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关节镜下采用腘绳肌腱及生物界面螺钉重建交叉韧带的临床实验已经在国内广泛开展,但是对于腘绳肌腱细小的南方人应用此种修复方式的临床研究较少。 目的:首次分析关节镜下腘绳肌腱及界面螺钉重建海南地区人群交叉韧带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地区27例交叉韧带重建的病例临床资料,其中24例前交叉韧带断裂,2例后交叉韧带断裂,1例前、后交叉韧带同时断裂。采用腘绳肌腱及生物界面螺钉进行重建,其中自体腘绳肌23例,同种异体腘绳肌4例。术后定期复查膝关节功能并指导功能锻炼,应用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韧带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定。 结果与结论:22例患者获随访8.7(3~24)个月,1例隐神经损伤,1例移植后3个月膝关节化脓性感染,行移植物取出待二期行翻修;除感染1例外,所有患膝移植后活动均正常,不稳感消失,同种异体腱组患膝皮温较高,但体温不超过38 ℃;术后Lysholm 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P < 0.01),其中19例术后IKDC评分正常或接近正常,说明自体或同种异体腘绳肌腱是修复前交叉韧带或后交叉韧带的良好移植物,腘绳肌腱及界面螺钉重建交叉韧带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背景:自体肌腱移植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已广泛应用,但是供区容易出现并发症,同种异体肌腱移植越来越多应用于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是一种重要的替代材料。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自体肌腱及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40 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分为2组:自体肌腱组为自体半腱肌及股薄肌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异体肌腱组为应用由山西骨组织库提供的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 结果与结论:全部病例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最长随访时间36个月。重建前后两组大腿周径患健侧差值、Lachman 试验、中立位前抽屉试验(ADT)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Lysholm 及Tegner 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两组间术后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自体肌腱与单纯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在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背景:固定移植腱的方法多种多样,每种系统各有其优势,对于用何种方法固定移植的肌腱,目前国际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横杆悬挂固定法固定自体腘绳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8-09/2010-01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二科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应用股骨端横杆悬挂固定和胫骨端界面螺钉组成前交叉韧带固定系统行自体腘绳肌腱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重建后随访6~16个月(平均10个月),评估患者的关节活动度、稳定性等指标。 结果与结论:随访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重建后膝关节活动度均正常。所有患者术前Lysholm膝关节评分为(60.20±11.54)分,重建后6个月为(92.95±3.55)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 < 0.05)。截至重建后6个月,IKDC评分18例正常,其余2例接近正常。说明关节镜下应用自体腘绳肌腱横杆悬挂固定法重建前交叉韧带是一种疗效确切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背景: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金标准,但在肌腱的固定方式方面仍有分歧。 目的:观察联合运用Rigidfix、Endobutton和Intrafix系统在关节镜下进行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09-05/2010-05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应用Rigidfix、Endobutton和Intrafix系统行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患者30例,该组患者关节镜下均证实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断裂。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16~45岁。将患者股骨端用Endobutton、Rigidfix固定,胫骨端用Intrafix固定,观察术后近期疗效,以Lysholm评分、IKDC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 结果与结论:对30例患者随访5~17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患膝关节活动度正常,平均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分别由术前的(50.0±6.0)分和(49.5±5.5)分提高到术后的(85.5±3.5)分和(87.0±2.5)分(P < 0.05)。说明联合应用Rigidfix、Endobutton和Intrafix系统进行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方法具有近期疗效佳、移植物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能够达到良好的临床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采用自腘绳肌腱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体腘绳肌双束4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 KT- 1000 检测、2000 IKDC、Lysholm 和Tegner 评价表评分并分析膝关节和患肢功能。结果:术后对患者定期随访3~31 个月(平均25.2 个月),21 例lachman 试验阴性。KT- 2000 检测,,按照2000IKDC 膝关节检查表,20 例患者(95.24%)分级评价正常或接近正常。