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宏建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13(11):850-850
17%~30%的卒中存活者存在致残性痉挛状态,可导致功能受限、不适和疼痛。上肢痉挛状态可影响患者的活动、舒适及其穿衣、洗漱或自行进餐和进行其他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在美国费城召开的2005年美国物理医学与康复(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AAPM&R)协会年会上,印地安那州大学医学院Brashear等报道的一项研究表明,卒中后1年反复应用A型肉毒杆菌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oNTA)治疗可改善肌张力并减轻上肢疼痛,患者自己穿衣和整理个人卫生更加容易。 相似文献
2.
3.
4.
曲东锋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2):148-148
对于急性卒中后形成痉挛状态的患者数量及其与残疾的关系还没有一致的意见。Sommerfekl等对痉挛状态的范围及其与运动功能缺损和活动受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卒中后抑制状态对卒中康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卒中后抑郁状态和抗抑郁治疗前后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脑梗死合并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分为抗抑郁组(21例)和抑郁组(20例),采用卒中生活质量量表(SS-QOL)和欧洲临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标准(ESS),分别在脑梗死发病后1个月和3个月时进行评分,观察抗抑郁治疗后患者在体能,家庭活动,语言,运动,情绪,性格,自理能力,社会活动,思维能力,上肢功能,视觉和工作能力等12个方面的变化。结果 抗抑郁药物治疗后,患者的情绪,体能,家庭活动,社会活动,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等匀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卒中后抑郁状态影响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抗抑郁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20 0 1年 12月至 2 0 0 2年 12月 ,我们应用 A型肉毒毒素治疗眼睑及面肌痉挛患者 6 5例 ,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 4 2例 ,女 2 3例 ;年龄 2 7~ 72岁 ;病程 2个月至 15年。眼睑痉挛 15例 ,偏侧面肌痉挛 5 0例。肉毒毒素为冻干结晶品 ,每瓶 5 0~ 110 U ,使用时用生理盐水稀释至 2 .5 U/ml,在痉挛肌肉进行多点注射。治疗眼睑痉挛于上下睑眼轮匝内外侧部及外眦部注射 5点 ,每点 0 .1ml,治疗面肌痉挛还需于面部颧弓上下和颊部及口轮匝肌 (上、下唇 )共5点注射 ,每点 0 .1m l,必要时鼻旁肌及皱眉肌各注射 1点 ,每次注射… 相似文献
7.
卒中后抑郁状态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卒中后抑郁状态影响因素的研究@单培彦!250012济南市$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
@曹丽丽!250012济南市$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
@迟兆富!250012济南市$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
@麻琳!250012济南市$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
@刘淑萍!250012济南市$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 相似文献
8.
李宏建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13(6):440-440
在卒中的治疗中,尽管神经发育治疗(neurodevelopmental treatment,NDT)的有效性还缺乏充分的证据,但它却成为一种使用日益广泛的康复方法。为了在卒中发病后1年内的患者中研究NDT对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QoL)的影响,以Hafsteinsdottir为首的荷兰NDT研究组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其结果发表在最近的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状态和抗抑郁治疗前后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合并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分为抗抑郁组(21例)和抑郁组(20例),采用卒中生活质量量表(SS-QOL)和欧洲临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标准(ESS),分别在脑梗死发病后1个月和3个月时进行评分,观察抗抑郁治疗后患者在体能、家庭活动、语言、运动、情绪、性格、自理能力、社会活动、思维能力、上肢功能、视觉和工作能力等12个方面的变化.结果抗抑郁药物治疗后,患者的情绪、体能、家庭活动、社会活动、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卒中后抑郁状态影响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抗抑郁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宏建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8,(1):43-43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一种常见的卒中并发症,在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30%,其发展与功能预后不良有关,并且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商品名:保妥适)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3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行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在治疗前、治疗后6周和12周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痉挛程度,功能残疾评定量表评估上肢相关的日常生活功能,进行疗效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随访血生化及心电图,评价药物安全性。结果:治疗后6周,患者腕屈肌、四指屈肌和拇指屈肌肌张力的MAS评分[(2.08±0.64)、(2.08±0.64)、(1.23±0.60)分]相对治疗前[(3.00±0.41)、(2.92±0.28)、(2.08±0.49)分]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2周,腕屈肌和拇指屈肌肌张力改善,MAS评分[(2.5±0.52)、(1.58±0.69)分]明显改善(P<0.05),四指屈肌肌张力改善不明显。治疗后6周功能残疾评定量表中与上肢痉挛相关的穿衣、疼痛和个人修饰评分[(1.46±0.52)、(1.62±0.51)、(1.69±0.48)分]与基线[(2.08±0.28)、(2.00±0.41)、(2.23±0.44)分]相比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12周,穿衣和个人修饰评分[(1.75±0.45)、(1.83±0.39)分]显著改善(P 相似文献
12.
