史、肿瘤直径、术后肝功能、术后甲胎蛋白水平、术后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评分及术后治疗方案),并绘制各组生存曲线,计算1、2、3年累积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比较。 结果:术后甲胎蛋白水平与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为独立危险因素,回归系数为0.01,相对危险度为1.00;术后进一步治疗能提高HCC术后患者的生存时间,为保护因素,其中采取综合方案的回归系数为-2.37,相对危险度为0.07,影响生存时间的权重比高于另外两组,而介入组的权重比高于化疗组。术后1、2、3年累计生存率综合组分别为78.35%、69.16%、24.43%,介入组分别为76.87%、62.48%、24.72%,化疗组分别为62.23%、43.22%、19.54%。 结论:术后甲胎蛋白水平与HCC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存在负相关,术后甲胎蛋白水平监测可为手术效果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TACE运用于HCC术后能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联合药物化疗能有效延长HCC患者术后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切除术与传统开胸术对于肺叶切除术中发现微小淋巴结转移(N2期)患者的预后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共纳入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且术中发现微小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根据不同术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0例给予胸腔镜下切除治疗,对照组30例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失血量、手术时间、引流量、住院时间等的差异。并随访3年比较生存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失血量、手术时间、胸腔引流量、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或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两组间淋巴结清扫数与淋巴结转移清扫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肺不张发生率明显较低( P>0.05)。观察组患者1年生存率86.7%,3年生存率56.7%,平均生存时间(35.43±3.54)个月均高于对照组1年生存率63.3%,3年生存率30.0%,平均生存时间(32.74±3.25)个月,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比较均有显著性( P <0.05)。【结论】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治疗N2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可以有效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