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腰椎融合手术的融合率明显提高,但临床改善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患者术后常常遗留反复的腰痛^[1],这与固定技术本身的并发症及长期固定后相邻节段的退变有关,针对这个问题,动力性固定系统设计的主要理念就是改变腰椎运动节段的活动范围及负荷而不进行融合^[2,3]。  相似文献   

2.
侧前方减压、双钉-棒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侧前方减压、双钉-棒内固定在治疗多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10月~2008年4月应用胸腰椎前路技术,行椎体侧前方减压、XIA双钉-棒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14例.结果:随访3~18个月,疗效满意,内固定可靠,植骨愈合,无断钉、断棒等并发症.结论:侧前方减压可靠有效,前路XIA双钉-棒内固定固定系统能早期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在治疗多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近10年来$国内外已对脊柱动力性固定系统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目前治疗腰椎疾病的动力性固定系统大致主要有前路手术人工椎间盘置换和人工髓核置换、后路非融合技术(posterior dynamic stablization).现就腰椎后路动力性固定系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腰椎退变性疾病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临床上采用坚强内固定结合减压、融合手术治疗腰椎滑脱、腰椎不稳等病症,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使用坚强内固定虽然能获得令人满意的节段融合率~[1],但也能带来应力遮蔽、增加邻近节段力学负荷而加速邻近节段退变,使得患者的腰痛症状不能完全缓解~[2-3]。本科近2年使用聚醚醚酮(PEEK)棒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14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对矢向轴动态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固定腰椎失稳模型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评价,为此动态内固定系统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预先获取的健康成年中国男性志愿者的腰椎CT数据建立腰椎正常模型及L4,5失稳模型.根据矢向轴动态椎弓根钉棒系统和坚强椎弓根钉棒系统的材料参数计算和构建有限元模型,并将其导入已通过验证的腰椎失稳模型,分别构建L4,5单节段动态固定模型和坚强固定模型.约束L5椎体下终板,在轴向500N载荷和10N·m力矩下分别模拟人体腰椎正常生理轴向载荷、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五种工况,分别记录4种模型轴向载荷工况下L4,5轴向位移及后四种工况下L4,5固定节段及L3,4邻近节段活动度、椎间盘应力、邻近节段小关节的应力和器械应力,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矢向轴动态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失稳腰椎可让固定节段椎间关节留有大于坚强固定组、小于完整脊柱组运动范围的适当活动度,对邻近节段腰椎活动度的影响也小于坚强固定组,同时固定节段椎间盘应力较坚强固定组大,器械应力却小于坚强椎弓根钉棒系统,邻近节段腰椎间盘及椎间小关节应力也小于坚强固定组.[结论]应用矢向轴动态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失稳腰椎,既保留了腰椎固定节段适当活动性,又能提供即刻的稳定性;同时该系统与脊柱合力承担载荷,能有效避免因术后应力遮挡及器械应力集中引起的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它也能降低邻近节段椎间盘及椎间关节的应力,对邻近节段腰椎活动度影响也较坚强固定小,理论上有利于减少和预防邻近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6.
退行性腰椎疾病是常见的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骨科疾患,非手术治疗效果欠佳,减压、融合、内固定是其治疗的有效方法和基本原则[1]。腰椎融合可导致腰椎融合节段刚度增加,使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备受学者关注[2]。  相似文献   

7.
背景:对椎弓峡部裂腰椎滑脱、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治疗,到底是采用短节段固定还是长节段固定争论很多。目的:观察短节段或长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滑脱患者146例,男36例,女110例,年龄22~73岁,平均53岁,病程1~18年,平均5年。采用腰椎管扩大开窗减压或全椎板切除减压、短节段或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横突间或椎体间植骨融合。结果与结论:146例患者中采用短节段4枚椎弓根螺钉固定72例,长节段6枚椎弓根螺钉固定74例。椎间植骨101例,横突间植骨45例。术后随访134例,随访时间1.5~14年,按Steffee临床疗效分级标准,优74例,良41例,中13例,差6例,优良率85.8%。完全复位77例,其中短节段固定32例,长节段固定45例;部分复位69例,其中短节段固定40例,长节段固定29例。短节段固定者有8例13枚椎弓根螺钉发生断裂,而长节段固定者未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分析患者腰椎滑脱的类型、程度、病程长短、是否合并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不稳等情况,是选择用短节段还是用长节段置入固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胸腰段脊柱爆裂型骨折是脊柱骨折最常见的类型,常伴有脊髓损伤,应积极手术抢救脊髓神经功能,同时进行脊柱复位内固定.经椎弓根短节段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是脊柱外科飞跃之一[1~7].我院先后使用Dick[1]、CD、RF[8]、SF、AF[9]等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结果表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具有损伤小、固定节段少、固定可靠、复位效果良好等优点,特别是AF系统结构简单、操作简化,复位固定可靠、疗效佳.  相似文献   

