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王林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1,15(33):6168-6172
背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由成骨细胞合成,并对成骨细胞具有促进增殖和分化作用。 目的:观察中枢神经损伤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在血清、局部骨痂的表达及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取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脑损伤-骨折组、脊髓损伤-骨折组、单纯骨折组。于术后第1,2,3周测量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术后第2,3周行X射线摄片评估骨痂愈合情况,术后1,2,3,4周取股骨制作标本,测量骨痂体积,术后3 d,1,2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骨痂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正常对照组、单纯骨折组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血清质量浓度无明显变化,脑损伤-骨折组和脊髓损伤-骨折组骨痂体积、X射线评分高于单纯骨折组(P < 0.05);伤后3 d, 1,2周时,脑损伤-骨折组和脊髓损伤-骨折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血清质量浓度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加(P < 0.01);伤后1周,脑损伤-骨折组和脊髓损伤-骨折组骨折端平均阳性细胞数高于单纯骨折组(P < 0.01)。提示中枢神经损伤可以影响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质量浓度和骨痂局部的表达,从而能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2.
背景:临床发现,脑损伤合并骨折有些部位骨痂过度生长,出现异位骨化,骨折愈合明显加快。 目的:对比观察脑损伤合并骨折与单纯骨折两组患者骨折愈合过程骨痂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分布,探讨临床意义及其作用机制。 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对照观察,于2006-02/2007-07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完成。 对象:合并脑损伤组与单纯骨折组骨痂病理标本各50例。合并脑损伤组:男41例,女9例,年龄19~55岁;单纯骨折组:男36例,女14例,年龄17~52岁。 方法:取两组患者各50例受伤7~10,11~15,16~20,21~27,28~35 d的骨痂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患者不同时期骨痂标本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高低,观察骨折愈合速度。 主要观察指标:①X射线观察结果。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分析。 结果:在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两组骨痂内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细胞来源一致,合并脑损伤组骨祖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中早期表达程度明显高于单纯骨折组,骨祖细胞增殖,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分化明显增加,7~10 d达到高峰,高峰持续30 d后逐渐减少;单纯骨折组在11~15 d出现高峰,高峰在20 d开始下降,峰值明显低于合并脑损伤组,配对t检验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合并脑损伤组在伤后4周即可见X射线片长骨骨折处大量骨痂生长,单纯骨折组在伤后7~9周才见到大量骨痂生长。 结论:脑损伤合并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早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显著强于单纯骨折患者,持续时间明显延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骨祖细胞增殖,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分化明显高于单纯骨折组;骨祖细胞增殖、成骨细胞及软骨细胞快速大量分化,是骨折快速愈合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背景:大量临床病例显示,骨折合并脑损伤患者骨痂量明显增多,骨折愈合速度明显加快。但对合并脑损伤时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缺乏前瞻性对照研究,对其潜在的机制尚未阐明。 