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因和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头颅CT或腰穿脑脊液检查确诊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但首次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为阴性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43例患者临床表现出现头痛43例,恶心呕吐36例,一过性意识障碍3例,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肢体瘫痪)3例,癫痫发作2例,脑膜刺激征阳性39例。头颅CT显示为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35例,其余8例通过腰穿发现血性脑脊液确诊。35例患者中符合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者21例。其余14例为非PNSH。所有患者于发病后2~7d内行首次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均为阴性。发病14-21d后全部复查全脑血管造影或CTA,41例仍为阴性;1例发现颅内动脉瘤,1例发现脊髓血管畸形,且均为非PNSH患者。经病因及对症治疗后,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症状较轻,并发症少,预后较好。对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符合PNSH的患者,应避免重复造影。但对于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可能的非PNSH患者,应积极复查DSA或高质量的CTA或MRA以免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首次脑血管造影(DSA)呈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5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21例首次DSA呈阴性的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头颅CT检查均发现SAH,其中伴脑室内出血3例、硬膜下血肿1例。所有患者首次DSA均呈阴性,18例患者复查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5例、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脊髓动静脉畸形1例,余11例复查仍为阴性;3例患者拒绝复查DSA,其中1例出院后半月再出血死亡。18例复查DSA的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至8年,未发现再出血病例。结论 SAH患者首次造影存在假阴性可能,复查DSA对此类病人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43例造影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神经科常见的急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急,病情危重,病死率高。而再出血病死率更高。我院自1998-2004年,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13例,其中有43例发生再次出血,现将脑血管造影(DSA)及临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首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呈阴性的原因及诊疗策略。方法对近年来44例首次DSA呈阴性的SAH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出血后2~3周进行DSA复查,分析其阴性结果及原因。结果 DSA阴性组在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及Fish-er分级、高血压诱因与DSA阳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首次DSA阴性患者2~3周后行DSA复查,6例诊断为动脉瘤或血管畸形,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患者14例中,复查DSA亦无阳性发现,20例患者原因不明。结论对首次DSA检查结果呈阴性的SAH病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过程及预后相对良性,可不必重复造影。其余患者均应在2~3周后行DSA或CTA、MRA复查,甚至手术探查,预后相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亦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2007~2008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且住院期间完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的患者共136例,分别收集患者自然信息、病前合并疾病、Hunt-Hess、Fisher分级、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发病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并发症及出院时改良的Ranking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g Scale,mRS)等情况,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血管痉挛、再出血、感染、发热、Hunt-Hess评分、CT Fisher分级、GCS 评分、DSA结果等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高Hunt-Hess及CT Fisher分级、GCS评分差,或合并感染、发热、血管痉挛、再出血的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首次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SAH)患者的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首次DSA检查阴性的sSAH患者的临床特点、CT及DSA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本组53例病人中,DSA复查21例,发现3例动脉瘤;MRA复查18例,CTA复查2例,均无阳性发现。