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小脑出血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小脑出血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脑室内颅内压监测,根据ICP值调节脱水剂的用量。结果全组死亡5例,其中3例为有严重合并症的老年患者,1例为脑干功能衰竭,1例为再出血,家属放弃治疗。颅内压监测5~14d,平均7.8d,无探头植入引起的颅内大出血,2例发生颅内感染,对症治疗后好转。经过3个月~1年的随访,平均8个月,根据GOS评分:良好7例,中残3例,重残1例。结论小脑出血患者手术后应用持续颅内压监测,可指导降颅压药物的实施,能及早、安全拔除脑室引流,对减少颅内感染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持续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手术治疗的8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资料。术后采用美国强生公司Codman颅内压监护仪监测ICP 43例(监测组),未进行ICP监测43例(对照组)。结果 术后6个月,监测组预后良好率(65.1%,28/43;GOS评分4~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9.5%,17/43;P<0.05)。监测组脱水药物使用时间、剂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监测组术后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应用持续有创ICP监测,能实时动态反映ICP变化,指导和调整治疗方案,减少脱水药物时间与剂量,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去骨瓣减压联合颅内压监测和内科药物治疗两种方法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39例采用去骨瓣减压联合颅内压监测治疗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和26例采用内科药物保守治疗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病死率、康复情况。结果手术治疗组患者与保守治疗组患者相比较,手术治疗组患者病死率低,术后康复情况较好(P〈O.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采取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相对于内科保守治疗降低了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脑室内颅内压监测,予以阶梯式降颅内压治疗。结果颅内压监测3~14 d,平均5.2 d。无探头置入引起的颅内大出血。术后发生感染3例,对症治疗后好转。伤后6个月,根据GOS评分:良好(包括良好和轻残)65例,占54.17%;恢复不良(包括重残和植物状态)25例,占20.83%;死亡30例,占25.00%。结论在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手术后,行持续颅内压监测可指导降低颅内压措施的实施,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小脑梗死的外科治疗(附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床旁颅内压传感器植入的安全性,及早期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时机选择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颅内压监测将病人分为监测组和常规组,均行急诊开颅减压手术。分析两组病人人院至开颅时间、术前脑疝率、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预后评价等指标。结果监测组人院至手术开颅时间早于常规组,术前脑疝率监测组低于常规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常规组(P〈0.05);而两组颅内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病人穿刺点无一例脑内血肿形成。结论床旁颅内压传感器植人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早期颅内压监测对手术时机的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在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减压术后治疗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43例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为监测组26例(去骨瓣减压并颞肌贴敷术+颅内压监测术)及对照组17例(去骨瓣减压并颞肌贴敷术),分析两组患者术后7 d脱水剂使用量、术后并发症(肾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颅内感染、应激性溃疡...  相似文献   

