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由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存在造血微环境异常和免疫异常,推测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理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目的:观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和对造血调控的影响,比较其与正常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异常。 方法:分离正常人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检测它们的形态、表型、生长曲线和对T细胞活化的能力;将它们分别与脐带血干细胞共培养,检测共培养体系中对集落形成的影响和相关分子表达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和正常志愿者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形态、表型和干细胞的倍增时间均没有差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T细胞活化的能力减弱;共培养体系中,悬浮细胞簇增加,说明造血干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之间的黏附性减弱,同时蛋白和RNA水平显示慢粒组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升高,同时使ICAM-1的KitL从膜形式转变为可溶性形式。结果提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细胞分化发育的微环境,其基础的机制在于基质金属蛋白酶9对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和黏附分子的裂解,改变骨髓微环境对造血干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的支持作用,导致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和动员,降低了恶变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敏感性导致免疫逃逸。  相似文献   

2.
背景:由于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提取造成患者的二次损伤,也存在病毒、细菌污染的可能,扩增、分化能力不高,为此,实验从胎盘中提取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研究,了解其分泌抗凋亡细胞因子的情况,探讨其代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可能性。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扩增人胎盘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研究其基本生物学特性和抗凋亡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 方法:提取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凋亡情况及表面标记的表达,研究其增殖和生长特性。ELISA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肝细胞生长因子的分泌水平。 结果与结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为贴壁生长,为成纤维细胞样,核浆比大,细胞增殖活跃,凋亡率低,可分泌能抑制细胞凋亡的细胞因子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肝细胞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3.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1是关节软骨组织工程研究的首选生长因子,适当浓度能刺激关节软骨细胞增殖、分裂和分化。 目的:建立含有转化生长因子β1的特殊诱导体系培养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的能力,观察诱导后的细胞形态及表型变化。 方法:于兔胫骨结节内侧抽取骨髓,采用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行流式细胞仪检测鉴定其表面抗原,以含有转化生长因子β1的特殊软骨诱导体系的培养条件下对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培养21 d,诱导后与人鼻中隔软骨细胞进行比较。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Ⅱ型胶原进行定性检测。 结果与结论:贴壁培养法可分离并纯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所得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44 阳性,CD34、CD45 阴性。经诱导培养21 d后细胞形态变为不规则,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可见阳性细胞。提示含有转化生长因子β1的特殊软骨诱导体系的培养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转化为软骨细胞,且与正常软骨细胞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背景:近几年来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取材容易也被广泛研究。 目的:比较脂肪来源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方法:分离及体外培养人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比较它们的表型、细胞倍增时间及分泌因子水平等。 结果与结论:脂肪来源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细胞表型上类似,只有CD106的表达有差异。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增殖速率比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快。在相同体积的脂肪组织中能够得到的干细胞前体细胞的数量是骨髓的10倍以上。提示脂肪来源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相同功能,但脂肪组织是一个更有应用前景的干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可能是骨髓造血微环境的免疫保护位点。由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存在造血微环境异常和免疫异常,所以推测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理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目的:观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来源的肿瘤干细胞的免疫学特征,比较其与正常人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存在免疫功能的异常。 方法:分离正常人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检测它们对T细胞周期、活化、抑制和增殖的作用。 结果与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正常志愿者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和表型没有差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抑制T细胞增殖的作用减弱,抑制T细胞周期及活化的能力减弱,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抑制T细胞凋亡的作用增强。提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存在明显的免疫调节功能缺陷,如果使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自体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可能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对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最好是选用异基因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6.
