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L-谷氨酰胺作为DNA和谷胱甘肽等合成的氮前体,在肝组织再生,肝细胞增殖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目的:观察经饮食由来补充L-谷氨酰胺对大鼠肝脏大部切除后肝再生能力的影响。
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组3组,L-谷氨酰胺组和L-丙氨酸组大鼠肝切除前分别灌服10% L-谷氨酰胺或10%L-丙氨酸,肝切除后继续加入饮用水中饮用,对照组肝切除前后均使用饮用水。
结果与结论:大鼠肝切除后72 h L-谷氨酰胺组肝再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L-丙氨酸组(P < 0.05)。肝切除后24 h和72 h L-谷氨酰胺组肝细胞增殖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L-丙氨酸组(P < 0.01;P < 0.05)。肝切除后24 h和72 h总RNA水平在两种氨基酸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肝切除后72 h基因组DNA的含量L-谷氨酰胺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L-丙氨酸组 (P < 0.05)。提示肝损伤围手术期投用高浓度L-谷氨酰胺对大鼠肝再生有促进作用,而投用L-丙氨酸则没有此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肝部分切除的安全性高低依赖于余肝的再生能力,了解肝硬化情况下肝部分切除后的肝再生情况,对肝硬化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后肝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正常组大鼠不施加任何干预因素,模型组大鼠建立肝硬化模型,实验组大鼠建立肝硬化模型后行肝部分切除,复制肝再生模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各组肝部分切除后12,24,72 h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术后12,24 h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 > 0.05),术后72 h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显著增强(P < 0.01)。提示硬化肝部分切除后早期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无明显增加,主要从中晚期可能通过与其他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继而开始发挥调节肝再生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背景:前期实验已证实当归注射液能改善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骨髓微环境,促进造血细胞增生。能增加细胞周期蛋白D2表达,促进细胞从G1→S期的转换。
目的:拟证实当归注射液对免疫诱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CD34+细胞及其Fas抗原表达的影响。
设计、时间和单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的细胞分子学实验,于2005-11/2006-04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儿科研究所进行。
材料:选用8~12周龄雌性(H-2a 、MLSb)Balb/c小鼠作为受体,制作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选用DBA/2小鼠(H-2a 、MLSa)8~10周龄作为供体。
方法:将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治疗组动物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对照组不经照射。于造模当天开始,模型组和对照组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10 mL/(kg•d),治疗组腹腔注射当归注射液10 mL/(kg•d),1次/d,连续12 d。
主要观察指标:于第12天每只小鼠采集尾静脉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取出股骨,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酶联免疫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经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及CD34+细胞Fas抗原表达。
结果: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及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 < 0.01)。模型组CD34+抗原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CD34+抗原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 < 0.01),已接近对照组水平。对照组CD34+细胞Fas抗原表达最低,模型组Fas抗原表达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表明细胞增殖受影响。治疗组Fas抗原的表达低于模型组(P < 0.01)。模型组小鼠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明显低于模型组 (P < 0.01)。
结论:当归注射液可能通过降低负调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减少细胞凋亡,促进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造血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大多数应用倒千里光碱造成肝损伤模型都是以大鼠为实验对象,有研究报道倒千里光碱并不能抑制小鼠肝细胞增殖,也有报道倒千里光碱对小鼠的肝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单纯肝脏大部分切除及其联合应用倒千里光碱致小白鼠对肝损伤后再生修复的影响。
方法:40只C57BL/6J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0只。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组:腹腔注射倒千里光碱溶液70 mg/kg,注射2次,每次间隔2周,4周后肝脏2/3切除。肝脏部分切除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70 mg/kg,注射2次,每次间隔2周,4周后行肝脏2/3切除。观察术后14 d肝脏大体结构恢复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术后第3,7天肝细胞损伤情况;BrdU染色观察术后第3天成熟肝细胞增殖情况;CK19和C-kit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术后第3,7,14天肝脏卵圆细胞增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肝脏部分切除组14 d肝大体结构基本恢复正常,而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组肝脏大小没有明显的恢复。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组明显的肝细胞变性改变;BrdU染色肝脏部分切除组术后第3天有明显肝细胞增殖,而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组肝细胞增殖很少。CK19和C-kit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组术后第3天开始肝脏主要通过肝卵圆细胞增生并逐渐向肝细胞和小胆管分化,从汇管区开始向肝小叶内延伸以修复损伤。提示倒千里光碱可抑制小鼠肝脏损伤后肝细胞增殖再生。建立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小鼠模型可诱导肝脏卵圆干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5.