2000IKDC、Lysholm 和Tegner 评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采用自体腘绳肌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是修复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以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股骨侧的固定方法有多种,如内置纽扣、界面螺钉等,每种重建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目的:回顾性总结关节镜下微孔纽扣钢板悬吊固定4股自体腘绳肌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中期临床效果。 方法:对2005-05/2007-06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运动医学外科收治的,关节镜下采用微孔纽扣钢板悬吊固定4股自体腘绳肌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42例患者进行术后至少2.5年的随访。采用Lyshlom功能评分、IKDC2000评分来评价其临床效果。 结果与结论:42例患者术后获得3.1(2.5~4)年随访。术前Lysholm膝关节评分法评分为(44.34±7.12)分,末次随访时为(86.60±6.48)分;术前IKDC2000评分为(48.46±17.53)分,末次随访时IKDC2000评分为(92.42±5.87)分。手术前后两种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说明关节镜下以微孔纽扣钢板悬吊固定4股自体腘绳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中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2006-08/2007-12梅河口市市医院骨科采用解放军第三○四医院组织库提供的超低温冷藏同种异体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作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移植替代物,对11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进行了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选用同种异体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用16万U庆大霉素的250 mL等渗盐水中浸泡30 min,修整编织,测量肌腱直径,根据其直径确定骨隧道直径备用。用与肌腱直径相同的钻头建立胫骨及股骨隧道,将异体肌腱植入胫骨及股骨隧道,股骨端用RIGIDfix固定,将异体肌腱拉紧,于0°~120°牵拉韧带下屈伸膝关节20次后,拉紧韧带,胫骨端用Intrafix系统固定。1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8.6个月。移植后均未出现免疫反应,移植后6个月膝关节活动良好,屈曲均超过120°,主动伸屈无障碍,Lachman试验及前抽屉试验阳性1例。移植后的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移植前[(92.4±4.2,43.3±2.3)分,P < 0.01]。提示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腘绳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涂俊  徐斌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0,14(22):4041-4046
背景:目前在肌腱的来源、骨道的定位、腱骨愈合以及术后康复锻炼均已有比较一致的共识,但在肌腱的固定方式方面仍有分歧。 目的:观察运用Rigidfix和Intrafix系统进行自体腘绳肌腱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二科应用Rigidfix和Intrafix系统行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18~49岁,平均31岁。术前检查:前抽屉试验30例均阳性,Lacheman试验28例阳性,轴移试验23例阳性,Lysholm膝关节评分(59.2±5.2)分。术后经过系统康复治疗,随访后观察疗效。 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经过6~18个月(平均13个月)的随访,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均正常,返回工作岗位正常工作。前抽屉试验Ⅰ度阳性1例,Lacheman试验Ⅰ度阳性1例,Ⅱ度阳性1例,阴性28例。轴移试验均阴性。Lysholm膝关节评分术后(93.1±4.3)分,较术前明显增高(P < 0.05)。IKDC评分25例正常,5例几乎正常。提示通过应用Rigidfix和Intrafix系统固定腘绳肌腱进行自体腘绳肌腱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能够达到良好的临床康复效果,此手术方法操作简单,固定牢固,愈合较好,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多采用关节镜下自体肌腱移植治疗膝关节韧带损伤,但取材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手术效果。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肌腱重建韧带的疗效和应用前景。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临床试验研究,于2006年12月一2008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二科及门诊进行。 方法:以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MRI检查确诊为交叉韧带断裂,手术适应症明确,无明显手术禁忌症,且同意并接受手术治疗作为纳入标准,将2006年12月一200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二科60例同种异体肌腱重建交叉韧带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男42例,女18例,年龄20 ~42岁,平均28岁。左膝39例,右膝21例;前交叉韧带(ACL)损伤46例,后交叉韧带(PCL)损伤14例。术前进行临床体检及相关检查(前/后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膝关节应力X线片、髌骨轴位片及MRI检查)、Lysholm评分(56.64±7.38)。均于关节镜下行同种异体移植肌腱重建术。术后6个月~21个月随访进行评估,包括临床体检和Lysholm评分。 结果:60例患者中,5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1个月,平均15.6个月。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明显免疫排斥反应发生,4例出现关节腔积血,术后1周行关节腔穿刺抽液、加压包扎,出院时关节腔肿胀基本消退。术前出现的不同程度的关节疼痛、屈伸活动受限及关节肿胀,急停、急跑困难、打软腿等症状改善显著。术后Lysholm评分:87.32±2.3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关节镜下应用同种异体移植肌腱重建损伤交叉韧带可重建膝关节稳定性,有效的恢复膝关节的功能,减少自体组织移植的供区损伤;同时具有手术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背景:关节镜辅助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移植物及固定方法的选择存在很多争论,各种固定方法均有其优缺点。 