9.
胸腰椎爆裂骨折常导致神经损伤和脊柱后突畸形,目前临床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前路手术、后路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路短节段固定非融合术和微创手术。但至今尚无一种精确的分型以指导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按生物力学原理及考虑到患者固定节段后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非融合技术、微创手术已逐渐用于临床,其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0.
背景:对下腰椎退变的MRI资料与老年人下腰椎退变性疾患中治疗节段选择的相关性报道较少.目的:分析MRI对老年人下腰椎退变性疾病中固定融合节段选择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择152例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及固定融合组,对照组47例采用保守治疗,固定融合组105例均采用经腰椎后路全椎板减压、固定融合治疗.分别于治疗后3,6,12,24个月随访,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并应用Fisher判别分析方法以患者MRI影像资料建立判别函数,分析各因素与治疗节段选择的密切程度.结果与结论:固定融合组治疗后JOA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 < 0.05),治疗后各时间段固定融合组JO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建立了MRI对老年人下腰椎退变性疾患治疗节段选择的判别函数,经检测,该组判别函数有统计学意义.提示MRI对老年人下腰椎退变性疾患治疗节段选择的判别函数能够有效辅助对治疗节段的诊断和判别分类,有助于制定良好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合理的融合固定节段.  相似文献   

11.
背景:有研究报道腰椎融合后其邻近节段运动范围和压力会明显增大;但也有报道腰椎融合与动态固定非融合或正常腰椎相比,其邻近节段运动范围和压力未见明显增加,甚至出现减少.然而,腰椎的活动度多少到底对邻近节段会有什么影响呢? 目的:观察单节段腰椎不同范围活动度对邻近关节运动范围的影响.方法:取6具新鲜成人L2~S2腰椎标本,依次对成人L4~L5椎体进行不同方式处理形成5种不同活动度状态:完整标本状态;部分失稳状态;动态固定状态;完全失稳状态;刚性固定状态.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采用"载荷控制"法进行屈伸、侧弯和旋转等运动方向测试,分别将其他4个状态与完整标本状态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处理节段L4~L5椎体在各处理状态的下运动范围明显不同,形成了完全不同范围的活动度.与完整标本状态相比较,其他4个状态旋转时,上方邻近节段L3~L4的运动范围在刚性固定状态下明显减少;下方邻近节段L5~S1各方向和上方邻近节段L3~L4其余方向的运动范围无显著性差异.单节段腰椎刚性固定状态下,整个脊柱标本的运动范围明显减少.说明在"载荷控制"方法的实验下,单节段腰椎活动度多少对邻近节段的屈伸、侧弯等运动范围影响不明显,对上方邻近节段的旋转运动范围影响较大;腰椎刚性固定融合后,不一定要恢复到正常腰椎的活动范围,也许对预防邻近节段病有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采用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1例,通过VAS、ODI评分,以及对术前、术后的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片测量椎间角度,计算椎间角度位移(ROM),进而评价其疗效.结果 术后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的ROM显著减少(P<0.05),但手术相邻节段的术前ROM与末次随访时的ROM比较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明显,不但可以保留腰椎被固定节段的稳定性、解剖结构的完整性,还可以保持腰椎被固定节段的活动性,且对邻近节段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背景:脊柱融合术被广泛使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融合后仍然存有腰部活动受限、脊柱动力学改变、邻近节段加速退变等一系列继发腰椎不稳以及椎管狭窄等症状的出现.目的:综述非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7-01/2009-12 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相关文章,检索词为"lumbar spinal fusion, destabilization, non-rigid fix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文献84篇.结果与结论:腰椎融合术仍是目前治疗腰椎不稳的标准方法,但腰椎融合率与临床满意率并不呈正比,而且腰椎融合有导致相邻节段加速退变的潜在可能.尽管目前还没有评价固定椎体间活动范围的量化标准,但理想的动态固定应能保证正常的脊柱稳定性,并且最大限度地恢复节段间的活动度.近年来,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非融合固定技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是一种更符合生理需要的手术方法,可以减少一系列传统融合技术所带来的不良并发症的发生.这种方法将在新的分阶段式外科策略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从而避免退变椎间节段的最终融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ynesys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疗效.[方法]选取96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组采取腰椎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取Dynesys动态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及骨性融合率,根据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腰椎总活动度及邻近节段活动度(ROM1:手术节段头侧第一邻近自由节段活动度、ROM2:手术节段尾侧或头侧第二邻近自由节段活动度),综合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骨性融合率显著大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腰椎总活动度、ROM1、ROM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腰椎总活动度显著大于对照组,ROM1、ROM2均显著小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Dynesys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疗效确切,可显著缓解临床症状、优化腰椎活动度及改善腰椎功能,手术创伤性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腰椎退行性变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坏、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引起的一组病症,是腰腿疼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传统治疗腰椎退行性变失稳多采用融合手术,但融合手术同样破坏了脊柱的生理结构,从而引起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变且患者术后常常遗留反复的腰痛[1],对于早期的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使用非刚性固定的力学支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脊柱非融合技术之一[2],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简易等优点.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腰椎退变,减少近邻节段退变及退变引起的顽固性下腰痛.我科2007年4月至2008年8月采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早期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8例,早期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胸腰椎骨折是背柱骨折的好发部位,自从Rey-Calmile提出椎弓根系统以来,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逐步完善,应用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已成为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1].对于胸腰椎骨折的后路固定,目前国内多采用AF、RF、CD系列和uss等内固定.2002年9月~2009年9月,作者采用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147例,收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椎间固定融合术改变了腰椎的正常生物力学环境,固定节段上下椎间盘存在应力集中,通过观察经后路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程度,明确是否存在退行性变的发生。方法:1998-08/2002-01解放军第三○九医院骨科收治行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后患者40例,所有病例均询问主诉是否有腰痛,进行腰部和神经系统检查、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调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行肌电图椎旁定位明确神经受损情况,X射线检查及MRI检查,观察腰椎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发生率和程度。结果:术后随访5年,腰椎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发生率为27.5%(11/40),但仅15%患者出现主观不适和阳性体征。结论: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的比例较高,应力异常集中是退行性变加速原因,大多数患者在术后5年内并不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这可能与腰椎管容积较大、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较小有关。  相似文献   

