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是经外周静脉(一般贵要静脉是首选,其次是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置人中心静脉的上腔静脉.由于人体血管的解剖生理特点,在置管的过程中,有少部分患者会不可避免地置入到颈内静脉,一旦置入颈内静脉,临床上通常的做法是拔出导管,导致置管失败.这样,不但给患者增加了痛苦,也增加了经济负担.针对这种情况,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在X线的帮助下,不要拔除PICC导管而能成功地将PICC导管重新置入上腔静脉,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PICC穿刺技术适用于需要长期治疗等患者,导管头端的最佳位置为上腔静脉,但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穿刺后导管异位发生率很高,若头端异位于其他血管,极易导致静脉炎、回血后导管堵塞、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而在治疗未完成时需拔除导管,  相似文献   

3.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肿瘤患者顺利完成化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ICC导管尖端应被置于上腔静脉的下1/3段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1].导管异位是PICC操作常见的问题,发生率约6.7%[2].导管头端异位于其他血管,可导致静脉炎、药物外渗、周围组织坏死等并发症.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用于PICC的三向瓣膜式导管的特点在于置管后不需借助造影剂即可在X线下直接显影.X线摄片成为临床护理人员置管后判定导管正确位置的重要方法.2010年12月,我们为1例患者在X线影像辅助下成功调整PICC导管异位,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一种导管置管技术,是指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导管一般由肘前部的外周静脉穿刺置入,沿血管走向到达上腔静脉,现如今PICC导管成功率很高,留置时间长,可以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的损伤,减轻肿瘤患者的痛苦与经济上的负担,在肿瘤科应用得越来越广泛。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推荐PICC的尖端位置为上  相似文献   

5.
正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等)穿刺,导管尖端送达中心静脉的导管~([1]),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肿瘤患者的化疗。由于置管所需导管很长,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并不能看到置入内部导管的具体情况,往往在静脉汇合处容易发生导管异位的现象~([2])。有相关的研究表明异位到颈内静脉的占比高达36%~([3])。如不及时调整,可导致后颅神经损伤、静脉炎、导管堵塞、静脉血栓等并发症~([4,5])。颈内异位  相似文献   

6.
1例PICC导管2次异位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岩  乙苏北  康娜  李丹  卢燕 《护理研究》2008,22(5):1292-1292
PICC是指经外周血管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一般经肘部外周静脉穿刺,将导管送至上腔静脉。其优点是保留时间长,避免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强刺激药物对外周血管的破坏,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但是,如果导管位置不当,使用强刺激药物时可给病人造成痛苦。有报道,PICC导管进入颈内静脉化疗时致后组颅神经损伤的病例。我科1例病人先后两次行PICC插管均发生导管头异位,及时采取措施后,未发生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王岩  乙苏北  康娜  李丹  卢燕 《护理研究》2008,22(14):1292-1292
PICC是指经外周血管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一般经肘部外周静脉穿刺,将导管送至上腔静脉.其优点是保留时间长,避免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强刺激药物对外周血管的破坏,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但是,如果导管位置不当,使用强刺激药物时可给病人造成痛苦.有报道,PICC导管进入颈内静脉化疗时致后组颅神经损伤的病例[1].我科1例病人先后两次行PICC插管均发生导管头异位,及时采取措施后,未发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总结25例PICC继发奇静脉异位的护理经验。当左侧PICC置管出现导管功能障碍,在排除其他原因后,怀疑异位至奇静脉时,通过胸部侧位片或胸部CT来确诊。及时处理继发奇静脉异位,复位成功后关注后续有无再次异位,使用腐蚀性药物前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确认导管尖端位置。导管退出奇静脉后继续输液,严格控制输注药物的性质和浓度,关注堵管及再次异位等并发症。本组患者经处理均未发生感染、血栓、外渗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PICC的头端异位是PICC操作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导管头端异位常常增加PICC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1],缩短导管留置时间,甚至引起肢体肿胀、疼痛等.通常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右心房、右心室等异位,奇静脉异位较少见.2010年11月10日,我科收治1例PICC头端异位至奇静脉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18例在放疗模拟机下调整PICC导管异位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在放疗模拟机下分析导管异位的原因,调管中采取指压颈内静脉、改变体位等方法调整PICC导管位置。17例成功将PICC导管头端调至上腔静脉,1例因锁骨下静脉畸形调管失败。认为利用放疗模拟机调整PICC导管异位的方法,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PICC导管异位处理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报告4例永存左侧上腔静脉(PLSVC)患者PICC异位的原因与护理对策.重点内容包括PLSVC的确诊和护理对策,并对异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13.
总结44例PICC置管患者原发性上腔静脉内异位的识别与处理经验。2020年1月—5月杭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1 370例PICC置管患者中,44例发生原发性上腔静脉内异位,发生率为3.2%。结合腔内心电图P波形态、振幅改变以及B超影像综合分析、调整PICC尖端位置,43例复位成功,1例异位于奇静脉,复位成功率为97.7%。  相似文献   

