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防已汤方见于《金匾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第二十四条,原文:“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黎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已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已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木防已汤方: 木防已三两石膏十二枚鸡子大桂枝三两人参四两上四味,以水六升,取煮二升,分温再服。  相似文献   

2.
木防己汤方,是医圣张仲景用于治疗痰饮病之一——支饮的方剂。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原文第21条说:“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木防己汤方:木防己三两,石膏十二枚鸡子大,桂枝二两,人参四两。”  相似文献   

3.
37.论风湿相搏证 [原文]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濇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鞭,“原注”一云脐下心下鞭。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174) 按《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说:“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本节风湿相搏的证,又说“若其人大便鞕,  相似文献   

4.
原文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历代医家对本病病机及证治等问题有不同的认识。以魏念庭为代表的医家认为证属表里阳气俱虚,寒湿内外皆盛,“大便坚,小便自  相似文献   

5.
吴鞠通论治湿热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的记载始见于《内经》 ,其论痹的专篇《素问·痹论》对痹证的病因病机、证候类型、演变规律都有阐述。《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已有了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治痹的专方。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痹证论》除了对风痹、湿痹、寒痹加以论述外 ,还对热痹的因、症、治作了概括 ;清代尤在泾《金匮翼·热痹》专论热痹 :“热痹者 ,闭热于内也 ,……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感风寒湿邪客气 ,热为寒郁 ,气不得通 ,久之寒亦化热。”清代温病学说兴起 ,对热痹的认识亦随之加深 ,特别是湿热病理论和证治的系统化 ,湿热痹作为湿热病的一类病…  相似文献   

6.
补虚泻实原则是针灸临床中重要的治疗原则之一。补虚即扶正,泻实即祛邪。《素问·通评虚实论》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可见,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有余。虚者宜补,实者宜泻。《灵枢·经脉》日“盛者泻之,虚者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即是针对虚、实两证制定的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7.
小陷胸汤是《伤寒论》中的一首名方,载于138条之下,原文“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原方组成:黄连一两,半夏洗半升,瓜蒌实大者一枚。方中瓜蒌实清热化痰,通胸膈之痹;黄连泻热降火,除心下之痞;半夏降逆消痞,散心下之结。半夏...  相似文献   

8.
下瘀血汤出自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篇,为妇人产后瘀血内停致少腹疼痛而设,原文如下:“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著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原方为“大黄三两,桃仁二十枚,蠊虫二十枚(熬,去足),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该方组方、制备蕴含深义,《金匮玉函经二注》曰:“血之干燥凝着者,非润燥荡涤不能去也。芍药、枳实不能治,须用大黄荡逐之。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名中医陈幼清副主任医师,秉承家学,造诣精深,临证四十余载,善治疑难杂症。陈师诊治胃痛,根据土有阴阳,木有甲乙;肝脾宜开,胆胃宜降的理论,强调脏腑阴阳辨证,更从气血痰温等病因的不同以及筹热虚实等属性之各异,立方遣药,每取佳效。兹将陈师临证经验,初步整理于后,以示其学识之一斑。l温阳位中毋忘通杯张景岳云:“心腹痛有虚实,辨别之法,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得食稍可者为虚,胀满者为实,久痛为虚,暴痛多实。”此乃辨证总则。临床上慢性胃痛,迁延日久,皖痛悠悠,痛时喜按,饥时易发,得食较缓.苔薄舌淡,脉…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第58条田:“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这是中医治病之总纲。纵观《伤寒论》全文,可见自愈证遍及各篇,它显示了人体对疾病本来所具有的自然痊愈力的威力。(伤寒论)所述各种自愈证中,有自汗出而愈者,如94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仅停,必先振票,汗出而解。”有自翩血而愈者,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觑者愈。”有自下血而愈者,如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有下利而愈者,如287条:“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  相似文献   

11.
六版教材《金匮要略选读》(以下简称《选读》)“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中指出胸痹的病机是本虚标实,这是正确的,但又指出胸痹急性发作时,急治其标,我对此说不能苟同,理由如下。 关于治法标本缓急的问题,仲景先师已有提示。《选读》第五条(以下条文按《选读》教材顺序):“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本条一证而设二方,一泻一补,只因有偏实偏虚之不同。这是胸痹普通证的治疗,由此推及胸痹急证的治疗,亦可采取泻实或补虚的治则。即标急而正气不甚虚者则治标,标急…  相似文献   

