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汗证包括自汗和盗汗,醒后汗出为自汗,因汗出而醒为盗汗。历代医家多从气虚、营卫不和、阴虚、实热论治,但临床常有不效。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说:“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一两付而汗止”。今根据王氏所论,结合笔者近年来临床实践,就血瘀型汗证谈谈辨治体会。1病因病机汗证有虚实之分,病机总由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所致。王氏谈病论医多从气血立论,认为百病皆伤气血,宜从气虚血瘀论治。就血瘀型汗证而言,血瘀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疾病过程…  相似文献   

2.
桂枝汤治虚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李××,女,23岁。1978年4月4日初诊。主诉便秘两年多,五至七天解一次,便质干燥,平时无所苦,唯便前两天腹胀痛,临厕努挣难出,甚至肛裂出血。曾服攻下,滋阴养血润肠、益气行气等方药皆效差。现已四天未大便,汗多、头晕痛、食少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浮缓无力,缘由营卫不和,汗出伤津耗气,致使肠道津液虚少,气虚无力排便所致。法当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止汗,俟气复津  相似文献   

3.
大青龙汤证(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三八)大青龙汤证实即麻黄汤证加烦躁者。因为大青龙汤证是因寒邪外束,菀热内扰所致,寒风外束故现发热恶寒身疼无汗脉紧证,菀热内扰故现烦躁证,所以大青龙汤既用麻黄汤以汗解外束的寒邪,又用石膏以清解内扰的菀热。在本论里面,为历来注家所聚讼纷纭的一个较大的问题是桂枝汤治风伤卫,麻黄汤治寒伤营,大青龙汤治风寒而伤营卫之说。这里试先引张隐  相似文献   

4.
一、外感汗多证潘×,男,35岁。1981年8月初诊。感冒三天,始则发热,微有恶寒汗出,头痛体楚,自服感冒冲剂未已,复加过量A·P·C,旋即汗出不止,发热虽除而恶寒不罢,时值酷暑,病者着长袖衣裤而恶寒仍不减,额汗淋漓,鼻塞流涕,微咳痰少,舌淡口和不渴,脉浮缓。证属风寒客表,营卫不和,又因过汗伤阳,表阳不足,卫外失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药后啜热粥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药后啜热粥是仲景服药法的一大特点,其临床意义不容忽视,小议如下。调和营卫以取汗:药后服热粥是借助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调合营卫,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复感。如服用桂枝汤尤须啜热粥温覆以助药力取汗,即益汗  相似文献   

6.
一、罗×,男,4岁。84年3月×日诊。素体汗多,易忠感冒,此次发热恶寒咳嗽一周余,经中西药治疗不效而反加重。诊见气逆咳喘,白日尤甚,发热重,微恶风寒,汗出量多,口渴饮冷,纳差,小便黄,脉浮微数无力。证属风寒外袭,郁久化热,营卫失和,肺失宣通。拟桂枝汤加味,以降逆平喘,调和营卫,增津液:桂枝6克、白芍6克、生姜5克、炙甘草3克、大枣6克、厚朴6克、杏仁6克、沙参10克、桑叶3克。一剂而热减汗少,纳食增加,咳嗽缓,喘止。原方去桑叶加五味子6克敛肺固表止汗。二剂而诸证愈,自汗消,随访未发。  相似文献   

7.
汗证辨析三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汗证辨析三则安乡县卫生职工中专学校(415601)韩先知汗是津液所化生,出汗过多,容易伤津耗血。对于汗证,临床多从虚论治。但笔者体验,营卫不和,或邪居少阳,或补而未宜者,临床并非少见,故临证应遵《内经》"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益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  相似文献   

8.
《内经》认为汗是津液所化。《素问·阴阳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阳”即阳气,“阴”即阴液。就是说汗乃人体阳气蒸化津液而成。津液又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汗、津、血三者之间关系密切,所以《灵枢·营卫生会篇》谓:“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如经常见到血...  相似文献   

9.
概说本篇所论痉、湿、暍三病,都是由外邪侵袭所致,初起多从太阳经开始,具有发热恶寒等表证,故合篇论述。痉病是以主症为颈项强急而命名。病因:病因有二,一为外感风寒,邪阻经脉,营卫不利,气血不畅,致筋脉失养而成痉病;二为表证过汗,风病误下复汗,疮家发汗等误治,耗伤津血,使筋脉失养发为痉病。本篇以论述外感痉病为主。症状:颈项强急,头摇口噤,四肢抽搐,甚者角弓反张,脉弦有力。  相似文献   

10.
黄汗一病,今人忽之。仲景论黄汗,一在水气病篇,重点论水气(水肿、腹水),兼及黄汗;一在中风历节病篇,是历节病的一个兼证。 黄汗作为一个病,并不罕见。其发病皆在炎热潮湿的夏季,其人多体型偏胖,气虚湿盛之体,诱因是“汗出入水中浴”,或汗出之际,频用冻水冲凉、抹澡,而致营卫郁闭,湿邪无外达之机,蕴而化热,湿热郁蒸,溢于肌表,发为黄汗。其证以汗出黏衣,里衣黄染如黄柏色为特点,初起可兼有恶风、  相似文献   

