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X-STOP棘突间撑开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1年3月,我院采用X-STOP棘突间撑开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患者的腰腿痛情况、腰椎间活动度、椎间盘高度.结果:平均随访(2.9±1.23) a.术后患者腰腿痛明显缓解;JOA评分、ODI评分与椎间高度术后及末次随访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终板夹角术后及末次随访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选择合适的病例,X-STOP棘突间撑开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背景:腰椎融合作为退行性疾病治疗的重要有效手段广泛用于临床已近百年,但是长期的临床随访表明,腰椎融合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包括腰部柔韧性减退、供骨区并发症、融合节段运动丧失,以及载荷转移导致相邻节段退变加剧等。近十几年来,脊柱动态固定的理论广泛传播,多种不同的非融合手术越来越普遍地被应用于处理腰椎退行性疾病。目的:综述非融合手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应用,阐述应用方面的观点与经验。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和Pub Med数据库,检索词分别为"腰椎、非融合、植骨融合、动态固定、相邻节段退变"和"lumbar,non-fusion,bone fusion,dynamic stabilization,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检索时间:2007年至2016年,语言分别设定为中文和英文。搜集关于非融合技术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临床经验与观点。结果与结论:由2名研究员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最终纳入30篇文献。总结了3大类非融合技术:髓核置换、全椎间盘置换及腰椎后路动态稳定系统,这些新技术体现的理念是提供脊柱稳定性同时保留一定的灵活性,消除能导致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的异常应力。这些方法可作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阶梯化治疗,减少对患病节段的融合;同时,需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准确鉴别下腰痛和腰椎不稳的致痛原因、选择最适合的非融合装置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3.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椎旁肌的退变密切相关。椎旁肌退变包括脂肪浸润及肌肉萎缩,目前常用超声、CT、MRI等影像学技术对腰椎旁肌进行评估。本文就各种影像学技术研究椎旁肌退变的方法、优缺点及目前的进展进行总结,以期对其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张超  赵海玉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2,44(9):1637-1639
目的:分析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12月收治的84例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PLIF术)43例和观察组(MIS-TLIF术)41例.对比两组手术指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rating,VAS)、功能障碍指数(Dysfunction index,OD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VAS和ODI评分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术后7 d、3 m VAS和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S-TLIF术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临床疗效良好,具有切口小、恢复快等优点,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背景: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优势受到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影响.内固定辅助可以提供更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能减少沉降的发生,其中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固定避免了后方切口的损伤.目的:分析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并与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比较,分析融合器沉...  相似文献   

6.
背景:经皮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先进微创术式,传统的椎间融合器并不完全适用于微创术式,内镜下腰椎融合选择何种融合器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下置入高度可调钛金材质融合器进行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传统的单纯腰椎间盘切除和脊柱融合治疗方法相比,人工腰椎间盘置换具有明显的理论优势,已成为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的最有希望的方法。 目的:总结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的初步临床疗效。 方法:2007-05/2010-10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40.5岁(28~55岁)。 结果与结论:随访时间6~36个月,置换后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椎间隙高度均较置换前有显著改善(P < 0.01)。置换后腰椎活动度获有效维持,置换后腰椎活动度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显示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的初步临床结果令人满意,但其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背景:针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机器人辅助下的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传统的MIS-TLIF比是否更加精准、创伤更少、是否更加有利于患者及术者的健康,目前并没有相关的研究报道.目的:...  相似文献   

9.
