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武汉城区蚊虫种类及季节消长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目前武汉城区蚊虫的种类及季节消长特点,为开展全市灭蚊工作提供可靠的本底资料。方法选8户有代表性的居民住宅为监测点,采用人工捕捉法,每月上、中、下旬各监测1次,每次于9~11时到居民家中用电动吸蚊器捕捉10min。结果2001年5月至2002年12月共捕捉蚊虫4242只,其中致倦库蚊占97.10%。蚊虫季节消长呈双峰型,分别出现在6月中、下旬和9~10月。3月份全年密度最低。结论致倦库蚊为武汉城区优势种,5~6月和9月份为蚊虫繁殖高峰期,适合灭蚊的时间为5~10月或6~9月。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和掌握2020年辽宁省蚊虫密度、种类构成和季节消长情况,为蚊媒传染病风险评估及制定蚊虫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5—10月采用诱蚊灯法,对辽宁省5个国家级监测点和9个省级监测点蚊虫进行监测。结果 2020年辽宁省共布放诱蚊灯1 410盏,捕获雌蚊64 390只,蚊虫平均密度为45.67只/(灯·夜),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构成比为27.99%,其后依次为背点伊蚊(20.15%)、中华按蚊(17.88%)和刺扰伊蚊(16.39%)。不同生境蚊密度以牲畜棚最高,达160.07只/(灯·夜),居民区最低,为4.88只/(灯·夜)。全省各监测点蚊虫平均密度盘锦市最高,密度为140.58只/(灯·夜);大连市最低,密度仅为3.51只/(灯·夜)。全年蚊密度7月下旬达到最高峰,密度为112.20只/(灯·夜)。结论 基本掌握了辽宁省蚊虫密度、种类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可为蚊媒传染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东营市的蚊虫种群密度情况及季节消长趋势,为进一步的蚊虫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立1—4级蚊虫监测片区,采用勺捕法监测蚊幼虫密度,成蚊密度监测采用CO2诱蚊灯法,对采集的成蚊及幼虫进行形态学鉴定,记录环境温度、降雨量、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结果蚊幼虫平均密度从1~3级监测片区逐渐增高,统计学处理,彼此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蚊幼虫从5月份开始出现,密度逐月增高,在7—8月份达到高峰。9月份后逐月下降,10月下旬未再被监测出。各种成蚊的季节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即从5月开始出现,逐月升高,8月份成蚊密度达到最高,从9月份开始逐渐下降,到11月上旬消失。通过使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软件对气象条件对成蚊活动的影响可以看出,成蚊的季节消长活动主要受降雨量、温度及环境因素(如食源,竞争者)的影响,相对湿度和风速的影响较弱,蚊虫季节消长与温度和降雨量成正相关性。结论在进行大面积控蚊的同时,应该加强城区蚊虫种群密度的监测,有针对性的做好医院和居民区的灭蚊、防蚊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和掌握滁州市蚊虫的常见种类、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为有效防控蚊媒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1 - 2016 年滁州市采用人工小时法获得的成蚊密度监测数据,分析不同生境、月份、年度蚊虫密度监测结果。结果 2011 - 2016 年共捕获蚊虫8 177只,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蚊总数的96.06%,其次是白纹伊蚊(2.87%);捕获蚊虫总密度为9.46只/人工小时,蚊虫年平均密度在2011 - 2013 年间呈下降趋势,但2014 年密度开始逐渐回升,2016年蚊虫密度与2011年相比下降了22.34%;不同生境中,蚊虫密度最高的为城郊结合部居民区,其次为城区居民区和牲畜棚,农户最低,密度依次为 12.27、10.00、9.46和6.00 只/人工小时;各监测点捕获蚊虫总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呈双峰曲线,最高峰在6月,次高峰在9月。结论 2011 - 2016年滁州市蚊虫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2014年后有所回升,应加强蚊虫防治工作。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和季节消长变化趋势可有效指导城市蚊虫防治工作,应将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和虫媒传染病进行关联分析,为防治蚊媒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掌握首都机场周边蚊虫密度、种类及其季节消长规律等本底情况,为蚊虫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CO2诱蚊灯法诱捕成蚊,并对捕获蚊虫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共捕获成蚊22 715只,密度为44.54只/(灯·h),密度高峰期为8-9月.所捕成蚊隶属3属4种,分别为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和白纹伊蚊,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87.95%.结论 初步掌握首都机场周边蚊虫密度、种类、季节消长等情况,为蚊虫防治以及蚊媒疾病的预防奠定了基础.建议加强首都机场周边蚊虫的防制工作,同时,对蚊虫密度进行长期系统的监测,并结合蚊媒疾病进行相关分析,建立病媒生物预警体系,有效预防媒介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和掌握河南省蚊虫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制定蚊虫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诱蚊灯法。