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背景:前期研究表明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在骨重建过程中可调节骨形成与骨吸收。 目的:探讨女性血清可溶性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水平年龄变化及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与骨密度﹑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关系。 设计、时间及地点:横断面调查,于2006-01/2007-10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完成。 对象:长沙地区304名20~80岁的女性志愿者,平均年龄(49.6±14.1)岁,体质量指数(23.3±3.4) kg/m2。 方法:培养正常成人成骨细胞。留取受试者空腹静脉血,Western blot、ELISA检测血清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可溶性蛋白水平,ELISA检测血清Ⅰ型胶原N-末端交联肽﹑骨钙素水平。测量受试者腰椎及左侧股骨颈骨密度。用重组可溶性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蛋白干预人成骨细胞。 主要观察指标:①人成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蛋白表达。②人血清可溶性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浓度与年龄、骨密度、骨钙素、Ⅰ型胶原N-末端交联肽的关系。③人成骨细胞鉴定。④细胞凋亡检测结果。⑤重组可溶性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蛋白诱导人成骨细胞凋亡的作用。⑥型胶原N-末端交联肽检测结果。⑧重组可溶性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蛋白对人成骨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 结果:Western blot检测到血清含有丰富的可溶性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血清可溶性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与骨密度﹑Ⅰ型胶原N-末端交联肽﹑骨钙素呈负相关。重组可溶性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蛋白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且此作用可被乙二胺四乙酸阻断。重组可溶性活性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蛋白抑制人成骨细胞在Ⅰ型胶原上的黏附。 结论:女性血清可溶性活性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与骨密度﹑Ⅰ型胶原N-末端交联肽﹑骨钙素有明显相关性。重组可溶性活性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蛋白可通过降解骨基质蛋白,诱导人成骨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背景:骨-肌腱结合结构的重建可能类似于软骨内成骨,只有形成坚固的止点,重建的韧带才能够真正发挥其生理功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可使未分化间质细胞、成纤维细胞、成肌细胞及骨髓的基质细胞逆转分化为骨系细胞。 目的:观察rhBMP-2和制动因素对肌腱止点结构重建的影响。 方法:新西兰白兔建立肌腱止点结构重建模型后,随机分成3组。向rhBMP-2短期制动组和rhBMP-2长期制动组实验兔靠近胫骨隧道入口的屈趾总腱内注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溶液20 µL,模型组不予注射。术后rhBMP-2短期制动组术肢石膏固定1周后拆除;rhBMP-2长期制动组和模型组兔术肢全程石膏固定。各组分别于手术后2,4,8周通过免疫组化法和RT-PCR测定隧道入口部肌腱中的Ⅰ,Ⅱ型胶原、骨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rhBMP-2可使肌腱止点结构重建兔Ⅰ型胶原、骨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表达水平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Ⅱ型胶原在术后增加至4周时表达至峰值,8周表达有所下降。注射rhBMP-2未对腱重建兔Ⅰ型胶原mRNA表达产生明显变化;而注射rhBMP-2可使Ⅱ型胶原、骨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mRNA表达显著增加(P < 0.05),减少制动时间也能使Ⅱ型胶原、骨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mRNA表达显著增加(P < 0.05)。rhBMP-2能促进Ⅰ,Ⅱ型胶原、骨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的表达,并具有诱导肌腱内异位软骨成骨的作用,使肌腱端结构重建成为可能;长时间制动阻碍肌腱附着点的重建。 关键词:肌腱止点;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胶原;碱性磷酸酶;骨钙素;肌肉肌腱;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老年男性代谢综合征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含量表达的变化规律。 方法:选择2006-05/06济南地区部队干休所离休老干部查体人员。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组分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WHO代谢综合征的工作定义。应用SetriscamTM数字化成像技术及放射免疫分析法,对代谢综合征组90例(其中骨质疏松22例和骨量减少30例),单纯高血压组38例,单纯糖尿病组30例,单纯高血脂组32例患者进行骨密度、骨钙素等骨代谢指标和生化指标的测定,与相同年龄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对骨密度与各项骨代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①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组、代谢综合征骨量减少组、单纯糖尿病组的骨密度和峰值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 < 0.05~0.01)。②代谢综合征组、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组骨钙素、Ⅰ型胶原C端肽低于正常对照组(P < 0.05~0.01),甲状旁腺素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三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紊乱。