背景:腰椎退行性疾病是一种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传统腰椎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长。近年来,脊柱内镜技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作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新型治疗手段,由于具有创伤小、恢复时间短、术后疼痛少、出血量少等优点,在具有适应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中值得推广。目的:文章回顾了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的发生发展、优势、局限及发展趋势等。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和万方数据库中2010-2022年出版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endoscopic lumbar fusion,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minimally invasive spine”;中文检索词为“内镜下腰椎融合术、腰椎退行性疾病、脊柱微创”。排除重复、质量较差及不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1)腰椎退行性疾病是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椎体滑脱等疾病的病理基础,是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主要病因。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是一种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新型微创技...  相似文献   

10.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ve diseases, IDDDs)是跟衰老相关的典型脊柱疾病,是造成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关于IDDD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因而建立椎间盘退变的实验动物模型对于IDDDs的发生机制和临床前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实验动物从不同方法诱发其椎间盘退变,可以部分模拟人类的椎间盘退变这一复杂的生理、病理过程,并以此探究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病理发展过程和药物治疗手段。本文总结了当前常用的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实验动物模型,并且对比不同动物模型的优缺点、适用性及局限性,建议实验者可以根据实验对象、实验时间、病理要求等条件,选定最适合其研究的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多种卒中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预测评分表的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检索PubMed和CNKI中有关卒中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预测评分表的文献,包括针对SAP制定预测评分表的文献及应用现有卒中相关评分表预测SAP的文献,用诊断试验质量评价工具(QUADAS-2)对文献报道的预测评分量表进行危险因素评分,分析相关评分与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断率的关系,评估相关预测评分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共检索到238篇相关研究文献,针对SAP制定预测评分表的文献162篇,应用现有卒中相关评分表预测SAP的文献76篇,共涉及13种预测评分表,其中年龄和NIHSS评分几乎在所有预测评分表中都有出现。对6种评分表进行了内部验证,5种评分表进行了外部验证,A2DS2评分是目前最受认可的,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其他预测评分表。结论 临床预测模型在应用时简单易行,不同评分表之间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相似的。目前预测评分表对卒中相关性肺炎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缺乏相关大型研究评价这些评分表对临床决策和预后的影响,其实用性仍需更多的临床研究来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纵向位移分型的的临床特点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2月120例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L3~S1﹚患者,参考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传统分型及临床影像学资料进行纵向定位分型,并比较不同分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疗效。结果经12周以上随访,术后3种分型组患者的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JOA分值显著增加,ODI指数明显下降;但通过不同分型患者之间的对比分析发现椎间盘突出头移型患者的术后临床疗效最差,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0.0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纵向定位的3种分型具有临床特异性,应针对不同的分型采用不同方式的手术治疗,传统椎板间开窗术式对于椎间盘突出头移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相关研究的进展.方法:查阅PubMed、CNKI数据库中近年来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研究中,明确病因、正确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及早期预防是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率的关键.结论:随着这方面的研究深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治疗中,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治疗应选择何种手术方式,仍需解决.  相似文献   

14.
背景:统计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分析其变化的特点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L4~5后路椎体间融合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L4~5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和L4滑脱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的116例患者,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前凸角度。随访资料完整患者40例,L4~5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28例,L4腰椎滑脱12例,随访12~24个月,分析治疗前后骶骨倾斜角变化。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腰椎前凸角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 < 0.05)。腰椎管狭窄与腰椎滑脱患者腰椎前凸角度因手术变化的趋势是相同的(P > 0.05)。治疗前后MacNab评分优和良中的患者腰椎前凸角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后路椎体间融合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手段之一。关键词:后路椎体间融合;腰椎前凸角度;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腰椎滑脱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7.01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靶向穿刺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6月在泰州市中医院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0例,根据术前、术后1天、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VAS评分和ODI指数评价疗效。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术后1天、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MacNab标准评分优54例,良10例,可6例,优良率91.4%。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靶向穿刺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要点及有限手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3月~2007年5月共用多节段开窗加神经根管减压的有限手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124例,全部病例术前均行X线片、CT或MRI检查报告腰椎间盘多节段突出,临床体征与影像学报告相一致。术后平均5.6年经腰椎X线动力位片判定脊柱的稳定性,疗效按NAKAI标准进行术前、术后对比。