目的:对比观察SD大鼠在骨折合并脑损伤以及单纯骨折时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 方法:将SD大鼠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单纯骨折组、骨折合并脑损伤组。脑损伤模型采用改进的Marmarou自由落体装置撞击大鼠颅骨制作弥漫性中度脑损伤模型;于左侧胫骨髁间处钻孔,插入无菌克氏钢针,在胫骨中上1/3处横向折断胫骨,制作骨折模型。术后X射线摄片观察骨折修复过程和效果;RT-PCR检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骨痂标本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 结果与结论:骨折后3,7,14 d,单纯骨折组、骨折合并脑损伤组X射线表现无明显差别。与单纯骨折组相比,骨折后 24 d脑损伤合并骨折组骨折线变得模糊,形成较多骨痂量;42 d后骨折线消失,伤肢基本愈合。单纯骨折组骨痂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骨折后7 d开始出现,表达逐渐增强,约3周时达高峰,42 d已经不见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脑损伤合并骨折后3 d即可见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两三周达高峰期,其表达高峰提前且持续时间较长。说明脑损伤后大鼠骨折愈合加速,骨痂量增多,表明脑损伤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这可能与脑损伤后大鼠体内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高峰提前且持续时间较长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证明,含有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血管活性肠肽、神经肽Y和酪氨酸羟化酶等神经肽的肽能神经共同存在于骨组织中,主要分布于骨代谢活跃的区域,表明这些肽能神经与骨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观察脑损伤后大鼠胫骨骨痂中神经肽的表达。 方法:实验于2007-02/05在广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实验分组:雄性Wistar大鼠130只,体质量450~550 g,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骨折组(n =60),脑损伤合并骨折组(n =60),正常对照组(n =10)。②实验方法:麻醉后显露大鼠右颅顶骨,中线旁2 mm 处开直径5 mm 骨窗,液压打击致中度脑损伤,并制备大鼠胫骨骨折模型,其中单纯骨折组头部只做颅骨开窗,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③实验评估:术后3,7,14,21,28,35 d 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神经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神经肽在大鼠胫骨中的分布及胫骨骨折骨痂的连续性及骨折愈合情况。计算机X射线摄像仪(CR)摄片测定术后14,21,28 d 脑损伤合并骨折组及单纯骨折组骨痂面积大小。 结果:纳入大鼠1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损伤合并骨折组早期形成大量纤维骨痂和软骨骨痂,骨痂中神经肽免疫阳性神经纤维较多,明显增厚的骨膜内层骨祖细胞、幼稚的软骨细胞胞质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酪氨酸羟化酶、神经肽Y强阳性表达。②脑损伤合并骨折组14 d 纤维骨痂中的软骨细胞团增大,骨膜下软骨细胞层增厚;21 d 小梁骨明显增厚,软骨岛增大;28 d 仍可见大量的纤维骨痂和软骨骨痂,软骨细胞团周边有少量结构稀疏的编织骨形成。单纯骨折组骨膜反应轻,纤维骨痂量少,骨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并存,以前者为主,骨折愈合过程明显晚于脑损伤合并骨折组。③14,21 d 脑损伤合并骨折组骨痂面积较单纯骨折组大(P < 0.01);21,28 d 脑损伤合并骨折组骨痂面积变化明显快于单纯骨折组,提示骨痂塑性快(P < 0.01)。CR摄片发现,各骨折组大鼠骨折端均未发现不愈合现象,单纯骨折组骨折线清晰,骨痂量较少;脑损伤合并骨折组骨性愈合较好,骨痂量较多,骨折线模糊。 结论:正常大鼠骨生长活跃区有丰富的肽能神经支配。脑损伤后骨痂中神经肽有显著改变,并引起骨痂量和质的改变,骨折愈合加速。  相似文献   

5.
颅脑损伤与骨折愈合之间的联系很早就有人发现。1960年,Gibson首次报道了颅脑损伤并发股骨骨折患者骨折处有大量骨痂形成。Roberts于1968年报道颅脑损伤后出现异位骨化现象。此后,许多学者对骨折并发颅脑损伤患者的骨折愈合和异位骨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现颅脑损伤并骨折患者经保守治疗或内固定治疗后,骨痂形成量较单纯骨折者多,骨折愈合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6.
