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摘要: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能够治愈急性白血病的最佳方法,随着国内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增多,同胞供体减少,从中华骨髓库中检索配型全相合造血干细胞供者概率较低,耗时长,而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如能成功开展将是解决供者来源困难的主要手段,但其面临植入困难和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高且重这两大风险。通过改良预处理方案及在经典的环孢素A+短程甲氨蝶呤的基础上,加用霉酚酸脂、白细胞介素11、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及经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的供体造血干细胞输注给受体联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成功的进行了2例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2例患者均顺利植入,且无严重的移植物抗宿主病。  相似文献   

2.
HLA相合同胞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HLA相合同胞间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目的:评价HLA相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2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HLA相合同胞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2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预处理方案为BU+CY方案或CY+TBI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采用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短程甲氨蝶呤。 结果:最短随访2个月,最长随访80个月。患者均获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 L-1的时间为10~18 d,血小板≥20× 109 L-1的时间为10~37 d。主要并发症:感染败血症12例,巨细胞病毒感染9例,带状疱疹病毒感染3例,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0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1例,出血性膀胱炎4例。至随访结束,17例无病生存,8例死亡。提示HLA相合同胞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急性白血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年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首选方法,但在中国多数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无合适的供者,单倍体相合或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国内外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联合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报道少见。 目的:观察不同干细胞来源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 方法:10例(3~52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分别接受了亲缘HLA相合(2例),单倍体相合(5例),非血缘(3例)的外周血和/或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5例患者同时联合了间充质干细胞共移植。预处理方案主要为环磷酰胺、氟达拉滨和抗人胸腺球蛋白,以霉酚酸酯、环孢素A加短疗程的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单倍体相合移植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马利兰和CD25单克隆抗体;同基因的例5患者预处理方案为抗人胸腺球蛋白+甲基泼尼龙。输注间充质干细胞的量为(0.27~1.85)×106/kg。接受和未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组的患者回输的造血干细胞有核细胞分别为(7.4~17.38)×108/kg和(6.09~13.68)×108/kg。 结果与结论:除1例单倍体相合患者移植未成功,+36 d死于并发症外,余患者移植后染色体及DNA指纹检测等说明造血干细胞移植完全供者植入。移植后中性粒细胞达到0.5×109 L-1,血小板计数≥20×109 L-1中位时间分别为12 d和13 d;其中造血功能恢复快慢的趋势是同基因移植>外周血或/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单纯外周血或/和骨髓干细胞移植,而亲缘HLA全相合的52岁患者造血恢复最慢。非血缘移植例1、6患者发生了Ⅰ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单倍体相合移植的例2和例10患者发生了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后出现了局限性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余下患者移植后生活质量良好,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除未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的例3患者移植后出现严重感染外,其余患者移植后再未出现严重的感染和出血。结果提示造血干细胞是安全,高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联合应用间充质造血干细胞者患者造血恢复快,移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高危白血病的主要方法,单倍体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扩展了移植的应用范围。 目的:观察“改良Bu/Cy+ATG”为预处理方案的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白血病的疗效。 方法:对19例高危白血病患者,均采用“改良Bu/Cy+ATG”预处理方案,采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5例,外周血+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14例。应用甲氨蝶呤,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结果与结论:①短期疗效:中性粒细胞恢复的中位时间为12(8~20) d;血小板恢复的中位时间为13(10~31) d;移植后100 d内,移植相关死亡率为(15.8±8.4)%。