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及低分子肝素钙(LMWH)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评价二者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预防下肢DV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09年12月到2011年8月选取老年髋部手术病例128例,随机分为性别、年龄、手术类型均衡的2组。利伐沙班组64例,术后6h开始口服利伐沙班10mg/d;LMWH组64例,术后6h开始皮下注射LMWH4100U,每天1次;疗程均为3周。比较2组患者下肢DVT、肺栓塞(PE)的发生率,以及术后负压引流量、出血等情况。结果 AO动力髋螺钉(DHS)、人工股骨头置换、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在利立伐沙班组分别为16.1%、11.1%和20.0%;在LMWH组分别为12.9%、15.0%和26.1%;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组均无PE发生。2组不同手术类型患者围手术期内负压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仅利伐沙班组出现1例髋关节置换术后第8天切口处大血肿,余均无明显异常。结论利伐沙班及LMWH均可有效预防老年患者髋骨骨折手术后下肢DVT,二者安全性及有效性相当,于术后6h应用安全;利伐沙班口服更方便、患者依从性高。  相似文献   

2.
背景: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但其因需皮下注射而存在局限性。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后应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方法:58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利伐沙班组28例,低分子肝素组(达肝素)30例。置换后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DVT形成情况,并观察治疗期间出血情况。结果与结论:利伐沙班组与达肝素组患者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无严重出血,置换后非严重出血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利伐沙班在预防全髋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上与低分子肝素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3.
背景: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但其因需皮下注射而存在局限性。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后应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方法:58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利伐沙班组28例,低分子肝素组(达肝素)30例。置换后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DVT形成情况,并观察治疗期间出血情况。结果与结论:利伐沙班组与达肝素组患者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无严重出血,置换后非严重出血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利伐沙班在预防全髋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上与低分子肝素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Rivaroxaban)与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对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预防效果和用药安全。方法将2012年5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112例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各56例,利伐沙班组患者于术后6h内口服利伐沙班(10mg×1次/d),低分子肝素组患者于术前2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2500AXa IU×1次/d),分别于术后14、28d对两组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双下肢DVT形成情况、肺栓塞(PE)发生率、手术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等凝血指标及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不良反应等。结果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DVT发生率分别为3.57%及12.5%,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PE发生率、手术前后APTT、PT、PLT等凝血指标、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有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应用利伐沙班可以有效预防髋部骨折患者下肢DVT形成,且具有良好的用药安全性,值得在临床广泛推荐。  相似文献   

5.
杨志华 《临床医学》2024,(2):108-110
目的 探讨利伐沙班联合低分子肝素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安阳市妇幼保健院2021年3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92例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利伐沙班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DVT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48%(43/46),高于对照组[78.26%(3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DD、FIB低于对照组,P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采用利伐沙班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DVT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凝血功能,减少DVT发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脊柱骨折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对凝血功能及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9月我院接受治疗的脊柱骨折患者80例,采用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低分子肝素治疗,给予观察组加用利伐沙班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凝血功能,及随访3个月后DVT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APTT、FIB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T指标均上升,且观察组上升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PT指标上升,APTT、FIB指标均下降,且观察组变化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骨折术后患者采用利伐沙班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效果确切,可促进凝血功能恢复正常,降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学》2021,41(4)
目的 比较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钠以及利伐沙班对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 入选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在郑州市骨科医院进行膝关节置换术的105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5例。A组给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B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静脉注射治疗,C组采用利伐沙班口服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水平及手术前后D-二聚体水平(D-dimer)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术后3 d,三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3 d,C组患者D-dimer、hs-CRP水平均分别明显低于A组和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C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P 0. 05)。结论 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钠及利伐沙班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高凝状态,三种药物治疗效果相当,但利伐沙班可以有效的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行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应用利伐沙班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初次行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145例,依据术后用药分为利伐沙班组75例与肝素组70例。利伐沙班组于术后6~8h口服利伐沙班10mg/次,1次/d;肝素组于术后12~14h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4mL/次,1次/d,2组均连续应用10d。术后第11天行彩超检查观察2组DVT形成情况,比较2组术后切口出血发生率、引流量、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水平。结果利伐沙班组术后发生DVT 5例(6.7%),切口出血2例(2.7%),术后引流量(148.3±20.1)mL,血小板计数(223.0±13.1)×109/L,ATPP(35.4±7.8)s,PT(12.6±0.9)s;肝素组术后发生DVT 6例(8.6%),切口出血3例(4.3%),术后引流量(155.0±29.3)mL,血小板计数(219.5±12.2)×109/L,ATPP(36.7±8.9)s,PT(12.4±1.1)s,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预防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效果与低分子肝素相当,但利伐沙班可口服给药,患者依从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与低分子量肝素钙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方法 2009年11月~2010年10月行膝关节置换及全髋置换的患者167例,其中全髋置换患者114例,膝关节置换患者53例。以患者住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n=84):术后6 h内开始使用利伐沙班10 mg/d,1次/日,口服,膝关节置换术2周,全髋置换术5周。低分子量肝素钙组(n=83):手术前2 h及手术后每天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2500 IU,5 d。疗效评定:术前与术后行双下肢静脉超声,了解深静脉管腔大小改变、DVT发生率;凝血功能于实验开始前和治疗2 d、5 d、1周、2周、5周末各测定1次。结果①DVT发生率比较:利伐沙班组中有9例发生DVT(10.7%);低分子量肝素钙组中有15例患者发生DVT(18.1%)。②下肢静脉管腔大小前后变化比较:股浅静脉狭窄>2 mm者,利伐沙班组中有23例(27.4%),低分子量肝素钙组中有38例(45.8%);腘静脉狭窄>2 mm者,利伐沙班组中有27例(32.1%),低分子量肝素钙组中有47例(56.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凝血功能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10 s以上者,利伐沙班组0例(0%),低分子量肝素钙23例(27.7%)(P<0.01)。结论利伐沙班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较低分子量肝素钙效果更佳,且凝血功能几乎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癌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中应用利伐沙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乳腺癌患者共30例,分为研究组(n=15)和对照组(n=15),研究组患者采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抗凝常规治疗.治疗1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  相似文献   