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CD34表达及巴曲酶对其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巴曲酶对脑缺血组织早期侧支血管的形成和微血管的建立是否有促进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CD34在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的动态变化,比较巴曲酶组和模型组的异同。结果CD34微血管阳性表达:巴酶组缺血2h再灌注后1h、3h、6h、12h、24h、48h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高峰为7d,以后降低,且各时间段的表达均高于模型组相应时间段,P<0.05。结论巴曲酶可促进大鼠局灶脑缺血后缺血组织微血管的形成和侧支动脉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HGF、c-Met、PCNA、CD34表达与胶质瘤恶性程度及预后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肝细胞生长闪子受体(c—Met)、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CD34在胶质瘤的表达,并结合多种临床因素探讨其与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原位杂交法检测68例胶质瘤中HGF、c-MetmRNA的表达,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CNA、CD34在肿瘤巾的表达。并对可能影响预后的㈥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胶质瘤HGF、c-Met、PCNA的表达在高低级别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Logistic逻辑回归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切除范嗣、恶性程度、术前KPS评分、瘤周水肿、术后放疗、HGF表达、c-Met表达、PCNA表达、MVD对3年存活率有意义;多阕素分析表明,肿瘤的恶性程度、术前KPS评分、MVD、PCNA及c-Met基因的表达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HGF、c-Met、PCNA在胶质瘤中的表达与其恶性程度相关,肿瘤的恶性程度、术前KPS评分、MVD、PCNA及c-Met基因的表达可作为考察胶质瘤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背景:胎肝来源肝干细胞作为细胞移植的供体来源具有优势,但有鉴于干细胞特质,其培养困难,传代后易分化生长;且现有干细胞示踪定位技术欠成熟,这些均是制约肝干细胞移植的重要因素。
目的:观察原代肝干细胞电转pEGFP-Cl质粒是否能获得稳定表达绿色荧光的肝干细胞。
方法:联合机械分离和胶原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孕13.5 d SD大鼠胚胎来源肝细胞,应用特异培养基培养分离细胞,随后通过半量换液法纯化出肝干细胞,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对贴壁细胞进行鉴定,并用pEGFP-Cl质粒电转染原代肝干细胞后持续表达绿色荧光作示踪定位标志。
结果与结论:原代培养的胎肝干细胞24 h后可见细胞半贴壁,形态基本相同, 呈圆形或卵圆形;第2天观察细胞为大小几乎一致的圆形;培养第3天出现一些由3,5 个形态一致的细胞集落, 细胞直径6~10 μm;细胞集落不断增大,至第5天集落中细胞数量增至10个左右,集落由大小不等的致密圆形细胞组成,界限清楚;第8天后细胞呈上皮样铺展;第12天时,细胞变大呈煎蛋样摊开,形态不规则,细胞浆内可见颗粒,生长变得缓慢;传代后细胞扩增速度无明显变化,至第3代仍保持较均一的上皮细胞状;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出培养第5天的贴壁细胞表达干细胞标志物CD34和胆管细胞标志物CK19;经筛选pEGFP-Cl质粒电转染后的原代肝干细胞能稳定表达绿色荧光。实验成功构建转染了绿色荧光蛋白的肝干细胞。
关键词:肝干细胞;细胞培养;CD34;CK19;转染 相似文献
8.
