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洁癖”实际上是一种对不洁的“强迫性恐怖”带来的强迫动作或回避行为。比如,家人或工作单位有人患了传染病,探视者怕被传染,虽已反复洗手,犹恐不干净。有位护士害怕病菌传染,每天回家后不仅反复洗手,而且反复洗身,全身衣服彻底换过才进房,每次都要花费很多时间,有次在街上买菜,看到卖菜人手上有泥,无意碰了她的衣袖,她怀疑他是病菌携带者,回家后,把菜扔掉,又扔掉那件外衣。  相似文献   

2.
别说父母老     
正我发现,父亲和母亲都特别不服老。别看他们都六十多岁了,可依旧勤劳,每天忙里忙外,不肯安享晚年。每次我说他们老了,他们就一百个不服气,急着和我争辩。父亲种了很多菜,经常骑着电三轮去城里卖菜。我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就劝他说:"爸,您都多大年纪了,还种这么多菜,赶集卖菜多累,家里又不缺这点钱!人老了,就得好好歇着……"我话还  相似文献   

3.
王劲松 《健康》2012,(4):20-21
他:“我晚上出去吃饭了啊。” 她:“几点回家?” 他:“九点之前肯定回家。” 九点半,她:“你怎么还不回来啊?”  相似文献   

4.
1936年3月的一天,父亲要饭走到一户人家。看见大门口站着一位姑娘,父亲走上前说:“大妹子,给我一口饭吃吧。”姑娘看我父亲很可怜,就跑回家拿了一个菜窝窝递给我父亲,而后说:“咱们都是穷苦人家啊!”她又问我父亲是哪个村的人,多大年龄了,有媳妇没有。我父亲详细自我介绍。  相似文献   

5.
梁雅茗 《健康向导》2010,16(2):57-57
上周末的时候和同事们一起吃饭,饭前,张姐突然说起一个故事。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女子,为了她爱的男人放弃所有,跟着他到了另外一个陌生的城市重新开始。结果,那个男人背叛了她,她伤心难过了很久,终于在某天,很坦然地离开了他。她走的时候,笑得很美丽。她跟她的朋友说:“我现在很开心,因为我释放了我自己。”感叹之余,记下了她的这一句话:原谅别人,释放自己。  相似文献   

6.
伍振 《家庭健康》2008,(3):20-20
2008年1月6日《北京晨报》上有这样一则报道:一位80岁的失明老太太从4层楼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出门买菜归来的保姆见状,抱着老人的尸体痛哭不已。据保姆说,这两天因为她准备要回家过春节,老人不让走,前天晚上还为这事哭了,没想到昨天一早就发生了悲剧。“如果我知道老人会这样,我就算再放弃一次回家过节也愿意……”  相似文献   

7.
王琴 《医食参考》2020,(1):42-42
猴头菇算是我家的家常菜了。婆婆总喜欢用它随意搭菜,那天孩子问婆婆:“奶奶,你怎么总喜欢用猴头菇做菜呢?”婆婆听孩子问,顿时来了精气神,笑着对孩子说:“在我们老家的大山里,到处都有野生猴头菇,采摘方便,又不花钱,大家都喜欢吃这猴头菇。以前村里一位老人得了病,到处求医都无果,家人在伤心绝望中把他抬回家,尽心服伺。就在老人弥留之际,他的小儿子把刚从山上采回来的猴头菇炖山鸡汤喂老人喝下肚,好尽儿孙孝道,哪知一碗猴头菇鸡汤使老人神志清醒,这情景让家人倍感意外与喜悦。从那以后,家人每天用猴头菇搭配着其他菜做给老人吃,后来老入又活了6年多。这件事成了我们那的大新闻,此后乡亲们都知道这猴头菇不仅是人间美味,常吃还能强身健体。”  相似文献   

8.
吴大妈从菜市场买好菜,正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一辆自行车从她身后擦身而过,一只黑色手提包从车上掉了下来。吴大妈赶紧喊停车,可骑车的男子似乎没听到,只顾骑车向前去了。就在这时,另一骑自行车的青年男子“嘎吱”一声把车停住,说:“您拿着包在这里等我,我去追那个丢包的人。”可刚跨上车,他又下了车,折回到吴大妈身边说:“不行,万一您拿着包走了怎么办?  相似文献   

9.
咨询室里,14岁的女孩小童对心理咨询师说:“妈妈今年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每天疑神疑鬼,查我的电话,日记本,去我房间里乱翻。还特别敏感,我在家说什么做什么她都挑刺儿,莫名其妙的就会骂我一顿!有一次同班男同学打电话向我问作业,我妈揪住不放,在电话里一个劲儿地追问人家的名字,家庭住址,为什么要给我打电话……我都要崩溃了!我现在不想回家,只想躲她躲得远远儿的!我没病,是她有病,她跟魔鬼一样,我再也忍受不了跟她一起生活了!”  相似文献   

