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GIST的临床资料及预后。结果仅7例源于胃者术前超声内镜考虑GIST,CDll7阳性100%(32,32)和CD34阳性75%(24/32)。肠GIST与胃GIST高度风险率分别为61.54%、26.3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2例均行手术切除,其中姑息性切除9例,根治性手术23例,无手术死亡。随访1—1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带瘤生存5例,死亡12例(37.5%),3例患者术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1例带瘤生存。结论GIST术前诊断较困难,最终确诊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只有彻底切除肿瘤才有好的疗效,使用伊马替尼有助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舒尼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晚期胃间质瘤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本组采用自身治疗前后对照,选择经胃镜、手术及病理证实为晚期胃间质瘤的患者9例,CT检查:7例肝转移、2例胰腺转移,9例均行姑息切除,术后使用伊马替尼400mg/d口服,治疗6个月无效;而后改为舒尼替尼连续治疗37.5mgl次/d,口服,每阶段治疗4周,停药2周;每阶段结束后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心电图,腹部cT,评价疗效及副作用。结果9例患者舒尼替尼中位治疗时间为166周。按Choi标准进行疗效评估,获cR0例(O%),PR2例(22.2%),SD4例(44.4%),PD3例(33.3%);客观有效率22.2%,疾病控制率为66.7%;治疗期间的主要不良反应有:恶心3例(33.3%)、疲乏4例(44.4%)、中性粒细胞减少2例(22.2%)。结论舒尼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胃间质瘤有较好疗效,副作用较少。  相似文献   

3.
沈健 《当代医师》2014,(7):974-976
目的对比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出现伊马替尼耐药后改用舒尼替尼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中本科应用舒尼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GIST患者96例,47例患者直接改用舒尼替尼治疗(既往伊马替尼日最高剂量400mg组);49例患者按美国国立癌症综合网(NCCN)指南继续逐步加量至600,800mg/d(既往伊马替尼日最高剂量>400mg组),患者再次耐药后改用舒尼替尼。根据使用舒尼替尼用量不同将96例患者分为2组,A组采用舒尼替尼50mg/d,B组采用舒尼替尼37.5mg/d。观察总结其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1)既往伊马替尼400mg/d组总有效率为80.9%(38/47),>400mg/d组总有效率为69.4%(34/49),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既往伊马替尼400mg/d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期(0s)与>400mg/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所有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手足综合征(47例)、恶心(38例)、疲乏(35例)和中性粒细胞减少(34例)等。B组轻度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A组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现伊马替尼耐药的胃肠间质瘤患者改用舒尼替尼治疗,其临床疗效显著,患者用伊马替尼400mg/d治疗出现耐药后应直接改用舒尼替尼37.5mg/d,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而不是选择加大剂量。  相似文献   

4.
胡卫东  于立涛  梅广林  崔小鹏 《南通医学院学报》2010,30(5):387-387,389,F0002
目的:研究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对2005年1月-2010年1月本院收治的27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行手术切除治疗,行局部切除7例,半胃切除19例,全胃切除1例。CD117(+)100.0%(27/27),CD34(+)85.5%(23/27)。结论:手术完整切除仍是原发可切除胃间质瘤的治疗首选,联合伊马替尼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疗过程,为临床靶向治疗方案及规范提供参考。方法对61例病理明确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8例行伊马替尼靶向治疗,11例行舒尼替尼靶向治疗,2例由于经济原因拒绝术后辅助治疗,改密切随访。本组病例有3例患者服用伊马替尼,由于经济原因未能继续服用药物失访,其余病例获随访,时间为3~50个月,其中3例患者因伊巴替尼继发性耐药,改用舒尼替尼后死亡,原因均为大量腹水、肿瘤进展所致。8例患者因伊马替尼继发耐药后改用舒尼替尼后获稳定状态,随访至本文截稿未见疾病进展。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作为一高复发率、极易肝转移、局部复发的疾病,术后需规范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位于直肠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32例直肠GIST临床资料复核并加以随访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全组1、2、4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2.6%和84.0%,扩大切除术组与局部切除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患者口服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结论 直肠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其手术方式的选择更多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和大小,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伊马替尼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复发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CIST)的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2012年5年间收治的30例复发转移性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者均予伊马替尼治疗后接受手术治疗。治疗有效(RD组)的18例中有13例、疾病进展(PD组)的12例中有1例共计14例(46.7%)患者肿瘤获得完全切除。RD组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为24.9个月,PD组的PFS为2.7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复发转移性GIST患者中,口服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的患者行二次手术切除是可行的;但是对于口服伊马替尼治疗无效的GIST患者分为两类:局限性进展的GIST,在评估手术可以完整切除局限进展肿瘤的情况下,仍建议实施手术治疗,术后可继续原剂量伊马替尼或增加剂量治疗,也可选择舒尼替尼治疗;广泛进展的GIST,不建议采取手术,可以增加伊马替尼治疗,或改用舒尼替尼治疗。  相似文献   

8.