8.
持续颅内压监测在脑脊液置换治疗颅内感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下安全运用脑脊液置换治疗颅内感染。方法分析持续颅内压监测下3种脑脊液置换方法治疗的42例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患者中治愈40例,占95.2%;自动出院1例,占2.4%。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下行脑脊液置换治愈率及安全性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颅内压监护在自发性小脑出血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自发性小脑出血持续颅内压监测的意义做一初步探讨。通过对10例自发性小脑出血持续颅内压监护认为颅内压监护是必要的,不仅可以了解病情的演变,意识水平,选择处理方法,还可掌握手术时机、观察疗效及预后转归。因此,我们认为颅内压监护对于指导小脑出血的治疗及手术指征的选择确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结合无创颅内压(ICP)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可行性。方法选取5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术后使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进行无创颅内压监测,分析其治疗后的压力变化及疗效。结果术后存活53例,存活率96.3%,死亡2例。存活者日常生活能力分级:Ⅰ级7例,Ⅱ级29例,Ⅲ级12例,Ⅳ级3例,Ⅴ级2例。术后ICP在24~48h内有不同程度增高。结论小骨窗开颅显微镜手术结合无创颅内压监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有效清除血肿,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病后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开颅手术治疗的160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资料.术后80例根据经验使用甘露醇等进行降颅内压治疗(对照组);80例置入颅内探头监测颅内压,根据颅内压监测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观察组).结果 观察组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外科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7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头颅CT检查确诊,出血量在30~50 ml之间。单纯基底节部出血42例,随机分为监测组与对照组,每组21例。基底节部出血并破入脑室者30例,随机分为监测组与对照组,每组15例。监测组连续监测颅内压3~7 d;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评价颅内压。当发现有颅内压升高的情况两组均采取及时降压的措施。对比患者出入院前后格拉斯哥评分(GCS)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对于单纯基底节部出血患者,出院时颅内压监测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颅内压监测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对于基底节部出血并破入脑室患者,出院时GCS评分监测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可早期发现颅内压变化,进而指导采取相应合理的治疗措施,最终可以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残率,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有创颅内压监测(ICP)在大面积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ICU 2018-01—2019-05收治的42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21例,与患者家属沟通后,同意床边急诊行ICP脑室型传感器(Codman ICP,美国强生公司)置入术,ICP持续上升且>25 mmHg(1 mmHg=0.133 kPa),急诊行去骨瓣减压手术。对照组21例患者,入院时家属拒绝行ICP置入术,复查颅脑CT或MRI显示中线移位>1 cm+单侧或双侧瞳孔散大+GCS评分进行性下降时,急诊行标准去骨瓣减压术。观察2组术后GOS预后分级法评定临床治疗效果,与存活患者ICU总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死亡8例,病死率38.1%;存活13例患者,存活率61.9%;GOS分级Ⅰ级8例,Ⅱ级5例,Ⅲ级4例,Ⅳ级4例,Ⅴ级0例;其中恢复良好(Ⅲ级+Ⅳ级+Ⅴ级)8例,良好率38.1%。对照组死亡2例,病死率9.5%;存活19例,存活率90.5%。GOS分级Ⅰ级2例,Ⅱ级3例,Ⅲ级8例,Ⅳ级7例,Ⅴ级1例,其中恢复良好16例,良好率76.2%。2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U总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P能够及时动态把握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颅内压变化,有利于观察临床手术指征并确定手术最佳时机,从而为临床实施手术提供有效、直观的量化指标,也同时为此类患者的成功救治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颅内压监护仪对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对颅内压的变化与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ICP 5~15 mmHg 5例,16~20 mmHg 14例,21~40 mmHg 17例,40 mmHg 6例。ICP初值与患者病死率有关,且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ICP监测对及早判断病情、治疗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颅内压监测在急性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颅脑损伤的发生率日益提高,严重的颅脑损伤极大威胁国民健康水平.急性颅脑损伤后7d内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为颅内压(ICP)增高,控制ICP是急性颅脑损伤处理的重要前提.ICP监测可迅速及准确地反应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力情况,有效反应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变化,现已广泛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救治.ICP监测技术主要分为有创性和无创性两大类,无创性ICP监测具有低感染率等一系列优势,有创性ICP监测虽有感染、出血等风险,但由于其能直观反映ICP变化,故目前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ICP监测在急性颅脑损伤的救治中具有协助诊断、为治疗提供量化依据以及判断预后等重要作用.对降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有效地提高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持续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在儿童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中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儿中的应用,为以后的临床诊疗提供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46例重型颅内损伤患儿,按照是否行有创颅内压监测分为监测组和对照组,其中监测组21例,对照组25例,记录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质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颅内出血类型、甘露醇使用量、钠代谢异常发生率、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次数以及ICU住院时长,并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质量、GCS评分及颅内出血类型方面均无明显差别(P>0.05),监测组甘露醇使用量(4.43±2.63)g/kg,对照组甘露醇使用量(10.76±3.21)g/kg;钠代谢异常发生率,监测组为6/21(28.6%),对照组为15/25(60%);监测组患儿CT检查次数及ICU住院时间分别为(2.52±0.60)次和(7.28±1.9)d,对照组分别为(4.24±0.97)次和(10.44±3.18)d,两组患儿在甘露醇使用量、钠代谢异常发生率、CT检查次数及ICU...  相似文献   

17.
目的:早期监测颅内压并指导降压措施的实施。方法:例脑室穿刺持续监测颅内压,并观察甘醇醇等药物的降压效果。结果:对26例患儿的颅内高压进行控制性降低,发现甘露醇持续静脉滴注比静脉推注效果好,对速尿、地塞米松降颅压作用有相反认识,对持续引流脑脊液、过度通气控制颅内压给予肯定。结论:对危重患儿特别是脑功能严重障碍者应早期进行侧脑室穿刺以利于监测颅内压。  相似文献   

18.
小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我院自2002~2005年收治12例经CT确诊的小脑梗死,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8例,女4例,男女比为2:1,年龄42~83岁,平均63岁;既往高血压动脉硬化病5例,冠心病3例,糖尿病2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使用颅内压监测仪持续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变化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4-04—2015-04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2例,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入院后2组均行常规基础治疗,包括营养神经、预防感染、维持水盐代谢平衡等。对照组常规使用甘露醇,实验组依据颅内压监测仪观察数值变化及时调整甘露醇用量及治疗方案。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甘露醇使用量、电解质紊乱发生率、肾功能损害率、肺部感染及脑出血复发率以及血压控制情况。结果实验组甘露醇使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电解质紊乱发生率、肾功能损害率、肺部感染及脑出血复发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能较好控制血压。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能够指导临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脱水降压剂的使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对生化指标的稳定有较为肯定的意义,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09-07—2013-02收治的6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和监测,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通过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调整治疗方案,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脱水药物的用量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甘露醇的总平均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能够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脱水药物的用量,且能更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