②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情况:Ⅰ~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总发生率(63.1±11.1)%,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54.54±15.0)%。③远期疗效:2年无病生存率为(28.2±15.5)%,2年总体生存率为(46.9±16.5)%。结果提示,高危白血病无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血缘供者及无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非血缘供者,而又急需进行挽救性移植时,“改良Bu/Cy+ATG”为预处理方案的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仍是目前惟一能根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方法。随着移植技术的日臻完善,有HLA相合同胞供者的年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只需冒较小的近期风险,便可获得治愈疾病的远期疗效。 目的:回顾性分析HLA相合同胞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 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 对象:选择2002-02/2007-12在安徽省立医院血液科住院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40例,男29例,女11例,中位年龄35岁;慢性期30例,加速期5例,急变期5例。供者均为HLA6/6位点配型完全相合的同胞。 方法:根据移植方式进行分组:异基因骨髓移植组3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组8例,联合组29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骨髓移植)。预处理方案采用白消安+环磷酰胺或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全身照射2 Gy。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方案为环孢素A+霉酚酸酯。随访中位时间为移植后28个月。 主要观察指标:造血功能恢复,移植相关并发症,复发及治疗转归,长期生存情况。 结果:40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40例患者中,12例(30%)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Ⅰ度5例(13%),Ⅱ度6例(15%),Ⅲ度1例(诱发)(3%)。可评估的存活100 d以上的39例患者中,15例(39%)出现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与联合组比较,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明显升高(P < 0.05)。40例患者中,11例发生Ⅱ度~Ⅲ度迟发性出血性膀胱炎,无急性出血性膀胱炎和肝静脉闭塞病发生。长期无病生存率80%,其中慢性期30例长期无病生存率为87%,5例急变期患者长期无病生存率为20%。加速期5例患者使用伊马替尼达到2次慢性期后进行移植,至今全部无病生存。死亡8例,其中2例死于复发,5例死于移植相关并发症,自杀1例。 结论:HLA相合同胞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方法,尤其在慢性期移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背景:建立及维持非血缘供者库需要大量投资,而亲属部分相合的供者则不需要特殊费用,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目的:评估亲缘间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疗效。 方法:选取2002-11/2008-03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市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患者4例,均进行HLA单倍体相合亲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改良的Bu/CY预处理方案:阿糖胞苷2.0~3.0 g/(m2•d)×2 d,持续24 h静滴;马利兰4 mg/(kg•d)× 3 d;环磷酰胺50 mg/(kg•d)×2 d;甲基环已亚硝脲25 mg/(m2•d)×1 d;抗胸腺细胞球蛋白25 mg/(kg•d)×4 d。在改良方案的基础上加大阿糖胞苷剂量1倍,且改为持续24 h静滴,使预处理强度增加,促进造血干细胞持久植入。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在经典的甲氨蝶呤方案基础上将环孢素A及霉酚酸酯提前至-7 d(回输干细胞前为-)使用。患者移植前后进行ABO血型及DNA检测。 结果与结论:①移植后造血重建检测:4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未发生预处理相关死亡。造血于细胞移植后-3~+7 d白细胞降为0,并持续2~14 d,+12~+20 d白细胞>1.0×109 L-1,+20~+51 d血小板>20×109 L-1。②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病情况:4例患者移植物抗宿主病 Ⅳ 级(肠道)1例,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Ⅱ级(肠道)1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Ⅱ级(皮肤)1例。提示随着预处理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方案的优化,亲缘间单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摘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2007-01/2008-04应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患者9例,6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3例慢性髓系白血病;供者中6例为HLA 完全相合的同胞,2例为HLA 9/10相合的无关供者,1例为半相合供者;预处理采用经典的BU/CY方案或GIAC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环孢菌素A+吗替麦考酚酯+甲氨喋呤方案或环孢菌素A+吗替麦考酚酯+甲氨喋呤+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方案。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 0. 5×109 L-1、血小板> 20×109 L-1 的中位时间分别是11,15 d;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1例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随访3~16个月无病生存率为77.8%。死亡2例。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白血病  相似文献   

8.
