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膝骨关节炎多由力学和理化因素导致软骨基质退变而引起。目前对发病的理化因素和软骨基质的退变研究较多,力学研究较少。 目的:观察兔膝骨关节炎模型内侧副韧带拉伸力学性质的改变。 方法:左后肢伸直位石膏固定制动法建立兔模型。在Bose Electro Force 3300疲劳试验机上对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各6个试样进行拉伸实验。拉伸实验的速度为5 mm/min,计算机每0.1 s自动记录一个数据,直到将试样拉断。 结果与结论:正常对照组最大应力为(17.92±3.18) MPa,最大应变为(10.7±2.07)%,最大位移为(2.76±0.37) mm,弹性模量(316.19±74.55) MPa;模型组最大应力为(11.34±1.05) MPa,最大应变为(7.97±1.65)%,最大位移为(2.08±0.31) mm,弹性模量(279.77±33.91) MPa。正常对照组各项拉伸性能指标显著大于模型组(P < 0.05)。提示膝骨关节炎对膝关节韧带的生物力学特性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背景: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合并后外侧复合体损伤重建中移植物的选择迄今仍存在争议。 目的:观察异体肌腱材料应用于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并后外侧复合体损伤的效果。 方法:经关节镜证实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并后外侧复合体损伤患者15例,均使用山西省医用组织库提供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并后外侧复合体,重建中尽量保留原后交叉韧带残迹,制备后交叉韧带胫骨及股骨隧道,引入修整后同种异体肌腱并挤压螺钉固定。 结果与结论:重建后膝关节屈伸度较重建前明显改进(P < 0.01),重建前后抽屉试验2+程度4例,4+程度11例,重建后后抽屉试验阴性8膝,后抽屉试验1+有6例,2+有1例,膝关节伸直位、屈曲30°位内翻试验均为阴性,显示关节的后移程度及稳定性较重建前有明显改善。重建后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重建前明显提高(P < 0.01),随访期间未见膝关节排斥、感染等并发症。结果证实,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并后外侧复合体损伤不损伤正常的自身结构,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背景:前交叉韧带切断后可引起膝关节透明软骨的退变,导致骨关节炎的发生,但对外侧半月板的影响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 目的:观察兔前交叉韧带切断后外侧半月板组织学变化。 设计、时间及地点:同体对照观察,于2007-09/12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动物学部完成。 材料:6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8只,实验初始体质量(2.5±0.3) kg。 方法:48只大白兔双后侧膝关节按简单随机法配对分为实验侧和对照侧造模。实验侧行前交叉韧带切断手术。对照侧显露前交叉韧带但不行切断,行止血及体积分数为3%双氧水、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后缝合切口。选取造模后第1,3,6,8周为观测时间点,每个时间点随机处死12只。 主要观察指标:对外侧半月板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 结果:前交叉韧带切断组外侧半月板第1周即可见退变,随时间延长退变逐渐加重,对照组未见明显退变。半月板纤维软骨退变组织学评分:实验组(第1,3,6,8周)均高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第6,8周均高于第1,3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实验组第1,3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前交叉韧带断裂可引起外侧半月板退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后交叉韧带在保持关节面的生理压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验观察了新鲜成人尸体膝关节后交叉韧带的拉伸力学性质,拟为人工韧带材料的研制提供生物力学实验参数。 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6在吉林大学力学实验中心完成。实验所用10个标本均由北华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年龄20~30岁。标本于死者死亡后1.0~2.0 h解剖取下后交叉韧带,每个标本切取2个试样,共20个试样,将试样夹持在自制的软组织专用夹具上,将夹具装在电子万能试验机上、下夹头内。驱动机器对试样施加拉应力,直至试样断裂。 结果:得出拉伸最大载荷为(364.8±78.8)N、应力为(19.19±4.12)MPa、应变为(18.6±2.0)%,弹性模量为(267.5± 35.4)MPa。对实验数据以多项式进行拟合,得出了后交叉韧带应力应变关系表达式如下:σ(ε) = 0.000 40-0.016 11ε+ 0.228 16ε2 -0.417 53ε3+ 0.804 75ε4 结论:后交叉韧带具有良好的拉伸力学性能,其为黏弹性材料。  相似文献   

5.
