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1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11/2008-10青岛市城阳人民医院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糖尿病足患者11例,病程6~18年,经药物治疗6个月以上及(或)支架置入治疗,血管搭桥效果均不佳。本组患者均有足部和(或)下肢发凉、疼痛、间歇性跛行,静息痛7例,足部皮肤色泽异常7例,足部溃疡6例,坏疽4例,合并感染2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来自健康分娩孕妇的脐带血,由深圳市北科细胞工程研究所提供。患者硬膜外麻醉或腰麻后,将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分多点注射到病变下肢,细胞数(1~6)×1011 L-1,每点0.3~0.5 mL,各点间距约3 cm×3 cm,肌肉组织丰富的部位可分层注射。移植后1~4周,9例足部疼痛缓解或减轻,10例冷感明显改善;移植后4~16周,4例溃疡面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愈合,2例足部坏疽创面缩小并基本愈合,且下肢得以保留,1例患肢截肢,但降低了截肢平面;移植后12~24周,6例间歇性跛行有明显改善,3例患肢的踝肱指数有所增加,3例血管造影示有不同程度的侧支血管形成。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方法简单,创伤小,能有效地增加患者下肢血流,促进溃疡愈合,使一部分患者避免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神经功能的效果。
方法:选择2008-01/12北京和众华信治疗中心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30例,均经过英国皇家医师学会帕金森病诊断与管理指南的帕金森病诊断标准确诊,男19例,女11例,年龄45~66岁,平均年龄58岁,Hoehn-Yahr分级为Ⅱ~Ⅳ级,患者对治疗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方案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住院治疗,第1周进行常规检查,30例患者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多项肿瘤标记物、胸片等均正常。自第2周起患者应用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鞘内注射移植治疗,以第3,4腰椎间隙为穿刺点,缓慢注入地塞米松2 mg,取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5 mL(干细胞数500万),在10 min内缓慢注入蛛网膜下腔,1次/周,4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对患者移植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结果:3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与移植前比较,30例患者移植后3个月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分值均明显降低(P < 0.01),患者震颤、强直、运动迟缓、姿势不稳等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均未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
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神经功能的效果。
方法:选择2008-01/12北京和众华信治疗中心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30例,均经过英国皇家医师学会帕金森病诊断与管理指南的帕金森病诊断标准确诊,男19例,女11例,年龄45~66岁,平均年龄58岁,Hoehn-Yahr分级为Ⅱ~Ⅳ级,患者对治疗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方案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住院治疗,第1周进行常规检查,30例患者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多项肿瘤标记物、胸片等均正常。自第2周起患者应用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鞘内注射移植治疗,以第3,4腰椎间隙为穿刺点,缓慢注入地塞米松2 mg,取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5 mL(干细胞数500万),在10 min内缓慢注入蛛网膜下腔,1次/周,4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对患者移植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结果:3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与移植前比较,30例患者移植后3个月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分值均明显降低(P < 0.01),患者震颤、强直、运动迟缓、姿势不稳等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均未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
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2008-09北京和众华信治疗中心收治的1例多系统萎缩患者,给予控制血压、扩张血管、抗自由基、营养神经、稳定细胞膜等治疗的同时,进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移植,患者取左侧卧位,屈髋屈膝屈颈,以第3,4腰椎间隙为穿刺点,局部麻醉后以9号穿刺针垂直刺入蛛网膜下腔,缓慢注入地塞米松2 mg,取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5 mL(干细胞数目500万),在10 min内缓慢注入蛛网膜下腔,1次/周,4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采用UMSARS多系统萎缩量表中的轮替、对指和踏步指标进行评分,分值越高表示病情越重。与移植前比较,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4周后,UMSARS多系统萎缩量表评分由91分降到60分,卧立位血压无明显变化,肌张力明显下降,患者头部可自主抬高、低头并向两侧转动,四肢运动功能明显提高,双上肢肌力5-,可以自主运动,抬高可触及头顶;左侧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右侧下肢肌力3+级;说话语言清晰,语速较慢,进食的连贯性接近正常。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随访3个月,患者未出现明显的副反应。提示应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此例多系统萎缩患者是有效的,其神经功能明显恢复。 相似文献
5.