背景: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面临着植入困难、造血重建慢、移植物抗宿主病重、免疫重建迟、致死性感染发生率高等诸多难题,如克服这些问题可使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得以广泛推广应用。 目的:观察单倍体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 方法:在单倍体移植时采用阿糖胞苷、马利兰、环磷酰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甲基环已亚硝脲联合作为预处理方案,用环孢素A、麦考酚酸酯、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白细胞介素11及甲氨蝶呤联合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治疗6例恶性血液病。 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完全植入,白细胞> 1.0×109 L-1中位时间为15.8 (+12 d~+20 d),Ⅲ~Ⅳ度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为16.7%,中位随访时间34.7(13~63)个月,无复发,至今仍存活。结果提示单倍体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时,用阿糖胞苷、马利兰、环磷酰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甲基环已亚硝脲联合作为预处理方案,用环孢素A、麦考酚酸酯、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白细胞介素11及甲氨蝶呤联合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血缘及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不合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时,环孢素A、麦考酚酸酯、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白细胞介素11及短程甲氨蝶呤联合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疗效。 方法:2004-09/2008-11海口市人民医院采用环孢素A等五联用药预防非血缘及血缘HLA配型不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13例。供受者HLA相合情况:非血缘供者7例,单倍型移植3例,人类白细胞抗原1个位点不合同胞供者3例。具体预处理方案为移植前7 d开始,环孢素A 5~10 mg/(kg•d),12 h静滴1次,2次/d,无呕吐后改为口服维持;移植前7 d开始,麦考酚酸酯1次/d;移植前5 d~移植前2 d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2.5 mg/(kg•d);移植前2 d~移植后10 d予白细胞介素11,1.5 mg/d皮下注射;移植后1 d予甲氨蝶呤15 mg/m2,移植后3,6,11 d各予甲氨蝶呤10 mg/m2静脉滴注。临床若无移植物抗宿主病出现,3~6个月逐渐减量至停药,单倍型移植者适当延长。移植前3 d,供者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于用药第4,5天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并分别于当天由锁骨下静脉输入患者体内,回输单个核细胞数为(7.82~9.11)×108/kg,CD34+细胞数为(2.9~7.7) ×106/kg。 结果:13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为46%(6/13),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为8%(1/13)。随访至2009-04,除1例患者尚未能到公共场所外,余12例目前均正常生活或工作。 结论:环孢素A、麦考酚酸酯、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白细胞介素11及短程甲氨蝶呤联合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回顾性分析2003-03/2007-01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骨髓移植科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白血病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8~55岁。其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4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 5例,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M4) 2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 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15例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只有1例HLA-CW位点亚型不合,其余HLA全部相合,1例无关骨髓移植HLA全部相合。观察全部患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病情况,移植前后定期采集20例患者外周血,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1的水平。结果显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20例患者全部获得造血功能重建,中性粒细胞恢复到0.5×109 L-1,血小板恢复到20×109 L-1的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3.5 d 及18 d。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的白细胞介素21水平较移植前及未发生患者明显升高(P < 0.01)。提示检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1水平有助于预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背景:由于移植技术的提高,供受者ABO血型不合已不再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障碍,但是由于宿主血凝素抗体的持续存在,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出现红细胞系统恢复的延迟。 目的:观察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红细胞系统恢复情况,评价血型不合、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不相合对造血功能重建的影响。 设计:回顾性分析。  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液科。 对象:选择2002-05/2007-09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液科行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恶性血液患者(受者)14例,男11例,女3例;年龄15~60岁。14例患者中7例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完全相合,7例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半相合。纳入同期ABO血型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11例为对照。受者在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签署移植同意书,供者为同胞姊妹、胞弟、儿子、母亲,均同意提供用于移植的骨髓。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方法:①预处理方案: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全相合组采取马利兰和环磷酰胺为主的方案。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半不合组采用北京人民医院的GIAC方案。②造血干细胞输注:沉降供者骨髓,取上层有核细胞输给受者。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副反应、并发症及造血重建情况。 结果:14例ABO血型不合患者仅1例发生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未进入结果分析。①造血功能重建情况:与对照组比较,ABO血型不合组血红蛋白恢复时间明显延迟(t=2.352, P < 0.05),ABO血型相同与ABO血型不合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恢复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ABO血型不合的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半不合造血干细胞组血红蛋白恢复和血型转换时间迟于全相合,但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并发症:14例ABO血型不合患者移植后成分输血过程未出现溶血反应,移植后也均未发生迟发性溶血反应。  相似文献   

12.
