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胸腰椎爆裂骨折致神经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10—2016-11入院诊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54例,收集并分析临床资料、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及影像学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损伤节段(OR=1.823,P0.05)、椎体压缩程度(OR=1.839,P0.05)、后凸Cobb角(OR=1.662,P0.05)、椎管内占位(OR=2.252,P0.05)及后方韧带复合体(OR=2.132,P0.05)与神经损伤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显示,椎管内占位(OR=1.984,P0.05)和后方韧带复合体(OR=1.832,P0.05)与神经损伤独立相关,为神经损伤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神经损伤相关因素中,椎管内占位和后方韧带复合体是与神经损伤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评价单纯椎弓根钉器械复位固定不行植骨融合这一方法对无明显神经损伤的不稳定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探讨其临床可行性。方法 对63例(后突大于20o和/或椎体前缘塌陷大于50%)行单纯椎弓根器械复位内固定而不行植骨融合的无明显神经损伤的不稳定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进行了最短为2年的随访,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及术后24月随访时拍正侧位X片以及行损伤椎体及上下相邻椎体的CT检查(其中63例获得了术前、28例术后即刻、以及25例术后24个月时的CT资料)。于侧位片测量Cobb角(通过邻近椎体)表示成角畸形程度;测量椎体前缘高度丢失表示椎体前部塌陷程度;于CT片上测量椎管正中矢状径(Midsagital diameter MD)表示椎管占位程度;于2年最后随访时63例均获得下腰痛评分表(Low Back Outcom Score,LBOS)。结果 63例最后随访时LBOS评分优者46例(优良率88%),中5例(8%),3例(4%)为差;Cobb角术前平均为20.1 º,术后平均为6.2 º,最后随访时为11.9 º;椎体前缘高度丢失术前平均为49.1%,术后为17.4%,最后随访时为20.4%;椎管正中矢状径术前(n=63 )平均49.8(%),术后 (n=28 )平均78.1(%),最后随访时(n=25 )平均为91.7(%);有5例(8%)由于内固定部件断裂致内固定失败;最后随访时影像学参数(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和椎管正中矢状径)与LBOS评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单纯椎弓根钉器械复位固定不行植骨融合这一方法对无明显神经损伤的不稳定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是满意的,对这种类型骨折治疗常规行后外侧融合是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保留后柱稳定结构的后路减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后路减压术治疗的13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临床资料。65例术中保留后柱稳定结构(观察组),65例术中不保留后柱稳定结构。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84.57±6.82)min]较对照组[(109.35±11.06)min]明显缩短(P<0.05),术中出血量[(162.04±27.14)ml]较对照组[(294.68±31.72)ml]明显减少(P<0.05)。两组术后1个月、术后1年锥体前高、锥体后高及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而且观察组锥体前高和Cobb角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观察组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B、C、D、E级分别为2、6、15、19、23例;对照组Frankel分级A、B、C、D、E级分别为3、7、16、18、21例;两组术后Frankel分级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伤口感染和脑脊液漏各1例;对照组术后发生伤口感染2例,脑脊液漏1例。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08%,2/65)与对照组(4.62%,3/65)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于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后路减压术中保留后柱稳定结构,既可以进行有效减压,又有助于保持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后路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08—2016-10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间接复位内固定,观察组实施椎板切除内固定。对比2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术前、术后Cobb’s角与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结果观察组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Cobb’s角与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手术时间(160.39±32.45)min、出血量(681.64±75.39)mL,均明显多于对照组的(126.05±30.18)min、(320.15±53.6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间接复位内固定与椎板切除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疗效相近,间接复位内固定在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方面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背景:由于爆裂骨折后椎体后壁不完整,失去了对灌注骨水泥的阻挡保护,胸腰椎爆裂骨折因此成为椎体成形的相对禁忌证。然而在临床过程中常会遇到爆裂骨折患者伴有严重的内科疾病而不能耐受常规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此时微创椎体成形可能是患者的惟一选择。目前关于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微创椎体成形和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对比研究还不多。 目的:对比观察采用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和微创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 方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2005-09/2008-10纳入27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其中12例开展微创椎体成形治疗,15例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术中及治疗后不良事件。 结果与结论: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组手术时间平均55 min,固定后5~7 d疼痛缓解,疼痛缓解率平均为69.3%,无神经根损伤。球囊扩张椎体成形组手术时间平均37 min,治疗后第1日疼痛即出现缓解,疼缓解率平均为86.2%,有3例骨水泥渗漏,但均无神经症状。提示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和微创球囊扩张椎体成形均可达到缓解疼痛稳定骨折的目的,采用椎弓根钉内置入固定手术时间长,创伤大;而微创椎体成形术的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但有一定的骨水泥渗漏危险。虽然胸腰椎爆裂骨折是椎体成形的相对禁忌证,但通过合理使用微创椎体成形术技术,可减少骨水泥的渗漏,从而为爆裂骨折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椎管占位无神经损伤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椎管占位无神经损伤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所有患者无伤口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无1例发生内固定失败。