任刚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1,15(21):3934-3936
目的:分析不同生物材料对膝关节运动损伤后交叉韧带重建的优势和缺陷,为膝关节运动损伤后交叉韧带重建与生物材料的选择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中与人工合成膝关节韧带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1987-01/2010-09。检索关键词:膝交叉韧带,运动,韧带修复,韧带重建,人工合成材料。纳入选取针对性强,相关度高的文献。排除较陈旧的文献及重复性研究。对16条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膝关节交叉韧带的重建修复材料主要有包括自体移植物、同种异体移植物和人工韧带。三种材料在临床应用中都存在各自的优势和缺陷及适用范围。结论:膝关节运动损伤膝关节交叉韧带的重建在材料选择方面,应该从个体化的、不同年龄、不同受伤机制、不同术后要求方面进行最佳材料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背景:胫骨干骨折伴有同侧的后交叉韧带损伤在行内固定后,行经胫骨隧道技术重建后叉韧带时常会引起金属内固定物与胫骨隧道发生冲突,使内固定物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目的:评估Tibial-inlay技术重建合并胫骨干骨折的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效果。方法:选择胫骨干骨折合并同侧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8例,于胫骨骨折置入金属植入物内固定后1~6个月在关节镜辅助下行Tibial-inlay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重建前、随访时记录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及胫骨后移程度。结果与结论:随访12~24个月,重建前患侧胫骨后移10~15 mm者 5例,>15 mm 者3例;末次随访时< 5 mm者 6例,5~10 mm 者2例;末次随访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由重建前的63.50±5.83提高到87.50±2.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Tibial-inlay技术重建胫骨干骨折合并后交叉韧带损伤具有不受胫骨近端骨隧道的影响,对胫骨内固定干扰小,固定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背景:文献报道采用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是较好的选择,但Tibial-inlay技术与之并无明显差别。 目的:评估同种异体腱Tibial-inlay技术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的效果。 方法:选择2006-02/2008-05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经关节镜检查证实为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31例,交通事故伤14例,重物砸伤9例,运动损伤8例,均于关节镜下行同种异体腱(带骨块)Tibial-inlay重建后交叉韧带。术中尽量多保留原后交叉韧带残迹,制备后交叉韧带股骨侧隧道。应用两端带骨块的异体膑腱或一端带骨块的异体跟腱,将侧骨块修整成宽1.0~1.5 cm,长2 cm的梯形块状,即移植骨块与骨槽间除靠摩擦力固定外,还可产生压应力,增加其稳定性。剥离后交叉韧带胫骨附丽点,在止点处依骨块大小制梯形骨槽,将异体腱骨块嵌入骨槽,然后将另一端通过牵引线经关节引入股骨隧道,前抽屉位拉紧后由外向内拧入挤压螺钉固定肌腱或骨块。术前、随访时均记录膝关节后抽屉试验不稳定程度、关节活动度、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 结果与结论:术后早期患者均未发生严重血管神经损伤、排异反应、感染等并发症。3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2~24个月。术前全部病例后抽屉试验均> 2+,其中3+ 、4+ 占84%;术后后抽屉试验结果为:0(正常)4例,1+ 为17例,2+为9例,3+为1例,显示后移程度较术前明显改进(P < 0.05);术后随访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 < 0.05),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提高(P < 0.05)。说明Tibial-inlay技术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创伤小,固定可靠,技术相对简捷,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背景:韧带和其他生物软组织一样,具有黏弹性特性,其应力松弛和蠕变黏弹性特性是为适应人的生理功能需要而存在的。研究说明骨性关节炎对韧带力学性能具有一定影响。 目的:比较正常和骨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内侧副韧带的应力松弛流变特性,确定骨性关节炎对内侧副韧带应力松弛特性的影响。 方法:以闭合关节刻痕法复制骨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取正常和骨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大鼠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各10个试样,进行应力松弛实验。应力松弛实验的应变增加速度为5%/s。设定实验时间为7 200 s,采集100个数据,观察应力松弛数据和曲线、应力与时间的变化规律,以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结果与结论:正常组和病态组试样应力松弛最初600 s变化较快,之后应力缓慢下降,正常组7 200 s应力松弛量0.47 MPa,病态组7 200 s应力松弛量0.29 MPa。模型组7 200 s应力松弛量显著低于正常组(P < 0.05),且应力松弛曲线是以对数关系变化的。说明骨性关节炎时可以使膝关节对内侧副韧带应力松弛量降低,对膝关节应力松弛特性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超声诊断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应用,并得到不断的发展。目前临床上膝交叉韧带损伤可经多种方法诊断,比如X射线、关节镜、核磁共振和超声等。但X射线和关节镜是有创伤性的,核磁共振虽然较准确但价格昂贵,而超声能够清晰显示膝关节解剖和损伤结构,是经济实用而且无放射性的一种诊断方法,在诊断交叉韧带损伤方面是非常有价值的。文章综合分析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功能解剖、生物力学、临床表现、损伤类型、影像学表现等方面的研究发展。高低频超声结合检查后交叉韧带作为间接超声征象在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后交叉韧带结构和生物力学的研究表明,双束重建更接近正常后交叉韧带。半腱肌与股薄肌可对抗股四头肌收缩所导致的胫骨前移,具有稳定膝关节的作用,那么切取半腱肌和股薄肌行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是否具有相同的效果呢?