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静脉营养在其生理性体重下降恢复时间、体重增长、所需住院时间、达所需追赶生长总热量时间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10月我科收治的采用静脉营养治疗的73例早产儿作为治疗组,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未采用静脉营养治疗的73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出生24h内给予氨基酸.超过24h予以脂肪乳;观察两组早产儿生理性体重下降恢复时间、体重增长情况、所需住院时间、达所需追赶生长总热量时间。结果治疗组早产儿体重平均每日增加(22.27±7.44)g,对照组每日增加(19.56±7.17)g,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及生理性体重下降恢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追赶生长所需总热量时间为(5.95±2.28)d,对照组为(7.25±2.03)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营养能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生理性体重下降,且临床应用较为安全.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早产儿胃肠外营养并发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特点和预防措施。方法因黄疸原因收入消化科的患儿中诊治的胃肠外营养并发胆汁淤积症早产儿20例设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的20例采用胃肠外营养支持但没有发生胆汁淤积症的早产儿设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的平均胎龄(30.57±2.53)d、平均出生体重(1.31±0.23)kg,对照组患儿的平均胎龄(32.03±1.22)d、平均出生体重(1.51±0.24)kg,观察组患儿的平均胎龄和平均出生体重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31.79±15.22)d、氨基酸最大剂量(2.62±0.35) g/(kg·d)、脂肪乳最大剂量(2.78±0.34)g/(kg·d),对照组患儿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20.99±6.31)d、氨基酸最大剂量(2.02±0.29)g/(kg·d)、脂肪乳最大剂量为(2.01±0.37)g/(kg·d),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外营养并发胆汁淤积症与出生体重低、胎龄小、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长、氨基酸的应用以及大剂量脂肪乳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生长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本次研究中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共85例,按照婴儿是否为适于胎龄将其分为两组,适于胎龄(AGA)组40例,小于胎龄(SGA)组45例,按照生长速率重新分为两组,生长速率较快组,38例患儿的平均生长速率≥15g/(kg·d),生长速率较慢组,47例患儿的平均生长速率〈15g/(kg·d)。对结果进行统计。结果AGA组患儿胎龄、体重增长速率明显低于SGA组,出生体重明显高于S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长速率较快组患儿出生体重、开始喂养日龄均明显低于生长速率较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住院期间大部分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生长速率与正常胎儿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应保证足够的热量、多种氨基酸摄入量及液体入量,给予积极合理肠内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营养以及喂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出生的9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保温、早产儿配方奶粉以及静脉营养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非营养吸吮,观察两组早产儿营养以及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观察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为(7.9±.8)d,肠道营养达到418.4kJ/(kg·d)的时间为(11.6±.2)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2.2±.9)d和(14.8±.8)d(P均〈0.05);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3.33%)低于对照组(31.11%)(P〈0.05);gL察组摄入奶量明显多于对照组,且残奶量、呕吐和腹胀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可有效改善早产儿的营养以及喂养不耐受情况。  相似文献   

5.
黄国日 《中国当代医药》2011,(33):27+29-27,29
目的:对比研究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治疗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疗效。方法:将72例早产低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6例,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观察组治予胃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对照组用胃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平均每日体重增加量、住院时间以及治愈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平均每日体重增加量为(15.48±5.29)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31±4.90)g(P〈0.05);住院时间观察组为(18.58±7.26)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4.38±6.75)d(P〈0.05);治愈率观察组(93.33%)高于对照组(73.33%)(P〈0.05),两组患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结论:PN可明显改善早产低体重儿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提高早产儿肠外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 2006年8月至2010年8月两院收入NICU给予7 d以上静脉营养支持的符合入选条件的早产儿1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5例)和对照组(93例),治疗组为静脉营养联合微量喂养组(微量喂养以输液泵间歇输注法经鼻胃管输注早产儿配方奶 5-20 ml/(kg·d)),对照组为全静脉营养组;治疗组再分为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组(PNAC组)7例和非PNAC组78例,对照组也分为PNAC组18例和非PNAC组75例.比较两组PNAC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结果 所研究的早产儿PNAC总发生率为14.04%,其中治疗组8.24%,对照组19.35%,治疗组发病率明显下降(OR值为0.260,95%CI为0.087-0.667).PNAC组的胎龄、出生体重均小于非PNAC组(其中胎龄30±3.2比33±4.1周,P=0.009;OR值为0.827,95%CI0.698-0.981.