背景:国外有报道显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免疫抑制疗法治疗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率及总生存期相当,但两种疗法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及治疗费用方面的差异报道较少。 目的:回顾性分析同胞HLA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免疫抑制疗法治疗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 方法:入选2004-07/2010-10在南京鼓楼医院血液科行同胞HLA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7例及行免疫抑制疗法的16例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每3个月定期进行随访。 结果与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在粒细胞和血小板恢复时间,脱离输血时间,治疗后3个月总有效率及治疗后12个月完全缓解率均优于免疫抑制疗法组,但治疗后12个月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与免疫抑制疗法组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6%与81.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总体健康状况及功能健康状况均提示良好,两组住院费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背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白血病异常基因的检测中,但对于应用此项技术比较化疗与移植后疗效的研究尚未见大量报道。 目的:评价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化疗与移植后白血病患者的监测效果。 方法: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二科2009-10/2010-10收治的白血病患者44例,收集标本85份。按照各自采取的主要治疗方案,分为治疗前组,普通化疗组,特殊药物治疗组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组。特殊药物治疗组包括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和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患者。 结果与结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诊断与监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方面较染色体核型分析更为精确;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特殊药物治疗组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组阳性细胞百分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组和普通化疗组(P < 0.01),但特殊药物治疗组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与移植后1个月荧光原位杂交结果不具有相关性(P > 0.05);移植后1个月、1~6个月、6个月以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以准确而有效的动态检测移植后患者的染色体变化情况,评价患者疾病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Mitochondrial neurogastrointestinal encephalomyopathy (MNGIE) is an autosomal recessive disorder caused by mutations in the gene encoding thymidine phosphorylase (TP).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 has been proposed as a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MNGIE and a standardized approach to HSCT in this condition has recently been developed. We report on the transplant course, management and short-term follow-up in two MNGI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HSCT. The source of stem cells was bone marrow taken from an HLA 9/10 allele-matched unrelated donor in the first patient and from an HLA 10/10 allele-matched sibling donor in the second. Both patients achieved full donor chimerism, and we observed restoration of buffy coat TP activity and lowered urine nucleoside concentrations in both of them. The post-transplant clinical follow-up showed improvement in gastrointestinal dysmotility, abdominal cramps and diarrhea. Neurological assessment remained unchanged. However, the first patient died 15?months after HSCT due to gastrointestinal obstruction and shock; the second patient died 8?months after the procedure due to respiratory distress following septic shock. Although HSCT corrects biochemical abnormalities and improves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the procedure can be risky in subjects already in poor medical condition as are many MNGIE patients. Since transplant-relat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creases with progression of the disease and number of comorbidities, MNGIE patients should be submitted to HSCT when they are still relatively healthy,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complications of the procedure. Anyway, there is still incomplete knowledge on the natural history of the disease in many affected patients and it is not yet clear when the best time to do a transplant is. Further clues to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HSCT could result from a prolonged observation in a greater number of non-transplanted and transplanted patients, which would allow us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of if, how and when MNGIE patients require HSCT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接受不同预处理方案改良Bucy(白消安/阿糖胞苷/环磷酰胺)或白消安/氟达拉滨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及生存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6-12/2008-06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恶性血液病患者27例,按移植预处理方案不同分为两组,10例给予以氟达拉滨+白消安为基础的预处理方案:移植前2~6 d氟达拉滨 30 mg/(m2•d),移植前3~6 d白消安 3.2 mg/(kg•d);17例给予以改良Bucy为基础的预处理方案:移植前4~6 d白消安4 mg/(kg•d),移植前两三天环磷酰胺60 mg/(kg•d)和阿糖胞苷2.0 g/(m2•d)。