对本组病例进行术前及术后椎体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平均压缩剩余高度、椎管容积比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椎管占位无神经损伤手术治疗具有良好的复位,恢复胸腰椎的高度,解除椎管内突出压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30例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12—2012-12在我院治疗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30例,均采用后路手术治疗,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2组,分别为椎板切除手术组17例和间接复位手术组13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情况以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椎板切除手术组手术时间(161±18)min,间接复位手术组为(120±35)min;椎板切除手术组术中出血量(725±110)mL,间接复位手术组为(325±120)mL;与椎板切除手术组相比,间接复位手术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降低,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椎板切除手术组和间接复位手术组神经功能分级评价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其中椎板切除手术组平均改善级别为1.5,间接复位手术组为1.8,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状况方面,椎板切除手术组疗效为94.1%,间接复位手术组为92.3%,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临床效果满意,可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状况和神经功能,间接复位手术时间较短,且术中出血量较少,可作为后路手术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采用侧前方椎弓根入路治疗13例晚期胸腰椎椎体骨折脊髓压迫症患者。7例脊髓不完全性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均有改善,6例脊髓完全性损伤患者中有4例神经功能获得改善。文中对晚期脊髓减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手术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胸腰椎爆裂骨折神经损伤患者术后康复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3-05-2016-05我院收治的8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神经损伤择期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入院后编号,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4),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专项护理干预,护理时间6周,观察2组患者术后康复期情况.结果 护理结束后,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9.0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可减少胸腰椎爆裂骨折神经损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沟通技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伴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总结2009-05-2012-03经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治疗伴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48例,比较骨折复位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评估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复查X线和CT椎体高度基本恢复正常,椎管容积基本正常,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伴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具有手术相对简单、复位准确、固定牢固的优点,可较好的重建脊柱稳定性,恢复脊柱正常序列,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和植骨融合,是治疗伴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背景:胸腰椎骨折治疗方法众多,但是对于无神经症状的爆裂型骨折,采用简单的手术方法治疗,是否在减少创伤的同时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从而避免手术的扩大化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采用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置入治疗无神经症状的单节段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疗效。 方法:选择2003-09/2008-01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无神经症状单节段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186例,男152例,女34例,年龄18~65岁。均采用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治疗,椎管内骨块占位采用间接复位。于置入前、置入后及置入后1年余取内固定前摄以伤椎为中心的X射线正侧位片和CT,对X射线平片和CT进行测量,统计伤椎前缘高度、伤椎横截面积内骨块的占有率。 结果与结论:伤椎前缘置入前高度平均为正常的42%,术后为98%,内固定取出术前伤椎前缘高度为正常高度的98%。伤椎横截面积内骨块占有率,术前平均为34%,术后平均为13%,内固定取出术前为8%。提示应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能够提供脊柱足够的稳定性,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生理弧度和椎管容积。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迟发性创伤后胸腰椎后凸畸形常引起下腰痛及椎管骨性压迫。为了消除疼痛及改善神经功能,常需手术治疗,其目标是矫正畸形,稳定脊柱。但究竟采取何种手术入路仍存在争论。 目的:观察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1/2006-12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并后凸畸形患者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18~60岁,平均36岁;术前腰椎功能损伤程度按照JOA评分标准评定为(11.02±1.24)分,胸腰段后凸畸形Cobb角为(37.43±3.76)°。23例患者均采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椎管减压及重建矢状面矫形方法,比较截骨前后腰椎功能恢复、骨愈合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发生。 结果与结论: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2.5个月。术后腰椎功能及后凸畸形均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JOA评分为(14.04±2.12)分,Cobb角为(11.02±3.58)°,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截骨面均于术后6个月骨性愈合,无假关节形成及矫正丢失等并发症。提示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可获得满意的后凸畸形矫正和神经减压,可促使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背景:对于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至今尚无十分有效完善的方法。髂骨钢板的应用不仅可以保持骨折端与植骨块的紧密接触,促进骨折的愈合;还可以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稳定性,提供更加坚强的固定。 目的:观察应用髂骨钢板植骨有限内固定置入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骨创伤外科收治的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20~51岁,平均年龄35.5岁;全部患者采用髂骨钢板植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X射线平片观察骨愈合情况;肩关节功能采用Neer评分进行评定,及有无并发症发生。 