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指导价值。方法本组3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例均经X线(DR)CT及MRI检查,对其各种影像学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并就其临床指导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 35例中X线检查阳性24例,阴性11例,CT阳性28例,阴性7例,MRI检查全部为阳性。结论 MRI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显著优于CT及X线检查,临床高度怀疑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应首选MRI。  相似文献   

2.
张青松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8):91+100-91,100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MRI、CT、DR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4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临床资料,该组患者均经MRI、CT、DR检查,对三种诊断方法诊断的准确率进行评价。结果:该组患者经诊断均存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0髋,MRI、CT、DR三种诊断方式对ANFH分期Ⅰ~Ⅳ期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7.1%(68/70)、84.3%(59/70)、74.4%(52/70),三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R难以显示ANFH的早期表现,MRI是早期诊断ANFH最准确、最敏感的检查方法,CT能较好的反应骨质的细微结构改变及钙化。  相似文献   

3.
X线、CT及MRI对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x线、CT及MRI在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x线、CT及MRI三个诊断结果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结果x线平片检查共发现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26髋,股骨头正常36髋;CT检查共发现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52髋,股骨头正常10髋;MRI检查共发现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59髋,股骨头正常3髋。三种诊断方法的阳性率有明显差异,其中CT的阳性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而MRI的阳性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和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最具敏感性和特异性,是诊断早期ANFH的金标准,CT次之,当临床有症状,X线平片有或无改变的患者应常规CT检查,多数早期病变可被发现;对l临床高度怀疑ANFH者,若x线、CT均为阴性时,应进行MRI扫描检查,即可早期发现,及早治疗,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4.
郑驰  高朝阳 《江西医药》2009,44(11):1129-1131
目的探讨低场MRI在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ANFH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表现。结果34例ANFH中,男25例,女9例;双侧病变19例,单侧病变15例,共53个股骨头病变。结论低场MRI对ANFH疾病的诊断经济实用有效,在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指导临床治疗方面有重要价值,可作为基层医院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X线平片、CT、MRI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X线、CT与MRI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对比。方法对65例临床疑诊为ANFH患者进行X线平片\CT与MRI检查,并且做X线平片、CT与MRI的对照观察,并与同期临床症状比较。结果53例经X线检查诊断为ANFH35例;经CT扫描诊断为ANFH42例;所有病例均经磁共振扫描证实为ANFH53例,其中15例为早期病变。统计结果表明,MRI为最好,CT次之,X线平片最不敏感。结论X线平片难以显示ANFH的早期表现,MRI不仅能发现其早期病变,且能反应病变的确切范围和程度,对早期治疗和预后具有积极意义,但对骨质的细微结构改变及钙化不如CT明显,且费用较高,多用于临床高度怀疑ANFH而X线平片及CT检查阴性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于江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1):3264-3265
目的:评价X线、CT与MRI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早期征象.方法:对45例临床疑诊为ANFH的患者进行X线平片、CT与MRI检查,并做对照观察,并与同期临床症状比较.结果:45例经X线检查诊断为ANFH 32例;经CT扫描诊断为ANFH 40例;均经磁共振扫描证实为ANFH 45例,其中10例为早期病变.统计结果表明,ANFH的X线、CT、MRI表现之间敏感性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X线平片难以显示ANFH的早期表现,MRI不仅能发现其早期病变,且能反应病变的确切范围和程度,对早期治疗和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酒精性股骨头坏死(ANFH)是特发性股骨头坏死的一种类型,是引起青年人严重病残的难治性疾病。我们通过收集13例确诊为ANFH患者的X线平片、CT与MRI的征象,评价X线、CT与MRI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诊断价值,探讨早期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的低场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1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人的X线和MRI表现.结果:41例中,双侧病变29例,单侧病变12例.依据Ficat分期:Ⅰ期51髋,Ⅱ期19髋,X线片检查均为阴性.结论:低场强MRI对早期ANFH的诊断明显优于普通X线片,对早期ANFH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宏卫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245-246
目的探讨MRI诊断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42例(70髋)经手术治疗、病理检验确诊为早期ANFH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CT检查,比较二者的差异。结果 MRI诊断早期ANFH的检出率与确诊率分别为92.86%、84.29%,均显著高于CT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能够敏感、准确的诊断出早期ANFH,可作为ANFH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马峰 《中国医药》2009,4(11):917-917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是由法国人Welfling 1951年首先提出。早期发现病变并了解其进展,及早进行有效地干预尤为重要。本文选取我院2003年至2008年行CT检查诊断的65例ANF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化利 《淮海医药》2013,31(4):313-314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患者分别行MRI、X线、CT及核素扫描检查,使用低场永磁型磁共振设备(0.35T)进行常规断面、常规序列扫描,少数病例进行更多断面及序列如脂肪抑制序列、造影剂增强扫描。对照组为无症状志愿者10例20个股骨头。结果 60例患者120个股骨头中MRI显示96个股骨头诊断为股骨头缺血坏死。根据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表现,分别对早~中期、晚期病例进行分组观察,用χ2检验对照比较各种检查方法阳性率。