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糖尿病是一种严重且耗资巨大的疾病,在许多国家其发生率不断升高。糖尿病作为一种癌症危险因素的作用目前仍不清楚。 目的:检查空腹血糖和糖尿病与朝鲜男性和女性发生各种癌症和特殊癌症的关系。 设计、地点和参试者:于1298385例朝鲜人(男性829770例,女性468615例)进行的10年前瞻性队列研究。其年龄30,95岁,均从国家健康保险公司接受健康保险,1992—1995年每2年进行一次医学评估(随访长达10年)。 主要结局指标:癌症死亡以及登记证实的癌症或癌症住院。 结果:10年随访期间,男性有20566例癌症死亡,女性有5907例癌症死亡。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在控制吸烟和饮酒后,与血糖水平最低组(〈90mg/dL [〈5.0mmol/L])比较,空腹血糖最高组(≥140mg/dL[37.8mmol/L])各种癌症的死亡率较高(男性:风险比[hazard ratio,HR],1.2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2—1.37;女性:HR,1.23;95%CI,1.09—1.39)。按照癌症部位划分,在男性(HR,1.91;95%CI,1.52—2.41)和女性(HR,2.05;95%CI,1.43—2.93),血糖最高组与最低组比较,胰腺癌的相关性最强。研究还发现,在男性,血糖与食道癌、肝癌以及结肠/直肠癌显著相关;在女性,与肝癌和宫颈癌显著相关。男性食道癌、结肠/直肠癌、肝癌、胰腺癌和胆道癌与血糖水平有显著趋势;女性肝癌和胰腺癌有显著趋势。在男性和女性总共发生26473例癌症死亡,848例估计为空腹血糖水平小于90mg/dL所致。对癌症的发生率,其总体类型亦反映了死亡情况。患有糖尿病或空腹血糖〉125mg/dL(6.9mmolZL)的人,发生癌症或癌症死亡的危险通常高于无糖尿病者。 结论:在朝鲜,空腹血糖升高以及诊断有糖尿病是几种重要癌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其危险性具有随空腹血糖水平升高而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背景:通常认为锻炼能够降低人们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也可能短暂性升高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但锻炼与女性心脏性猝死风险之间的近期和远期关系尚不明确。目的:对比中至高强度体力活动时与低强度至无体力活动时的女性心脏性猝死风险;评价中至高强度体力活动与心脏性猝死的远期关系。设计、地点和参与者:对护士健康研究(1980-2004年)中的288例心脏性猝死患者进行前瞻性巢式病例交叉研究;对1986--2004年间随访的69693例既往无心血管疾病的参与者进行前瞻性队列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与中至高强度体力活动相关的心脏性猝死风险。结果:与中至高强度体力活动相关的心脏性猝死绝对风险极低,仅为每3.65×10’h体力活动中1h。在病例交叉分析中,与低强度或无体力活动时的风险相比,中至高强度体力活动时的心脏性猝死风险有短暂性升高(RR2.38,95%CI1.23—4.60,P:0.01)。习惯性中至高强度体力活动可缓解这种短暂性风险升高(相互比较P:0.005),在每周至少锻炼2h的人群中风险无显著升高。队列分析表明,在排除了生物学因素并校正年龄的多元模型中,中至高强度运动增加与心脏性猝死远期风险降低相关(趋势P=0.006)。考虑到生物学因素时这种相关性降低(趋势P:0.06);然而,每周锻炼至少4h的女性与不锻炼的女性相比,风险降低仍具有显著性(校正RR0.41,95%CI0.20。0.83,P=0.01)。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性别对高血糖/糖尿病人群新发临床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年7月-2007年10月健康查体的101510名开滦集团职工中空腹血糖≥7.0mmol/L或〈7.0mmol/L但已确诊为糖尿病,正在使用降糖药物的8302例高血糖/糖尿病者作为观察队列,随访38~53(48.01±3.14)个月,随访期间每半年收集一次新发心脑血管事件情况。分析性别差异对高血糖/糖尿病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①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体质量指数(MBI)、TC、HDI。较高,而LDL、DBP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女性患者吸烟人数明显少于男性患者(P〈0.05)。②随访期间内共发生心脑血管事件374例(有发生两次或以上事件者,统计总心脑血管事件时只记为1次,以最先发生终点事件的时间和事件为结局)。其中男性组发生总事件322例(4.72%)、脑梗死200例(2.93%),全因死亡250例(3.66%);女性组发生总事件52例(3.52%)、脑梗死29例(1.96%),全因死亡34例(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性别的相对危险最高,相对于女性组,男性组总事件、脑梗死及全因死亡RR值分别增加1.35倍(95%Cj:1.01~1.81,P〈0.05)、1.52倍(95%CI:1.03~2.25,P〈0.05)、1.64倍(95%CI:1.13~2.36,P〈0.05)。结论男性糖尿病患者心脑终点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  相似文献   

4.