结果124例均获随访8个月~7年,平均5.6年,疗效评定为:优68例、良37例、可17例、差2例,总优良率达84.7%。所有病例除有1例并发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及2例并发椎间隙感染外,其余均无近期严重并发症出现,也无腰椎失稳现象发生。结论多节段开窗的有限手术能在直视下切除椎间盘,彻底地松解神经根并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最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和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侧椎体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7年3月至2010年9月在我科治疗的54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27例采用双侧椎体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研究组27例则采用单侧椎体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治疗后观察并随访上述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在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医疗费用等方面,研究组较对照组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VAS与ODI评分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组内术后与术前相比较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通过Mac-Nab疗效标准进行评估,相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侧椎体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具有手术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住院天数少、节约医疗费用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腰椎间盘突出后炎性因子与神经根性疼痛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2017年10月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例作为观察组,依据MRI检查结果将观察组分为膨出型6例(观察组A)、突出型9例(观察组B)和游离型5例(观察组C);收集正常人20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后采集静脉血,采用Elisa检测炎性因子IL-1、IL-6、IL-18和TNF-α表达水平,采用VAS评分评价各组神经根性疼痛程度,采用相关性分析研究IL-1、IL-6、IL-18和TNF-α表达水平和VA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组、B组和C组的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和VAS评分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和C组的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和VAS评分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C组的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和VAS评分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间盘突出后炎性因子IL-1、IL-6、IL-18和TNF-α表达水平与神经根性疼痛呈正相关。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静脉血中炎性因子IL-1、IL-6、IL-18和TNF-α表达水平较正常人高,且随着腰椎间盘突出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与神经根性疼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可作为一项指标反映神经根性疼痛程度,将神经根性疼痛量化和数据化,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剂量和治疗,更好地评判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提高手术效果.方法:20具成人L3~S1段尸体标本,去除腰椎畸形凸出标本,正中矢状锯开,观测椎板、黄韧带、神经根与椎间盘之间关系.临床应用椎间盘镜(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56例.结果:L3~4椎间盘被L3椎板遮挡最多,L4~5椎间盘次之,而L5~S1椎间盘没有或仅有少许被L5椎板遮挡 L3~4椎间盘下缘均在L4神经根肩部上方,L4~5椎间盘下缘多在L5神经根肩部、腋部之间,而L5~S1椎间盘多在S1神经根腋部下方 临床随访5~8个月,根据NaKai分级,优46例,良9例,可1例.优良率98.2% .结论:严格把握适应证、熟练掌握腰椎各节段解剖特点,是提高MED手术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文题释义: 网络Meta分析:主要是借助间接比较技术对处于同一个证据体的所有干预措施同时进行综合评价并排序。在临床上当多种治疗可供选择时,它们之间的两两比较试验证据几乎不可能完整获得,这时网络Meta分析可以提供一种新的比较手段。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骶核组织突出刺激和压迫神经根而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腰痛、坐骨神经痛,同时可伴有腰部活动受限,受累神经根支配区的感觉、运动和反射的改变。 背景:随着椎间盘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式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让外科医生和患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因此新兴手术方式和传统广为接受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的比较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荟萃分析无法对多种手术方式的优劣进行层级划分。 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的方式,对临床上常用的7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方式的疗效及安全进行评估。 方法:通过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模型,对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技术、标准椎间盘切除、标准小开窗椎间盘切除、椎间盘化学消融、椎间盘镜技术、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减压、自动式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进行荟萃分析。所有符合条件的随机对照试验均从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PubMed、Embase以及Google scholar检索得来。检索提取结果数据包括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手术率,数据由2名评价员独立提取。 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29个研究31篇文献,包括3 146例患者;②7种手术方式成功率的概率排序(从优至劣):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技术> 标准椎间盘切除> 标准小开窗椎间盘切除> 椎间盘化学消融> 椎间盘镜技术> 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减压>自动式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③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概率排序(从优至劣):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技术 > 标准的小开窗椎间盘切除 >标准椎间盘切除> 椎间盘镜技术> 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减压 > 椎间盘化学消融 > 自动式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④再次手术率的概率排序(从优至劣):标准小开窗椎间盘切除>标准椎间盘切除>椎间盘镜技术>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减压>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技术>椎间盘化学消融 > 自动式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⑤研究证据显示,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技术具有最高的手术成功率,其手术并发症率也最低;此外标准小开窗椎间盘切除技术的再手术率最低;而自动式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技术的手术成功率最低同时并发症率最高。希望更高质量的一对一随机对照试验能够对此次研究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 ORCID: 0000-0002-8546-4300(冯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