1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50例经彩超、D-二聚体证实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常规组24例,采用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华法林治疗,溶栓组26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治疗。结果:常规组中,20例基本治愈,2例有效,2例无效;溶栓组中,基本治愈者25例,有效者1例,无无效病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临床治愈时间:常规组平均15 d,溶栓组平均11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早期应用肝素、华法林结合尿激酶等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刘霞  陆云 《护理管理杂志》2011,11(8):567-569
文章针对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归纳了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对其发病率、危险因素、机械预防方法、化学预防方法及护理预防措施进行了综述,阐述了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的主要进展,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肢手术后有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对5例下肢手术后发生有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彩色多普勒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下肢手术后小腿出现疼痛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早出现并具有很高诊断价值的临床特点。手术后肢体加压包扎是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结论:下肢手术后出现小腿后侧疼痛时应考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彩色多普勒检查可明确诊断。对高危患者围手术期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膳静脉穿刺血栓抽吸及接触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经患侧胭静脉入路综合性介入治疗,在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前提下,先行球囊扩张机械性破碎血栓及IOF改良下腔静脉支架输送鞘行血栓抽吸,然后行接触性溶栓治疗,4例患者于溶栓后行骼静脉支架植入术治疗,以静脉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及健、患肢周径差等指标评价疗效,患者随访1年以上。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30例患者于治疗6个月复诊,双下肢周径差〈1.5cm,行下肢静脉造影复查,静脉通畅评分显著改善[治疗前后分别为(9.5±2.6)、(3.6±2.1分),Z=1.65,P〈0.01],静脉通畅率为(69.5±13.2)%。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经胭静脉综合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个体化综合性应用多种介入技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42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先经健侧置入下腔静脉滤器。中央型135例,经患侧股静脉插入12~14 F鞘管手动机械性血栓抽吸;混合型291例,采用Fogany球囊拉栓及12~14 F鞘管手动机械性抽吸血栓联合治疗。258例合并髂总静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行PTA或支架置入治疗。胭静脉以下血栓行溶栓治疗。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后1~3 d患肢肿胀、疼痛均开始消退或减轻。血栓完全清除率88.97%;出院时健、患肢膝上、下15cm处周径差均较术前明显减小(t=19.37、23.99,P0,001)。409例随访3~12个月,水肿、色素沉着、溃疡等后遗症发生率分别为6.85%、2.69%、0%;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静脉通畅无附壁血栓89.49%;临床总有效率98.53%。结论个体化综合性应用多种介入技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微创、手术成功率及血栓清除率高,且住院周期短,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应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脉冲多普勒技术检查了4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对血栓形成的部位、大小、程度以及各期的声像图特点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左下肢31例,右下肢12例,双下肢5例,完全性阻塞76个部位,不完全性阻塞22个部位。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失为一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防栓操对脊椎后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方法将80例脊椎后路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围术期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指导患者进行防栓操练习,比较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JOA评分、临床功能、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防栓操能有效预防脊椎后路患者DVT的形成,促进患者术后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的影响因素,为制订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04年2月至2008年4月血管外科非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167例.按照出院后1年半内血栓是否复发分为两组,回顾性进行家庭回访或电话随访.结果 年龄、首发症状至就诊时间、首次治疗出院后身体健康状况、遵医嘱按时口服抗凝药物、下床时保护性穿...  相似文献   

19.
急性和亚急性下肢DVT的超声鉴别诊断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鉴别急性和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可行性.方法经超声诊断的43例46条下肢DVT患者,根据其诱因和症状出现的时间分为急性组和亚急性组,比较两组血栓形成部位、回声特点及病变静脉管径.结果两组血栓的形成部位、回声特点有显著差别(P<0.05),而管径无明显差别(P>0.05).以低回声表现的局段性、周围型和中央型血栓诊断急性下肢DVT的特异性分别为100%、84.6%和75%.而以中回声表现的血栓和混合型血栓诊断亚急性下肢DVT的特异性分别为100%和86.9%.结论对于诱因及症状不明确的下肢DVT患者,根据超声检查多数可区别急性和亚急性DVT,但少数仍不能明确区分.  相似文献   

20.
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从我院选取104例骨科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实施普通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