廖瑜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9,13(27):5393-5396
2008-0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男性患者1例,32岁,体质量38 kg,四肢无力、肌萎缩18年,突发头晕、呕吐3 d后入院,经基因分析和肌肉活检确诊为Emery-Dreifus型肌营养不良并发小脑梗死。经HLA配型在上海市脐血库中寻找到一个与受者非血源相关、HIA全相合、Rh血型相合、ABO血型主侧不合的脐血供体,于入院后第9天采用白消安+环磷酰胺+兔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预处理后,通过外周静脉移植异基因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悬液40 mL,10滴/min,实际输入的有核细胞数为31.98×108。细胞移植5周后,患者头晕消失,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症状明显好转,可连续饮水,双手协调动作较移植前好转,可操作电脑,体质量约增长4 kg;移植后半年,血清肌酸磷酸激酶由移植前35.79 μkat/L降至9.55 μkat/L,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由移植前18.20 μkat/L降至 4.78 μkat/L,肌红蛋白由移植前413.50 μg/L降至213.20 μg/L,功能独立性评分由71分提高至101分,未见免疫排斥反应及致瘤趋性。提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能在短期内使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水平下降,改善运动功能,有助于Emery-Dreifuss型肌营养不良的治疗,近期安全性可靠。 相似文献
6.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典型特征是进行性神经元缺失,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药物和治疗方法对其彻底根治。随着干细胞技术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干细胞移植方面。为避免免疫反应,最好用自体干细胞进行移植,而获取自体神经干细胞是非常困难的。与神经干细胞相比,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更广泛的来源,可以从肝脏、骨髓、脂肪等多种组织中获得,且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特质,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骨、肌肉、脂肪等多种组织,其中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具有容易获得、对患者损伤小等特性而备受关注。新近研究显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神经分化潜能,预测其很可能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18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对18例脊髓损伤患者给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6次移植。移植前后按照《美国脊柱损伤协会评估标准》(ASIA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的Barthel指数给予患者评分,两次评分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有5例患者的《美国脊柱损伤协会评估标准》评分增加,其余13例均无变化,移植前后的评分比较P>0.05。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短期内观察疗效不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脑出血大鼠的运动功能改善效果,以及采用不同移植方法后细胞在受损脑组织中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向纹状体内注射自体新鲜心室腔血液构建SD大鼠脑出血模型,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A组:自然恢复组(对照组);B组:尾静脉移植组;C组:立体定向移植组,于移植后7 d、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BMSCs存活、迁移和分布情况。结果 C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优于B组,BMSCs均能够迁移分布至大鼠脑损伤区。结论 BMSCs移植对脑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立体定向移植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尾静脉移植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出血近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9-01—2012-01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45例。移植组20例通过蛛网膜下腔注射方式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选择同期入院但未行干细胞移植的25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于移植前和移植后6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同期随访血常规、生化全项、肿瘤标记物以观察其安全性。结果移植前2组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基本相似。与对照组比较,移植后6个月治疗组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Barthel指数显著升高(P<0.05)。与移植前比较,治疗组在移植后6个月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BaRhel指数显著升高(P<0.05)。2例患者在移植后出现一过性发热,予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随访各项血液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结论采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出血临床疗效安全有效,近期临床疗效明显,远期治疗效果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经鼠尾静脉移植后在脑内的表达情况及对大鼠脑创伤后神经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培养的BMSCs分别在大鼠脑创伤后第1天(实验组1,n=6)、第3天(实验组2,n=10)、第7天(实验组3,,F7)经大鼠尾静脉注射移植,另取6只脑创伤大鼠(实验组4)在伤后第3天经尾静脉移植BrdU标记的全骨髓,尾静脉注射仅.MEM脑创伤大鼠作为对照组(n=6)。应用免疫组化染色,了解移植细胞在脑内的表达情况。脑创伤后第1、3、7、14天评价移植对大鼠神经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脑创伤后14d时神经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实验组1:31.83±1.60,实验组2:31.10±1.79,实验组3:28,43±1.72,实验组4:28.67±1.37,对照组:26.00±1.00.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0)。在移植各组的创伤侧脑组织,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并以脉络丛、脑室周围、血管周围分布较多。对实验组2进行免疫组化双染色,未发现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1、BrdU+胶质纤维酸蛋白(GFAP)双染色细胞。结论大鼠BMSCs经鼠尾静脉移植.在一定时期内能改善大鼠脑创伤后神经运动功能;脑内可以发现移植细胞存活.但移植细胞是否转化为神经元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心脏生物起搏成为近来研究热点,目前研究主要包括细胞生物起搏和基因生物起搏。用于构建生物起搏的细胞主要包括间充质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通过诱导分化使之成为具有起搏功能的细胞,对受损的自律性节律点或特殊传导系统的细胞进行修复或替代,使心脏的起搏和传导功能得以恢复。现阶段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体外细胞和动物试验研究阶段,应用于临床的报道尚少。