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可松  夏群 《颈腰痛杂志》2008,29(2):159-16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f the cervical spine,OPLL)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病理现象,表现为颈椎后纵韧带内异位骨形成。当骨化块压迫脊髓、神经根或血管引起临床症状时叫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近年来,有关手术治疗OPLL症的文献报道日益增多,手术方式亦不断改进,但每种方法均有其优劣之处及适应范围。本文就OPLL症的手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并不都需要手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由于检测手段进步而得以及早发现,临床发病率明显增高,这是一种颈椎后纵韧带内的异位骨化的病理现象.当韧带骨化物压迫脊髓并出现与之相关的症状和体征时,才应称之为颈椎后韧带骨化症.  相似文献   

3.
脊柱韧带骨化性疾病是一类临床常见的多因素迟发性疾病,进展缓慢,不可逆转,常引起脊髓和神经根病变,以多种脊柱韧带骨化为特征。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为颈部后纵韧带中的异位骨化,因其压迫脊髓和神经根而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病因复杂。由于OPLL具有不可逆性,及时治疗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手术治疗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颈椎OPLL的术式包括颈前路、颈后路、前后联合入路及微创等。本文就近年来相关文献中颈椎OPLL手术治疗术式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4.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是一种因为未明的病理现象,表现为颈椎后纵韧带内异位骨形成.当骨化块压迫脊髓、神经根引起临床症状时被称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 PLL).近年来,有关颈椎OPLL后路手术治疗的文献报道日益增多,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自然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病理现象,表现为颈椎后纵韧带内异位骨的形成。1839年,Key首先报告了脊椎韧带的骨化现象。1960年,Tsukimoto根据尸体标本的解剖结果对颈椎OPLL进行了描述。1964年,Teray  相似文献   

6.
据统计,脊柱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70%发生于颈椎,胸椎仅占15%,腰椎较少。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由于解剖部位的特殊性,诊断和治疗都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7.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ment,OPLL)是指因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骨化,导致颈椎管狭窄,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从而产生一系列以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及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疾患.OPLL 1960年由Tsukimoto提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颈椎疾病,在日本发病率较高,占有症状颈椎病的1.7%~2.0%,故有日本病之称.由于其起病隐匿、疗效不确定、并发症多以及独特的影像特征,是脊柱外科研究的重点之一[1~4].  相似文献   

8.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指颈椎后纵韧带病理性异位骨化,导致脊髓和神经根慢性压迫的一种疾病。该病在日本发病率较高,故也被称作日本人病。OPLL是一种由基因及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复杂疾病,目前发病机制不明。  相似文献   

9.
后纵韧带骨化是机体在诸多因素作用下于后纵韧带出现异位骨结构形成。可引起椎管、椎间孔狭窄,压迫脊髓、神经根,临床上出现脊髓损害及神经根刺激症状,即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OPLL多发于颈椎,胸椎较少,鲜见于腰椎。本文就近年来后纵韧带骨化发生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蛋白质及核酸水平研究伴肌动蛋白相关锚定蛋白(N-RAP)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的表达,探讨其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6~2010年间行手术治疗的2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OPLL组)及10例因外伤行颈椎手术患者(对照组)的颈椎后纵韧带标本.所有标本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以N-RAP兔抗人多克隆抗体作为Ⅰ抗免疫组化SP法制片,DAB显色.选择染色满意的标本切片,观察表达N-RAP的细胞(棕黄染色)在两组样本中的数量及分布特点.5例骨化样本及5例对照样本冰浴匀浆、提取总RNA,行实时定量PCR检测.观测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及对照病例后纵韧带组织中N-RAP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20例骨化韧带标本中,16例染色满意;10例对照组后纵韧带标本中,6例染色满意.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RAP表达于韧带组织中细胞的胞浆中,呈棕黄色染色.在OPLL组的后纵韧带组织中,可见多个黄染细胞及少量蓝色无N-RAP表达的细胞.而在对照组后纵韧带中,仅可见蓝色无N-RAP表达的细胞.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N-RAP在对照组标本中平均表达量为14.29±4.70,在OPLL组标本中为161.29±60.1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OPLL韧带组织中存在较高水平的N-RAP,其可能参与了韧带骨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为颈椎后纵韧带呈现进行性高度骨增生的异位骨化,导致增生骨化的韧带压迫脊髓,椎管体积减小[1、2],临床表现主要为脊髓病和或神经根病,伴有严重的神经病理学改变,导致肢体瘫痪和运动功能紊乱,降低生活质量。该病为OPLL的一种,并占OPLL总体发病率的70%[3、4],甚至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出现率高达25%,是引起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原因之一[5],应予高度重视。虽然早期的颈椎OPLL可保守治疗,但是在大多数颈椎OPLL患者中,病情是进展性的,甚至会导致毁灭性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如四肢轻瘫和四肢瘫痪,因此常需手术治疗[6、7]。现阶段临床中,治疗颈椎OPLL的手术方式可依据手术入路的选择分为前入路手术、后入路手术、后前入路联合手术。本研究将近10年发表于CNKI及Medline中有关颈椎OPLL的手术策略之适应证及优缺点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2.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颈椎后纵韧带起自第2颈椎,沿诸椎体后面抵于骶管。后纵韧带分为两层,浅层为一坚强韧带,自颅底垂直下行,在侧方延伸达椎间孔;深层呈齿状,椎体钩椎关节的关节囊一些纤维即始于此层[1] 。随着年龄增长,在众多因素作用下,后纵韧带组织中新生异位骨结构形成而逐渐发生骨化,导致椎管、椎间孔狭窄,压迫脊髓、神经根,临床上出现脊髓损害症状及神经根刺激症状,即为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 ficationof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PLL )。OPLL在日本患者中较常见,所以又称为日本人病。OPLL患者通常有放射学表现,而无症状或只有轻微神经根、脊髓症…  相似文献   