背景:为避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过程中应用异种血清的排斥以及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效率,制备脐带血清体外扩增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目的:比较脐带血清和成人自体血清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开放性实验,于2006-10/2008-06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细胞生物实验室完成。 材料:16份骨髓标本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和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提供。 方法:采用Ficoll Paque细胞分离液从16例新鲜成人骨髓穿刺液中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用含体积分数为10%脐带血清、成人自体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取第4代细胞进行实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成骨诱导体系及脂肪诱导体系分别诱导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通过细胞形态观察、免疫表型及免疫化学染色进行鉴定。 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形态。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计数和细胞周期。③表面标志物的鉴定。④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成骨、成脂情况。 结果:①脐带血清组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增殖数量和速度上优于成人自体血清组(P < 0.05)。两种血清培养条件下,只有少数细胞处于活跃的增殖期,脐带血清组S期细胞多于成人自体血清组(P < 0.05)。②脐带血清组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29、CD73、CD105的阳性率均在90%以上,高于成人自体血清组(P < 0.05);而CD31、CD34、CD45的阳性率均在2%以下,CD31阳性率低于成人自体血清组(P < 0.05)。③脐带血清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为成骨细胞阳性率和脂肪细胞阳性率均高于自体血清组(P < 0.05)。 结论:脐带血清组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纯度和体外诱导分化能力比成人自体血清组高,更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组织工程修复大块组织缺损需要高浓度、大量的细胞接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种子细胞的主要来源,但存在数量上的局限性及长期传代后细胞功能老化的问题。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扩增人胎盘源性间充质干细胞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生物学性状进行比较。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8-09/2009-02在东直门医院实验室完成。 材料:胎盘由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妇产科提供,骨髓来源于健康成人献髓者。 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胎盘中分离、纯化和传代培养人胎盘源性间充质干细胞;骨髓肝素抗凝后,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和传代培养人骨髓基质干细胞。 主要观察指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两种细胞形态及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第5代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Von Kossa染色及油红O染色检测分化能力。 结果:镜下两种细胞均为贴壁生长,形态为均一成纤维细胞样,传5代后细胞的增殖能力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有所下降,体外培养10代后细胞生长速度减慢,但人胎盘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扩增倍数较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平均高出两三个数量级。两种细胞具有均一的细胞表型,均表达CD29,CD44,CD166,不表达CD34,CD45,HLA-DR。两种细胞都具有成骨、成脂分化潜能,但人胎盘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潜能更强。 结论:人胎盘源性间充质干细胞与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且前者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8.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来源于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的细胞具有明显的促进增殖作用,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间接的成骨作用。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对骨髓源性成骨细胞生物学特性和血管生成的影响,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对比。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分析基因转染效果实验,于2007-11-27/2008-12-01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和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2月龄新西兰大白兔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成骨细胞诱导。5周龄Wistar大鼠用于移植实验。牛pcDNA3-bFGF真核表达质粒由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免疫教研室徐霖博士惠赠。 方法:分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源性成骨细胞,采用脂质体介导将牛pcDNA3-bFGF真核表达质粒分别转染体外培养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诱导的骨髓源性成骨细胞,G418筛选。稳定转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骨髓源性成骨细胞与磷酸钙胶原材料复合培养,植于Wistar大鼠后腿肌袋内,正常饲养2,4周后取出植入的复合材料,观察血管新生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染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源性成骨细胞生物学特性参数的比较以及骨髓源性成骨细胞转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前后新生血管数目的比较。 结果:利用RT-PCR、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分析转染细胞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情况。从形态、增殖特性和细胞周期、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等方面分析稳定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源性成骨细胞生物学特性。重组牛pcDNA3-bFGF真核表达质粒成功转染目的细胞,经G418筛选稳定表达。转染的细胞有大量目的基因mRNA转录和目的蛋白表达。转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源性成骨细胞生长均加快,细胞周期中增殖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转染与未转染的骨髓源性成骨细胞比较,碱性磷酸酶的分泌量无明显变化(P > 0.05),转染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碱性磷酸酶分泌量小于骨髓源性成骨细胞(P < 0.01)。骨髓源性成骨细胞转染与未转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组均有Ⅰ型胶原mRNA表达,但是,转染和未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均无Ⅰ型胶原基因mRNA转录。转染有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复合材料部分被增生纤维结缔组织包绕,内有新生血管生成,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多。 结论:稳定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源性成骨细胞增殖较快,但作为组织工程骨的种子细胞,骨髓源性成骨细胞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更理想。外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后稳定表达,对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可以作为组织工程化人工骨种子细胞转染的目的基因。  相似文献   

9.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由于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且在适宜微环境下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近年来已成为细胞领域的研究热点。 目的:对比观察脐带血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其体外分离、纯化及培养条件,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比较。 设计:体外细胞学对比观察。 材料:新鲜脐带血在征得产妇同意后采集。骨髓由健康的成年志愿者捐赠。 方法:取脐带血和成人骨髓分离、培养并纯化间充质干细胞,对获得的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 主要观察指标:两种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和生长特性;流式细胞仪检测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对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的能力进行鉴定。 结果:两种来源的单个核细胞经体外培养贴壁后均出现间充质样细胞,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贴壁时间和培养时间均短于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两种细胞传代生长呈共同特性:传代培养潜伏期为24~36 h,传代培养对数增殖期为接种后3~7 d,接种后八九天,生长进入平台期;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相关抗原CD29、CD44、CD105;但不表达造血细胞抗原CD34、CD45;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 结论:人脐带血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均可在体外分离培养、扩增;脐带血的间充质干细胞原代贴壁时间、形成细胞克隆的时间、集落交错融合的时间均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晚,传代培养的细胞形态,生长速度均无明显差异;两种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相同的表面标志物;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有多项分化潜能,可诱导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10.
