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总结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远端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特征及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破裂PICA远端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1例,Ⅱ级5例,Ⅲ级4例,Ⅳ级1例。全部以单纯弹簧圈行血管内治疗。结果单纯闭塞动脉瘤7例,同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4例。所有病人随访1~4年,术后2年复发1例,再次行血管内治疗;术后1年载瘤动脉再通1例,但仍未见动脉瘤复发;余9例动脉瘤均栓塞完全。术后1年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0分2例,1分8例,2分1例。结论对于PICA远端动脉瘤,以单纯弹簧圈闭塞动脉瘤或者同时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均可行、且安全,能有效预防短、中期再出血,但需定期DSA随访以防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PIC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近侧段11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7例,开颅夹闭术1例,行枕动脉-PICA血管吻合术1例,保守治疗1例;过渡段5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开颅夹闭术2例,开颅动脉瘤包裹术1例;远侧段5例,行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1例,NBCA闭塞载瘤动脉1例,Gluba胶闭塞载瘤动脉1例,开颅切除动脉瘤2例。结果 术后1周内死亡5例,其余病例随访6~36个月,其中近侧段行单纯弹簧圈栓塞的1例复发,再次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再随访24个月未见复发;远侧段开颅切除动脉瘤的1例术后出现共济失调,近侧段保守治疗的1例未见动脉瘤增大,其余13例未见复发及明显并发症。结论 确保PICA延髓支通畅是治疗PICA动脉瘤的首要前提,PICA动脉瘤的形态、位置、PICA是否为优势血管是动脉瘤治疗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而血管内治疗与手术相辅相成是治疗PICA动脉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远端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回顾性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PICA远端动脉瘤患者,共42例,其中38例为破裂动脉瘤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Ⅲ级;窄颈囊状动脉瘤28例,宽颈囊状动脉瘤6例,梭形动脉瘤8例。37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5例采用Onyx胶闭塞载瘤动脉。 结果42例患者均成功治疗。37例单纯弹簧圈栓塞的患者中,31例(83.8%)为致密栓塞,6例(16.2%)为部分栓塞。1例术后2 d再次出血后死亡;3例术后出现吞咽困难,6个月均恢复正常。1例采用Onyx胶闭塞远端主干者出现无症状局部性延髓梗死。28例行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3~15个月(中位时间8.2个月),3例(7.1%)患者动脉瘤复发。 结论血管内治疗PICA远端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不同部位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小脑后下动脉(PICA)与瘤体的关系进行分类,Ⅰ类:PICA起始部远离瘤体;Ⅱ类:PICA起始部发自瘤体上下缘;Ⅲ类:PICA 起始部发自瘤体.所有病人均采用血管内治疗.结果 随访82例,时间3~18个月.Ⅰ类动脉瘤40例,其中行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术23例,术后随访未见动脉瘤复发;行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治疗术17例,术后动脉瘤完全及近全栓塞12例,随访动脉瘸保持稳定13例.Ⅱ类动脉瘤27例均行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治疗,术后动脉瘤完全及近全栓塞17例,随访动脉瘤保持稳定18例.Ⅲ类动脉瘤15例,行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治疗7例,术中均行部分栓塞,随访动脉瘤保持稳定4例;行单纯支架植入术8例,术后随访仅3例动脉瘤保持稳定.结论根据PICA和动脉瘤体的关系进行分类,充分考虑PICA的位置关系,可指导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小脑动脉远端动脉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小脑动脉远端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动脉瘤位于小脑上动脉(SCA)2例,小脑前下动脉(AICA)3例,小脑后下动脉(PICA)3例;其中伴小脑动静脉畸形(AVM)4例。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3例,弹簧圈同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5例;生物胶栓塞AVM 3例,伽玛刀治疗AVM 1例。结果动脉瘤均达到完全栓塞,术后出现小脑梗死2例。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0分2例,1分5例,2分1例。随访2~40个月,均无动脉瘤再次出血、复发及死亡病例。结论小脑动脉远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可行,能有效预防短、中期再出血,但需定期血管造影随访以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球囊闭塞试验联合血管内栓塞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夹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2013年12月-2018年12月共收治10例单纯PICA夹层动脉瘤,均行球囊闭塞试验联合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10例患者手术效果均较满意,均随访1年,复查造影夹层动脉瘤均无复发,8例恢复良好,1例遗留头晕,1例遗留右侧肢体共济失调。结论 球囊闭塞试验联合血管内栓塞治疗PICA夹层动脉瘤的效果及预后良好,但需根据PICA夹层动脉瘤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载瘤动脉闭塞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以远椎动脉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中山大学附属佛山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对2例PICA以远椎动脉瘤破裂患者行介入载瘤动脉电解可脱弹簧圈(GDC)闭塞治疗,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和栓塞疗效。 结果2例患者术后PICA以远载瘤动脉合并动脉瘤均成功获得完全闭塞,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造影复查证实动脉瘤体无充盈,同时PICA通畅,4年内无再出血发生。 结论对于开颅手术夹必困难的PICA以远椎动脉瘤,在PICA远端处闭塞一侧载瘤椎动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远端动脉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8例PICA远端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经显微手术治疗,其中经枕下正中入路手术6例,经枕下远外侧入路手术2例。