背景:有先兆偏头痛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以及伴随偏头痛特殊生理学改变而产生的促血栓物质相关,可增加血管事件的危险。虽然有先兆偏头痛与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增加相关,但是其与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脉事件的相关性仍不清楚。 目的:评价有和无先兆的偏头痛与所有特定心血管疾病发生危险的相关性。 设计、地点及参试者:于27840位美国女性中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参试者年龄≥45岁,均参加了女性健康研究(Women’s Health Study,WHS)。入选时(1992~1995年)无心血管疾病和心绞痛,有偏头痛和先兆症状自我报告资料以及血脂测量数据。随访至2004年3月31日。 主要观测指标:主要观测指标为重要心血管疾病复合终点事件(首次非致死性缺血性卒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以及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所致死亡),其他指标为首次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心绞痛和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所致死亡。 结果:基线时,5125名女性(18.4%)报告有偏头痛病史,其中3610名有活动性偏头痛(1年内发生偏头痛),1434名(39.7%)有先兆症状。在平均10年的随访期间,580例发生重要心血管事件。经多变量校正后,与无先兆偏头痛女性相比,报告有先兆活动性偏头痛的女性发生重要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为2.15(95%CI,1.58~2.92;P〈0.001),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比为1.91(95%CI,1.17~3.10;P=0.01),心肌梗死的风险比为2.08(95%CI,1.30~1.31;P:0.002),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风险比为1.74(95%CI,1.23~2.46;P=0.02).心绞痛的风险比为1.71(95%CI,1.16~2.53;P=0.007),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所致死亡的风险比为2.33(95%CI,1.21~4.51;P=0.01)。校正年龄后,每10000名女性每年有18例新发重要心血管事件可归因于有先兆偏头痛。报告无先兆活动性偏头痛的女性心血管病或心绞痛的危险并无增加。 结论:在本大规模前瞻性女性队列中,有先兆活动性偏头痛与女性发生重要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所致死亡以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和心绞痛危险增加相关,无先兆活动性偏头痛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增加无关。  相似文献   

5.
