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骨组织力学性能除受其自身的材料力学性能影响外,与骨量及结构形态等密切相关。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微结构和力学性能还不是很清楚。 目的:检测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不同时期骨密度、骨微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变化,以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指导与理论依据。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年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实验室完成。 材料:选择6周龄雌性C57 BL/6J小鼠, 体质量25 g,共40只。 方法:将小鼠分别行双侧卵巢切除的骨质疏松组与行假手术的对照组,每组20只,3周后所有小鼠行右侧股骨横断骨折建立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采用髓内钉固定,并与对照侧比较。 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后1,2,4和8周采用X射线检测骨折愈合情况,采用双能X射线检测骨痂组织骨密度;Micro-CT测定骨痂形成和矿化;3点弯曲法测定力学性能。 结果:①卵巢切除组骨痂骨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②与对照组比较,卵巢切除组骨痂体积在骨折后1,2周明显减少,骨折后4,8周没明显改变。卵巢切除组在骨折后2周有明显高的矿化比例,在1,4和8周没有明显改变。③骨折后2,8周,对照组小鼠股骨最后负载和最后压力大于卵巢切除组。 结论:骨质疏松性骨折修复过程中,显微结构、骨密度等随愈合时间而不断改变,并最终影响着骨痂组织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
背景:骨质疏松对骨折愈合早期的影响尚存争议,仙灵骨葆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尚有待深入研究。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对大鼠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以及仙灵骨葆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作用。 方法:将50只雌性12周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骨折组、去卵巢组、去卵巢+骨折组及治疗组,后3组切除大鼠双侧卵巢制备去卵巢模型,骨折模型于去卵巢后4周制备,为股骨干中段横行骨折。治疗组在去卵巢及骨折基础上灌胃给予仙灵骨葆250 mg/(kg•d)。给药3周,取去卵巢+骨折组、骨折组和治疗组大鼠骨折侧标本行X射线摄像仪摄片后,测量其骨密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痂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计数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骨痂组织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去卵巢处理后大鼠的骨密度、计算机X射线摄像仪摄片评分显著降低(P < 0.05),仙灵骨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去卵巢后骨折大鼠的骨密度及X射线摄像仪摄片评分,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仙灵骨葆可提高去卵巢后骨折大鼠骨痂组织的血管数量(P < 0.05),但对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无影响。提示,去卵巢后大鼠骨折早期愈合过程延迟,仙灵骨葆可促进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早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背景:阿仑膦酸钠作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首选药物已被临床广泛应用。 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阿仑膦酸钠组。模型组及阿仑膦酸钠组于卵巢切除后4周进行右股骨干中段横行骨折,克氏针固定。阿仑膦酸钠组建模后皮下注射阿仑膦酸钠。 结果与结论:骨折造模后3及6周,阿仑膦酸钠组右股骨整体骨密度和远段骨密度高于模型组(P < 0.01),与模型组相比,阿仑膦酸钠组骨折端骨痂体积大、骨痂数量多,软骨性骨痂向骨性骨痂转换过程延迟,骨折愈合过程减慢,破骨细胞数量显著降低(P < 0.05)。结果证实,阿仑膦酸钠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阿仑膦酸钠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使骨痂钙化过程减慢有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去卵巢大鼠影响骨折愈合,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 目的:观察去卵巢大鼠股骨骨折愈合中骨痂组织学变化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分布,探讨骨质疏松对大鼠骨折修复的影响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其的作用。 方法:取12周龄雌性Sprague-Dawley 大鼠2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和去卵巢组。制造股骨骨折模型,于术后4周处死,各组截取大鼠右侧股骨标本后行计算机X射线摄像仪摄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应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右股骨骨密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痂生长情况及其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 结果与结论:骨折后4周,去卵巢组形成的骨痂中含有的软骨骨痂比例高与假手术组。去卵巢组中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成骨细胞数目少于假手术组。提示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形成的骨痂质量较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成骨细胞中的表达减少是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质量下降的可能因素之一。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雌激素;组织构建;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显示骨质疏松症是涉及Ⅰ型胶原数量及理化性质改变的一种复杂病理生理过程,但有关骨质疏松与Ⅰ,Ⅱ型胶原间的相关性,至今少有报道。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Ⅰ,Ⅱ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生物力学性能的相关性。 