李卫  周铃  李敏 《重庆医学》2014,(25):3290-3292
目的:探讨原发高危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及手术切除程度对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原发可切除高危 GIST患者的临床和术后随访资料,分析3种不同手术切除方式对高危GIST预后的影响。结果 R0切除34例(70.83%),R1切除6例(11.50%),R2切除8例(16.67%)。术后均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平均用药时间(26.5±13.6)个月。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以水肿和白细胞减少最为常见。3种切除方式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97.06%、66.67%、25.00%。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手术切除程度及肿瘤是否破裂是高危 GIST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完整手术切除,防止肿瘤破裂,是提高高危 GIST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李建军   《中国医学工程》2013,(12):90-9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间质肿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本次共选取50例原发性GIST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08年4月-2013年4月收治,回顾诊治资料及预后。结果随访1年显示,总生存率为98%;随访2年显示,总生存率为72%;随访5年显示,总生存率为58%。完全切除2年总生存率明显高于非完全切除,采用伊马替尼治疗2年总生存率明显高于非此药物治疗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GIST中核分裂相数和肿瘤大小为重要预后因素,伊马替尼可使生存率提高,在采取手术完全切除治疗后与伊马替尼联用可使复发或转移延缓,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附3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2001~2005年手术治疗的GISTs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GISTs患者35例,手术切除30例,无法切除而单纯行活检术5例。按照Fletcher原则进行分类,极低恶性1例,低度恶性5例,中度恶性5例,高度恶性24例,CD117阳性率为91.42%。30例得到随访。在30例手术切除的病人中,16例发生转移和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4-24个月(平均11月)。3例进行伊马替尼治疗后部分缓解,1例部分缓解后行手术治疗。结论(1)GISTs好发于中年人,以腹部肿块、黑便为主要症状,CT可协助术前诊断。(2)免疫组化检测是诊断GISTs基本方法。(3)Flecher分类符合GISTs的生物行为特性并可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4)伊马替尼的新辅助治疗给GISTs的病人提供一个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1.
谭业儒 《湖南医学》2014,(10):2018-2020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治疗放射性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患者50例,将患者分为神经节苷脂联合常规治疗(激素加高压氧)组与单纯常规治疗组,每组各25例。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均予以疗效评价,采用LENT/SOMA放射性脑损伤量表评定临床症状与体征,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定认知功能,改良巴氏指数(M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①任务完成能力障碍比较,常规组:显效1例,有效6例,无效16例,恶化2例,总有效率为28%(7/25);联合组:显效4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0%(20/25);②神经功能障碍比较,常规组:显效2例,有效5例,无效17例,恶化1例,总有效率为28%(7/25);联合组:显效5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0%(20/25);联合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联合组相对常规治疗组能显著提高 MMSE及MBI评分,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结论】与传统常规治疗放射性脑损伤的治疗方法对比,神经节苷脂联合常规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提高其任务完成能力及提高 MMSE及MBI评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阴道超声引导下抽吸减胎术联合局部甲氨蝶呤(MTX)注射与经腹部超声引导下孕囊内注射M TX治疗子宫切口妊娠(CSP)的疗效。【方法】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子宫下段剖宫产后CSP共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67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24例)行阴道超声引导下抽吸减胎术联合局部M TX注射;对照组(43例)经腹部超声引导下孕囊内注射M TX ,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在术中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转开腹手术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两组患者清宫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阴道超声引导下抽吸减胎术联合局部 M TX注射治疗CSP明显优于经腹部超声引导下孕囊内注射M TX。  相似文献   

13.