背景: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发现合并中枢神经损伤的骨折愈合加速,但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 目的:观察股骨骨折合并脑损伤大鼠骨痂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脑损伤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1/10在华北煤炭医学院骨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健康12周龄雌性SD大鼠64只,建立大鼠开放骨折模型。 方法:骨折造模后64只SD大鼠随机数字法分为骨折合并脑损伤组和单纯骨折组,每组32只,骨折合并脑损伤组接着制备脑损伤模型。造模后7,14,21,28 d分批麻醉并处死动物,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杂交检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 主要观察指标:①造模后28 d大鼠右侧股骨X射线平片表现。②造模后不同时间点两组大鼠骨痂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杂交结果。 结果:64只SD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X射线平片显示与单纯骨折组相比,骨折合并脑损伤组骨折端骨痂形成早,骨痂量多。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示单纯骨折组呈典型骨折愈合过程,而骨折合并脑损伤组骨痂形成及改造提前,骨折愈合加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骨折愈合过程中内皮细胞、骨祖细胞、软骨细胞及成骨细胞表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骨折合并脑损伤组造模后各时间点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单纯骨折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原位杂交检测示骨折合并脑损伤组造模后7,14,21 d表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mRNA的成骨细胞数均高于单纯骨折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脑损伤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可能与合并脑损伤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其mRNA表达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变化对合并颅脑损伤的股骨干骨折患者修复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33例合并颅脑损伤的股骨干骨折患者(研究组),32例单纯性脑损伤患者(脑损伤组),33例单纯性股骨干骨折患者(骨折组),检查各组患者治疗3d末、10d末、3周末、6周末血清中NGF含量变化,同时统计并比较各组患者骨折修复时间。结果 (1)各组患者随着病程加长NGF阳性细胞数均有一定程度增加。研究组与脑损伤组和骨折组相比,其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3组中骨折组NGF阳性细胞数增加得最少,脑损伤合并股骨干骨折的患者增加的最多。(2)骨折越严重,患者血清NGF阳性细胞数越高,且研究组较骨折组显著升高。(3)与单纯性骨折患者相比,合并颅脑损伤的股骨干骨折患者骨折痊愈时间显著缩短,研究组各时间段内痊愈人数均多于骨折组。14周内研究组骨折痊愈率为100%,骨折组为97.0%。结论 NGF可促进骨折的修复,有利于患者痊愈。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交通事故伤和坠落伤以及自然灾害的加剧(地震、海啸、泥石流等),创伤性颅脑损伤已成为人类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和当今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患之一[1,2].通过临床工作发现,在外伤中有相当一部分属颅脑损伤合并胸腹伤、四肢伤及休克.因此,颅脑损伤合并复合伤动物模型的制备对颅脑损伤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脑损伤合并骨折实验模型 1.开放骨折并落体撞击脑损伤模型:杨运发等[3,4 ]建立兔骨折合并脑外伤模型研究发现,肌注相应时段兔骨折合并脑外伤模型血清能明显加速鼠单纯骨折模型的骨折愈合.孙良智等[5,6]建立大鼠脑损伤和股骨骨折模型研究发现,骨折合并脑损伤骨折愈合速度较单纯骨折快,脑损伤组及骨折脑损伤组血清中胰岛素生长因子-Ⅰ高于对照组,骨痂阳性细胞表达强于单纯骨折组,提示脑损伤可以增强骨折局部胰岛素生长因子-Ⅰ,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9.
背景:临床观察及基础研究发现,合并颅脑损伤可加速骨折愈合,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观察脑损伤后SD大鼠股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探讨脑损伤对大鼠股骨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基因水平动物实验,于2007-05/2008-03在华北煤炭医学院骨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SPF级10周龄雄性SD大鼠48只。 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2组,每组24只。参考文献建立大鼠单纯股骨骨折模型和脑损伤合并股骨骨折模型。于术后7,14,28 d分批处死动物,行X射线摄片后,取股骨骨痂,分别用于提取总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主要观察指标:以X射线摄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以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骨痂组织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 结果:X射线摄片示,与单纯骨折组相比,骨折合并脑损伤组骨痂出现早,同一时间骨痂更大。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造模7,14 d脑损伤合并股骨骨折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平均阳性细胞百分率高于单纯骨折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结果发现,脑损伤合并股骨骨折组7,14 d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mRNA表达高于单纯骨折组,7,14,21 d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mRNA表达高于单纯骨折组。  结论:与单纯骨折组相比,骨折合并脑损伤组大鼠骨折愈合加速,骨痂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显著性升高,提示脑损伤促进了骨折愈合的机制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合并颅脑损伤的股骨干骨折患者血清中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变化及其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择广西省柳州市人民医院骨科自2002年7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新鲜闭合性股骨干骨折患者64例,其中伴有颅脑损伤(混合损伤组)32例,不伴有其他损伤(单纯骨折组)32例.