背景:甲醛作为一种有毒物质可给人体带来严重的损害,同时又缺少有效的防治方法。
目的:观察中药三七复方合剂对甲醛熏染大鼠肝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甲醛组和三七治疗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甲醛组每天置于静态熏染箱内行甲醛熏染,连续8周;三七治疗组处理同甲醛组,但自第5周起,每日给予三七复方合剂灌胃1次。
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甲醛熏染8周甲醛组大鼠肝组织肝小叶形态结构紊乱、肝细胞呈现明显的增殖现象,窦间隙缩窄,而三七治疗组肝组织的形态结构明显恢复。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甲醛组大鼠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 < 0.01),而三七治疗组与甲醛组相比则明显降低(P < 0.01)。结果证实,三七复方合剂能够降低由甲醛诱发的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可有效减缓由甲醛诱发的大鼠肝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与肿瘤生长、侵润、转移、复发的关系及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拟为手术治疗及疗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正常脑组织及胶质瘤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表达率。结果对照脑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阴性;不同级别胶质瘤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表达率依次为WHOⅣ级100%(6/6)、WHOⅢ级94.44%(17/18)、WHOⅡ级62.50%(10/16)和WHOⅠ级42.86%(3/7);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率与胶质瘤组织病理学分级呈正相关(rs=0.589,P=0.000);WHOⅢ-Ⅵ级与WHO I-Ⅱ级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3.239,P=0.000)。结论胶质瘤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水平和肿瘤组织病理学分级呈正相关。提示,增殖细胞核抗原与胶质瘤恶性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olo样激酶1(PLK1)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上的表达及其与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7例胶质瘤和8例正常脑组织中的PLK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并随访病人。结果正常脑组织未见PLK1明显表达。Ⅰ~Ⅱ级、Ⅲ级和Ⅳ级脑胶质瘤中PLK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4.3%、93.8%和100%,Ⅲ和Ⅳ级分别与Ⅰ~Ⅱ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LK1表达与胶质瘤病理级别和PCNA表达均呈正相关(r=0.424,P<0.05;r=0.745,P<0.01)。PLK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患者两年生存率分别为41.4%(12/29)和72.2%(13/18),差异显著(P<0.05)。结论PLK1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和增殖中起重要作用,与肿瘤分化程度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不同亚型髓母细胞瘤中PCNA的表达差异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不同病理亚型髓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差异和临床意义。方法对34例髓母细胞瘤(经典型21例;促硬纤维增生型13例)进行PCNA免疫组化染色,测定不同亚型髓母细胞瘤的细胞增殖核抗原指数(PCNALI)。结果经典型髓母细胞瘤的PCNALI为81.45%±9.29%,促硬纤维增生型髓母细胞瘤PCNALI为39.86%±8.37%,不同髓母细胞瘤亚型的PCNALI值存在显著差异。结论PCNA的表达差异,为不同亚型髓母细胞瘤的生物行为学差异提供了病理学依据,PCNALI可以作为髓母细胞瘤恶性程度及病人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中βcatenin的表达及与细胞增殖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法观察了47例胶质瘤标本βcatenin、cyclinD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在胶质瘤中βcatenin、cyclinD1、PCNA均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增高(P分别为0.017、0.017、0.027),相关分析发现βcatenin、cyclinD1、PCNA的表达两两相关(P<0.001,P<0.001和P=0.005)。结论:βcatenin表达水平的异常与胶质瘤细胞周期调节紊乱、增殖指数上升有关,因此可能是控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候选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和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脑胶质瘤HIF-1α、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用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HIF-1α总阳性表达率为73.3%,其中强表达19例(31.7%),中度表达14例(23.3%),弱表达11例(18.3%),不表达16例(26.7%);胶质瘤Ⅰ~Ⅱ级、Ⅲ~Ⅳ级HIF-1α的阳性率分别为50.0%、86.8%,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脑胶质瘤标本PCNA及细胞凋亡均阳性,胶质瘤Ⅰ~Ⅱ级、Ⅲ~Ⅳ级PCNA阳性细胞数分别为54.9±8.2、121.6±15.6,凋亡细胞阳性数分别为85.4±10.4、52.1±7.6,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HIF-1α表达与肿瘤细胞的PCNA阳性数呈正相关(P<0.01),与肿瘤细胞的凋亡数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脑胶质瘤细胞HIF-1α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一定相关性;HIF-1α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增殖呈正相关,而与肿瘤细胞的凋亡无关。 相似文献
14.