出生体重1450 g±450 g比1815 g±615 g,P=0.045;OR值1.001,95%CI0.999-1.002,而平均PN持续时间、PN热卡摄入量均大于非PNAC组(其中PN持续时间21.1 d±12.3 d比11.3 d±10.1 d,P=0.003;OR值为1.072,95%CI为1.032-1.112,PN热卡摄入量(302±56)kJ/(kg·d))比252±55 kJ/(kg·d)(1 kcal=4.184 kJ),P=0.022;OR值为1.067,95%CI为1.012-1.123.结论 PNAC的发生与胎龄、低出生体重、 PN持续时间长、高热卡有关,静脉营养联合微量喂养较全静脉营养PNAC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全静脉营养在危重新生儿中促进体重增长的作用.方法:实验组57例采用全静脉营养混合液支持治疗,对照组57例采用一般支持疗法,观察两组患儿体重增长情况.结果:体重下降持续时间、累积体重增加及每日体重增加对照组分别为(6.05±1.64)d、(118.32±34.26)g、(7.94±8.92)g,治疗组分别为(3.42±1.98)d、(184.12±62.14)g、(16.32±9.74)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780、2.556、2.299,P均<0.05).结论:全静脉营养能更好地促进患儿体重的增长,加快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刘棋明 《江西医药》2011,46(11):1032-1033
目的评价早期大剂量氨基酸营养支持对早产儿的益处及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3月在本科NICU住院,胎龄〈34周、出生体质量〈1500g,不能进食或进食量不足的早产儿,分成氨基酸静脉营养小剂量(19例)、大剂量(21例)、超大剂量组(18例)。均在生后12-24h内开始给予小儿氨基酸,小剂量从1.0g/(kg.d)开始,大剂量从1.6—2.5g/(kg.d)开始,超大剂量从2.6—3.0g/(kg·d)开始,每天增加0.5g/(kg·d),至总量3—3.5g/(kg·d)。观察各组人院后体质量情况,包括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所需时间及住院期间的体质量增长速度。结果用静脉营养后每天平均体质量增加:小剂量组为11.93±4.21mg,大剂量组为15.45±3.23mg.超大剂量组为24.45±1.68mg。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组间t值为2.98,大剂量组与超大剂量组组间t值为10.64.小剂量组与超大剂量组组间t值为11.76,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恢复至出生时体质量时间:小剂量组(8.2±1.7)d,大剂量组(6.5±1.3)d,超大剂量组(4.6±1.2)d。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组间t值为3.57,大剂量组与超大剂量组组间t值为4.78.小剂量组与超大剂量组组问t值为7.40,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未发生并发症、代谢紊乱及胆汁淤积之副作用。结论早期应用不同剂量氨基酸,随氨基酸剂量的增加患儿体质量亦明显增加.恢复至出生时体质量时间亦明显缩短并未见相关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后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为早产儿尽早建立正常菌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早产儿共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早产儿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照组仅维持正常护理,不服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两组早产儿均于出生后1d、3d、7d进行肠道菌群状况检查。并比较两组早产儿抗生素应用天数、病情稳定天数及第7天摄入奶热量数。结果出生后第3天,观察组菌群正常率(85.00%)高于对照组(43.33%)(χ2=22.65,P<0.01);出生后第7天,观察组所有早产儿均建立正常菌群,而对照组正常菌群率仅为81.67%(P<0.01)。观察组早产儿抗生素应用天数(3.25±1.12)d,少于对照组的(5.41±2.31)d,病情稳定天数(7.43±2.05)d,短于对照组的(11.39±2.27)d,第7天摄入奶热量数(253.42±55.37)J/kg高于对照组(196.36±64.46)J/k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6.52、10.03、5.20,均P<0.01)。结论早产儿早期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帮助其尽早建立正常菌群,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两种胃肠外营养方式对早产儿体重的影响及相关并发症的情况。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在宿州市立医院接受治疗的早产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其营养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价。结果部分胃肠外营养组患儿每日体重增加(52.3±12.7)g,而对照组患儿平均每日体重增加则为(48.6±11.8)g,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学意义(P〈0.05)。而过渡到肠内营养所需要的时间上,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两组患儿发生相关并发症的情况接近。结论部分胃肠外营养较之全胃肠外营养对于患儿营养效果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而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静脉给药对早产儿胃肠蠕动的影响。方法将早产喂养不耐受患儿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予小剂量红霉素5mg/(kg.d),静脉滴注,1次/d,疗程5~7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平均(8±4.1)d,对照组(15±5.5)d,(P〈0.01),治疗组每日体质量增长(22±3.4)g,对照组每日体质量增长(15±4.4)g,(P〈0.01)。结论小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双岐四联活菌片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及相关不良反应。方法:120例胎龄〉32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小剂量红霉素5 mg·kg~-1d~-1,ivd,双岐四联活菌片0.5 g·kg·d~-1,po,连用7 d)和对照组(常规早产儿治疗)。比较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监测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38.33%(23/60例),对照组为43.33%(26/60例),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取得完全肠内营养及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血清胆汁酸水平及总胆红素水平则高于治疗组(P〈0.05)。两组肝功能、生化指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双歧四联活菌片治疗胎龄〉32周的早产儿,可缩短达到全肠道喂养及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并能减少长期长期静脉营养相关的胆汁淤积改变及减轻早产儿黄疸。  相似文献   

13.