结果河南省2012-2015年共捕捉蚊虫5 738只,平均蚊密度为2.21只/h,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总数的95.16%。2012-2015年河南省蚊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对2012-2015年逐月蚊密度进行分析,蚊虫在7月左右出现高峰。结论基本掌握了河南省的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为今后开展有效的蚊虫防治提供了参考。建议加强蚊虫高峰季节前的控制,加强对蚊虫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控制对策和措施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和掌握辽宁省蚊虫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制定蚊虫防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辽宁省14个市共设立100个蚊虫监测点,采用诱蚊灯法,分别开展农村和城市蚊虫监测。结果2010-2012年共捕获蚊虫67 034只,平均蚊密度为8.12只/(灯·h),淡色库蚊和刺扰伊蚊为优势蚊种,分别占捕蚊总数的44.4%和32.9%。不同生境蚊密度为牲畜棚〉农户〉公园〉医院〉居民区。辽宁省蚊虫密度季节消长明显,活动高峰一般在8-9月,5-6月和10月蚊活动较少。结论初步掌握了辽宁省蚊虫密度、种类、季节消长情况,为蚊虫防治以及蚊媒疾病的预防奠定了基础。建议加强蚊虫高峰季节前的控制,加强对蚊虫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控制对策和措施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广东省蚊虫消长及种群构成动态变化规律,为科学防治蚊虫提供参考。方法分别采用诱蚊灯法、布雷图法及诱蚊诱卵器法开展监测,对蚊虫进行鉴定及计数。结果 2012年广东省蚊虫密度年平均为10.77只/灯,高峰在4-5月,优势蚊种为致倦库蚊,占捕蚊总数的89.9%,伊蚊布雷图指数(BI)年平均为12.6。近5年来库蚊呈逐年下降趋势,而白纹伊蚊则逐年有所上升。结论致倦库蚊、伊蚊是广东省蚊虫密度控制的重点,加强监测可以掌握其消长规律,为制定适宜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福安市下白石镇蚊虫种类及季节消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摸清下白石镇蚊虫种类、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情况,我们于1999~2001年开展了蚊类调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泰安市蟑螂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蟑螂防治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泰安市城区农贸市场1处、餐饮2处、宾馆1处、医院1处,居民区1处作为监测点,采用粘捕法进行蟑螂密度监测。结果 2010-2012年泰安市城区共捕获蟑螂3种计12 054只,平均蟑螂密度为1.67只/张,德国小蠊占83.52%为主要优势种群;不同生境蟑螂密度为农贸市场餐饮医院宾馆居民区;蟑螂密度消长呈单峰型曲线,7月出现高峰。结论基本掌握了泰安市城区蟑螂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建议采取以环境整治为主,药物灭杀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重点在高峰前期集中灭蟑、防蟑。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上海市宝山区2009-2012年成蚊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情况,为蚊虫及蚊媒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工小时法调查成蚊密度。对2009-2012年宝山区的国家病媒监测点蚊虫密度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2年共捕获成蚊5种5041只,淡色库蚊是居民区和农户的优势种,分别占居民区和农户捕获成蚊总数的94.6%和98.8%;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分别占牲畜棚捕获成蚊总数的46.6%和23.5%。居民区的平均密度最低为1.81只/人工小时,农户为6.70只/人工小时,牲畜棚的平均密度最高为30.08只/人工小时。每年季节消长情况相似,密度高峰一般在6-9月,1-4月和11-12月成蚊密度很低,4年平均密度指数呈递增趋势。结论 4年来成蚊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无明显变化,淡色库蚊为居民区、农户的绝对优势种,而牲畜棚的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全区5-10月可开展蚊虫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和掌握北京市顺义区蚊虫密度及其季节消长规律,为制定蚊虫防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CO2诱蚊灯法。结果 2005-2008年共捕获蚊虫3019只,平均蚊密度为6.99只(/灯·h),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2005-2008年顺义区蚊密度年际间消长呈单峰型曲线,高峰值出现在2006年。不同生境蚊密度为公园〉居民区〉医院。对2005-2008年逐月密度分析,蚊类在7月左右出现高峰。结论基本摸清了顺义区蚊虫的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为今后开展有效的蚊虫防制提供了参考。建议加强蚊虫高峰季节前的控制,加强对蚊虫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控制对策和措施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深圳市病媒生物的种类及其季节消长规律,为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设置监测点,分别采用鼠笼法、诱蚊灯法、笼诱法、粘捕法调查鼠、蚊、蝇、蜚蠊的种类和密度.