背景:内源性诱导软骨分为就是通过一定的载体将目的基因整合入干细胞内,使其自行分泌诱导因子诱导自身进行分化。 目的:观察将转化生长因子β3通过腺相关病毒载体转染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表型转化的能力。 方法:取体外培养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重组腺相关病毒转染,将转染后3,6,9,12 d细胞裂解提取蛋白进行酶联免疫检测目的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3的体外表达。RT-PCR,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别从基因和蛋白水平上检测1,2周Ⅱ型胶原的表达,甲苯胺蓝染色检测1,2周蛋白多糖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重组腺相关病毒转染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较稳定的表达目的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3,并且转染成功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较阴性对照组能够更好的向软骨表型转化。证实转化生长因子β3可以腺相关病毒为载体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诱导其向软骨表型分化。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广泛应用于骨髓间质干细胞的标记方法主要为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法,但标记与固定程序复杂,操作繁琐,易出现偏差。氯甲基苯甲酰氨(Chloromethyl-benzamidodialkylcarbocyanine, CM-Dil)是亲脂性膜荧光染料,能够与含有肽和蛋白质的硫氢基结合进而标记整个细胞。 目的:探讨CM-Dil对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内示踪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内外细胞学观察,于2007-05/12在中山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SPF级Wistar大鼠40只,由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CM-Dil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 方法:在体外,以标记CM-Dil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作为实验组,以未标记CM-Dil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细胞生长与增殖情况,MTT法检测细胞生长增殖情况。在体内,分别将标记CM-Dil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经门静脉移植及肝内培养,于移植后第7,15,21,30天制备肝脏切片。 主要观察指标:骨髓间质干细胞CM-Dil标记率,标记细胞在肝内定植、生长与分布。 结果:体外培养结果显示,两组骨髓间质干细胞在细胞生长、增殖、分裂以及形态学上均基本相似,在绿色光激发下,CM-Dil发出红色荧光,24 h后细胞标记率为100%,21 d后CM-Dil标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荧光开始淬灭。体内实验中,经门静脉移植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在肝脏内主要位于间质,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分化细胞;肝内培养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在培养孔内呈“贴壁生长”,为椭圆形分化细胞,未发现骨髓间质干细胞进入并定植于肝组织内;CM-Dil标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荧光开始淬灭的时间亦为21 d。 结论:CM-Dil染色简单、方便、稳定,荧光开始淬灭时间较长,可望成为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内示踪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an reduce retinal ganglion cell death and effectively prevent vision loss. Previously, we found that during differentiation, female rhesus monkey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cquire a higher neurogenic potential compared with male rhesus monkey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his suggests that female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ave a stron-ger neuroprotective effect than male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ere, we ifrst isolated and culture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rom female and male rats by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Retinal tissue from newborn rats was prepared by enzymatic digestion to obtain primary retinal ganglion cells. Using the transwell system, retinal ganglion cells were co-cultured with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under hypoxia. Cell apoptosis was detected by lfow cytometry and caspase-3 activity assay. We found a marked increase in apoptotic rate and caspase-3 activity of retinal ganglion cells after 24 hours of hypoxia compared with normoxia. Moreover, apoptotic rate and caspase-3 activity of retinal ganglion cells signiifcantly decreased with both female and male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co-culture under hypoxia compared with culture alone, with more signiifcant effects from female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exert a neuroprotective effect against hypoxia-induced apoptosis of retinal ganglion cells, and also that female cells have greater neuroprotective ability compared with male cells.  相似文献   