12.
薤白,又名薤根、野蒜、小独蒜、薤白头,辛苦温,功能理气,宽胸,通阳,散结。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主要用于以下两方面; 1、温通心阳,以治胸痹。《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中说:“胸痹之为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萎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萎薤白半夏汤主之。”“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胁下逆抢心,积实薤白桂枝汤主之。”胸痹是胸阳不足,阴邪上逆,闭塞清旷之区,阳气  相似文献   

13.
<正>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刺志,志者,记也,在针刺时当记不忘。本文专论“虚实之要”,从常、变两方面阐述虚实情况。对气与形,血与脉,饮食的多少与气的关系等,指出其相应者为常,不相应者为变,常则健,变则为病。虚实的概念,在“通评虚实论”中已明确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本文所指“虚实  相似文献   

14.
葛根黄芩黄连汤与猪苓汤均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前者见于《伤寒论》原文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主治外有表邪未解,邪热入里证,症见身热,下利臭秽,肛门灼热,胸脘烦热,口干作渴,汗出而喘,舌红苔黄,脉数等。后者见于《伤寒论》原文第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主治伤寒之邪传里化热,与水相搏,遂成水热互结、热伤阴津之证。水热互结,气化不利,热灼阴津,津不上承,故有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等症。  相似文献   

15.
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方配伍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为治血痹而设 ,其药物组成 :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因其用药精当、组方严谨、配伍巧妙 ,长期以来 ,备受中医学者的青睐 ,已成为临证习用之名方。复习前人对本方的论述 ,结合临床实践 ,谈几点体会。1 组方严谨、配伍巧妙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 ,云 :“血痹病从何得之 ?师曰 :夫尊荣人 ,骨弱肌肤盛 ,重因疲劳汗出 ,卧不时动摇 ,加被微风遂得之。”“血痹阴阳俱微 ,寸口关上微 ,尺中小紧 ,外证身体不仁 ,如风痹状 ,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明确指出 ,血痹之病 ,为正虚…  相似文献   

16.
人之脉象大体可从脉位、脉率、脉力、脉畅四个角度,分为浮和沉、迟和数、实和虚、滑和涩八种典型病脉,统称“八纲脉”。八纲脉为辨脉之提纲,可辨别病之表里、寒热、实虚、在气在血,为识脉辨证之捷径。证之临床,该方法提纲挈领,不仅有助于初学者去芜存菁,掌握脉学之要,而且直指临证,指导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7.
《金匮·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曰:“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 中医肠痈,主要是指阑尾炎,另外也包括阑尾周围脓肿、腹部脓疡、腹膜炎等的部分证侯。《外科大成》有“大肠痈之发,必先天枢穴隐痛不已,右边痛甚,脉则右寸洪数”;《外科正宗》有:“大肠痈者,皆湿热瘀血流入小肠而成也”的记载。 本人以为《金匮》“肠痈者……脓已成,不可下也。”此句经文,说法不妥,根据实际临床情况,应将…  相似文献   

18.
木防己汤对疲备之心脏,非以鞭策、而为减轻其负荷之药物。当心脏瓣膜病发生代偿机能障碍而显示之系列症状(?)时,我等常用之中医处方中即有此方。原方出于“金匮要略”之“痰饮咳嗽”项下。视其所示之适应症:“隔间支饮,其人喘满(编者按:原文下漏‘心下痞坚’一句),面色薰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已汤主之”。文字甚为简洁,然以之为循环机能障碍症状,较之近代内科书籍,实应肯定为一确切之记述。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载:“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关于文中的“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有谓正治:虚者按虚证治疗,即补不足;实者按实证治疗,即损有余。有谓指误治:虚证用泻法,使虚者更虚;实证用补法,使实者更实。虽然均认为虚证宜补,实证宜泻,但从文字解释方面看,出现了分歧。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关于“阴阳毒”病证的描述仅两条:“十四条: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后世称此方为“阳毒汤”)。“十五条: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后世称此方为“阴毒汤”)。40多年前学习《金匮》时不知“阴阳毒”为何病,经过40多年的临证,今天笔者仍难确指其为何病,亦未见中医界哪位能实指“阴阳毒”为何病。然而,重要的是此病仲景出有方治:升麻鳖甲汤(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