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临床上针对颅脑损伤,尤其是运动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方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强、多向分化潜能等特点对运动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目的:通过分析运动性颅脑损伤的病理学变化及干细胞技术的应用,探讨干细胞技术应用于运动性颅脑损伤,促进其功能恢复的重要作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4-01/2010-03)、重庆维普数据库(1994-01/2010-06)、清华同方数据库(1994-01/2010-06)等以“Stem cell,spots brain injury,neural stem cells,mesenchymal stem cells”为英文检索词,以“干细胞;运动性颅脑损伤;神经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中文检索词。以与运动性颅脑损伤和干细胞技术相关的文献为纳入标准,以重复性研究、陈旧性文献为排除标准。共检索到126篇相关文献,通过对重复性研究和陈旧性研究之后得到23篇符合标准的文献。结果与结论:干细胞移植技术应用于颅脑损伤的研究虽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治疗运动性颅脑损伤的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很多,通过分析发现干细胞尤其是神经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于运动性颅脑损伤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且其研究前景较为广阔。 相似文献
13.
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变性疾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经变性疾病为一类缓慢起病、病程呈进行性发展、预后不良的疾病,迄今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临床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有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亨廷顿舞蹈病(Huntington's disease,HD)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等。这些疾病虽病因各异但在病理上均有中枢神经不同部位及不同程度的神经元脱失和功能异常。替代丢失的神经元,使之功能恢复,是治疗这类疾病的新思路。干细胞是一类未分化的多潜能细胞,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体外培养的干细胞不仅可以增殖、分化,而且还可以发生“转分化”(transdifferentiation),也即一种组织来源的细胞可以分化为其他不相关的组织细胞类型。例如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等在一定的体外条件下可以向成熟神经细胞分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Stem cells in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Arenas E 《Brain research bulletin》2002,57(6):795-808
Stem cells have been suggested as candidate therapeutic tools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given their ability to give rise to the appropriate cell types after grafting in vivo. In this review I summarize some of the evidence currently available concerning two approaches for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1) The generation of dopaminergic neurons from embryonic stem cells, multipotent stem cells, and neuronal progenitor cells for cell replacement therapy. (2) The engineering of multipotent stem cells to release glial cell-lin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 potent neurotrophic factor for dopaminergic neurons, in a neuroprotective and neuroregenerative approach to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相似文献
15.
背景: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干细胞动员期间,国内外大多数研究组均常规应用5~10 μg/(kg•d)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5 d后采集干细胞进行移植,这是否为最佳的动员时间和采集时机未见相关报道。
目的:分析探讨自体干细胞移植最佳动员方案及采集时机,提高该方法的安全性。
方法:对备行干细胞移植的18例糖尿病足患者分别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0 μg/(kg•d)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分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天数、剂量与外周血白细胞、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数的关系,并检测干细胞动员前后、采集前后患者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观察患者动员及采集过程的不良反应。
结果与结论:随着动员天数的增加,白细胞和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数也随之增加,干细胞获得的效率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剂量、动员时间有关,外周血中CD34+总数与单个核细胞总数呈正相关。患者的凝血指标在动员和采集前后无显著变化。血小板计数在动员前后无变化,但在采集后有显著下降;18例患者中仅有1例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中发生轻度骨头酸痛,1例出现发热,其他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提示,糖尿病足患者干细胞采集的最佳时机不能单凭动员天数和外周血白细胞数决定,而是由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数和CD34+的数量来决定。且干细胞动员和采集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Keirstead HS 《Trends in neurosciences》2005,28(12):677-683
Treatment of myelin loss is particularly suited to therapeutic strategies based on cell replacement. Demyelination represents a defined and functionally debilitating deficit, and remyelination can be accomplished by supplying regions of demyelination with myelinogenic cell populations. Clinical interest in stem cells as a source of myelinogenic cells arises from their ability to provide an apparently unlimited cell supply for transplantation, and from recent demonstrations that they can be directed to myelinogenic phenotypes with high purity. Here, I present the emerging perspective that stem-cell-mediated remyelination of the adult CNS is a viable therapeutic strategy, and discuss the challenges to remyelination posed by the environ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injuries. 相似文献
17.