结果与结论: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64个月,平均随访38个月。全部患者原骨不连处均在6~10个月(平均8.1个月)内完全愈合;所有患者肩肘关节活动功能正常,术后半年Neer评分71~96分,平均87分。无感染及患肢疼痛等并发症,无再发骨折及骨不连发生,肩肘关节功能均得到恢复。提示髂骨钢板植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是一种十分合理、安全、可靠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后颅窝减压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复杂Chiari畸形的效果。方法 2010年2月至2014年11月收治复杂Chiari 畸形17例,均采用后颅窝减压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术中均行颅骨牵引+后路窝小骨窗减压植骨融合并内固定。结果 复位成功5例,未打开硬脊膜;复位不成功12例,行枕大池重建。术后出现颅内感染1例、切口感染伴脑脊液漏1例。术后5 d因呼吸衰竭死亡1例,其余16例术后随访3个月~3.5年,采用Tator等方法评价术后效果,16例均有效,有效率为94.1%(16/17)。结论 对复杂Chiari畸形,术前需明确诊断畸形的种类和性质,术中麻醉下牵引辅助治疗很有必要,后颅窝小骨窗减压并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是治疗复杂Chiari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背景: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可使骨折达到近似解剖复位效果,明显提高疗效,但远期随访矫形度数丢失、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较普遍。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 方法:对73例胸腰椎骨折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伤椎一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对侧经椎弓根通道采用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行椎体内植骨。 结果与结论:73例随访6个月内均获骨性愈合,脊柱植骨融合率100%,无螺钉松动、折断。1例Frankel分级C级无变化,1例D级无变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及腰背痛明显改善;置入后6个月损伤节段后凸平均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椎管前后径残留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恢复。表明经伤椎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骨折可获得满意复位,重建椎体高度,增强脊柱的抗压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矫正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背景:新型脊柱外固定器体外力学实验证明为有足够稳定性的弹性固定,椎体骨折经椎弓根植骨力学性能有待评价。 目的:观察应用经皮椎弓根植骨联合脊柱外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并对该术进行生物力学评价。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分析,病例来自2006-02/2007-06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 对象:选择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16~60岁;30例患者均为创伤性骨折,其中18例患者病椎有不同程度的椎体压缩,12例有不同程度的椎管狭窄。 方法:全部患者均采用经皮椎弓根植骨器械联合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进行微创治疗;随机选取老年女性胸腰段脊柱标本(T9~L4)中20个椎体,测试骨折前、植骨后椎体强度及刚度。 主要观察指标:患者植骨后功能恢复及有无并发症发生;植骨后椎体最大载荷及刚度。 结果:①本组病例均安全完成植骨,植骨时间平均90 min;失血量平均160 mL;植骨量平均4.5 mL。术中椎体高度有不同程度恢复,除2例背部软组织钉道感染外,其他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30例患者均获得3个月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腰背痛明显缓解或消失,脊柱活动度无明显丢失,椎管狭窄基本解除,有神经功能障碍病例得到明显改善。无螺钉松动断裂、椎体感染、取骨区后遗疼痛等病例。②生物力学结果表明,植骨后椎体最大抗压力与原始最大抗压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 276.1±274.6),(1 343.5±428.7) N,P > 0.05];但椎体原始刚度大于植骨后刚度[(1 090.3±429.2),(366.1±102.7) N/mm,P < 0.05]。 结论:经皮椎弓根植骨联合脊柱外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具有重建脊柱稳定性、持续复位和保存脊柱活动度优势。  相似文献   

18.
选择2003-03/2007-03南阳市第九人民医院和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动力性腰椎不稳患者46例,行后正中入路下的椎管减压手术,钛制JJXA椎弓根螺钉置入,并行椎间隙撑开,双侧切除椎间盘保留侧方以及前方的纤维环,刮除终板的软骨层,行椎间颗粒骨植骨,椎弓根螺钉系统加压固定。46例随访时间≥15个月,优良率91.3%。JJXA固定牢靠,无断钉断棒和螺钉松动现象,无复位丢失,无炎症及排异现象发生,植骨融合率为97.8%。提示JJXA钉棒内固定及椎间颗粒骨植骨治疗腰椎不稳,能够达到即刻腰椎稳定性重建以及长期骨性融合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9.
回顾性分析2006-11/2008-1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9~65岁;均为单椎体骨折,骨折节段为T12~L2;压缩性骨折18例,爆裂性骨折12例。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记录植入时间,植入过程中出血量及植入并发症;伤椎以及临椎骨密度;植入后摄标准髋关节正侧位X射线平片,并测量Cobb角变化。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7.6个月。植入时间90~220 min,出血量150~1 100 mL。2例发生椎体前方渗漏现象,所有病例均未发生椎管内渗漏现象。全部患者植入过程中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内固定去除后3个月QCT测量显示,所有伤椎骨皮质,松质骨密度都较之相邻椎体明显升高(P < 0.05)。术后Cobb角平均(4.08±0.87)°,较术前(28.15±0.24)°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随访时(4.71±1.45)°无明显丢失(P > 0.05)。提示使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青壮年胸腰椎骨折同时使用颗粒型磷酸钙人工骨经伤椎的椎弓根行椎体内植骨成形可以有效填充椎体内骨缺损空腔,避免术后椎体高度的丢失,并增强伤椎的强度。  相似文献   

20.
We present a review of the published evidence on the optimal timing for long bone fracture fixation in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a matter that remains under debate. Fifteen retrospective articles (level II-3 evidence) were considered suitable for the review. We conclude that the published evidence does not provide a definitive answer to the optimal timing of long bone fracture surgery in severe TBI, and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s required. We recommend a safe strategy that combines damage control surgery with a period of monitoring of intracranial pressure,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and if available brain tissue oxygen until the patient is considered fit for the fracture fix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