MRI检查的总阳性率、早-中期及晚期阳性率均明显高于X线、CT及核素检查(P值均小于0.05)。结论与X线、CT及核素扫描比较,MRI检查在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具有优越性,尤其对于早~中期病变的敏感性高,并指出"双线征"具有诊断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X线平片、螺旋CT及重建、MRI对青少年运动性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因运动性损伤进行影像检查的青少年40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并使用GE16层VCT对21例骨关节创伤者进行扫描,薄层(0.625mm)扫描后,数据传输到后处理工作站行3D(MPR、VR、SSD、MIP)重建,35例行GE1.5T超导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扫描方式包括T1WI、T2WI、STIR(脂肪抑制序列)及GRE。结果受伤原因主要为球类运动与田径类运动,分别占70%(28/40)和30%(12/40)。受伤部位主要有踝关节受伤37.5%(15/40)、膝关节受伤22.5%(9/40)、腕关节受伤15%(6/40)、髋部-大腿受伤10%(4/40)、其他15%(6/40)。CT扫描并三维重建21例,发现X线未发现的隐性骨折8例;MRI检查35例,检出隐性骨折(含骨挫伤)14例,软组织损伤(含韧带、半月板、肌肉)35例。结论青少年易引起骨骺撕脱骨折;传统X线平片对隐性骨折、韧带损伤易漏诊,CT三维重建和MRI成像分辨率高,是青少年运动性损伤可信赖的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对执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CT和MRI两种方法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11年1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94例122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均进行CT和MRI检测,以ARC0法为标准分期,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MRI诊断敏感率为98.4%(120/122),CT诊断敏感率为93.4%(114/122),MRI与CT诊断敏感率比较(x2=3.753,P>0.05)。CT与MRI检出率,I期CT检出率显著低于MRI,两种检验方法比较(x2=3.844,P<0.05),在Ⅱ期与Ⅲ期检出率上比较(x2=0.328、0.148,P>0.05)。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MRI较CT均具有较高的诊断率,两者联合应用可以提高临床诊断率。但是在早期诊断中,MRI较CT更准确,因此对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诊断中应该选用MRI作为检测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I与CT联合检查诊断脊柱转移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2年7月于我院接受影像学检查的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资料,探讨MRI与CT联合诊断脊柱转移瘤的敏感性与准确性。结果MRI、CT扫描显示脊柱转移瘤病变共256例次。MRI扫描显示病变共256次(100%),确诊脊柱转移瘤48例(96%);CT扫描显示病变共125次(49%),确诊脊柱转移瘤27例(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MRI与CT联合检查可有效诊断脊柱转移瘤,对其早期诊断治疗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患者X线、CT、MRI影像学检查方式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PPNET患者X线、CT、MRI影像学检查资料,并结合病理检查结果分析病变部位影像学特征。结果发病部位为骨骼6例(包括左胫骨1例、右胫骨2例、骶骨1例、髂骨1例、左肱骨1例),软组织4例(纵隔2例、胸壁1例、腹膜后1例)。X线检查发现以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CT检查主要表现为不规则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模糊的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肿块内多有囊变、坏死;MRI表现主要为T1WI为稍低或中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结论 X线、CT及MRI检查均可较好地观察病灶内部结构及周边变化,合理联用可达到理想的定性、定量诊断效果,还可指导手术切除、远处转移分析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驻地官兵在训练及非战争军事行动中腰部损伤致下腰部急性疼痛进行影像学的征象,指导他们进行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方法2006年6月-2012年1月,在训练及非战争行动中致腰部疼痛863人行CR和(或) DR、CT、MRI检查,根据影像学结果分析产生疼痛的原因。结果本组下腰部急性疼痛863人中,腰椎生理弧度改变791人(91.7%),软组织挫伤343人(39.7%),腰椎骨质损伤36人(4.2%),椎间盘改变307人(35.6%),先天性椎体发育异常151人(17.5%),青年驼背等非创伤疾病21人,强直性脊柱炎5人。 CR或DR及CT检查显示36人腰椎体及附件骨折,MRI检查显示骨损伤伴脊髓损伤18人,软组织挫伤186人,影像学检查阴性临床诊断软组织损伤56人。结论训练及非战争行动中致下腰部急性疼痛原因:①肌肉、韧带、皮肤等软组织创伤性疼痛;②椎间盘源性疼痛;③先天性发育及预存其他疾病引发疼痛;④骨质创伤性疼痛。合理利用各项影像学检查至关重要,加强心理辅导,科学施训及把握好新兵入伍体检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MRI、CT检查成人股骨头坏死结果,比较MRI与CT在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扬州友好医院手术和临床确诊的48例82个股骨头坏死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统计。结果 82个坏死股骨头中,CT检查出76个(90.48%),其中早期病变诊断率76.47%(11/17),MRI检查出80个(97.56%),其中早期病变检查率88.24%(15/17)。结论 CT具有较好的分辨力,是检查股骨头坏死常用手段;MRI软组织分辨力较高、图像层次丰富、定性定位准确,是检查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CT及MRI对脑梗死出血性转变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探讨MR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脑梗死出血性转变患者40例,观察其CT及MRI表现,并将两者发现出血性转变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 MRI检查发现HT者为40例, CT检查发现者为23例,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58, P〈0.05)。结论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亚急性期MRI比CT更显优势,合理选择MRI,尽早发现出血性脑梗死从而调整治疗方案,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CT与MRI用于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LLDH)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并分析其影像学特点。方法选择FLLDH患者38例,观察经CT和MRI扫描的椎间盘突出阳性节段结果及其影像学特点,对其影像学诊断价值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CT扫描阳性结果为94.74%(36/38),NIRI扫描为100.00%(38/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9,P〉0.05);椎间盘突出节段主要集中在L3-4和L4-5节段,MRI扫描分别占34.21%(13/38)和39.47%(15/38),CT扫描分别占31.58%(12/38)和39.47%(15/38);突出呈丘状22例,半圆形8例,不规则形和三角型各3例;椎间孔内侧型4例,椎间孔外侧型18例,混合型14例;突出程度〈3mm者13例,4~7mm者20例,7mm以上者5例。结论CT与MRI检查均能够准确诊断FLLDH,对判断FLLDH及其位置、程度和指导临床及时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