背景:阿斯匹林可降低高危成人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但是,女性人群是否与男性人群一样获益,仍不清楚。 目的:确定阿斯匹林在不同性别人群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获益与危险。数据来源和研究选择:数据源于MEDLINE和Cochrane中心的对照试验数据库(1966年至2005年3月)、检出文章的参考文献以及重要科学会议的报告。入选合格的研究为:在无心血管疾病参试者中进行的前瞻性阿斯匹林治疗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报告了心肌梗死、卒中和心血管病死亡数据。共检出6项试验95456名个体。其中3项试验仅包括男性,1项试验仅包括女性,另外2项试验包括两种性别。 数据提取:审查、确定随机研究的患者数量、平均随访时间和终点事件(复合心血管事件[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和心血管死亡]以及具体每种心血管事件和大出血事件的发生)。 数据综合:在51342例女性中,有1285例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卒中625例,心肌梗死469例,心血管死亡364例。阿斯匹林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12%(优势比[oddsratio,OR],0.86;95%可信区间[CI],0.79-0.99;P=0.03),显著减少卒中事件17%(OR,0.83;95%CI,0.70-0.97;P=0.02),后者反映的是缺血性卒中的降低(OR,0.76;95%、CI,0.63-0.93;P=0.08);对心肌梗死和心血管死亡无显著影响。在44114例男性试验对象中,有2047例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卒中597例,心肌梗死1023例,心血管死亡776例。阿斯匹林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14%(OR,0.86;95%CI,0.78-0.94;P=0.01),减少心肌梗死32%(OR,0.68;95%CI,0.54-0.86;P=0.001);对卒中和心血管疾病所致死亡无显著影响。阿斯匹林治疗增加了女性(OR,1.68;95%CI,1.13-2.52;P=0.01)和男性(OR,1.72;95%CI,1.35—2.20;P〈0.001)的出血危险。 结论:对于女性和男性,由于阿斯匹林减少了女性缺血性卒中以及男性心肌梗死事件的发生,故降低了他们发生复合心血管事件的危险。阿斯匹林显著增加出血危险,女性与男性出血危险相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瘦素、性激素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定30例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和30例女性正常对照组,均测定瘦素(LEP)、空腹胰岛素(FINS)、雌二醇(E2)、睾酮(T)、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骨密度(BMD)。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女性糖尿病组LEP、T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2、BMD明显下降(P〈0.01);绝经后E2水平、BMD较绝经前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绝经后T水平升高(P〈0.01).(2)多元线形回归分析发现,T、LEP、E2与BMD相关。结论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瘦素、性激素与骨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背景:年轻发病2型糖尿病患者的长期结局尚未被阐明。目的:在年轻与年长发生糖尿病的比马印第安人中比较糖尿病性终末期肾病(end-stagerenal disease,ESR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设计、地点及参试者:于1965~2002年在Arizona比马印第安人中进行人群纵向研究。参试者分为两组:年轻发病2型糖尿病(发病年龄〈20岁)和年长发病2型糖尿病(发病年龄20~55岁)。随访事件和人年按时间依赖方式以每10岁进行分层。终末期肾病的定义为因糖尿病肾病而接受透析治疗或者死于糖尿病肾病。主要观测指标:根据2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计算25至55岁之间糖尿病ESR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结果:在1856例糖尿病参试者中,96例为年轻发病。校正年龄及性别后,年轻发病2型糖尿病者ESRD的发生率为每1000人年25.0例(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6.7~43.1),年长发病者ESRD的发病率为每10130人年5.4例(95%CI,4.4~6.4)(发病率比,4.6;95%CI,2.2~9.8)。在所有年龄段中,年轻发病参试者的年龄别ESRD发生率均较高。在校正年龄及性别后,年轻发病2型糖尿病参试者的自然原因死亡率为每10130人年15.4例(95%CI,0.2~30.5),年长发病2型糖尿病个体为每10130人年7.3例(95%CI,5.9~8.7)(死亡率比,2.1;95%CI,0.8~5.7)。与无糖尿病的参试者相比,年轻发病2型糖尿病个体的死亡率为前者的3倍(95%CI,1.1~1.8),年长发病2型糖尿病个体的死亡率是其1.4倍(95%CI,1.1~1.8)。在1386例具有所有协变量完整数据的亚组中(从糖尿病发病开始即进行观察),在校正性别、平均动脉压、体重指数(kg/m^2)、血浆葡萄糖浓度、吸烟、降糖药以及降压药后,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糖尿病发病年龄与ESRD发病率并不相关(风险比,1.0;95%CI,0.9~1.2)。结论:2型糖尿病较早发病与中年时ESRD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升高相关。其主要原因是20岁以下诊断糖尿病的个体在中年时已有较长的糖尿病病程。  相似文献   

8.