所有患者依病情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或带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患者伤后第1、7、14、21天血清NGF的水平,分析混合损伤组患者伤后第1天血清NGF水平与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的相关性并比较2组患者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结果 与单纯骨折组比较,混合损伤组各时间点的NGF水平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清NGF水平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第14天达高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损伤组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62.88±5.99)d]要比单纯骨折组[(82.47±3.07)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73,P=0.000);混合损伤组患者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与伤后第1天的血清NGF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966,P=0.000).结论 合并颅脑损伤的骨折患者伤后血清NGF水平增高,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缩短,可能是促进骨折修复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背景:阿仑膦酸钠作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首选药物已被临床广泛应用。 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阿仑膦酸钠组。模型组及阿仑膦酸钠组于卵巢切除后4周进行右股骨干中段横行骨折,克氏针固定。阿仑膦酸钠组建模后皮下注射阿仑膦酸钠。 结果与结论:骨折造模后3及6周,阿仑膦酸钠组右股骨整体骨密度和远段骨密度高于模型组(P < 0.01),与模型组相比,阿仑膦酸钠组骨折端骨痂体积大、骨痂数量多,软骨性骨痂向骨性骨痂转换过程延迟,骨折愈合过程减慢,破骨细胞数量显著降低(P < 0.05)。结果证实,阿仑膦酸钠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阿仑膦酸钠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使骨痂钙化过程减慢有关。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质疏松对骨折愈合早期的影响尚存争议,仙灵骨葆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尚有待深入研究。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对大鼠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以及仙灵骨葆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作用。 方法:将50只雌性12周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骨折组、去卵巢组、去卵巢+骨折组及治疗组,后3组切除大鼠双侧卵巢制备去卵巢模型,骨折模型于去卵巢后4周制备,为股骨干中段横行骨折。治疗组在去卵巢及骨折基础上灌胃给予仙灵骨葆250 mg/(kg•d)。给药3周,取去卵巢+骨折组、骨折组和治疗组大鼠骨折侧标本行X射线摄像仪摄片后,测量其骨密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痂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计数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骨痂组织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去卵巢处理后大鼠的骨密度、计算机X射线摄像仪摄片评分显著降低(P < 0.05),仙灵骨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去卵巢后骨折大鼠的骨密度及X射线摄像仪摄片评分,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仙灵骨葆可提高去卵巢后骨折大鼠骨痂组织的血管数量(P < 0.05),但对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无影响。提示,去卵巢后大鼠骨折早期愈合过程延迟,仙灵骨葆可促进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早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背景:有研究认为捆绑带的使用会影响骨折部位的血运甚至造成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 目的:观察3种不同宽度捆绑带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股骨干非负重骨折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均采用髓内固定,分别在骨折部位加用3,6,9 mm宽度的捆绑带固定,于固定后2,4,6周行大体观察、骨密度测定、骨痂前后直径、组织学检查进行比较,观察不同宽度捆绑带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及影响。 结果与结论:固定后4,6周,6 mm捆绑带组骨密度明显优于9 mm捆绑带组(P < 0.05)。固定后4,6周9 mm捆绑带组骨密度和固定后2,4,6周骨痂直径明显低于其他2组(P < 0.05)。6 mm捆绑带组新生骨小梁数量和成骨细胞数均多于其他两组。结果证实,保持相同的捆绑带束缚力条件下,6 mm宽度的捆绑带固定对骨折愈合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背景:当骨质疏松骨强度下降时,遭受轻微创伤或其他各种风险因素均易发生骨折。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骨小梁组织学变化,骨密度及骨矿化沉积率的改变。 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骨质疏松组与对照组,骨质疏松组大鼠切除双侧卵巢,术后3个月,建立骨折模型。骨折后4,8,12,16 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骨改建的动态参数,双能X线骨密度仪下测定骨痂组织的骨密度;骨折后1,2,4,6,8,12,16 周,应用自动图像系统测量骨组织形态。 结果与结论:骨质疏松组大鼠成熟小梁骨占骨痂面积比对照组小,且小梁骨厚度变薄、小梁骨间距较宽,骨质疏松组骨小梁表面荧光标记百分比及骨痂组织骨密度低于对照组;而骨矿化沉积率高于后者对照组。说明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组织的组织学的异常改变导致骨折愈合质量的降低。  相似文献   

15.