洪海燕  王东生 《湖南医学》2014,(10):1939-1940
【目的】探讨定心汤对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来本院进行治疗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在给予原发病基础治疗的同时,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盐酸普罗帕酮治疗,观察组给予定心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的总有效率(94.0%)和室性期前收缩总有效率(90.0%)均优于对照组(76.0%、7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期前收缩次数均明显减少(P <0.05);观察组期前收缩次数减少程度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常规治疗联合定心汤能有效减少冠心病患者的室性期前收缩次数,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石顺华  廖春锋  傅广 《湖南医学》2014,(10):1983-1985
【目的】研究国产替罗非班(欣维宁)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11~2012年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患者于冠脉造影(CAG)后PCI前持续静脉给予欣维宁,并追加肝素50 U/kg静脉注射,而对照组仅追加肝素100 U/kg静脉注射;比较两组患者罪犯血管开通情况,前向血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分级(TIMI)及校正的T IM L计帧数;比较治疗前后48 h检查心电图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TIMI 3级获得率高于对照组(87%和74%,P<0.05),梗死的TIML计帧数(CTFC)明显低于对照组(22.5±4.6帧vs30.1±6.5帧,P<0.05),治疗后48h检查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回落幅度较对照组大(P<0.05),缺血导联个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出血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直接PCI术中联合应用欣维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杨常成  何丹 《湖南医学》2014,(10):1944-1945
【目的】探讨复方斑蝥胶囊联合CHOP方案化疗对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近期疗效。【方法】本院收治的97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分为对照组( n=51)及观察组( n =46)。对照组单用CHOP方案化疗,观察组在CHOP方案基础上加用复方斑蝥胶囊(一次3粒,每天2次口服)。21 d后重复化疗;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8.26%(36/4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70%(33/51);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K PS评分改善率分别是86.96%和66.67%%,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观察组中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结论】复方斑蝥胶囊联合CHOP化疗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近期疗效显著,不良反应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黄芪甲苷对 SD大鼠脓毒症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 ,CLP)诱导形成脓毒症大鼠肝损伤模型,黄芪甲苷分别于大鼠 CLP术前1 h灌胃给药。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假手术组、CLP模型组、CLP+黄芪甲苷(50 mg/kg)治疗组。记录一般情况并检测CLP术后24 h各组大鼠的存活率,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及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TNF‐α、IL‐6水平及其 HE染色的病理变化情况。【结果】各时间点假手术组大鼠均无死亡。术后12 h ,模型组、黄芪甲苷组大鼠存活率分别为80%和100%,术后24 h ,模型组大鼠无存活,而黄芪甲苷组大鼠存活率为40%,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8.4,P<0.05),显示黄芪甲苷能提高实验性脓毒症大鼠的存活率;术后24 h ,大鼠血清AST、ALT值脓毒症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 P <0.05),黄芪甲苷治疗组则明显改善( P <0.05);脓毒症模型组较假手术组肝组织 TNF‐α、IL‐6值显著升高( P <0.05),黄芪甲苷治疗组则明显改善( P<0.05);病理切片显示假手术组大鼠肝脏结构轻微改变,脓毒症模型组肝组织点灶状坏死、混合炎细胞浸润、肝细胞脂肪变性,黄芪甲苷治疗组肝脏组织病理损伤情况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结论】黄芪甲苷对CLP诱导的SD大鼠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大肝癌(直径≥5 cm且〈10 cm)根治术后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对行手术切除获得随访的170例大肝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血清HBs Ag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用寿命表法计算肝癌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采用Log-rank方法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大肝癌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4.6%、48.2%、35.8%,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术前甲胎蛋白(AFP)、门脉癌栓及术后复发是影响大肝癌术后总生存的预后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门脉癌栓及术后复发是影响手术后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AFP、门脉癌栓及术后复发是影响大肝癌术后总生存率的预后因素;门脉癌栓及术后复发是影响手术后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Livin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结直肠癌、大肠正常黏膜组织各50例中Livin、EG‐FR、VEGF的表达,并分析Livin表达与EGFR、VEGF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L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大肠正常黏膜组织( P <0.01);L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及Duke分期有关,而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无关;结直肠癌组织中 EGFR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黏膜组织( P <0.01);EGFR阳性表达率与结直肠癌中肿瘤的分化程度、Duke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意义;大肠正常黏膜组织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低于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 P <0.0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GF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无关,与肿瘤的Duke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在结直肠癌组织中Livin蛋白阳性表达与 EGFR ,VEGF蛋白阳性表达无相关性,而EGFR蛋白阳性表达与VEGF蛋白阳性表达呈正相关。【结论】Liv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过表达,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大肠正常黏膜组织,推测Livin促进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EGFR、VEGF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推测EGFR、VEGF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胃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以提高其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1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胃间质瘤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有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胀、腹部包块等,其中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17例(54.8%)。术前胃低张水充盈CT检查、电子胃镜及消化道钡餐检查检出率分别为93.5%(29/31)、74.2%(23/31)和83.3%(20/24)。所有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31例中属极低危险度、低危险度、中危险度和高危险度分别为6例(19.4%)、9例(29.0%)、7例(22.6%)和9例(29.0%)。术后28例患者获得随访,其1、3、5 a总生存率分别为92.6%(24/27)、68.8%(11/16)、42.9%(3/7)。术后6例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中高危患者的复发转移率为16.7%(1/6),8例未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中高危患者的复发转移率为37.5%(3/8)。结论胃间质瘤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消化道出血多见;胃低张水充盈CT检查对发现病变及了解病变位置和范围有较大帮助;其治疗方法首选手术切除,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关键,术后规范应用伊马替尼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使用血管内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介入方法治疗糖尿病足(D F )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DF患者,在控制血糖、调节血脂、扩张血管、控制感染和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基础上,对患侧相关动脉进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介入治疗,观察介入治疗后患肢的病情变化。【结果】所有患者介入操作均获成功,即时造影血流明显改善,未出现急性闭塞或血管破裂出血。治疗后5~7 d ,15例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52±0.16增加为0.95±0.25;趾/肱指数(TBI):由术前的0.39±0.11增加为0.56±0.12。其中1例术后突发心梗死亡,1例发生血栓急性阻塞再次行介入治疗恢复;随访28例患者1年后再狭窄12例(42.9%)。【结论】对糖尿病足进行介入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症状,延缓截肢时间,近期效果较好。但介入治疗的开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须全面考虑选择适宜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