励南 《海峡药学》2011,23(11):184-185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早产儿喂养困难的临床效果。方法喂养困难早产儿12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40例,常规组给予适当保温,抗感染、营养支持、对症治疗等综合治疗;研究组常规组的基础上加用红霉素4~8mg/(kg.d),多潘立酮0.3mg/(kg.次),每日3次,疗程10d。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常规组的80.00%;平均体重增长(20.76±7.11)g.d-1多于常规组的(15.45±6.79g.d-1;住院时间(18.45±5.67)d短于常规组的(15.61±4.56)d(P〈0.05)。用药前后肝功能无明显变化,无肝肿大、黄疸、转氨酶增高等,未出现排便次数增多。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多潘立酮干预治疗早产儿喂养困难疗效显著,副作用小,避免昂贵的静脉营养费用和引起的并发症,且药价低廉,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危重早产儿住院期间营养状况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ICU)中住院早产儿营养摄入和体重增长情况,以期对临床上早产儿早期的营养支持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从我院NICU出院的53名早产儿,按出生体重分为体重≤1500g组和体重〉1500g组,计算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的平均时间;体重开始增长的日龄;静脉营养时间;比较出生及出院时体重百分位数。结果53例早产儿均出现程度不同的生理性体重下降,体重≤1500g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较长,体重开始增长日龄较晚,静脉营养时间较长,与〉1500g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出生时体重低于第十百分位的占37.7%,而出院时达到64.2%,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早产儿在出生后早期容易出现生长发育落后,加强营养支持,出院后有必要续惯治疗,以完成追赶性生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心静脉置管对早产儿生理性体重变化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设计了早产儿体重变化临床观察记录表,观察最低体重日龄、最低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日龄等;根据是否有中心静脉置管及置管早产儿是否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因素,将早产儿分为外周组、中心组和感染组,对以上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结果中心组、感染组、外周组的体重上升天数分别为(9.8±6.8)、(9.0±4.6)、(13.4±5.0),中心组和感染组均较外周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组、感染组、外周组的体重恢复速度分别为(28,4-29)、(18±9)、(17±7)g/天,中心组体重恢复速度较外周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中心静脉置管能有效促进早产儿的体重增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西沙比利治疗早产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72例诊断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患儿随机分为2组,均采用鼻(或口)饲胃管喂养,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西沙比利0.2mg/kg,q8h,于喂奶前30min喂人,疗程5-7d。结果应用西沙比利干预治疗后,每天奶量增加(47±26)ml/kg,胃潴留量减少(3.14±1.39)ml,体重增加(0.59±0.11)k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应用西沙比利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确切,且价廉、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产儿实行早期护理干预在喂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早产儿56例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行早期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护理前后早产儿体重变化、从鼻饲胃管喂养过渡到母乳喂养的时间、出院时间,以及两组早产儿在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 实行早期护理干预观察组出院时体重(2.43±0.57)kg,对照组出院体重(2.03±0.38) kg,观察组出院时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达到母乳喂养的时间及出院时间分别为(10.1±7.2)d、(10.83±4.32)d,对照组为(17.2±9.31)d、(6.03±5.34)d,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行早期护理干预可促进早产儿体重的增长,促进消化系统的完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能够达到早期给予母乳喂养,保证早产儿健康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早期营养策略调整对极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的影响并分析其高危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观察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娩出的胎龄在32周以下的早产儿,按营养策略调整前后分对照组和干预组,收集两组一般情况、肠内外营养情况、并发症等临床资料,比较两组EUGR发生率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极早产儿发生EUGR的高危因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共纳入符合研究条件的早产儿356例,对照组177例,干预组179例。