背景:肝再生增强因子是一种重要的次级肝再生因子,能够特异性地促进肝脏再生。
目的:将乳鼠肝脏提取的RNA,利用特异引物克隆到肝再生增强因子基因,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
设计、时间及地点:基因分子学体外实验,于2008-03/05在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完成。
材料:SPF级3日龄Wistar 大鼠肝组织。
方法:取3日龄Wistar 大鼠肝组织,按异硫氰酸胍-苯酚-氯仿一步法抽提肝组织总RNA,按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的步骤进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目的片段,用凝胶回收试剂盒回收纯化目的基因,连接T载体,转入大肠杆菌,提取质粒送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测序。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条带观察;测序结果分析;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磷酸化位点的预测;系统进化树分析。
结果: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结果与目的片段位置一致,测序结果表明为肝再生增强因子mRNA,基因全长378 bp,在人、牛、小鼠、斑马鱼等物种中高度保守。
结论:实验成功克隆了大鼠肝再生增强因子基因。 相似文献
15.
背景:Fms 样酪氨酸激酶3配体(Flt3配体)是一种重要的生长因子,通过激活特定的酪氨酸激酶受体,调控造血细胞的生长、生存和/或分化,具有促进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的应用潜力。
目的:构建pET32a(+)-hFLext原核表达载体,表达、纯化hFLext蛋白,观察其对脐血CD34+细胞的扩增作用。
方法:克隆hFLext,构建pET32a(+)-hFLext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 BL21,IPTG诱导蛋白表达,镍珠亲合层析纯化蛋白。磁珠分选脐血CD34+细胞,单独加入hFLext或联合干细胞因子、血小板生成素孵育1周,观察体外扩增作用。
结果与结论:成功克隆hFLext,并构建了pET32a(+)-hFLext重组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成功表达Trx-hFLext融合蛋白,经8 mol/L尿素变性包涵体蛋白,逐步透析复性,镍珠亲合层析纯化蛋白,成功获得高纯度的Trx-hFLext融合蛋白。Trx-hFLext融合蛋白不仅具有维持及轻度刺激CD34+细胞体外扩增的作用,并且与干细胞因子及血小板生成素具有协同作用,为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背景:国外有1篇文献报道了肝再生增强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分布与表达。由于关于重组大鼠肝再生增强因子蛋白多克隆抗体制备、鉴定及原核表达载体如何构建的相关文献较少,国内对于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目前未见报道。
目的:利用大肠杆菌BL21表达大鼠肝再生增强因子融合蛋白,并制备和鉴定其多克隆抗体。
方法:提取SD大鼠海马组织RNA,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28a-ALR并转化到宿主菌BL21中,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表达目的融合蛋白,经Ni2+亲和层析纯化回收,4次免疫日本大耳白兔后,心脏取血,吸取血清作为多克隆抗体,以ELISA测定抗体血清效价,Western-blotting检测抗体的特异性和亲和性。观察:①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28a-ALR构建。②pET28a-ALR重组体酶切鉴定。③ELISA及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
结果与结论:双酶切电泳检测结果显示得到了预期条带,其大小分别为5.3 kb和0.4 kb,经核苷酸序列分析证明成功构建了pET28a-ALR原核表达载体。成功获得分子质量约为19 ku纯化的融合蛋白。ELISA测定显示多克隆抗体效价可达到 1∶2 000,说明抗体与纯化的重组肝再生增强因子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性,有较高的效价,可满足实验的要求。通过Western-blotting检测证明该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肝再生增强因子蛋白。实验成功地利用原核表达体系表达了肝再生增强因子融合蛋白,并制备、纯化了抗肝再生增强因子蛋白的多克隆抗体,经鉴定能够满足针对肝再生增强因子免疫印迹检测的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脑胶质瘤中的联合检测与该肿瘤恶性程度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联合检测63例脑胶质瘤组织中CyclinD1和PCNA表达水平,并行临床随访,对比分析脑胶质瘤不同病理分级和不同生存期组间CyclinD1和PCNA单独检测标记指数(LI)及联合检测LI的差异.结果 PCNA和CyclinD1联合检测LI随着脑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大,各级别间联合检测LI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同时该联合检测LI随着脑胶质瘤患者生存期限的延长而减少,不同生存期组问的联合检测LI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yclinD1和PCNA联合检测LI较PCNA或CyclinD1单独检测LI能更为准确地反映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及患者预后,可作为评估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及患者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Apo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组织中CD55、CD59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实验动物分为2组:对照组(C57BL/6小鼠10只)和动脉粥样硬化(AS)组(ApoE基因敲除小10只).普通饲料喂养8周.监测体质量、血脂,观察斑块病变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和Real-time PCR技术,从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来观察... 相似文献
19.