观察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双束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6-03/2007-12内蒙古林业总医院骨科应用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Y形重建后交叉韧带随访18个月以上患者9例,男8例,女1例,年龄21~42岁。单纯后交叉韧带损伤4例,合并半月板损伤5例。于患者胫骨附着部游离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在后交叉韧带前束及后束股骨附着部分别钻直径5 mm隧道,在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部钻直径8.0 mm隧道,用半腱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前束,用股薄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后束,在胫骨隧道外保留半腱肌和股薄肌腱的附着点,在股骨隧道外将半腱肌和股薄肌腱打结固定,不需要内固定物。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8个月做膝关节屈曲30°、60°、90°后抽屉试验,用 Lysholm-II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及运动水平。 结果:9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前9例患者所有角度后抽屉试验阳性,术后18个月,8例所有角度后抽屉试验阴性,仅1例屈膝30°位阳性;术前 Lysholm-II评分平均55分(45~68分),手术后18个月 Lysholm-II评分平均88分(78~94分),总优良率 89%。 结论:应用腘绳肌腱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接近正常后交叉韧带解剖结构,有良好的动态稳定性,临床疗效满意,但因例数有限,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1.
背景:自体肌腱移植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已广泛应用,但是供区容易出现并发症,同种异体肌腱移植越来越多应用于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是一种重要的替代材料。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自体肌腱及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40 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分为2组:自体肌腱组为自体半腱肌及股薄肌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异体肌腱组为应用由山西骨组织库提供的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 结果与结论:全部病例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最长随访时间36个月。重建前后两组大腿周径患健侧差值、Lachman 试验、中立位前抽屉试验(ADT)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Lysholm 及Tegner 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两组间术后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自体肌腱与单纯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在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背景: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主要有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两种方式。目的:随机对比应用异体跟腱单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青岛市市立医院骨科2006-01/2009-01的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单束重建组和双束重建组,分别行异体跟腱单束重建及双束重建。结果与结论:术后顺利完成康复计划并获得随访的病例共52例。双束重建组手术时间较单束重建组长,行关节腔穿刺的病例数较单束重建组多(P < 0.05)。手术后18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单束组重建及双束重建组的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提高(P < 0.05),两组膝关节屈曲30°和90°时用KNEELAX3测量胫骨端后移距离明显低于术前(P < 0.05)。两组术后Lysholm评分、 IKDC评分、两组膝关节屈曲30°和90°时用KNEELAX3测量胫骨端后移距离未见明显差别(P > 0.05)。说明与单束重建比较,双束重建后的早期临床疗效无明显提高,且双束重建的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关节肿胀重,故不推荐作为首选手术方式,其远期疗效优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We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 on the motoneuron pool of the thigh muscle during voluntary static and dynamic muscle contraction. The study group comprised nine young men with no history of injury to the knee joints. Multistranded Teflon-insulated stainless-steel wires were inserted into the PCL guided by ultrasound. In three subjects wires were also inserted into the fat pad of the knee. The PCL was electrically stimulated during static, concentric, or eccentric muscle contraction with a constant load of 20% of the maximal voluntary contraction of either the quadriceps or the hamstrings. Electromyographic signals were recorded with bipolar surface electrodes placed over the vastus medialis, rectus femoris, vastus lateralis, biceps femoris caput longum, and semitendinosus muscles. The stimuli consisted of four pulses delivered at 200 HZ; the stimulus amplitude was two to three times the sensory threshold. Th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PCL inhibited the ongoing muscle activity in both the quadriceps and hamstrings with latencies of 114-150 ms and 99-130 ms, respectively. Stimulation of the fat pad of the knee did not influence the muscle activity.