③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组骨密度与骨钙素呈正相关关系(r =0.262),与甲状旁腺素呈负相关(r =-0.233),与血压呈明显负相关(r =-0.285),与生化指标之间无相关性。 结论: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与骨钙素、甲状旁腺素、Ⅰ型胶原C端肽、血压之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和胶原参与关节软骨组织机体生理重建及病理破坏。 目的:观察膝关节骨软骨缺损及表面软骨缺损动物模型关节软骨组织中胶原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变化。 方法:雌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3组:骨软骨缺损组在双膝关节制作骨软骨缺损模型,表面缺损组在双膝关节制作表面软骨缺损,对照组双膝关节制作关节囊切开。分别于术后4、8、12周取股骨髁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检测Ⅰ型胶原、Ⅱ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骨软骨缺损组术后4周缺损中有少量新生组织生成,8及12周可见到纤维组织填充,修复组织细胞外基质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阴性,关节软骨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表达增高。表面缺损组表面软骨缺损4及8周未见修复迹象,12周可见微量纤维组织填充,细胞外基质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阴性,术后表面缺损组关节软骨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3表达增高。对照组关节软骨组织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阴性,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基质金属蛋白酶3低表达,无形态学异常改变。说明机械性损伤可以导致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成分发生改变,丧失其原有的生物学特性而退变,基质金属蛋白酶3在损伤后的软骨组织中表达增高,使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增加,是导致关节软骨退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TAQⅠ,APAⅠ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及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相关性。 方法:①2007-01/2008-12从福州常住汉族人中随机检测绝经后妇女576例, 年龄48-84(62.17±6.37)岁。受试者均知情同意。②记录年龄、绝经年限、体质量指数和绝经后骨折情况。③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正位第2~4腰椎、左侧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 s三角区骨密度。④PCR-RFLP技术检测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TAQⅠ,APAⅠ多态性。⑤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骨转换生化标志物(血清骨钙素、血清骨碱性磷酸酶、尿吡啶啉和尿脱氧吡啶啉)。 结果:561例合格受试者进入结果分析。①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TAQⅠ,APAⅠ多态性各基因型间骨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TAQⅠ,APAⅠ多态性各基因型间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TAQⅠ,APAⅠ多态性各基因型间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TAQⅠ,APAⅠ多态性各基因型间绝经后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TAQⅠ,APAⅠ多态性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无明显关联,不能作为福州地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遗传标志。  相似文献   

6.
背景:有文献表明高压氧治疗对不完全脊髓损伤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且越早效果越好。 目的:进一步探讨超早期高压氧治疗对脊髓完全横断损伤大鼠骨转换的影响。 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高压氧组,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术,其余2组均行T10椎板水平脊髓完全横向切断术。高压氧组于术后第3小时置于动物舱内开始高压氧治疗,舱内达到222.92 kPa个绝对大气压,吸氧浓度97%~99%,10 d 1疗程,共3疗程,其中第1疗程2次/d,第2,3疗程1次/d,每疗程间休息6 d。模型组不做高压氧治疗。分别于建立模型后第6周处理,用ELISA法测骨形成指标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及血清骨钙素,骨吸收指标血清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及尿脱氧吡啶啉的浓度。 结果与结论:高压氧组大鼠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血清骨钙素值显著高于模型组(P < 0.05),模型组显著高于假手术组 (P < 0.05)。高压氧组血清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尿清脱氧吡啶的值显著低于模型组(P < 0.05),模型组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 < 0.05)。结果表明超早期高压氧治疗可影响脊髓完全横断损伤大鼠骨转换的改变,对骨形成有促进作用,对骨吸收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演变中的基因表达模式尚不明确。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碱性磷酸酶、骨桥蛋白、Ⅰ型胶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骨钙素基因的表达情况,验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向成骨细胞成熟分化。 方法:抽取2月龄新西兰大白兔股骨骨髓,全骨髓贴壁法培养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矿化诱导培养基(DMEM/F12、地塞米松1×10-8 mmol/L、β-磷酸甘油钠0.01 mol/L、维生素C 0.05 g/L)进行成骨诱导培养,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诱导培养后第一二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碱性磷酸酶、骨桥蛋白、Ⅰ型胶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骨钙素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对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44进行鉴定。 