10.
素静 《家庭育儿》2011,(11):54-56
懂事的儿子与“不懂事”的母亲 下班的高峰,我坐公交车回家,前排是一对母子。妈妈一直在忙着发短信,她的儿子正安静地看书。车上乘客很多,其中有老人和孕妇,男孩很懂事地站起来让座,之后他一直站着,但看得出来他很高兴。  相似文献   

11.
徐秀 《家庭医生》2010,(11):28-28
内科的小张医师跟我谈起她近来和宝贝儿子的苦恼事。 小张说:“儿子都一岁多了,越来越不乖。最近一直很黏我。我不在家还好,我一在家,他就一直黏在我身边,一刻都不让离开。稍微一离开,他就哭个没完。弄得我现在每天上班都是偷偷溜出来的,好烦人啊。”  相似文献   

12.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过去曾见一报道:插茱萸为重阳习俗,始于黄巢。其文云:茱萸在北方俗称为艾。相传黄巢起义时遇到避乱的一个老人,老人独携两个男孩,其大者为兄嫂之子,兄嫂都已饿死,老人誓存此子。而乱世难活,黄巢问明事由,顺手从地上拔了一枝艾递给老人,叫他回家插艾于门上,并称“我的军队见了艾绝不进户”。老人依行,果然如此,村民广为仿效,于是就“遍插茱萸”了。重阳节插艾的习俗便流传下来。  相似文献   

13.
看一篇《幸福最易降临的地方》的短文,里边提到麦当娜的“九个幸福瞬间”:五岁的时候,父母出外做工,我被寄放在外婆家。外婆家没有电视,我随老人每天都早早睡下。有一天,我在睡梦中被人轻轻摇醒,睁眼一看,是妈妈!她下班回来,特地绕到外婆家来瞧我。  相似文献   

14.
7年前,妻子在一家商场租了个摊位卖衣服,由于离家较远,且店里只有她一人,中午回不来,我每天给她送饭。刚开始的几个月里,妻子每天中午在店里吃到我送去的热腾腾饭菜时,她高兴,我也高兴。可有一天早上,妻子跟我说:“你下班回家后又做饭又给我送饭,  相似文献   

15.
“孩子他爸,我的病治不好了,我不能再拖累你和孩子,你多保重,我先走一步了……”49岁的李莲趁丈夫上街买菜之机,留下遗书喝下农药自杀。幸亏儿于回家取东西及时发现,急送医院抢救,才使她幸免一死。脱险后,医生又给她做了全身检查,心、肝、脑、肺、肾等都没有发现什么  相似文献   

16.
“五一”长假期间,有一家三口来到我的心理咨询室,男主人向我述说着他的经历:几个月前,他认识了一位女网友,两人彼此都觉得非常投缘,逐渐由网聊发展到见面。他不仅每个周末都背着妻子跟她约会,而且一旦分开心里就空荡荡的,每天都盼望着周末早点到来。  相似文献   

17.
若妃悲愤地找到我:“我老公真是太让人失望了。我觉得他总是把我的一片好心当驴肝肺。”事情是这样的:最近她觉得老公的工作需要调动,所以一回家就提醒老公要记得给上司送礼。老公最初“嗯”答应一声,她又不放心,于是再度叮嘱。老公说知道了,可是她还是不放心,说这事应该怎么怎么办才好。  相似文献   

18.
王建国 《家庭健康》2006,(12):20-21
一个周末的晚上,我去朋友家办事,看到夫妻俩把家里收拾得一干二净。朋友笑着说:“我们明天要上班,得赶紧把家里的杂事做完,别累着老人。”我知道他说的“老人”是指他七十出头、老伴已去世的老妈,身体状况还不错。见状,我劝他说,老人在家没事干,闲着会生病的。你得留点力所能及的事给她做,对老人有好处。之所以这么说,我是从实践中悟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依瑶 《自我保健》2011,(3):48-49
爱抚中的“哎哟”声 这天晚上,齐虹破例早早回家,准备陪建明好好享受一番生活。她沐浴完毕,带着沐浴露散发出的淡淡馨香,扑到建明怀里。风情万种地说:“电视再精彩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我在床上等你。”建明心领神会,啪地关掉电视,搂抱着齐虹走进了卧室。一阵缠绵之后,建明开始用嘴去吮吸她的乳房,不知是他用力过大,还是咬疼了她,齐虹“嗯”了一声,建明以为她在挑逗他,便改用手去爱抚,谁知,齐虹本能地“哎哟”了一声,  相似文献   

20.
袁枚  玲玲 《健康文摘》2006,(12):25-25
年近七旬的老先生想要续弦,对方是同样高龄的老太太。儿女们一致反对:“您都这么大岁数了,还有什么意思?她不过是看上了您的存折、您的退休金、您的房子,您叫我们当儿女的多尴尬……”老先生拍案而起:“我爱她!”儿女们惊呆了。老先生留下所有存折,离开大房子,和老太太住在一起。每天傍晚,人们看到两个老人互相搀扶着,在夕阳下散步,晚霞把他们的脸映得红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