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厥”,《说文解字》作“厥”,云:“屰气也”或作“欮”,而“屰”云:“不顺也”。因此厥,意思是指气不顺而言。《内经》中厥的记载颇多,其含义是什么?后世对厥的概念,多半是根据《伤寒论》中的定义,所谓“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也。”因此《内经》中厥的含义,除有手足逆冷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以及《内经》中厥证对后世的影响,便是本文探讨的目的。一、《内经》中厥的含义《素问·方盛衰论》中提到:“是以气多少,逆者皆为厥。”所谓气是指阳气与阴气,阳气与阴气不相协调而有偏胜,  相似文献   

2.
对于厥证,《内经》除有《素问·厥论》、《素问·气厥论》和《灵枢·厥病》三篇专论外,在全书其它许多章节中,还有大量内容涉及到厥和厥证,全面整理,进一步探讨其成因及分类,对于指导厥证的辨证论治,启迪中医急证研究的思路,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 厥证,历代医家均有不少论述。朱丹溪曰:“厥证乃手足因气血逆而冷也。厥者,甚也,短也,逆也,手足厥冷也。”既讲病机,又云病证。《内经》把气血阴阳逆乱而出现的四肢厥冷或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之证,均称为厥。如《厥论》的“寒厥”,《生气通天论》的“煎厥”、“薄厥”,《调经论》的“大厥”等,在病机上《内经》强调“下虚”,如  相似文献   

4.
厥为厥逆之简称,源出于《内经》。它既作证候名,又作病机解,正如姚止庵在注释《素问·厥论》时所指出:“厥凡三义,一谓逆也,下气逆而上也,诸凡言厥逆是也;二谓极至也,本篇之热厥、寒厥,盖言寒热之极也;一谓昏迷不省人事也,本篇之言阴盛阳乱是也。”张仲景根据《内经》所论,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总结了厥证论治经验。本文试图就此作一剖析。证名定义就厥证名称而言,《内经》有关各篇曾列举诸如卒厥、暴厥、尸厥、大厥、煎厥、薄厥、寒厥、热厥、癃厥以及六经厥逆等等,诚如张景岳所指出:“如云卒厥、暴厥者,皆厥  相似文献   

5.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病情轻者,一般在短时间内苏醒,但病情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严重者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1].厥证之记载,始于《内经》.《素问·厥论》:“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阴气盛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素问·大奇论》亦说:“暴厥者,不知与人言.”  相似文献   

6.
“三厥”理论为《素问·生气通天论》及《素问·调经论》所论煎厥、薄厥、大厥三种厥证的病因、病机、治疗及预后的理论,对后世眩晕、中风及现代脑血管意外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都具有指导意义。一、三厥的成因与病机 1.煎厥的成因与病机:有关煎厥的成因,《素问·生气通天论》有“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  相似文献   

7.
题1:《内经》中偏枯和痱的含义及其异同? 答:《内经》论述偏枯之症可散见不少篇章。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疸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素问·大奇论》:“肾壅,脚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衍大跛,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历代文献对心前区疼痛叙述较多.如《内经·素向·标本病传论》有:“心病先心痛”之说;《素问·谬刺论》又有“卒心痛”,“厥心痛”诸说;说明古人对心病早有认识.《灵枢·厥病》篇把心痛的严重症,容易造成死亡者称为“真心痛”,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素问·厥论》:“手心主少阴厥  相似文献   

9.
煎厥,首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其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经讲义》释煎厥曰:“一古病名,是阳气亢极、煎熬津液而致气逆的一种病。”《实用中医内科学》在厥证的历史沿革中提及煎厥,但在各论中却没有一种厥证与煎厥相称。古病名可以不再沿用,这个概念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就此笔者述拙见于后与同道商榷。  相似文献   

10.
“厥”在《内经》中出现较多,除有专篇论述外,还散在于许多篇章中,其含义较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指导致气机厥逆的病邪《灵枢·邪客》说:“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类经·不卧多卧》注:“邪气逆于藏腑”,可见,此“厥气”即指“邪气”。本段论述的失眠证,是由于邪气客于脏腑,迫使卫气只行于阳分而不能入于阴分,导致阴阳不和所致。《素问·调经论》亦说:“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写。”《类经·阴阳虚实寒热随而刺之》注:“厥气,寒厥之气也。或寒气伤藏,或食饮寒凉。”说明这里的“厥气”亦乃“邪气”之义,原文系指下焦阴寒之气过盛,则寒气上逆而积  相似文献   

11.
体质作为一种生命现象,客观存在于个体之中,并对个体生长发育、生老病死有重要作用。最早记载体质的文献是《内经》,如《素问·逆调论》:“是人者,素肾气胜”。《素问·厥论》:“是人者,质壮,秋冬夺所用”。此“素”“质”即为现今的体质。  相似文献   