结果 鼠类平均密度为3.21%,较2011年平均密度上升了154.76%,鼠总蚤指数为0.85,较2011年鼠总蚤指数下降了24.00%,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占捕获总数的86.64%;蚊类平均密度为11.52只/灯,较2011年平均密度下降了30.77%,优势蚊种为致倦库蚊,占捕获总数的97.61%;蝇类平均密度为11.06只/笼,较2011年平均密度上升了244.55%,优势蝇种为大头金蝇,占捕获总数的46.47%;蜚蠊平均密度为1.09只/盒,较2011年平均密度上升了4.81%,侵害率为14.41%,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占捕获总数的96.02%.蚊、蝇、蜚蠊、鼠密度高峰值分别为4、5、9和8月,鼠类密度全年捕获率均>1%.结论 摸清了深圳市病媒生物的基本情况,为该地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积累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掌握宁波市蚊虫季节消长情况,为蚊虫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人工小时法和灯诱法调查成蚊,定期观察积水容器蚊幼虫孳生情况.结果 2006-2008年室内共捕获成蚊7495只,密度指数为69.40只/人工小时,雌雄比为1:1.54;其中淡色库蚊占99.17%,白纹伊蚊、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分别占0.49%、0.20%、0.13%;成蚊密度高峰期分别为6-7月和10-11月.室内捕获栖息成蚊7886只,雌雄比为1:1.83;其中淡色库蚊占99.35%,白纹伊蚊、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分别占0.33%、0.14%和0.18%.城区放置诱蚊灯312个,捕获成蚊11 881只,雌雄比为1.09:1,平均密度指数为3.17只,(灯·h),公园、居民区、医院密度指数分别为6.27、2.10、1.16只/(灯·h),以公园密度指数最高;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90.60%,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中华按蚊、其他蚊种分别占8.73%、0.36%、0.17%和0.14%;密度高峰期分别为6-7月和10-11月.农舍放置诱蚊灯71个,捕获成蚊3078只,雌雄比为4.76:1,平均密度指数为3.61只/(灯·h);三带喙库蚊为优势种,占73.91%,淡色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分别占20.47%、3.54%、1.23%,其他蚊种占0.84%;密度高峰期为7-8月.采集幼虫(蛹)23 912条,平均1992.67条/个容器,白纹伊蚊、淡色库蚊分别占75.17%和24.42%,其他蚊种占0.41%;5-9月为密度高峰期.结论 宁波市蚊虫季节消长变化明显,要加强蚊虫孳生地的治理、灭蚊防蚊和疫苗接种工作,防治蚊媒传播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调查掌握福田保税区蚊类种群构成、密度分布、季节消长等本底资料,为防控蚊类媒介传染病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国境口岸蚊类监测规程(SN/1300-2003)制定调查方案,采用人工诱蚊法。结果此次调查共捕获成蚊1462只,2属3种。其中,致倦库蚊为优势种,构成比占:48.6%;其次,白纹伊蚊构成比占:39.1%;再其次,三带喙库蚊构成比占:122%。蚊类平均密度为6.8只/人工小时。季节消长情况:常年有蚊类活动,7-9月份为高峰期,白纹伊蚊3月下旬开始活跃。结论此次调查发现:7-9月份为蚊类密度高峰期,特别是白纹伊蚊。在蚊类高峰期前应及时有效开展灭蚊工作,防控蚊类媒介传染病流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饶河口岸地区蚊种组成和季节消长。方法采用帐诱和挥网收集蚊虫。结果在黑龙江省饶河口岸地区采获蚊虫7972只,计3属12种。优势蚊种为刺扰伊蚊(94%)。不同生境和月份的蚊种组成有所不同。刺扰伊蚊在5—10月有活动,在7月上半月和8月上半月出现2次高峰。结论为黑龙江省饶河口岸地区深入开展蚊种组成和生态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武汉市2006-2009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媒介的种群变化和季节消长,为开展乙脑和蚊虫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诱蚊灯法。结果 2006-2009年捕获蚊类1科4属6种,共48097只,三带喙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蚊总数的78.1%。全区成蚊密度季节消长明显,活动高峰一般在6-7月;1-3月和11-12月成蚊活动较少。结论三带喙库蚊为黄陂区优势蚊种,季节消长明显,初步推断三带喙库蚊为黄陂区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天津市东丽区病媒生物的种类及其季节消长规律,为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设置监测点,分别采用夹夜法、诱蚊灯法、笼诱法、粘捕法调查鼠、蚊、蝇、蜚蠊的种类和密度。结果东丽区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占捕获总数的79.55%,其次为小家鼠,占20.45%;鼠密度最高峰在8月,次高峰为5月;蚊密度不同生境有所不同,以牲畜棚密度最高,为19.52只/(灯·h),由高到低依次为牲畜棚、农户、公园绿地、医院、居民区;家蝇为优势蝇种,占捕获总数的58.40%,棕尾别麻蝇和市蝇分别占20.41%和7.13%;不同生境捕获数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餐饮业>农贸市场>居民区>绿化带;蜚蠊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占捕获总数的99.81%,其密度和侵害率均以农贸市场最高,高峰期为9月。结论调查的各监测点中,餐饮业鼠密度较高,蚊类在牲畜棚密度最高,蝇类在农贸市场密度最高,蜚蠊密度及侵害率均以农贸市场最高,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