背景:抗氧化剂正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 目的:评估补充抗氧化剂对一、二级预防随机临床试验参试者死亡率的影响。数据来源及试验选择:检索2005年10月前的电子数据库以及发表的文献目录。所有于成人中进行的、比较单独或联合使用β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C(抗坏血酸)、维生素E及硒剂的安慰剂或空白治疗对照随机试验均纳入分析。使用随机、盲法及随访作为评估入选试验偏倚的指标。采用随机效应分析法分析抗氧化剂对全因死亡率的影响,结果以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采用汇总回归评估试验协变量的影响。 数据提取:共入选68项随即试验,包括232606例参试者(385篇文章)。 数据整合:将所有低和高偏倚风险抗氧化剂试验汇总后发现,抗氧化剂对死亡率无显著影响(RR,1.02;95%CI,0.98~1.06)。多变量汇总回归分析表明,低偏倚风险试验(RR,1.16;95%CI,1.05~1.29)和硒剂(RR,0.998;95%CI,0.997~0.9995)与死亡率显著相关。在包括180938例参试者在内的47项低偏倚试验中,补充抗氧化剂显著增加死亡率(RR,1.05;95%CI,1.02~1.08)。排除硒剂试验后,在低偏倚风险试验中,β胡萝卜素(RR,1.07;95%CI,1.02~1,11)、维生素A(RR,1.16;95%CI,1.10~1.24)以及维生素E(RR,1.04;95%CI,1.01~1.07)单独或联合使用均显著增加死亡率。维生素C及硒剂对死亡率无显著影响。 结论:β胡萝卜素、维生素A及维生素E治疗可能增加死亡率。维生素C和硒剂对死亡率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饮酒与老年性痴呆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饮酒和老年性痴呆的关系。方法对重庆市2632名≥60岁老年人进行2年前瞻性队列研究,受试者分为不饮酒,轻中度饮酒,重度饮酒,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修订本(DSM—Ⅲ—R)进行痴呆诊断,随访时间内记录痴呆发生的例数,采用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饮酒和痴呆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在调整了年龄、性别、教育、血压、吸烟、中风史、MMSE评分等危险因素后,与不饮酒者相比,轻中度饮酒使痴呆的危险度降低(RR=0.52,95%CI=0.32-0.85),与不饮酒者相比,轻中度饮酒者患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对危险度为0.63(RR=0.63,95%CI=0.55—0.72),其他类型痴呆为0.45(RR=0.45,95%CI=0.12-1.69),血管性痴呆为0.31(RR=0.31,95%CI=0.19-0.51)。与不饮啤酒者相比,轻中度饮啤酒者患痴呆的危险度增高(RR=2.47,95%CI=1.23—4.96);与不饮葡萄酒者相比,轻中度饮葡萄酒者患痴呆的危险度降低(RR=0.68,95%CI=0.50—0.92)。结论轻中度饮酒与痴呆的危险度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肥胖、糖尿病、葡萄糖耐受不良与胰腺癌发生风险升高有关。然而,诊断前血清胰岛素水平并不能作为这种恶性疾病的预测指标。目的:在一个男性吸烟人群队列中调查诊断前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是否与外分泌型胰腺癌发生相关。设计:机构与参与:从α-维生素E、β-胡萝卜素防癌研究(1985—1988年)中选取50—69岁共29133例芬兰男性吸烟,进行病例队列的前瞻性研究分析。该研究包括400例随机抽样的亚队列对照人群与169例随访5年后发生胰腺癌的患。所有参与随访期均贯穿2001年12月(共16.7年)。主要检测指标:芬兰癌症登记中心的外分泌型胰腺癌的发生率。结果:在校正年龄、吸烟、体重指数后,过高的空腹血糖水平、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与胰腺癌的发生呈正相关。生化检查确诊的糖尿病[血糖≥12.6mg/L(96.99mmol/L)]及胰岛素水平位于最高四分位数和最低四分位数时均显示胰腺癌发生的风险性增加了2倍(分别为HR2.13,95%CI1.04~4.35;以及HR2.01,95%CI1.03~3.93)随访期间所测生化指标之间具有显相关性,且这种正相关性在各项指标异常超过10年的病例中较强(最高四分位数珊最低四分位数:血糖HR2.16,95%CI1.05~4.42,P=0.02;胰岛素HR2.90,95%CI1.22~6.92,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干扰素β与安慰剂对照治疗继发进展性多发性硬化(SPM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BMdisc及CNKI有关于扰素β与安慰剂对照治疗SPMS随机对照试验,手工补充检索与该病治疗有关的中文期刊文献,按方法学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评价,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干扰素口与安慰剂对照治疗SPMS的随机对照试验5个,共计患者2552例,根据随机分配、分配方案隐藏及盲法三项指标进行质量评分,A级2个,B级3个。