卒中后失语是由卒中导致的获得性语言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交能力并降低其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都带来很大负担.传统的治疗方法没有肯定的疗效,因此失语的药物治疗备受关注.文章就卒中后失语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A型肉毒素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BM、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搜集A型肉毒素结合康复训练与常规康复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或两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6年9月1日。由至少2名评价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查、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利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出相关文献356篇,最终11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改良Jadad评分显示9篇文献在4分以上,属高质量文献。11篇文献共含614例患者,其中肉毒素治疗组316例,对照组29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肉毒素治疗组在Fugl-Meyer评分[标准化均数差(SMD)=0.94,95%CI:0.75~1.12]、改良Ashworth评分(SMD=-1.59,95%CI:-1.78~-1.40)及改良Barthel指数(SMD=0.86,95%CI:0.65~1.08)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RR=1.06,95%CI:0.78~1.45)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型肉毒素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确切,安全性高,配合适当的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肌肉紧张状态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按纳入标准将6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经皮电神经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患侧下肢踝跖屈肌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及最大步行速度(MWS)评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CSI评分、FMA、MWS分别为(10.58±2.50)分、(19.01±4.67)分、(35.93±6.78) m/min,试验组CSI、FMA、MWS分别为(8.41±2.29)分、(23.41±5.45)分、(41.52±8.16) m/min.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踝跖屈肌痉挛明显缓解(t=3.506、P〈0.05),下肢运动功能及最大步行速度明显提高(t=3.358、t=2.886、P〈0.05).结论 经皮电神经刺激可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跖屈肌痉挛,提高下肢运功功能,改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失语是卒中的常见神经系统症状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社交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近年来,卒中后失语的药物治疗方法 受到广泛关注,一些影响单胺类、胆碱能类和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药物对卒中后失语症显示出一定的疗效.文章就卒中后失语症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三种抗痉挛药物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替扎尼定、巴氯芬、乙哌立松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和评价。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住院治疗的103例卒中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替扎尼定组30例、巴氯芬组25例、乙哌立松组22例及对照组26例。用药前和用药后4、12周,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表、Fugl—Meyer评价表(FMA)、改良Bathel指数,分别对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进行评价。结果①患者上肢和下肢用药后12周,3个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改良Ashworth评分均有降低,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替扎尼定组、巴氯芬组、乙哌立松组、对照组上肢平均降低分数分别为0.8±0.6、0.7±0.6、0.7±0.4、0.4±0.4,下肢平均降低分数依次为0.8±0.6、0.7±0.5、0.7±0.5、0.5±0.5;但3个药物组间比较,P〉0.05。②上肢FMA评分显示,4个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均P〉0.05;下肢FMA评分显示,4组患者在治疗后12周比治疗前显著提高。平均增加分数依次为5±3、64-5、5±4、4±4,均P〈0.05。4组间两两比较,均P〉0.05。③改良Bathel指数显示,4组患者的分数在治疗后12周与治疗前比较,均P〈0.05,平均增加分数依次为27±12、25±14、25±12、21±11,3个药物组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④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嗜睡:替扎尼定组为10%,巴氯芬组为8%;胃肠道不适:替扎尼定组为6.7%,巴氯芬组为8%,乙哌立松组为4.5%;血压降低:替扎尼定组为6.7%,巴氯芬组为8%;全身乏力:乙哌立松组为22.7%。所有患者在减量或停药后症状均缓解。结论替扎尼定、巴氯芬和乙哌立松均有较明显的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的作用,疗效无差异。在功能恢复方面,三者均未显示有明显作用。三种药物安全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7.