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与一般性骨折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切除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分别于骨折损伤后1,2,4,5,8,12 周采用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骨痂中Ⅰ,Ⅱ型胶原的蛋白表达,于损伤后4,8,12,16 周进行骨密度测定与生物力学性能测试。 结果与结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Ⅰ,Ⅱ型胶原的表达及骨密度值在损伤后各时间点与一般性骨折组相比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且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下降趋势更明显。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中Ⅰ,Ⅱ型胶原与最大转矩、弹性模量、最大扭转角均有相关性(P < 0.05)。结果显示,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Ⅰ,Ⅱ型胶原的分泌异常改变导致了其力学强度乃至骨折愈合质量的降低,影响骨折愈合,是再次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背景:降钙素可活化腺苷酸环化酶蛋白激酶A通路及磷脂酶C通路,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可能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 目的:观察降钙素对去卵巢大鼠股骨骨折愈合的作用。 方法:构建双侧卵巢切除骨质疏松右股骨骨折SD大鼠模型,然后分别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和降钙素(16 IU/kg),隔日1次,于骨折后3周和6周测量右股骨行骨密度,苏木精-伊红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骨形态发生蛋白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与结论:骨折后给予降钙素治疗的大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细胞积分吸光度值较生理盐水治疗的大鼠显著减少(P < 0.05)。骨折后3周,两组骨折线均较清晰,骨痂体积无明显差别,骨折愈合以软骨内化骨过程为主,骨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 > 0.05)。骨折后6周,两组骨折线较模糊,骨痂体积无差别,骨小梁排列较有序,用药组股骨骨密度较对照组升高(P < 0.05)。两组在骨折后3周和6周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证实降钙素可以抑制去卵巢大鼠骨折部位破骨细胞活性,但无明显促进大鼠股骨骨折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有研究认为捆绑带的使用会影响骨折部位的血运甚至造成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 目的:观察3种不同宽度捆绑带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股骨干非负重骨折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均采用髓内固定,分别在骨折部位加用3,6,9 mm宽度的捆绑带固定,于固定后2,4,6周行大体观察、骨密度测定、骨痂前后直径、组织学检查进行比较,观察不同宽度捆绑带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及影响。 结果与结论:固定后4,6周,6 mm捆绑带组骨密度明显优于9 mm捆绑带组(P < 0.05)。固定后4,6周9 mm捆绑带组骨密度和固定后2,4,6周骨痂直径明显低于其他2组(P < 0.05)。6 mm捆绑带组新生骨小梁数量和成骨细胞数均多于其他两组。结果证实,保持相同的捆绑带束缚力条件下,6 mm宽度的捆绑带固定对骨折愈合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背景:颅脑损伤患者下肢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周围新生骨形成加速现象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这种快速形成的骨痂或异位骨化是否是颅脑损伤合并下肢骨折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至今仍有争论。 目的:利用骨密度检测来评估创伤性脑损伤对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纳入创伤性脑损伤合并股骨干骨折患者和单纯股骨干骨折患者各25例,以切开复位后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第6,12周行X射线测量骨痂体积。术后1,3,5周利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两组患者骨折区骨密度值。 结果与结论:单纯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第12周较第6周骨痂体积明显增加。合并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第6,12周骨痂体积均有明显增加,且大于单纯骨折组骨痂体积。在第1,3,5周时骨折区骨密度值逐渐增大,并且高于同时间点单纯骨折组骨折区骨密度值。说明创伤性脑损伤可增加股骨干骨折愈合时的骨痂体积,提高骨折区骨密度值,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9.
背景: 采用动态无损伤加载系统对去势大鼠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研究的文献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力学加载对去势大鼠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骨形态计量学指标,于2007-04/08在吉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完成。 材料:9月龄雌性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去势对照组、去势加载1 N组、去势加载2 N组、去势加载4 N组,每组7只。 方法:将去势对照组和去势加载组大鼠双侧背部卵巢切除,假手术组背部切口除去少量脂肪后,闭合伤口。大鼠去势1周后,去势加载组采用自行研制的动态无损加载系统对大鼠胫骨两端开始加载,加载载荷分为1,2,4 N,15 min/d,加载4周。 主要观察指标:胫骨近端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的变化。 结果:去势加载组骨小梁面积、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均高于去势对照组(P < 0.05,P < 0.01),去势加载4 N组和去势加载2 N组大鼠骨小梁面积、骨小梁厚度高于去势对照组(P < 0.001);去势加载4 N组骨小梁分离度较去势对照组下降 (P < 0.05),随着加载载荷的增加,骨小梁面积、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有增加并接近假手术组的趋势,骨小梁分离度有下降趋势。假手术组单荧光标记表面、双荧光标记表面均低于去势对照组。随着加载载荷的增加,单荧光标记表面、双荧光标记表面、双标间距、骨矿化沉积率均有增加趋势;去势加载2 N组和去势加载4 N组骨矿化沉积率均明显高于去势对照组(P < 0.05)。 结论:在1~4 N范围内,随着加载载荷的增加,去势大鼠各个骨形态计量学参数都有优化的趋势,骨组织微观结构有较大的改善,骨量丢失减少,骨质疏松进程减慢。  相似文献   

10.