人脑胶质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胶质瘤微血管数及肿瘤增殖活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与胶质瘤微血管数、肿瘤增殖活性及其与胶质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5 0例胶质瘤、8例正常脑组织中VEGF、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CD3 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 ,测定其阳性细胞数和阳性血管数。结果 胶质瘤中均有VEGF、CD3 1及PCNA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肿瘤恶性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其r分别为 0 .745 ,0 .765及 0 .685。结论 VEGF、CD3 1和PCNA在胶质瘤中的高表达是胶质瘤恶性表型之一 ,可作为病理诊断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背景:CD34+细胞和许旺细胞在单独移植情况下均有促进脊髓修复的功能,且各自分泌和表达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及配体。
目的:探讨CD34+细胞与许旺细胞联合移植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的后肢运动及感觉功能恢复的影响,并观察体内移植后细胞的存活、迁移、分化及表型变化。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7/2008-09在昆明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
材料:SPF级健康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免疫对照组、CD34+细胞组、许旺细胞组、细胞联合组,12只/组。SPF级6~8周龄ICR小鼠2只,用于分离培养骨髓CD34+细胞。SPF级一两天龄ICR新生鼠30只,用于分离培养许旺细胞。
方法:各组大鼠均建立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造模后2周,CD34+细胞组、许旺细胞组将体外培养并荧光标记好的对应细胞悬液经多点注射入横断瘢痕及瘢痕上下各一个脊髓节段,共6个注射位点,每点注射5 μL,每只大鼠共移植60万个细胞量;细胞联合组移植方法相同,但CD34+细胞、许旺细胞注射量各60万个。移植后除模型对照组外,余4组均使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腹腔给药。
主要观察指标:通过BBB评分判定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测定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的变化,形态学及组织学鉴定移植细胞的存活、迁移、分化、表型变化。
结果:移植后12周内CD34+细胞组BBB评分最高(P < 0.05),至移植后24周时细胞联合组BBB评分最高,恢复效果最佳,许旺细胞组次之,CD34+细胞组最差(P < 0.05)。与CD34+细胞组比较,移植后12周细胞联合组热痛阈值明显降低(P < 0.05),随移植时间延长,各组机械痛阈值均明显降低(P < 0.05),但热痛阈值没有发现类似规律。CD34+细胞在有许旺细胞参加的情况下存活数量较多,在移植后12周尤为明显。移植后4周荧光细胞集中在针道附近,第12周荧光细胞迁移到瘢痕上下一两个节段,且较集中分布于脊髓灰质,白质中少见。与CD34+细胞组比较,移植后4,8,12周细胞联合组成熟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Neu-N阳性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率均明显升高(P < 0.05),成熟少突胶质细胞标记物APC阳性率明显下降(P < 0.05);CD34+细胞组、细胞联合组早期少突胶质细胞标记物O4阳性率均明显下降(P < 0.05)。移植后4,8,12周,许旺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
结论:CD34+细胞联合许旺细胞移植对脊髓全横断大鼠后肢功能及感觉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单纯CD34+细胞移植,并得到了体内实验的证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