12.
鼻渊之名始于《内经》。《素问·气厥论》云:“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衊瞑目,故得之气厥也。”从上述经文可知:鼻渊系因气之厥逆,使胆移热于脑而成。其症状为鼻  相似文献   

13.
<正> 厥证是指阴阳气血逆乱的一种证候。《内经》所论之厥较为广泛,本篇主要是指气逆之厥。张景岳:“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因本篇重点介绍了厥证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原则,故以厥论名篇。一、寒厥、热厥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特点。二、厥证腹满和暴不知人的病机.三、六经厥逆和十二经脉厥逆的症状及其治疗原则。今将原文分段讨论于下。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有关“厥证”的记载最早始于《内经》 ,且论述甚多。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指突然昏倒 ,不知人事 ;二是指肢体手足逆冷。其后历代医家亦对厥证不断加以充实 ,提出气、血、痰、食、暑、尸、酒、蛔等厥 ,但纵观以上分类均为里厥证。临床中笔者发现许多小儿外感高热时常出现恶寒、头痛、无汗、四肢逆冷、脉浮等 ,符合“厥”的定义。故把这种由外感引起的表证伴四肢逆冷者称为小儿表厥证。1 病因病机《伤寒论》“凡厥者 ,阴阳气不相顺接 ,便为厥” ,说明厥证的病机是阴阳失调、气机逆乱。由于小儿冷暖不懂自调 ,且为稚阴…  相似文献   

15.
古代中医药治疗痞满的历史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痞满的病名主要见百、满、否塞、否隔、痞症、痞满等,与结胸、胀满相类似,需从诊断、病机、治疗上予以鉴别。1病名诊断中医对痞满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追溯其源,首先见于《内经入其主要称为否、满、否塞、否隔,否与痞二者相互通应。《索问·五常政大论》云:“备化之细……其病否”,“卑监之纪—…·其病留满否塞。”《索问·异法方宜论》云:“脏寒生满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大阴所至,为积饮百隔。”《素;可·至真要大论》云:“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隔不利,心痛否满.”这些皆指痞塞痞满之…  相似文献   

16.
《灵枢·经脉篇》对十二经病有“是动”、“所生”之分,其含义历代医家争论颇多。有以气、血分者;有以本经、他经分者;有以脏腑分者;有以病因内、外分者。众说纷纭,都只能说明其中某一方面的病候,不足以概括其全部病候。我们认为,根据《内经》原旨,“是动病”为正经自病,“所生病”为五邪所伤。理由如下:考《灵枢·经脉篇》,“是动病”主要症候为十二经循行部位肿、痛、厥证。“所生病”主要症候为十二经循行部位肿痛、该经联系脏腑病证,以及该经络脉之病证。对其病因病机,《素问·脉解篇》、《素问·太阴阳明论》、《素问·厥论》、《素问·举痛论》等有详细解释。概括地说,“是动病”的病因  相似文献   

17.
厥证治验谈     
厥证是指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祖国医学文献有关厥证的记述相当丰富、周详。早在《内经》就有关于厥证的专论,对病名分类、病因、病机与症侯等都作了阐述。后世医家从临床方面进一步充实、发展了《内经》理论,如张子和主张对厥证“可一涌而醒,次服降心火、益肾水,通血和气之药,使粥食调养。”明代张景岳比较全面地罗列了诸家治厥有效方,其中包括独参汤、六君子汤、大补元煎、二陈汤、四磨饮、通瘀煎、苏合香丸、八味顺气丸、化肝煎等。(《景岳全书·厥逆》)清代林佩琴荟萃历代医家经验,有气厥、血厥实者宜调理其气,虚者宜益气、补阳;食厥宜消食,痰厥宜祛痰,  相似文献   

18.
“厥证”既是一疾病名称,又是一症状名称。有关厥证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厥论》等篇。其中所论“煎厥”、“薄厥”等多有神志昏迷的表现,故《内经》中的厥证含有昏厥之意。后世医家进一步补充了《内经·厥论》等篇的内容,提出厥证是因气机运行逆乱而导致的突发性疾病。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早在《内经》时代,《素问·通评虚实论》就曾把消瘅与痿、厥、仆击、偏枯等并称,《古今录验方》更明确指出肾消病“但腿肿,脚先瘦小”,这些皆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关论述。但综观古今所论,本症当属于消渴病继发麻木、痿证、厥证等病证,现代临床可根据其主症诊断其为“消渴病·麻木”、  相似文献   

20.
厥证针灸拾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厥证首见于《内经》,是由气机逆乱,升降失调,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临床表现较复杂,大体可分两类,一是指暴不知人,卒然昏倒,如《素问·厥论》说:“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二是指手足逆冷,如《灵枢·五乱》篇指出人体气机“乱于臂胫,则为四厥”。针灸临证时,笔者认为除考虑其辨证的气厥、血厥、暑厥、食厥、痰厥、酒厥、色厥等证以及虚实之别外,还需考虑现代医学病名的辨别以及刺激强度等与疗效相关的因素。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