全部病人电话或门诊随访0.5~4年,41例复查病人中1例因再出血在内科保守治疗痊愈,其余病人预后良好;12例未复查病人中1例由于再发出血在外院发现高颈段血管畸形,1例在等待复查过程中死亡,1例半年后因再出血死亡。结论首次DSA检查阴性的sSAH患者需行二次复查,特别是影像学有明显特征者,必要时加行高颈段脊髓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首次DSA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发病原因及处理.方法 对29例首次DSA阴性的自发性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例患者中21例予保守治疗,均治愈出院;经再次DSA,头颅MRI或MRA检查及手术探查后发现阳性结果8例,其中经开颅手术或血管介入治疗后好转6例,伴有脑神经功能损害1例,死亡1例.结论 对于首次DSA阴性的自发性SAH的患者,其病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在诊治过程中应予足够重视,有条件应复查头颅MRI或MRA以及再次DSA.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非动脉瘤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自发性SAH患者首次CTA和DSA均未发现动脉瘤和其他血管病变者,3~4周复查CTA或DSA,结果仍为阴性者诊断为非动脉瘤性SAH。分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MN)组和非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nPMN)组。结果 51例患者首次CTA和DSA未发现动脉瘤和其他血管病变,其中4例复查CTA或DSA发现动脉瘤,另有6例患者未复查即死亡。诊断为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共41例,其中PMN组29例,nPMN组12例。平均随访2.3年,两组均无死亡,全部的PMN病例和83.3%的nPMN病例预后良好。结论非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nPMN)临床过程和预后介于动脉瘤性SAH和PMNSAH之间,需要通过重复造影检查排除动脉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32例临床分析及长期随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PMSAH)的临术特点和长期预后情况。方法系统总结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之间我科收治的经早期(发病48h之内)CT证实并行全脑血管造影的PMSAH 32例的临床特征,比较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之间的区别。对PMSAH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了解预后情况。结果32例PMSAH中30例全脑血管造影无阳性发现,2例为后循环动脉瘤,同期后循环动脉瘤共19例。PMSAH患者中动脉瘤的发生率是6.25%(2/32),10.5%(2/ 19)的后循环动脉瘤破裂可表现为PMSAH。非动脉瘤性PMSAH患者以中年患者为主,男性稍常见,既往高血压史少见,但发病前有更多诱发因素,临床症状较轻,绝大多数患者无意识障碍,以Hunt与HessⅠ、Ⅱ级为主,只有少数(6.7%)患者有脑室内出血,脑积水罕见。经长期(13-60个月,平均28个月)随访,无患者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无再出血患者,大部分恢复原工作,有34.4%患者有轻微不适。结论PMSAH患者绝大多数全脑血管造影无阳性发现,但仍有少数患者存在后循环动脉瘤。其临床症状较轻,预后良好,一般无再出血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自2009-01—2015-12收治的首次DSA呈阴性,二次造影发现动脉瘤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中动脉瘤部位:前交通动脉瘤6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胼周动脉瘤2例,眼动脉段动脉瘤2例;动脉瘤的大小及瘤颈情况:直径2~3mm动脉瘤7例(窄颈5例),4~5mm动脉瘤6例(窄颈5例)。结论微小或窄颈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首次造影可能存在假阴性,及时复查DSA并给予适宜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榷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我科11例经DSA确诊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与影像资料及治疗方法,总结其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随访情况.结果 11例中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第四脑室出血1例,脑干梗死1例,后循环TIA 1例,反复头痛头晕1例.有2例CTA检查阴性,经DSA确诊.行血管内治疗10例,1例放弃血管内治疗.随访3个月~3年,未有脑卒中事件发生.结论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以后颅窝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多见,头痛以枕项部剧痛为主,确诊需DSA,治疗方式以血管内治疗为首选,成功治疗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原因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再次造影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至2012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造影结果呈阴性的63例患者,其中62例遵医嘱第二次行3D-DSA检查,1例等待复查期间再出血死亡。结果其中5例复查发现颅内动脉瘤,4例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因动脉瘤微小观察随访治疗。结论血管痉挛、微小动脉瘤是SAH首次造影阴性的重要原因,SAH的患者首次造影阴性应重复血管造影检查,3D-DSA在复查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先行无创性CTA检查,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在动脉瘤诊断中进行对比分析、评估。