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mechanoreceptors in the PCL are involved in controlling muscle activity during both static and active muscle contractions. The relative long latency of the reflex makes it unlikely that it can serve as a directly protective reflex for the cruciate ligaments.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方法很多,常涉及到不同的移植材料,但不同移植材料之间比较的研究较少见。 目的:比较分析膝关节镜下自体、异体骨-髌腱-骨与半腱肌腱3种重建后交叉韧带的疗效。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0-01/2005-09在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完成。 对象:选择2000-01/2005-09收治的交叉韧带损伤患者76例,其中异体骨-髌腱-骨移植27例,自体骨-髌腱-骨移植21例,自体四股半腱肌28例。 方法:回顾分析21例膝关节镜下自体骨-髌腱-骨移植、28例自体半腱肌腱移植和27例异体骨-髌腱-骨移植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情况。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编制委员会分级评估标准(IKDC)和KT-1000评价疗效。检测术后住院期间患者体温。 主要观察指标:①关节活动范围。②后抽屉试验及KT-1000检查关节稳定性。③Lysholm和IKDC评分检测膝关节整体功能。④不良反应。 结果:随访26~79个月。3组患者终末随访的IKDC分级、Lysholm评分、KT-1000结果和后抽屈试验阳性率之间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自体骨-髌腱-骨重建组3例膝关节10°屈曲受限;同种异体骨-髌腱-骨重建组1例5°屈曲受限;半腱肌腱重建组2例屈曲受限。3组间膝关节屈曲受限比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组患者均无关节粘连、伤口感染、植入物断裂、螺丝钉松脱、髌骨骨折、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自体骨-髌腱-骨重建组12例有不同程度的膝前痛。半腱肌腱重建组5例有不同程度的膝后痛。3组膝周痛发生率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自体骨-髌腱-骨组最高,半腱肌组次之,异体骨-髌腱-骨最低。3组术后发热时间组间比较发现,异体骨髌腱骨高于自体骨髌腱骨和自体半腱肌组(P=0)。自体骨髌腱骨与自体半腱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844)。4例异体骨-髌腱-骨出现排斥反应,表现为胫骨隧道外口持续果酱样液体流出,经换药、激素或消炎痛治疗后痊愈。 结论:关节镜下自体、异体骨-髌腱-骨与半腱肌腱移植重建后交叉韧带均取得满意的结果,并且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15.
背景:后交叉韧带重建中胫骨隧道的定位一直是手术的难点,把计算机导航技术运用到后交叉韧带重建中,希望能提高胫骨隧道定位的精度。 目的: 采用计算机导航系统在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中准确定位胫骨隧道的方法,评价其在后交叉韧带重建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甲醛防腐成人下肢标本50侧,切断标本后交叉韧带后分别用聚氨酯海棉粘贴包裹模拟软组织覆盖的完整标本。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导航组)及传统关节镜(对照组)定位胫骨隧道。观察两组标本胫骨隧道的出口位置,透视后测量胫骨隧道的矢状角度及长度,记录透视次数。 结果与结论:导航组胫骨虚拟隧道矢状角度和长度术中定位及术后实测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导航组术后实测胫骨隧道矢状角度为(61.88±0.94)°、透视次数为(3.0±0.5)次,对照组分别为(52.63±1.04)°及(9.0±2.7)次;导航组隧道出口位于后交叉韧带生理附着区23例,对照组为15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提示透视导航技术可以辅助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胫骨隧道的定位,具有隧道定位准确性高、辐射及手术污染机会减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背景: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的选择以及重建后移植物的组织学转归一直是前交叉韧带修复与重建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目的:就前交叉韧带的结构,移植物的选择问题进行综述。 方法:以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implant、reconstruction为检索词,检索Medline数据库1980-01/2010-01相关文献。纳入标准:①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手术相关文献。②前交叉韧带移植物选择相关文献。排除标准:①较陈旧的文献。②重复研究。共收集250篇关于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文献,排除发表时间较早、重复及类似研究,纳入33篇符合标准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目前,前交叉韧带断裂主要治疗方法为关节镜和关节镜辅助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临床应用的移植物很多,包括自体移植物、同种异体移植物、异种异体移植物、生物材料、人工材料和组织工程学移植物。应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或者应用自体骨-髌腱(中1/3)-骨(BPTB)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方法是国内外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移植物;重建;肌肉肌腱;生物材料;综述文献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16.023  相似文献   

17.