结果与结论:经矿化诱导培养基诱导培养后,第一二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阶段性表达碱性磷酸酶、骨桥蛋白、Ⅰ型胶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骨钙素基因;第1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抗原CD44阳性率达44.4%。提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矿化诱导培养中逐渐向成骨细胞分化,分别于诱导后第一二代细胞中阶段性顺序表达成骨细胞特异性基因碱性磷酸酶、骨桥蛋白、Ⅰ型胶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骨钙素,该细胞已具备成骨细胞特征,为揭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李敏  金力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1,15(24):4485-4488
背景:胶原是肌腱细胞外基质中的主要成分,基质金属蛋白酶是降解肌腱细胞外基质蛋白的重要蛋白酶。 目的:观察12周跑台运动对大鼠跟腱胶原、胶原Ⅰ、基质金属蛋白酶1及其抑制剂1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运动组。第1周每天运动20 min,速度由12 m/min递增至20 m/min;以后跑台速度均为20 m/min,第2周坡度为5%,时间为30 min,第3~12周坡度为10%,时间为40 min,共运动12周。对照组正常饲养。 结果与结论:末次运动后24 h取大鼠跟腱。与对照组比较,运动组大鼠跟腱前胶原Ⅰα1、基质金属蛋白酶1及其抑制剂1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P < 0.05或P < 0.01),羟脯氨酸的含量也有所增多,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长期耐力运动可以提高跟腱中胶原的合成和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9.
背景:既往动物实验表明,川芎嗪能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血清Ⅲ型胶原、透明质酸及层粘连蛋白水平,延缓肝纤维化的形成,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mRNA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川芎嗪抗肝纤维化的可能机制。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6-11/2007-06在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完成。 材料:盐酸川芎嗪注射液(10 mL∶80 mg),使用时用含体积分数为0.1小牛血清的1640培养基稀释,为巴里莫尔制药(通化)有限公司产品;肝星状细胞株HSC-T6,系SV40转染SD大鼠肝星状细胞而成,其表型为活化的肝星状细胞,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提供。 方法:培养肝星状细胞株,传至三四代时增殖明显即可用于实验。实验分为2组,空白对照组:仅加入细胞;药物干预组:分别加入川芎嗪0.01,0.1,1,10,50,100,200,400,600,1 000 mg/L后作用于HSC-T6。 主要观察指标: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测定肝星状细胞增殖;ELISA法检测Ⅰ、Ⅲ型胶原及透明质酸质量浓度;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 mRNA的表达。 结果: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川芎嗪100~1 000 mg/L各剂量组作用不同时间的吸光度值均降低(P < 0.01)。在川芎嗪100~1 000 mg/L 这一质量浓度范围内,随着药物质量浓度加大,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增加。②川芎嗪(100,200 mg/L)对Ⅰ、Ⅲ型胶原、透明质酸的产生有抑制作用(P < 0.05~0.01),并随着药物质量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10 mg/L川芎嗪对Ⅰ、Ⅲ型胶原均没有影响,但可以降低透明质酸质量浓度(P < 0.05)。③100,200 mg/L川芎嗪可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表达,随药物质量浓度增大,基质金属蛋白酶13/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比值增大(P < 0.05~0.01)。 结论:川芎嗪抗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是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表达,从而促进胶原降解,使细胞外基质减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MMP-9、Hs-CRP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选择我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作为卒中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所选对象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结果卒中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梗死灶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高于中梗死灶患者,中梗死灶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高于小梗死灶患者(P<0.05)。重度卒中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高于中度卒中患者(P<0.05);中度卒中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高于轻度卒中患者(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梗死体积越大,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越高,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升高与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有关,检测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有助于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