Meta分析显示,干扰素β治疗组复发RR=0.84,95%CI为(0.76,0.92),P=0.003;持续进展RR值为0.86,95%CI为(0.76,0.98),P=0.02,RR值均较安慰剂治疗低。干扰素β治疗组注射部位感染发生的RR值为0.64,95%CI为(6.99,16.19),P〈0.0001;注射部位坏死RR值为35.99,95%CI为(4.95,261.50),P:0.0004;发热RR值为2.91,95%CI为(2.20,3.85),P〈0.0001;抑郁RR值为1.24,95%CI为(1.02,1.51),P=0.03;高血压RR值为3.64,95%CI为(1.35,16.01),P=0.02;白细胞减少RR值为2.87,95%CI为(1.34,6.14),P=0.007;头痛RR值为2.22,95%CI为(1.38,3.57),P=0.0009;淋巴细胞减少RR值为1.35,95%CI为(1.10,1.66),P=0.0006;发生转氨酶升高RR值为4.52,95%CI为(1.91,10.72),P=0.0006。干扰素β治疗组不良事件RR值均较安慰剂高(P〈0.05)。结论干扰素β治疗使SPMS复发率及持续进展的发生率降低,不良事件以干扰素β治疗组更为常见。  相似文献   

12.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感染特点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该院372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391例非糖尿病老年高血压患者(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呼吸道、泌尿系统及皮肤黏膜感染的发生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调整OR(比值比)值,用于评估危险因素对老年糖尿病合并感染的危险性。结果上呼吸道感染患病率: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糖尿病组下呼吸道、泌尿系统及皮肤黏膜感染的患病率高于对照组,糖尿病组:下呼吸道感染调整OR值为1.32(95%CI:1.13-1.53):泌尿系统感染调整OR值为1.24(95%CI:1.10-1.39);皮肤黏膜细菌感染调整OR值为1.33(95%CI:1.15~1.54);皮肤黏膜真菌感染调整OR值为1.44(95%CI:1.27-1.63)。表明老年2型糖尿病与下呼吸道、泌尿系统及皮肤黏膜感染关系明显。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易患下呼吸道、泌尿系统及皮肤黏膜感染。  相似文献   

13.
背景:有几项临床研究评价了药物降脂治疗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作用。但是许多研究没有包括足够数量的女性患者,无法进行性别校正分析,也没有单纯关于女性的相关结果。目的:对药物治疗女性高脂血症预防CHD事件的证据进行汇总和评估,对药物治疗对死亡率的影响进行汇总分析。资料来源:我们通过MEDLINE、Cochrane数据库和有效性综述摘要数据库(the Database of Abstracts of Reviews of Effectiveness)检索了1966年至2003年12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复习了文章的参考文献并请教了相关专家。研究选择和数据提取:入选标准为治疗至少1年以上、评价了降脂治疗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有性别分层结果的有关门诊患者的研究。评价的指标有总死亡率、CHD死亡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血运重建和总CHD事件。通过随机效应模型计算有心血管病史和无心血管病史患者治疗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s,RR)。数据综合:共入选13项研究。6项研究包括了11435例无心血管病的女性,并对降脂治疗的效果进行了评价。降脂治疗并未减少总死亡率(RR,0.9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2~1.46)、CHD死亡率(RR,1.07;95%CI,0.47~2.40)、非致死性MI(RR,0.61;95%CI,0.22~1.68)、血运重建(RR,0.87;95%CI,0.33~2.31)或CHD事件(RR,0.87;95%CI,0.69—1.09)。由于现有研究中CHD事件太少,使一些统计分析受到了限制。8项研究包含了8272例女性心血管病患者,并对降脂治疗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降脂治疗并未降低女性心血管病患者的总死亡率(RR,1.00;95%CI,0.77~1.29)。然而,降脂治疗降低了这些患者的CHD死亡率(RR,0.74;95%CI,0.55~1.00)、非致死性MI(RR,0.71;95%CI,0.58~0.87)、血运重建(RR,0.70;95%CI,0.55~0.89)和CHD事件(RR,0.80;CI,0.71~0.91)。