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发热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热的特点,探讨针对性护理措施。方法对58例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体温〉38℃,持续发热3天以上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62%的发热与并发症有关,58例发热病例中36例出现了7种共47例次并发症;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单种并发症组与多种发症组患者发热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发热持续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加强围术期护理,密切监测术后体温变化,重视发热病例,观察伴随症状,可及时发现隐匿病灶,指导临床治疗,有效地减少术后发热持续时间,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2.
陈彩凤 《家庭护士》2006,(10Z):32-33
循证护理即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对病人实施最佳的护理。2003年1月—2006年3月,我科对36例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病人采用循证护理,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方法.方法:针对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观察和护理.结果:11例治愈,12例转内科治疗,2例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8例,发生率为32%,其中,不明原因发热1例,术后第2天再次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导致死亡1例,因腹腔内出血合并休克导致死亡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例,大量腹水3例.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与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的把握及手术技巧的掌握有关,围术期的密切监测和护理是保证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细致的病情观察、及时的治疗、合理的护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有相当数量患者出现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为一较常见并发症.我院1997年~2003年,共实施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或脾切除 门奇断流术156例,术后出现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30例.对其中单纯脾切除和脾切除 门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同手术方式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形成有显著差异.因术后血栓发生率高,我院于2001年起采取了脾静脉术中注射小剂量肝素 术后复方丹参液静脉滴注等预防措施,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明显降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持续发热临床上较常见,术后出现持续发热不仅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而且可以引起水电解质紊乱、食欲下降、乏力等,严重影响术后康复。2003年1月-2008年12月年我院共为29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施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或门体静脉分流加脾切除术,其中术后出现体温〉38.5℃,持续性发热2周以上者51例(17.2%),现就其发热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脾切除是门静脉高压症并发脾大、脾亢的有效治疗方法,但是其并发症较多,不可忽视任何一个细节,特别是对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来说,实施合理的精心护理对降低并发症,加快病人康复显得十分重要。现将对脾切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T)外科手术后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63例肝硬化PHT患者,依据术后是否形成PVT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记录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病变特点,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肝硬化PHT患者外科手术后形成PVT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门静脉内径(PVD)、脾静脉内径(SVD)及D-二聚体是肝硬化PHT患者外科手术后形成PVT的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显示,当SVD>9.42 mm或PVD>12.86 mm或D-二聚体水平>14.23 mg/L时,术后PVT发生的风险明显增加。结论 PVD、SVD及D-二聚体是肝硬化PHT外科手术后形成P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本院2000年6月至2007年12月对21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病人施行LS,效果满意,现将并发症的观察治疗、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行断流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护理。方法2000年1月~2007年1月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肝胆外科院为8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施行了断流脾切除术,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术后发生多见并发症16例,发生率为18.8%(16/85),包括出血性并发症4例,感染性并发症7例,大量腹水3例,急性门静脉血栓2例。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断流脾切除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率除与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的把握及手术技巧的掌握有关外,注重围术期的密切监测和护理是保证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脾切除手术(laparoseopic spleneetomy,LS)后可发生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处理不及时或方法不当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目前其发病率、发病机制不甚清楚。现对腹腔镜脾切除术后可能引起的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及机体的凝血纤溶改变,以及如何防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髋关节置换术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有可能造成IH呵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结果84例患者中有12例发生DVT,发生率为14.3%,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术后制动时间、麻醉方式、术后抗凝药物的使用、骨水泥、肢体延长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P〈0.05),其中BMI、抗凝药物的使用及肢体延长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DVT形成是多因素作用的共同结果,应加强对危险因素的评估,术前积极预防,术后精心护理,以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完善各项检查,重视营养支持,严格肠道管理;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加强疼痛管理,重视健康指导,合理检查用药。对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前后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患者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人均费用支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施护理干预后,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由实施前的51.1%下降到实施后的23.4%( P<0.05);平均住院天数,由实施前的(17.34±6.51)d下降到实施后的(13.78±4.37)d(P<0.001);人均费用支出由实施前的(3.3±0.4)万元下降到实施后的(2.9±0.2)万元(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加快病床周转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髋部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行髋部手术的患者1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1例。对照组使用骨科髋关节手术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使用骨科髋关节手术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5.6%)远低于对照组(22.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满意81.7%,一般15.5%,较差2.8%;对照组患者满意40.8%,一般42.3%,较差16.9%。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髋部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切实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推动护理学科发展,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方法 选取选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ERCP患者1023例,按术后是否发生胰腺炎分为观察组(123例)、对照组(900例).比较2组的患者因素、操作因素等相关高危因素及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疑似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胆总管结石、PEP病史、慢性胰腺炎病史、低于60岁、女性等因素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胰腺显影、胰管括约肌切开术、胆道括约肌气囊扩张术等操作因素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插管困难、操作时间长、ERCP熟练度差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P术后胰腺炎与患者的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胰腺炎病史、胰腺显影差、插管困难、术者熟练性差等因素密切相关,需予以全程化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5.
We present a clinical case of a young woman who underwent splenectomy for thrombocytopenic splenomegaly at the age of 7 years. An acute diagnostic picture of splenosis of the left epigastric region and chronic non‐cirrhotic portal vein thrombosis with 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was found 20 years later.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老年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患者56例,同时选取同期无DVT患者60例,通过单因素分析模型分析TRK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探讨TRK术后护理体会。结果 DVT组与无DVT组相比,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凝血功能状况、人工置换关节数、术中出血量、吸烟史、糖尿病病史、是否进行抗凝护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凝血功能状况、人工置换关节数、术中出血量、吸烟史、糖尿病病史、是否进行抗凝预防护理均是DVT的高危因素。临床给予患者预防性静脉血栓抗凝护理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风险。因此,临床上须对以上患者进行强化性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监测并积极进行预防性抗凝,有效预防老年患者TRK术后DVT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脾切除术后围手术期门静脉系统血栓(PVST)形成的高危因素。 方法回顾性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17年11月至2020年6月因HLD继发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治疗的患者60例。根据术后有无PVST形成将患者分为2组。术前行超声检查测量脾脏最大厚度、门静脉内径及最大血流速度;术后第7天超声检查观察胰腺后方脾静脉、门静脉管腔内有无血栓形成。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LD继发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切除术后发生PVST的危险因素,并应用ROC曲线分析不同危险因素对PVST的预测价值。 结果门静脉内径(P=0.019)、门静脉血流速度(P=0.012)、脾脏体积(P=0.045)是HLD患者脾切除术后发生PVST的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联合门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速度、脾脏体积预测PVST的曲线下面积为0.831,高于单一因素的ROC曲线下面积。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发现并监测HLD患者脾切除术后围手术期PVST,可通过检测术前门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速度及术中脾脏体积来预测术后PVST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门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以下简称门奇断流术)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原因。方法:对我院1998年5月至2003年4月期间96例门奇断流术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共发生门静脉系统血栓17例(17.71%)、均发生在20天内,最早发生于术后第7天。结论: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手术操作不仔细、脾切除、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应用止血药过多等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预防骨科大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历史回顾对照法,将30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38例采用常规骨科术后护理;观察组166例通过评估患者,早期确定高危人群,采取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等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并在术后监测两组DVT形成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