13.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颈椎后纵韧带异位骨化导致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病因.研究证实约有25%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会有OPLL特征[1].颈椎OPL的发病缓慢,从出现症状到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历时较长,只有加重趋势,出现局部和神经症状方再考虑手术治疗[2].治疗OPLL引起的脊髓神经根病有很多不同的术式[3-5],它们的疗效目前还存在争议.本文讨论了OPLL的自然史,并对目前治疗方法-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椎板切除术及椎板成形术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4.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后纵韧带起自第2颈椎,沿诸椎体后面抵于骶管。在颈椎,后纵韧带分为两层,其浅层为一坚强韧带,自颅底垂直下行,在侧方延伸达椎间孔;其深层呈齿状,椎体钩椎关节的关节囊一些纤维即始于此层。随着年龄增长,由于众多因素作用,后纵韧带组织中新生异位骨结构形成而逐渐发生骨化,导致椎管、椎间孔狭窄,压迫脊髓、神经根,临床上出现脊髓损害症状及神经根刺激症状,即为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of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鄄PLL)。OPLL在日本较常见,所以又称为日本人病。颈椎OPLL的发生有系统因素和局部因素,系统因素包括年龄、饮食、…  相似文献   

15.
正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一种好发于亚洲人群的颈椎退行性疾病,由于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异位骨化,从而继发椎管狭窄、脊髓和神经根受压,导致肢体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1])。OPLL为亚洲人群颈脊髓受压的常见病因,首先由日本学者Tsukimato于1960年报道~([2])。Fujimori等~([3])通过对1 500例日本病例的CT扫描分析发现,颈椎OPLL的发生率可达6.3%(男性8.3%,女性3.4%)。OPLL根据骨化物形态的不同可分为局灶型、节段  相似文献   

16.
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脊柱后纵韧带进行性异位骨化压迫脊髓和神经根而导致其功能受损的一种疾病,是日本及其他东亚国家颈胸段脊髓病和神经根病的常见原因之一,多发于颈椎,胸椎次之。  相似文献   

17.
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以脊柱韧带异位骨化为特点的常见疾患[1]。亚洲人群较欧美常见,其中日本发病率最高,为1.9%~4.3%;中国人群发病率约为3.08%。发病以C5最为多见,其次为C4和C6。大多数OPLL发生在40岁以后,平均发病年龄50岁,男性发病几乎是女性的两倍[2-5]。随着骨化的进展,特别是骨化块厚度的生长导致颈椎管逐渐狭窄,脊髓和神经组织受压损伤,可导致不同程度四肢感觉、运动、大小便障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临床症状,甚至瘫痪[6-7]。目前对于后纵韧带骨化症机制的研究包括遗传因素、内分泌、生物力学因素、细胞内外细胞因子作用、生活习惯等。  相似文献   

18.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自然演变及临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连顺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4):1666-1667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一种病因尚不清楚的病理现象。只有骨化韧带压迫脊髓并出现与之相关的症状和体征时,才称之为颈椎OPLL症。OPLL病理变化及其演变过程的特征提示,事实上相当多的颈椎OPLL患者可长期处于稳定状态,手术治疗直接或间接切除致压物,其疗效也并不令人满意。因此,进一步提高对OPLL自然演变过程以及临床对策的认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后纵韧带是连结整个椎体后缘,构成椎管前壁而纵行走向的韧带,随着年龄的增长,韧带发生骨化,逐渐增厚造成椎管狭窄,引起神经根或脊髓压迫症状,颈椎的后纵韧带骨化简称为OPLL。 OPLL可引起颈椎椎管狭窄,严重时可引起脊髓器质性损害,从而导致四肢痉挛性瘫痪。人们对OPLL认识较晚。60年代日本学者Tsuklmoto首先报告。80年代北京医大三院在我国首先报告以来,全国各地陆续报告。我院从1988年至今共收治59例OPLL,施“颈椎椎管扩大、骨性椎管成形术”,随访8~36个月,均收到满意疗效。 临床资料1性别及年龄 男39例,女20例;年龄50~60岁最多,占…  相似文献   

20.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指颈椎椎管内椎体后方的后纵韧带逐渐发生骨化,并由此引发椎管狭窄以及脊髓、神经根受压等损害,其病因尚待明确。该疾病患者在临床上有脊髓损害及神经根刺激等症状。1960年,日本学者Tsukimoto根据尸检结果对此进行了描述。1964年,Terayama将其正式命名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由于该疾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治疗措施及手术时机的选择一直颇具争议。因此,本刊特邀请了多位在该领域内颇具治疗及研究经验的专家共同探讨这一问题。专家们从各自经验出发,通过多个角度探讨了手术时机、手术方案的选择等问题。希望各位同道阅读之后能加以参考,并结合自身的经验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