13.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the adult mammalian harbors stem cells or progenitors that retain the potential for both neural produ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Recently, several progenitors derived from non-neural samples as well as the neural tissues in humans are thought to be a good candidate for the regenerative medicine. Multipotent embryonic stem cells prepared from the fertilized egg or neural stem cells from fetus may be used as allotransplants. Progenitors derived from adult brain, bone marrow, code blood, or lipid can be used as autotransplants. Bone marrow in adult mammals contains several types of precursor and stem cells such a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non-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and other unknown precursor cells. The distinct population of progenitor cells in the bone marrow are thought to retain the potential for both neural produ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and may contribute to a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stroke. In the present report, the possible therapeutic strategy of the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the stroke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n cold stress induced neuronal changes in hippocampal CA1 region of Wistar rat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ere isolated from a 6-week-old Wistar rat. Bone marrow from adult femora and tibia was collected an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ere cultured in minimal essential medium containing 10% heat-inactivated fetal bovine serum and were sub-cultured. Passage 3 cells were analyzed by flow cytometry for positive expression of CD44 and CD90 and negative expression of CD45. Once CD44 and CD90 positive expression was achieved, the cells were cultured again to 90% confluence for later experiments. Twenty-four rats aged 8 weeks old were randomly and evenly divided into normal control, cold water swim stress(cold stress), cold stress + PBS(intravenous infusion), and cold stress +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1 × 106; intravenous infusion) groups. The total period of study was 60 days which included 1 month stress period followed by 1 month treatment. Behavioral functional test was performed during the entire study period. After treatment, rats were sacrificed for histological studies. Treatment with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neuronal cells in hippocampal CA1 region. Adul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jected by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show potential therapeutic effects in cognitive decline associated with stress-related lesions.  相似文献   

15.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可作用于心肌细胞,防止心肌细胞损伤的发生或继发性的病变。 目的: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基因蛋白表达影响。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7/2010 PubMed数据及万方数据库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细胞凋亡以及基因蛋白表达等方面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其获取方便、分化能力强、低免疫原性、无排斥反应等特点成为研究的重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作用于心肌细胞,防止心肌细胞损伤的发生或继发性的病变,主要是通过调控Bcl-2、Bax、Fas、FasL、Caspase等基因蛋白的表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对于运动过程中出现的因心肌细胞凋亡而影响其成绩下降的现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髓中的含量很低,需进行体外分离纯化和大量增殖。 目的:优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材、纯化、扩增的方法,拟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获得率和扩增率。 设计、实施及地点:以细胞为对象的观察实验,于2007-03/2008-02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实验室进行。 材料:实验动物为6~8周龄清洁级雄性大鼠,体质量130~150 g。 方法:采用改进的贴壁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保留大鼠肱骨、股骨和胫骨,尽量将骨周边组织剔除干净,从而减少混杂的细胞;冲洗骨髓腔时,选用2.5 mL的注射器,可以将紧贴骨髓腔壁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吹洗下来,从而提升获得率;细胞换液时未全部倾去旧培养液,保留了1/4~1/5的旧培养液;采用“二传一” 的方法将两瓶原代细胞分别消化后合为一瓶,保证传代时对细胞数目的要求,能避免细胞过度老化。 主要观察指标:倒置光显微镜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 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周期分析,MTT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测定细胞P1和P5生长曲线和克隆形成能力,用流式细胞仪和碱性磷酸酶对培养进行细胞鉴定。 结果:分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大小较为均匀, 基本上呈梭形或星形。原代培养细胞传代后,细胞增殖速度较快,基本上三四天传代1次,随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形态趋于一致细胞基本为成纤维细胞型。流式细胞术证明G0G1期的细胞约占80%以上。细胞生长曲线测定表明接种后第3天细胞进入指数增生期, 至第五天进入平台期,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增殖速度变慢、克隆能力降低。经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44、CD99阳性,CD45阴性,碱性磷酸酶试验为阳性。 结论:采用改良的的方法获得了大量遗传性质均一、功能状态良好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有效地提高了细胞的获得率和扩增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