Fernanda de Cordoba Lanza Gustavo Falbo Wandalsen Carolina Lopes da Cruz Dirceu Solé 《Jornal brasileiro de pneumologia》2013,39(1):69-75
OBJECTIVE:
To evaluate changes in respiratory mechanics and tidal volume (VT) in wheezing infants in spontaneous ventilation after performing the technique known as the prolonged, slow expiratory (PSE) maneuver.METHODS:
We included infants with a history of recurrent wheezing and who had had no exacerbations in the previous 15 days.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pulmonary function, the infants were sedated and placed in the supine position, and a face mask was used and connected to a pneumotachograph. The variables of tidal breathing (VT and RR) as well as those of respiratory mechanics-respiratory system compliance (Crs), respiratory system resistance (Rrs), and the respiratory system time constant (prs)-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three consecutive PSE maneuvers.RESULTS:
We evaluated 18 infants. The mean age was 32 ± 11 weeks. After PSE,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VT (79.3 ± 15.6 mL vs. 85.7 ± 17.2 mL; p = 0.009) an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RR (40.6 ± 6.9 breaths/min vs. 38.8 ± 0,9 breaths/min; p = 0.042). Howev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the variables of respiratory mechanics (Crs: 11.0 ± 3.1 mL/cmH2O vs. 11.3 ± 2.7 mL/cmH2O; Rrs: 29.9 ± 6.2 cmH2O • mL−1 • s−1 vs. 30.8 ± 7.1 cmH2O • mL−1 • s−1; and prs: 0.32 ± 0.11 s vs. 0.34 ±0.12 s; p > 0.05 for all).CONCLUSIONS:
This respiratory therapy technique is able to induc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VT and RR in infants with recurrent wheezing, even in the absence of exacerbations. The fact that the variables related to respiratory mechanics remained unchanged indicates that the technique is safe to apply in this group of patients. Studies involving symptomatic infants are needed in order to quantify the functional effects of the technique. 相似文献18.
卒中后痴呆发病率高,疾病负担重,预防或延缓其发生和进展十分重要。近年来,针对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坚持饮食管理以及功能锻炼等生活方式调整已被证实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卒中后痴呆。胆碱酯酶抑制药、谷氨酸受体拮抗药等药物在延缓卒中后痴呆和血管性认知损害的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就卒中后痴呆的预防和治疗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中枢性卒中后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是卒中后发生的一种神经性疼痛综合征,以与卒中病损相对应的躯体部位疼痛或感觉异常为特征.CPSP在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为1%~12%.确诊CPSP比较困难,主要是由于临床表现的不确定性、常与多种类型的疼痛同时发生以及缺乏明确的诊断标准.CPSP的治疗亦具有挑战性.文章对CPSP的诊断评价和治疗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 共纳入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NMES+ rTMS组和NMES+假rTMS组,每组各45例.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评价吞咽功能.结果 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和治疗后3个月时NMES+ rTMS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F=82.001,P<0.001)和SSA评分(F=33.743,P<0.001)均存在显著差异,治疗1个疗程(分别为P<0.01和JP<0.05)、治疗2个疗程(P均<0.01)和治疗后3个月时(P均<0.01)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NMES+假rTMS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F=53.647,P<0.001)和SSA评分(F=19.178,P<0.00l)也存在显著差异,治疗1个疗程(P均<0.05)、治疗2个疗程(分别为P<0.05和P<0.01)和治疗后3个月时(P均<0.01)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治疗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及治疗后3个月时,NMES+ rTMS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治疗1个疗程:=2.217,P=0.02;治疗2个疗程:=2.406,P=0.019;治疗后3个月:=2.128,P=0.037)和SSA评分(治疗1个疗程:=2.196,P=0.030;治疗2个疗程:=2.425,P=0.016;治疗后3个月:t=2.512,P=0.013)均显著优于NMES+假rTMS组.结论 高频rTMS联合NMES可显著改善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其疗效优于NM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