结论:对于没有心血管病的女性,降脂治疗对总死亡率和CHD死亡率没有影响。降脂治疗可能会减少CHD事件,但是现有证据还不足以证明这一点。对于有心血管病的女性患者,治疗高脂血症可以有效减少CHD事件、CHD死亡率、非致死性MI和血运重建,但对总死亡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Ⅱ型糖尿病患者行空气净化后睾酮、雌二醇、促滤泡成熟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的变化。方法:对69例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所处居室进行每日24小时空气净化,每隔1月抽血检测睾酮、雌二醇、促滤泡成熟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结果:空气净化3个月后,睾酮、促滤泡成熟激素与净化前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雌二醇有显著的降低(P<0.05);有效率为76%以上。促黄体生成激素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对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行空气净化治疗,能显著改善其性激素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研究背景:为了降低子痫前期和围生期并发症的发病风险,一般推荐使用抗氧化性维生素补充疗法;但是,这种干预的效能尚未被确切证实。方法:以妊娠14-22周的未产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多中心随机化临床试验。孕妇被随机化分为两组,每天分别服用1000mg维生素C和400U维生素E或安慰剂(微晶纤维素),直至分娩。主要临床结局包括:孕妇子痫前期的发病风险、婴儿死亡或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根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新生儿协作网的相关定义标准进行诊断)及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该胎龄第10百分位数值的发生风险。结果:本项研究共纳入1877例孕妇,其中935例被随机化分入维生素组,而942例进入安慰剂组。两组基线特征相同。维生素组与安慰剂组相比,下述指标的发生风险均不具有显的组间差异:孕妇子痫前期(分别为6.0%和5.0%;RR1.20;95%CI0.82-1.75)、婴儿死亡或严重不良事件(9.5%和12.1%;RR0.79;95%CI0.61~1.02)、出生体重低于胎龄第10百分位数的婴儿(8.7%和9.9%;RR0.87;95%CI0.66-1.16)。结论:妊娠期间补充维生素C和E,不能降低未产妇的子痫前期的发病风险,也不能降低婴儿的宫内生长受限、死亡或其他严重不良事件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总睾酮(Testosterone,T)、总雌二醇(Estradiol,E2)、性激素结合蛋白(sex hormone-binding globulin,SHBG)的变化。方法 正常男性37例,2型糖尿病男性46例,常规检查,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胰岛素、总T、总E2、SHBG浓度测定。结果 观察到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性激素较正常对照总T降低,总E2、SHBG升高。男性2型耱尿病患者总T、总E、SHBG与空腹胰岛素、120分胰岛素之间未发现明显相关性。结论 血浆性激素是反映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变化的指标之一。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人体内存在性激素分泌功能紊乱,其改变可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PHCC)的关系。方法:1992年在PHCC高发地区江苏省海门市建立了90236例的前瞻性研究队列。其中HBsAg(+)14338例,HBsAg(-)75898例,对每一研究对象进行一项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外周静脉血10ml,检测HBsAg及其它相关研究指标,每年随访1次队列成员的生命状况至2003年终止。比较两组人群PHCC死亡密度和PHCC发病年龄的差别。计算相对危险度(RR)、归因危险度(AR)、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应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计算HBsAg(+)在PHCC发生中的风险率比(HR)。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PHCC死亡密度比较RR=15,63,AR:725.32(1/10万人年),AR%=93.60%,男性HR:22,3,95%CI为18.7~26.6,女性HR:37.2,95%CI为19.1~72.5。PHCC年龄组死亡密度的分析结果表明感染HBV可促使PHCC发病年龄提前。  相似文献   

18.