11.
张青华 《陕西中医》1999,20(9):412-412
<正> 汗证是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本病在临床上颇为常见,笔者不揣浅漏,谈谈自己临证治疗汗证的点滴体会。 1 治汗证常守益气养阴法 汗证的辨证施治,前贤总结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如阳(气)虚则自汗,阴(血)虚则盗汗。自汗常以温阳(益气)固,表为法,盗汗多以滋阴(养血)敛营为主,二者历来为治疗汗证所遵循的法则。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不少汗出之证,常常是二者互见,属气阴两虚。尤其是患者素体虚弱、或年迈之体,身虽不健,  相似文献   

12.
汗法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原则立法的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亦称解表法。但发汗法并不是以病人汗出为目的,而是通过发汗使人体腠理开泄,营卫调畅,使肌体(?)(?)汗出,邪从汗解。所以,汗法除了治疗感受外邪引起的表证外,凡是肌体出现腠理闭塞、营卫不通的病理并因此引起一些病证,皆可用之以开腠理、宣肺气、和营卫、祛邪除病。历代医家从临床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具有发汗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多汗症是因长期高血糖导致交感神经兴务性增高,汗腺分泌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并发症。中医病机可因消渴病日久,气阴耗伤,营卫不和,血行无力,瘀血内生,津行脉外而见汗出。治疗可予以调节营卫,益气养阴,化瘀止汗,笔者采用自拟降糖止汗方配合耳穴埋籽治疗糖尿病汗证1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论多汗症     
<正>1定义及源流凡阴阳失调,营卫不和,引起肤腠汗出,自汗,或盗汗,兼有兴奋、紧张,或忧思、气短、疲乏、烘热等,称为多汗症。多汗症以症状多汗而命名。汗和多汗的论述,《皇帝内经》首发其端。《素问评热病论》曰:"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又《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天涩脉滑,谓之多汗",定名多汗,其原因是阴阳失调引起,症见多汗、少气。汉代张仲景所述多汗症,另有手汗、额汗、头汗之分,并认为外感不愈,正气损  相似文献   

15.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难治疾病,以起病仓急,如矢石之中的,又如暴风之疾速而命名,如《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半身,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关于中风,前贤今哲,阐发良多。  相似文献   

16.
历代医家皆认为营卫与气血关系密切,二者是体用关系,但其具体原因并未明确表述而引发争议。本文以中医传统思维"气一元论"为主要思维方法,通过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相关经文分析,发现营卫气血应用之别、互指之用,得出营卫与气血是在一气分阴阳下的体用关系,即一气因用不同而分营卫、气血两个系统,营卫多论其行,气血常言多少。卫之体以气论,营之体以血概言,气血之循行即为营卫。并以此为理论依据,认为"清者为营,浊者为卫"中的"清""浊"是从体的角度描述,边界多清晰可见者即血,为营气;混沌弥散边界多不清者即气,为卫气,此为以水谷所化之气的两种状态来论"清""浊"。  相似文献   

17.
小儿夏季热为小儿科常见的一种时令病,其中以1——2岁的儿童较多,临床上以持久发热、无汗、口渴、尿多为特征。在中医文献中认为小儿气阴偏虚,阳火偏亢,值此暑令,燥热之气侵袭肺胃,肺胃受邪,则津液被刼而作渴,即所谓热识则津伤,津伤液涸,则引水以自救,甚至频饮频溲,状若消渴,故在治疗方面,古人着重撤热、生津、滋水、润肺。笔者根据上述原则,采用二各汤合医宗金(钅监)儿科心法疳积门中清热甘露饮定名为二冬甘露饮,作为基  相似文献   

18.
治痉琐谈     
痉者,强也,乃筋病。以颈项强急、口噤背反、瘛疭为主证。仲景论痉有三种:刚痉、柔痉、实热痉。无汗曰刚,有汗为柔,实热痉以“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为特征,乃阳明实热伤阴灼筋而致。仲景所论痉病,多由外邪化燥、伤筋动风所致,病在太阳、阳明,与后世所论  相似文献   

19.
汗证辨治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汗证辨治探索415601湖南省安乡县卫生职工中专学校韩先知汗是津液所化生,出汗过多,容易伤津耗血。《丹溪心法·自汗》云:“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临床治疗汗证多从“虚”论治。但据笔者临床体验,亦不尽然,或营卫不和,或邪居少阳,或补而未宜...  相似文献   

20.
脾胃为后天之本 ,生化之源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 ,通篇都体现了以脾胃为本的思想。本文从病因病机、六经传变、治疗以及病情预后几个方面谈谈《伤寒论》中的脾胃观。1 从病因病机看胃为卫之本 ,脾为营之源。若脾胃运化失调则营卫不和 ,则不能外御风寒之邪 ,论中第 12条指出 :“太阳中风 ,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 ,热自发 ,阴弱者 ,汗自出。”文中所提“阳浮而阴弱”是以脉论理 ,由于患者肌腠疏松 ,卫气在外与邪相争 ,营阴不能内守则汗出 ,形成卫强营弱的太阳中风证。胃为躁土 ,得阴则安 ,热病发至阳明阶段 ,多从躁发 ,论中 181条 :“太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