背景: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骨折愈合过程中局部骨形态发生蛋白2明显降低,成骨细胞增殖能力下降,骨折延迟愈合,或者不愈合。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治疗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组织成骨细胞增殖和骨钙素的表达,分析骨形成蛋白在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9/12在昆明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SD雄性大鼠30只,20只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破坏胰岛细胞诱导为糖尿病大鼠后,随机均分为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模型对照组,另10只为正常对照大鼠,腹腔内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 方法:3组大鼠行右胫骨上段骨折建立大鼠胫骨骨折模型。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用10 μg/kg骨形态发生蛋白2治疗,模型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给予等渗量生理盐水。 主要观察指标:伤后第1,2,4,6周X射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光镜下观察骨痂内成骨细胞数量,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骨钙素表达。 结果:骨形态发生蛋白2、正常对照组X射线片显示骨痂生成量多,骨折愈合程度明显优于模型对照组(P < 0.01)。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成骨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模型对照组,略低于正常对照组。各组血清骨钙素均呈上升趋势,在第2周达到峰值,第4周下降,至第6周进一步下降。模型对照组骨钙素升高幅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 < 0.01),并且低于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正常对照组的骨钙素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较正常大鼠,骨钙素水平降低,成骨细胞增殖下降,采用骨形态发生蛋白2治疗可提高骨钙素水平,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1.
背景:骨密度虽然可以诊断骨质疏松,但不能及时反映受试者正在发生的骨代谢情况;骨转换指标虽然不能诊断骨质疏松,但它可以及时反映受试个体正在发生的骨转换速率。 目的:概述骨转换指标和骨密度预测骨质疏松症的骨折危险性,从理论上分析,骨折术后愈合与否的预测方法的可行性。 方法:以bone tunrnover,biochemical marker,osteoporosis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1999-01/2009-01);以骨转换,骨代谢,生化标志物,骨密度,骨质疏松,骨折为检索词,检索CNKI数据库(1999-01/2009-01)。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英文和中文。纳入与骨转换指标和骨密度预测骨折危险性的研究紧密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文献。 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得到631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其中31篇文献进行分析。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预测骨质疏松症的骨折危险性意义重大。文章介绍了长期制动后的骨代谢机制、骨生化标志物种类、骨密度测量、多细胞基本单位和 OPG-RANKL-RANK 系统在骨重建中的作用;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学者运用骨转换指标和骨密度预测骨质疏松症和长期制动后的骨折危险性,从理论上分析骨折术后愈合与否的预测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国内关于环磷酰胺对骨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骨质疏松的研究。 目的: 验证环磷酰胺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1/03在安徽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8只,体质量3.0~3.2 kg。环磷酰胺为江苏恒瑞医药公司产品,国药准字H32020857。 方法:48只新西兰大白兔于右侧胫骨中段造成3 mm缺损,随机分成环磷酰胺、生理盐水2组,每组24只。术后第2天对环磷酰胺组动物进行环磷酰胺腹腔注射,每次20 mg/kg,生理盐水组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 mL/只。注射1次/d,连续2周。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2,4,8周,行X射线摄片骨密度测试,分别抽取兔耳缘静脉血,测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两组各随机取8只兔处死,取双侧胫骨断段行组织学检查、机械力学测试。 结果:环磷酰胺组2,4,8周后从X射线以及骨密度和骨密度比率可以看出环磷酰胺抑制骨痂的形成,组织形态学也能证实骨痂形成的缺乏,血钙血磷以及碱性磷酸酶也明显降低。8周后环磷酰胺组力学测试的4项参数平均化为对侧完整胫骨参数值的百分比后比生理盐水组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P < 0.01)。 结论:环磷酰胺可延迟骨折的愈合,引起软组织水肿,导致骨缺失,减少骨折愈合后的机械强度。  相似文献   

13.
26例患者中骨折延迟愈合14例,骨不连12例,均行骨膜下及骨折间隙注射成骨细胞治疗。从患者自身髂后上棘抽取骨髓组织,经体外诱导、培养、扩增为成骨细胞,按无菌操作术在X射线定位下于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病变部位骨膜下及骨折间隙注射浓度为1×105 cells/mL的成骨细胞5~8 mL,注射后4,6,10,14周定期摄X射线片观察病变部位骨痂生长情况。所有病例随访3~12个月,平均5.3个月。复查X射线片见4周有骨痂形成,6周骨痂包绕骨折断端,10周骨折线模糊,14周骨折线消失。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2.1周。提示经皮骨膜下注射成骨细胞治疗骨折延迟愈合与骨不连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