目的:评估一端带骨块深冻同种异体肌腱股骨侧嵌入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效果。 方法:纳入2008-01/2009-09 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的15例关节损伤患者(15膝),经关节镜检查证实为前交叉韧带断裂,其中运动损伤7例,交通事故伤6例,摔伤2例。均于关节镜下行一端带骨块的同种异体腱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记录患者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KT-1000测量值。 结果与结论:对15例患者随访12~24个月,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排异、感染等并发症。 KT-1000测量值术前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为3~5 mm 4例(27%),6~10 mm 9例(60%),>10 mm 2例(13%);末次随访时0~2 mm 12例(80%),3~5 mm 3例(20%)。同时,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也由术前的(65.60±10.13)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90.93±4.06)分(P < 0.05)。说明嵌入骨块在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中可增加股骨侧固定的可靠性,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优化影响脂质体转染效率的因素,探索mIMCD-3的最佳转染条件,建立脂质体介导的高效细胞转染体系,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绿色荧光蛋白(CFP)作为报告基因,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 2000包裹pIRES2-EGFP质粒转染mIMCD-3细胞,研究了细胞接种密度、DNA用量、DNA与脂质体的比例、DNA纯度及血清的有无等因素对脂质体转染效率的影响;并以NIH-3T3为参照,比较二者的转染效率。结果:2?05/ml细胞接种密度、1?g DNA用量、1:3的D NA与脂质体比例,转染效率最高。转染前将细胞更换为无血清培养基有利于转染,有血清会降低转染效率,而转染后6h加入血清不影响转染效率。相同转染条件下,mIMCD-3和NIH-3T3的转染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实验获得的优化条件可以明显提高脂质体对mIMCD-3细胞的转染效率,可作为有关研究或应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背景: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移植物的选择。 目的:对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移植材料的种类、材料性质、相关实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回顾分析。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85/2009 PubMed数据及万方数据库有关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移植材料如自体韧带、同种异体韧带、人工韧带、组织工程韧带、异种韧带等方面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目前国内外修复前交叉韧带损伤可供选择的移植物有自体组织替代物、同种异体韧带、人工韧带、生物组织工程韧带等。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生物材料如异种韧带等,目前还处于实验探索及研究阶段。人工合成材料与组织工程韧带近几年研究较多,但其制作工艺复杂,价格昂贵,很难满足临床移植的需要。随着越来越多去抗原处理技术的出现,有效去除异种韧带的免疫原性,提高其组织相容性已不是没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异种韧带来源广泛,获取方便、价格低廉、适用性广等优势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13.
背景:膝关节内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多采用关节镜下单束单隧道重建及双束双隧道重建,目前单隧道双束重建也已应用于临床,但具体疗效尚不明确。 目的:比较单隧道双束和单隧道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 方法:在2007-03/2009-06选择21例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患者接受关节镜下单隧道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同期18例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患者接受关节镜下单隧道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两组患者均采用异体胫前肌进行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分级及Lysholm评分等评估两组患者重建疗效。 结果与结论:单隧道双束组随访12~25个月,平均(18.0±3.3)个月;单隧道单束组随访13~27个月,平均(19.8±3.6)个月。末次随访时单隧道双束组与单束组Lysholm评分平均分别为(87.0±2.2)分、(87.5±2.3)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单隧道双束和单隧道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隧道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也是一种可靠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背景:前交叉韧带移植物的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仍然存在争议。 目的:综述近期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的选择及相关进展。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5/2009 PubMed数据与维普数据库有关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单、双束重建的比较,移植物选择,前交叉韧带损伤与骨关节炎相关性及前交叉韧带重建与本体感觉功能恢复相关性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单束与双束重建在临床疗效上目前并无显著差别;在移植物的选择上,目前仍然存在争议,骨-髌腱-骨以及四股腘绳肌自体移植物仍为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首选,带骨或不带骨的股四头肌肌腱、各种异体移植物和人工肌腱也逐渐被广泛使用于临床。从目前的各种报道分析,发生早期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半月板损伤,而非前交叉韧带损伤;对于施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同时重视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