比较两组患者移植后白细胞、血小板重建时间,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及其程度,复发与移植相关死亡率。 结果:白细胞、血小板重建时间在Bucy组与白消安/氟达拉滨组分别为[(8.45±2.31),(8.96±2.47)d,P=0.957;(13.31±4.80),(15.89±5.21) d,P=0.662]。Bucy组与白消安/氟达拉滨组患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分别为[47%(8/17),40%(4/10),P=0.629]。27例患者截至统计时间10例死亡,其中复发死亡4例,移植物抗宿主病死亡3例,感染死亡2例,其他移植合并症死亡1例。Bucy组与白消安/氟达拉滨组1年内总生存率分别为(58.30±19.80)%和(73.00±11.80)%,1年内无病生存率为(48.60±18.70)%和(72.20±12.80)%,白消安/氟达拉滨组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均较Bucy组高,但两组1年内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511,0.854)。 结论:氟达拉滨应用于移植预处理方案中,可降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髓外毒性,但对疗效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describe and evaluate the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severe neurologic events (SNE) in pediatric recipients of allogeneic or 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 for hematologic or nonhematologic diseases.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72 consecutive children admitted to the G. Gaslini Children's Research Institute and given HSCT (70 from unrelated donors, 115 from related donors, and 87 autologous) between June 1985 and January 2001. RESULTS: Thirty-seven children (13.6%) developed SNE after a median of 90 days (range, 5 days to 8.8 years) after HSCT. Cyclosporine A (CSA) neurotoxicity was the most frequent SNE (n = 21), followed by irradiation or chemotherapy injury (n = 7), CNS infections (n = 7), cerebrovascular events (n = 3), and immune-mediated etiology SNE (n = 2). Eleven patients (30%) died because of the neurologic complications. Type of HSCT, treatment with total body irradiation (TBI), acute graft-vs-host disease (GvHD), GvHD >grade 2, and treatment with CSA were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 increased risk of SNE. CONCLUSIONS: Severe neurologic complications are frequent (14%) among children receiving HSCT, causing 8.5% of deaths after transplant. Transplant from allogeneic donor, especially if unrelated, the development of severe acute GvHD grade >2, and the use of TBI in the preparative regimen are the main risk factors for such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7.
Myositis is a rare complication of 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cGVHD) following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 Almost all such patients have been reported to have polymyositis (PM). We describe clinical, pathologic, and molecular studies of 3 patients with cGVHD following allogeneic HSCT who developed myopathy. In each case, perifascicular atrophy, the pathognomonic histologic feature of dermatomyositis (DM), was observed. Muscle Nerve, 2009  相似文献   

18.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公认的惟一可以治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方法,但存在供体来源少,移植相关并发症较多等问题。甲磺酸伊马替尼作为近年来人工合成的基因产物靶向药物的代表,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Ph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治疗中。 目的:与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历史资料对照,评价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非随机化同系对照,于2002-04/2006-10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完成。 对象: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慢性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90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经骨髓细胞学、细胞遗传学和/或分子遗传学检查确诊。 方法:将9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甲磺酸伊马替尼组67例,2002-04/2006-06陆续开始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观察截止时间为2006-10。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d,每周复查血常规,每3个月进行骨髓象及细胞遗传学检查,根据血象和骨髓象调整剂量。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23例,于1999-03/2006-04收治,均采用经典或改良白消安联合环磷酰胺方案预处理,短程甲氨蝶呤联合环孢素A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主要观察指标:细胞遗传学反应以及两组患者的2年生存情况。 结果:观察截止时,甲磺酸伊马替尼组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完全缓解率显著低于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60%,100%,P < 0.01)。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和甲磺酸伊马替尼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83.33%和77.0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甲磺酸伊马替尼组治疗期间没有患者因药物副作用而停药、死亡,4例(5.97%)发生Ⅲ/Ⅳ级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中7例患者(30.4%)发生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4例治疗无效死亡。 结论:与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比,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2年生存率无差别,治疗相关并发症较少,但获得细胞遗传学完全缓解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