18.
背景:随着脊柱内固定和脊柱融合技术的发展,脊柱融合已成为腰椎退行性滑脱症毫无争议的"金标准"。同时,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手术节段稳定性及其对相邻节段的影响,并与单纯椎管加压进行对比。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收治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38例,排除失访3例,余35例中采用椎弓根固定后外侧融合21例,单纯椎管减压14例。单纯椎管加压组用咬骨钳咬除黄韧带和椎板解除神经根后方的压迫,用骨凿凿除向前滑脱的椎体后缘与下位相邻椎体后缘形成的相对性突起;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组按Wein-stein法定位椎弓根钉进针,拧入椎弓根螺钉,根据受压情况进行椎板减压。按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综合评价临床疗效,观察过伸、过屈位时的水平位移及角移位,采用UCLA系统来评价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与结论:35例患者随访时间1年。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单纯椎管加压组(P<0.05)。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对腰椎稳定性影响不大,邻近节段退变置入前和置入后1年无明显变化。单纯椎管加压对腰椎稳定性影响显著,同时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邻近节段退变无明显变化。提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疗效满意,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并且置入后早期对椎间盘的邻近节段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背景:随着脊柱内固定和脊柱融合技术的发展,脊柱融合已成为腰椎退行性滑脱症毫无争议的"金标准"。同时,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手术节段稳定性及其对相邻节段的影响,并与单纯椎管加压进行对比。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收治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38例,排除失访3例,余35例中采用椎弓根固定后外侧融合21例,单纯椎管减压14例。单纯椎管加压组用咬骨钳咬除黄韧带和椎板解除神经根后方的压迫,用骨凿凿除向前滑脱的椎体后缘与下位相邻椎体后缘形成的相对性突起;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组按Wein-stein法定位椎弓根钉进针,拧入椎弓根螺钉,根据受压情况进行椎板减压。按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综合评价临床疗效,观察过伸、过屈位时的水平位移及角移位,采用UCLA系统来评价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与结论:35例患者随访时间1年。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单纯椎管加压组(P〈0.05)。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对腰椎稳定性影响不大,邻近节段退变置入前和置入后1年无明显变化。单纯椎管加压对腰椎稳定性影响显著,同时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邻近节段退变无明显变化。提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疗效满意,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并且置入后早期对椎间盘的邻近节段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背景:对下腰椎退变的MRI资料与老年人下腰椎退变性疾患中治疗节段选择的相关性报道较少。目的:分析MRI对老年人下腰椎退变性疾病中固定融合节段选择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择152例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及固定融合组,对照组47例采用保守治疗,固定融合组105例均采用经腰椎后路全椎板减压、固定融合治疗。分别于治疗后3,6,12,24个月随访,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并应用Fisher判别分析方法以患者MRI影像资料建立判别函数,分析各因素与治疗节段选择的密切程度。结果与结论:固定融合组治疗后JOA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各时间段固定融合组JO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建立了MRI对老年人下腰椎退变性疾患治疗节段选择的判别函数,经检测,该组判别函数有统计学意义。提示MRI对老年人下腰椎退变性疾患治疗节段选择的判别函数能够有效辅助对治疗节段的诊断和判别分类,有助于制定良好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合理的融合固定节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