对照组男114例、女63例,胎龄(30.15±1.39)周;干预组男110例、女69例,胎龄(29.83±1.33)周。两组性别、出生体质量、剖宫产率、小于胎龄儿率、窒息率、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率、多胎妊娠率、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胎龄[(29.83±1.33)周]与对照组[(30.15±1.39)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开始肠内喂养时间[0.5(0.5,28.0)h]、全肠内喂养时间[(28.12±11.76)d]、静脉营养天数[22(14,30)d]、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7.58±5.76)d]、达到足量肠内热卡时间[(22.59±9.23)d]均短于对照组[18.0(0.5,68.0)h、(32.29±14.02)d、26(18,35)d、(10.73±7.35)d、(28.64±12.1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禁食天数[(6.16±6.02)d]少于对照组[(8.19±6.98)d],干预组生后1周氨基酸量和住院期间氨基酸总量、1周热卡量、体质量增长速度[(11.74±3.67)g/kg、(45.40±34.99)g/kg、(360.03±124.31)kcal/kg、(21.04±5.71)g/d]均高于对照组[(10.72±2.81)g/kg、(39.22±18.00)g/kg、(312.51±79.82)kcal/kg、(19.12±5.52)g/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极早产儿EUGR发生率为69.3%(124/179),低于对照组81.4%(144/1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模型显示出生体质量(OR=1.980,95%CI 1.113~3.580,P=0.012)、禁食天数(OR=1.096,95%CI 1.006~1.194,P=0.036)、住院期间总氨基酸量(OR=1.087,95%CI 1.014~1.165,P=0.018)是EUGR发生的高危因素。结论 早期实行积极营养策略可以降低极早产儿EUGR发生率,增加静脉营养中氨基酸的总量和根据每日体质量增长注意营养策略调整有可能降低EUG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产儿肠道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56例在新生儿监护病房进行肠道外营养支持14 d以上的早产儿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按照是否发生肠道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将早产儿分为PNAC组与非PNAC组。结果早产儿中PNAC发生14例(25%),其出生体重为(1257.56±215.34)g,胎龄为(29.81±1.52)周;非PNAC组有42例(75%),体重(1310.23±254.34)g,胎龄(32.52±1.82)周。PNAC组的肠道外营养持续时间以及脂肪乳的最大剂量、氨基酸最大剂量均大于非PNAC组。结论PNAC易发生于胎龄较低的早产儿,并且与肠道外营养的持续时间、提供热卡、脂肪乳最大剂量、静脉营养中的非蛋白质热卡过高有关。PNAC的防治应尽早开始从肠道外营养过渡口喂养,不过分追求热卡。要配比适宜的静脉营养,并及时调节肠道菌群,使用降胆酶药物。  相似文献   

20.
王书书  潘家华 《安徽医药》2011,15(2):216-217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营养在早产儿体重增加,缩短住院时间和生理性体重下降至恢复时间,达追赶生长所需总热卡时间及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09年5月静脉营养在我科收治早产儿中的应用情况,将同一时期入院的早产儿分为治疗组(静脉营养组)80例和对照组(未用静脉营养组)80例,治疗组出生24 h内给予氨基酸和脂肪乳各1.0 g.kg-1.d-1,每日递增1.0 g.kg-1,第3天达到最大量3.0 g.kg-1.d-1;观察两组间患儿体重、住院日数、生理性体重下降至恢复时间,以及达追赶生长所需总热卡时间和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分析两组间差异有无显著性。结果治疗组早产儿体重平均每日增加(25.1±7.2)g,对照组每日增加(22.6±7.5)g,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在住院时间及生理性体重下降恢复时间方面,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治疗组出院时发生EUGR 37例(46.25%),对照组出院时EUGR 50例(62.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营养能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生理性体重下降,降低EUGR发生率,且临床应用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