Two non-Japanese patients with ossification of the cervical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were described.

This abnormality is very common in Japan, but rare in non-Japanese people. The reason is unknown.

Although the disease appears to be generally asymptomatic, it can cause a myelopathy. The clinical picture, the diagnostic important X-ray examinations and the histopathological findings are revealed. The similarity to the vascular pattern in the lumbar spine in cases of intermittent neurogenic claudication is noted.  相似文献   


18.
背景:前交叉韧带移植物的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仍然存在争议。 目的:综述近期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的选择及相关进展。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5/2009 PubMed数据与维普数据库有关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单、双束重建的比较,移植物选择,前交叉韧带损伤与骨关节炎相关性及前交叉韧带重建与本体感觉功能恢复相关性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单束与双束重建在临床疗效上目前并无显著差别;在移植物的选择上,目前仍然存在争议,骨-髌腱-骨以及四股腘绳肌自体移植物仍为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首选,带骨或不带骨的股四头肌肌腱、各种异体移植物和人工肌腱也逐渐被广泛使用于临床。从目前的各种报道分析,发生早期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半月板损伤,而非前交叉韧带损伤;对于施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同时重视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Introduction: Patients with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tears have persistent quadriceps strength deficits that are thought to be due to altered neurophysiological function. Our goal was to determine the changes in muscle fiber contractility independent of the ability of motor neurons to activate fibers. Methods: We obtained quadriceps biopsie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ACL reconstruction, and additional biopsies 1, 2, and 6 months after surgery. Muscles fiber contractility was assessed in vitro, along with whole muscle strength testing. 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trols, patients had a 30% reduction in normalized muscle fiber force at the time of surgery. One month later, the force deficit was 41%, and at 6 months the deficit was 23%. Whole muscle strength testing demonstrated similar trends. Discussion: While neurophysiological dysfunction contributes to whole muscle weakness, there is also a reduction in the force generating capacity of individual muscle cells independent of alpha motor neuron activation. Muscle Nerve 58 : 145–148, 2018  相似文献   

20.
背景:传统前交叉韧带重建造模腱骨界面愈合缓慢,造模时间较长。 目的:通过在腱骨界面注入以纤维蛋白胶为载体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物,建立造模周期更短、更完善的兔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动物模型。 方法:取成年新西兰兔同侧半腱肌肌腱作为自体移植材料,建立双侧前交叉韧带重建动物模型,建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纤维蛋白胶组,空白对照组和正常组。模型组在移植腱骨隧道界面注射填充以纤维蛋白胶作为载体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纤维蛋白胶组在重建术后腱骨界面仅填充纤维蛋白胶,空白对照组在重建术后腱骨界面不作任何填充,正常组则不予手术,保留正常的前交叉韧带。各组分别于术后第4和8周取材,进行生物力学检测。 结果与结论:模型组最大载荷和刚度在术后4和8周与纤维蛋白胶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均增强(P < 0.01)。由此可见,实验成功建立了双侧前交叉韧带重建动物模型,以纤维蛋白胶作为载体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可以在术后早期提高腱骨界面的最大载荷和刚度,促进了腱骨界面的愈合,缩短了重建动物模型的实验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