Embryonic stem cells (ESC) are a source of renewable cells, which possess a phenomenal potential to differentiate into a myriad of cell types. Thus, ESCs offer a potentially unlimited supply of cells, which can be deployed in developing cell-based therapies. The in vitro differentiation capacity of ESC into derivatives of the neuronal lineage has been demonstrated and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ESC derived neuroprogenitors, upon transplantation into in vivo models has been substantiated. In this review, we discuss various approaches to directing ESC towards neural lineages and protocols for sorting and selection of differentiated progenies. We examine in particular in vitro differentiation of ESC to mid-brain dopaminergic (DA) neurons and glial cells and the potential issues related to the transition to the clinic. 相似文献
18.
干细胞移植是近年来医学领域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脑梗死治疗的重点研究方向。由于胚胎干细胞移植存在伦理、法律及取材等各方面的问题,在移植治疗中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相似文献
19.
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背景:目前治疗脊髓损伤应用比较多的方法是细胞移植治疗和神经营养因子的应用。移植的细胞可在损伤部位存活、整合入宿主组织中,分化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并且和宿主细胞之间可形成突触样结构,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得到部分恢复。
目的:总结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85-01/2007-10期间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Spinal Cord Injuries ,Neural,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01/2007-06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脊髓损伤,神经干细胞,神经元,干细胞移植”,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移植干细胞后脊髓损伤后神经轴突的再生与修复等研究进展中的应用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共收集到66篇相关文献,31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35篇为内容陈旧或重复文献。
文献评价:符合纳入标准的31篇文献中,23篇涉及移植后损伤脊髓神经元和轴突、髓鞘的再生及功能修复的研究,8篇涉及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资料综合:①在脊柱骨折中约有16%~40%并发脊髓损伤。脊髓损伤传统治疗仅限于脊柱骨折脱位的复位固定、解除脊髓压迫、对症及康复治疗,疗效较差。②近年来随着神经病理生理及神经发育学研究的不断深人,神经组织或非神经组织移植逐渐应用于脊髓损伤并取得了肯定的成绩。③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植入受损部位后,其释放的营养因子能促进神经元的再生,且再生轴突能快速穿越移植物与宿主组织的边界,重建轴突的连续性。④关于干细胞及营养因子在损伤脊髓修复方面的研究虽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仍存在对神经再生的不利因素,如髓鞘相关抑制分子和胶质瘢痕形成,免疫排斥等。
结论: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脊髓损伤的理想方案,可恢复损伤大鼠脊髓的部分功能。 相似文献
20.
背景: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种累及肌肉系统的致死性遗传疾病,迄今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学者们针对干细胞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进行了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有意义的临床试验。
目的:观察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接受序贯式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后,其运动功能、肌细胞修复与再生、抗肌萎缩蛋白表达和缺失基因替代的变化,评价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于2009-05应用序贯式干细胞移植治疗1例8岁男性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方法基因分析13外显子缺失。序贯式干细胞移植,即依次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内移植-肌肉内移植-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定期检测血清酶学变化、供者HLA植入证据、缺陷基因表达、肌细胞膜抗肌萎缩蛋白表达、运动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与结论:序贯式干细胞移植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可使缺失基因替代,肌细胞膜dystrophin阳性表达,血清酶学显著降低,进一步提高运动功能。可阻止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疾病进展,有望获得持续性改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