26例患者中骨折延迟愈合14例,骨不连12例,均行骨膜下及骨折间隙注射成骨细胞治疗。从患者自身髂后上棘抽取骨髓组织,经体外诱导、培养、扩增为成骨细胞,按无菌操作术在X射线定位下于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病变部位骨膜下及骨折间隙注射浓度为1×105 cells/mL的成骨细胞5~8 mL,注射后4,6,10,14周定期摄X射线片观察病变部位骨痂生长情况。所有病例随访3~12个月,平均5.3个月。复查X射线片见4周有骨痂形成,6周骨痂包绕骨折断端,10周骨折线模糊,14周骨折线消失。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2.1周。提示经皮骨膜下注射成骨细胞治疗骨折延迟愈合与骨不连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降钙素可活化腺苷酸环化酶蛋白激酶A通路及磷脂酶C通路,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可能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 目的:观察降钙素对去卵巢大鼠股骨骨折愈合的作用。 方法:构建双侧卵巢切除骨质疏松右股骨骨折SD大鼠模型,然后分别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和降钙素(16 IU/kg),隔日1次,于骨折后3周和6周测量右股骨行骨密度,苏木精-伊红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骨形态发生蛋白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与结论:骨折后给予降钙素治疗的大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细胞积分吸光度值较生理盐水治疗的大鼠显著减少(P < 0.05)。骨折后3周,两组骨折线均较清晰,骨痂体积无明显差别,骨折愈合以软骨内化骨过程为主,骨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 > 0.05)。骨折后6周,两组骨折线较模糊,骨痂体积无差别,骨小梁排列较有序,用药组股骨骨密度较对照组升高(P < 0.05)。两组在骨折后3周和6周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证实降钙素可以抑制去卵巢大鼠骨折部位破骨细胞活性,但无明显促进大鼠股骨骨折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合血浆移植治疗骨不连的临床疗效,选择2000-03因左大腿车祸伤后行走疼痛男性患者1例,X射线片检查显示左股骨干骨折且骨缺损距离为5 mm,诊断为骨折。经一系列固定复位治疗及髓内钉固定和自体髂骨植骨2次和外固定架与自体髂骨植骨4次治疗后,骨折仍未愈合,于2008-03入住四平市中心医院接受经皮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合血浆移植治疗。在小C型臂X射线透视下,从骨折点大腿皮肤的前面,用硬膜外穿刺针垂直注射辅以10%患者自体血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4 mL,细胞浓度为1.8×107 L-1。以门诊复查方式进行X线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X射线片显示,移植后2个月,骨折间隙缩小,左股骨干骨痂连续,骨折线部分模糊;移植后4个月,左股骨干骨折线模糊,骨痂连续;移植后7个月左股骨干在实现骨性愈合,患者开始完全负重行走,功能良好,完全治愈,无发热、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提示经皮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骨不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背景:骨组织力学性能除受其自身的材料力学性能影响外,与骨量及结构形态等密切相关。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微结构和力学性能还不是很清楚。 目的:检测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不同时期骨密度、骨微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变化,以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指导与理论依据。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年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实验室完成。 材料:选择6周龄雌性C57 BL/6J小鼠, 体质量25 g,共40只。 方法:将小鼠分别行双侧卵巢切除的骨质疏松组与行假手术的对照组,每组20只,3周后所有小鼠行右侧股骨横断骨折建立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采用髓内钉固定,并与对照侧比较。 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后1,2,4和8周采用X射线检测骨折愈合情况,采用双能X射线检测骨痂组织骨密度;Micro-CT测定骨痂形成和矿化;3点弯曲法测定力学性能。 结果:①卵巢切除组骨痂骨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②与对照组比较,卵巢切除组骨痂体积在骨折后1,2周明显减少,骨折后4,8周没明显改变。卵巢切除组在骨折后2周有明显高的矿化比例,在1,4和8周没有明显改变。③骨折后2,8周,对照组小鼠股骨最后负载和最后压力大于卵巢切除组。 结论:骨质疏松性骨折修复过程中,显微结构、骨密度等随愈合时间而不断改变,并最终影响着骨痂组织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