结果 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DSA、CTA及手术所见,共发现66个动脉瘤,CTA发现66个动脉瘤中的63个,CTA敏感性达95%,DSA发现65个,有一个漏诊,而且是CTA所见的动脉瘤,CTA显示动脉瘤大小、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等方面优势明显。结论 DSA虽然是目前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但CTA也是诊断动脉瘤的一种快速、安全、敏感性较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病因检查及治疗结果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DSA检查和病因治疗的意义。方法将170例经临床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造影组和对照组,造影组64例进行诊断性全脑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行血管内治疗、开颅夹闭动脉瘤和内科保守治疗;对照组106例仅作内科保守治疗。结果DSA组显示脑动脉瘤47例,其中手术治疗11例,血管内栓塞治疗31例;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烟雾病1例,原因不明15例。共复发7例,复发率为10.9%。死亡5例,死亡率为7、8%。对照组复发31例,复发率为29.2%,死亡21例,死亡率19.8%。两组比较复发率、死亡率均有显著差异性(P〈0、01和P〈0.05)。结论SAH患者早期行DSA检查,可及时明确病因,从而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显著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作病因诊断及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对246例SAH患者行DSA检查以明确其出血原因。对138例确诊动脉瘤患者用GDC或EDC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246例SAH患者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155例(63.0%),其中动脉瘤合并脑动静脉畸形(AVM)3例,动脉瘤合并烟雾病1例,AVM 15例(6.1%),烟雾病10例(4.1%),高血压动脉硬化39例(15,9%),原因不明27例(11.0%)。138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中1例术中出血死亡,1例术后1h再出血死亡;动脉瘤栓塞术后经DSA随访90例,随访时间为1个月至6.5年,发现13例再通(其中2例因再出血行DSA复查发现再通),再通率为14.4%,13例再通患者经再栓塞后未发生再出血。结论自发性SAH的主要原因是脑动脉瘤,DSA是明确SAH病因的可靠方法,GDC或E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但有一定复发率,故应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3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30 例中死亡2 例(6.67%),临床治愈和好转出院28 例(93.3%).2 例死亡病例死亡原因为再出血脑水肿脑疝.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高,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颅内高压、预防及治疗并发症,并早期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针对出血病因如动脉瘤进行血管内栓塞或手术治疗后可有效预防再出血,以改善预后及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脉瘤的病死率较高,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最常见的病因。我院自2001年6月~2003年1月采用血管内栓塞疗法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45例,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45例患者,男19例,女26例;年龄35~76岁,平均56.5岁。病程6h~3d。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37例,头痛伴视力障碍2例,动眼神经麻痹20例,脑干压迫症状17例。二、影像学检查本组45例患者均行头部CT和脑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检查。(1)CT检查: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37例),脑室出血(8例),脑…  相似文献   

18.
对8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CT表现与脑血管造影进行回顾性对照,对出血部位和病因进行分析。方法:全部病例经CT与DSA检查,观察内容是SAH的病因及病变位置。结果:8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例中,DSA显示有动脉瘤46例,血管畸形22例,动脉硬化15例,其他2例。CT诊断动脉瘤所致出血38例,血管畸形19例,动脉硬化12例。结论:CT对SAH定性、定位一定意义,对于急诊病人的治疗、手术引流及血管造影的选择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006年10月一2008年4月我院收治的经CT证实并行全脑血管造影的PNSH26例的临床特点。结果所有患者均无意识丧失,无神经定位体征,Hunt—Hess分级Ⅰ~Ⅱ级,CT上出血部位在中脑周围的脑池,DSA检查均为阴性。采用对症治疗,未发生再出血、脑积水、继发性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结论PNSH临床表现平稳、恢复快、预后良好、并发症少。正确认识PNSH,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重复脑血管造影,但首次诊断需行脑血管造影排除动脉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评价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行DAS检查的 69例自发性SAH患者 ,其中 42例行血管内治疗。结果 :作DSA的 69例中 ,未发现异常 16例 ;发现动脉瘤 3 8例 ,动静脉畸形 (AVM) 14例 ;两者兼有 1例。行血管内治疗的 42例中 ,1例术中出血死亡 ,2例血管栓塞 ,余 3 7例术后未见再出血。未作血管内治疗者再出血发生率2 1% ,再出血死亡率 87%。结论 :DSA是明确自发性SAH原因的可靠方法 ,血管内治疗可避免再出血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