14.
PICC导管异位调整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2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其留置时间长、能够安全地输注刺激性药物、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痛苦、可由护士操作等优点,已被临床广泛应用。然而导管异位是PICC常见并发症之一。传统的处理方法是将导管外撤,保留在锁骨下静脉或在B超引导下将导管调整到位。但由于B超显影的局限性,给导管的正确调整造成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微导丝在调整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6例PICC导管异位患者且外周血管条件欠佳、预计再次穿刺困难的患者在DSA引导下,应用微导丝引导调整PICC导管至上腔静脉,并分析导管异位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结果:6例患者均一次复位成功,未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等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调管平均时间为14 min。结论:DSA引导下微导丝调整PICC异位,具有成功率高,导管相关并发症少和省时、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正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最终导管尖端位置到达心脏大血管的上腔静脉。护士可在病房治疗室和门诊在盲穿或B超引导下完成PICC操作,其创伤小,方便患者,且留置时间可长达1年,能够安全有效地输注药物和保护血管[1],PICC虽减轻了肿瘤患者的痛苦,但也伴随着移位、感染、血栓、静脉炎、出血、导管断裂、气胸、心律不齐、神经损伤等一系列并发症[2-3]。其中Beccaria等[4]认为导管移位是PICC留置期间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相似文献   

17.
PICC穿刺后行胸片检查发现20例患者导管异位,分别异位入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腋静脉.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下根据影像资料,分析导管异位原因并调整导管复位,采取让患者转头、调整体位、操作者指压颈内静脉等方法调整.19例成功将导管头端调至上腔静脉,1例因锁骨下静脉严重畸形或疤痕形成调管失败.认为调整导管时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为预防机械性静脉炎,调整导管24 h后给予穿刺侧上臂湿热敷.本组患者未发生上述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王珉  栾淑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0):4910-4910
目的总结双上腔静脉PICC异位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例双上腔静脉患者PICC异位的临床确诊、处理方法和护理对策进行总结,并分析异位的原因。结果 3例患者均无不适反应,术后观察手臂无肿胀、疼痛,静脉输液滴速通畅,带管105~147 d,均完成各自化疗方案,无任何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双上腔静脉PICC异位后及时明确导管位置和血管走向,可以安全、准确地完成导管正位,发挥PICC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9.
总结1例高龄患者PICC相关性纤维蛋白鞘形成致拔管困难的成功拔管过程。通过确诊纤维蛋白鞘形成及分析拔管困难原因,在PICC专科护士指导下,给予置管部位热敷、改变上肢体位、导管转动、尿激酶药物治疗及心理疏导,成功拔除PICC导管。  相似文献   

20.
总结了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治疗发生堵管的护理体会,主要护理措施包括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每次输液后正确封管、指导患者及家属避免导管打折及扭曲等。认为PICC可以为脑出血患者提供有效的静脉通道,良好的护理有利于静脉通道的维护,从而有利于脑出血患者有效使用脱水药物,防止脑疝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