背景:近来,肠促胰岛素激素药物治疗已成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新途径,但其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尚未完全确定。 目的:根据同行评议杂志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或摘要),评价肠促胰岛素激素治疗成人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资料来源:检索MEDLINE(1996年至2007年5月20日)和Cochrane对照试验注册资料库(2007年第二季度)中有关肠促胰岛素类似物(胰高糖素样多肽1[GLP-1]类似物)或增强剂(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的英文随机对照试验以及相关药品说明书、网站、参考文献、引文被引部分和最近的会议投稿摘要。 研究选择:比较肠促胰岛素激素与安慰剂或其他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疗程至少为12周,提供了非妊娠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A1c数据。 资料提取:由两位审稿人分别评价入选试验及选录数据,消除分歧并达成一致意见后,对一些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结果:在355篇相关文献中,我们对51篇进行了详细的查阅,29篇符合入选标准。肠促胰岛素激素与安慰剂相比能更有效地降低糖化血红蛋白A1c(GLP-1类似物加权均数差,-0.97%[95%可信区间{CI},-1.13%~-0.81%];DPP4抑制剂加权均数差,-0.74[95%CI,-0.85%~-0.62%]),且并不亚于其他降糖药。胰高糖素样多肽1类似物可减轻体重(与安慰剂和胰岛素相比分别是1.4kg和4.8kg),而DPP4抑制剂对体重无影响。胰高糖素样多肽1类似物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更多(恶心风险比,2.9[95%CI,2.0~4.2];呕吐风险比,3.2[95%CI,2.5~4.4])。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使感染风险增加(鼻咽炎风险比,1.2[95%CI,1.0~1.4];尿道感染风险比,1.5[95%CI,1.1~1.7])。由于所有试验中只有3项试验为期30周或以上,故未能评价长期治疗的有?  相似文献   

19.
宋歌 《现代医学》2014,(6):622-627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生活方式干预对糖耐量受损(IGT)人群患糖尿病风险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NKI和万方等数据库,全面收集有关IGT人群生活方式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相对危险值(RR)及其95%c,描述关联。结果:共纳入16项研究,包括8571例IGT患者,其中干预组4525例,对照组4046例。干预组IGT人群的糖尿病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RR:0.54,95%CI为0.49~0.60,P〈0.001);亚洲与高加索IGT人群干预组的糖尿病发病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各种干预治疗均与糖尿病发病率显著相关,饮食、运动及饮食加运动干预组的糖尿病发病率较对照组分别下降48%、32%及35%。结论:现有证据表明,IGF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干预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肥胖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变化及与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80名研究对象分为肥胖组和非肥胖组,测定人体测量参数、血压,检测生化指标、血清RBP4、空腹血浆胰岛紊(FINS)、脂联素(APN)、高敏C反应蛋白CRP(hsCRP)、性激素及性激素结合蛋白(SHBG)等。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肥胖组血清RBP4水平显著高于非肥胖组(P〈0.01)。男性血清RBP4水平显著高于女性(P〈0.05)。总体分析,血清RBP4水平与体质指数(BMI)、腰围(W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nhsCRP、ln睾酮(T)呈显著正相关(P〈0.01或P〈0.05)。与APN、性别、性激素结合蛋白(lnSHBG)呈显著负相关(P〈0.01或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性别、BMI、ln黄体生成素(LH)是血清RBP4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不同性别组内,肥胖亚组血清RBP4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肥胖亚组,lnT和lnE2呈与性别相反表达,且lnSHBG降低、lnLH及lnFSH增高;在男性,BMI、WHR、APN是影响血清RBP4水平的独立因素;在女性,BMI、lnLH是血清RBP4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肥胖患者血清RBP4水平显著升高,血清RBP4水平存在性别特异性差异,与血浆性激素及SHBG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