动脉瘤瘤颈夹闭6例,动脉瘤孤立切除2例;脑室出血急性期行脑室外引流3例。随访3个月至2年,三维CT血管造影复查示5例患者动脉瘤消失,2例因脑积水加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根据GOS评分,3分1例,4分1例,5分6例。结论 PICA远端动脉瘤以第四脑室内出血或小脑蚓部出血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合并脑积水,诊断需行脑血管造影检查,一旦确诊应尽快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血管内治疗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8例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4例,Ⅲ级1例;动脉瘤位于P1段1例,P2段5例,P3段2例;动脉瘤直径4 ~10 mm.行载瘤动脉及动脉瘤栓塞术5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结果 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均为致密栓塞.除1例出现左侧肢体肌力下降外,其余患者均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8例患者均获得6~12个月随访,其中7例未见动脉瘤复发;1例初次治疗后动脉瘤复发的患者,再次行载瘤动脉及动脉瘤闭塞治疗后6个月,DSA提示载瘤动脉再通,再次置入2枚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6个月后动脉瘤再次复发.1年后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0分7例,1分1例.结论 血管内治疗大脑后夹层动脉瘤安全,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巨大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并对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40例颅内巨大动脉瘤行血管内治疗,其中33例行载瘤动脉闭塞术.5例行动脉瘤栓塞术,2例行颞浅-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后闭塞载瘤动脉。结果载瘤动脉闭塞术后死亡3例,动脉瘤栓塞术后死亡1例.其余病人临床状况良好。临床随访28例,状况均良好;CT随访18例,示8例动脉瘤缩小或消失;造影随访15例.示9例动脉瘤不显影.3例瘤体缩小,2例载瘤动脉再通,1例栓塞后动脉瘤复发。结论对于手术罔难的颅内巨大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采取血管内治疗方法的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共32个动脉瘤,其中24个动脉瘤以弹簧圈单纯栓塞,5个宽颈动脉瘤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个小脑后下远端动脉瘤采取Onyx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2个动脉瘤未栓塞。结果栓塞动脉瘤30个,其中完全栓塞18个(60%),次全栓塞8个(26.7%),不全栓塞4个(13.3%)。术后3个月GOS评分:5分(恢复良好)20例,4分(轻度残疾)4例,3分(重度残疾)1例,1分(死亡)2例。结论早期血管内栓塞是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瘤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动脉颅内段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21例椎动脉颅内段动脉瘤患者中7例采用手术治疗(其中采用开颅手术动脉瘤直接夹闭4例,搭桥术3例),14例经血管内治疗。结果预后良好17例,差4例,无死亡病例。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能使绝大部分椎动脉颅内段动脉瘤得以治愈,但应遵循个体化治疗方案方能取得满意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后循环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24例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入院时Hunt-Hess分级:0级3例,Ⅰ级8例,Ⅱ级6例,Ⅲ级5例,Ⅳ级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单纯弹簧圈栓塞20例。结果动脉瘤达致密栓塞(99%~100%)13例,大部分栓塞(90%~98%)8例,部分栓塞(〈90%)3例。随访6~22个月,平均9.2个月;GOS5分16例,4分5例,3分2例,2分1例,无再出血发生。结论血管内栓塞是后循环动脉瘤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颅内大型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及随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大型动脉瘤的方法、效果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我科经血管内治疗的109例颅内人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术后恢复良好99例(90.8%),功能障碍8例(7.3%),死亡2例(1.8%)。101例(共105枚)大型动脉瘤患者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100%闭塞73枚,90%-95%闭塞21枚,80%闭塞11枚。8例患者行载瘤动脉闭塞术。107例术后随访8~36个月无出血病例。58例患者经血管造影或MRA随访,9枚动脉瘤再通。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安全、有效,中期疗效肯定,长期随访结果尚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评估其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的病例资料。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3例,单纯支架植入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载瘤动脉闭塞2例。结果发生术中出血1例,术后再出血3例;出院时预后良好8例(66.7%),死亡4例(33-3%)。临床随访2~78个月,平均23个月;GOS5分7例,4分1例。结论血管内治疗是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动脉瘤段载瘤动脉闭塞是治疗此类动脉瘤最确实的方法.但对于球囊闭塞试验阳性,或动脉瘤颈对侧壁有重要穿支的病人,可考虑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破裂动脉瘤26例。结果 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1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5例。术后即刻造影示:Raymond分级Ⅰ级15例,Ⅱ级8例,Ⅲ级3例。术中发生并发症9例,其中1例术中再次破裂,最后死亡。25例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5例复发,其中3例再次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患者预后:预后良好(0~2分)23例,预后差(3~6分)2例。结论 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破裂动脉瘤仍存在挑战,常需使用支架辅助技术,尽管存在一定复发率,但近期仍可达到很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