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是目前发现的一类惟一可独立诱导骨再生的细胞因子,临床应用前景广阔。但它们价格昂贵,限制了在中国的应用。 目的:探讨自主生产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骨诱导活性及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方法:通过电泳及质谱的方法检测其复性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纯度,通过C2C12细胞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下向成骨细胞分化检测其骨诱导活性。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以动物骨为原料加工制成的新型骨修复材料复合,植入新西兰兔桡骨缺损实验模型观察其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结果与结论:自主生产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纯度≥95%,能明显诱导C2C12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分化早期大量表达碱性磷酸酶,分化末期形成大量的矿化小节,诱骨活性良好。在兔桡骨修复试验中,X射线影像学及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材料组在2个月时形成大量骨痂,4~6个月时载体与自体骨融合,材料大量降解,修复效果良好;单纯骨填充材料组4~6个月时只有少量新生骨桥与自体骨连接,降解量极少;空白对照组损伤部位为纤维化组织所填充。结果提示自主生产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促进骨修复作用明显,适合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自主生产;人骨形态发生蛋白;生物型骨填充材料;桡骨缺损;骨修复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1.002  相似文献   

2.
背景:异体血管保存常用的低温冷冻法会不可避免地形成大量冰晶,因此所保存的血管活性有限。玻璃化法可避免冰晶所造成的挤压损伤和冻融效应,尤其适合于活性组织的保存。 目的:比较玻璃化法和低温冷冻法保存兔股动脉组织结构和收缩舒张能力的差异。 设计、时间及地点:组织形态学及力学水平的随机对照实验,于2002-09/2006-08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 材料:纳入新西兰兔18只,按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玻璃化法保存组、低温冷冻法保存组及新鲜血管组各6只,每组取12条股动脉。 方法:切取股动脉标本,置于平衡液中备用。玻璃化法保存组血管在4 ℃条件下经25%,50%和100%梯度玻璃化溶液浸泡后,直接投入液氮中。低温冷冻法保存组血管由常温状态下,经过0,-20,-70 ℃梯度降温,平衡60 min,直接投入液氮中。将新鲜动脉作为对照,样本在液氮中保存14 d 以上。 主要观察指标:对动脉组织进行细胞培养和鉴定,测定动脉环张力随去甲肾上腺素和硝普钠剂量的变化。 结果:3组动脉培养均为平滑肌细胞,玻璃化法保存组生长速度与新鲜血管组相近,而优于低温冷冻法保存组。玻璃化法保存组与新鲜血管组动脉环最大收缩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玻璃化法保存组、新鲜血管组动脉环最大收缩力显著大于低温冷冻法保存组(P < 0.01)。当去甲肾上腺素剂量为10-6 mol/L时,动脉开始明显收缩;当去甲肾上腺素剂量为10-4 mol/L时,动脉收缩力达到最大。玻璃化法保存组、低温冷冻法保存组及新鲜血管组动脉环最大舒张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当硝普钠剂量为10-7 mol/L时,动脉开始产生明显的舒张反应;当硝普钠剂量为10-4 mol/L时,动脉基本达到最大舒张程度。 结论:玻璃化法保存的动脉较低温冷冻法具有更多的活性平滑肌细胞,尽管玻璃化法保存的动脉在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收缩能力方面优于低温冷冻法保存的动脉,但是对硝普钠的舒张能力上二者之间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表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磷酸钙支架复合体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且材料内部的多孔结构和孔径也能满足于细胞长入和骨的再生,但要应用于临床还需证明能否体内成骨。 目的:构建壳聚糖-磷酸钙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复合材料,并观察其植入兔肌袋模型后的异位成骨能力。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7-06/08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外科实验室及暨南大学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实验室完成。 材料:将固相的磷酸三钙粉末及液相的壳聚糖溶液在室温下混合,制备壳聚糖-磷酸钙支架。再将壳聚糖-磷酸钙支架放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溶液中浸泡,真空抽吸后冷冻干燥,制备壳聚糖-磷酸钙材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材料。 方法:测量改良后支架的孔隙率及抗压强度, 扫描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20只新西兰大白兔局部麻醉后在左后肢大腿外侧切口,暴露大腿肌肉,分离形成肌袋。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5只不植入材料,单纯壳聚糖-磷酸钙材料组5只、壳聚糖-磷酸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材料组10只分别植入壳聚糖-磷酸钙材料、壳聚糖-磷酸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材料。 主要观察指标:在植入后4周,通过大体观察、X射线摄片、组织学检测其体内异位成骨能力及生物反应性。 结果:制备的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后的壳聚糖-磷酸钙支架的孔隙率为87%,压缩弹性模量为20 MPa。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支架材料内部为多孔结构,孔径超过100 μm。空白对照组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肌肉纤维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单纯壳聚糖-磷酸钙材料组大体观察可见材料周围有薄层的结缔样组织包裹,材料与周围肌肉连接松散,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材料植入区为圆形空腔。壳聚糖-磷酸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材料组大体观察可见材料周围有薄层的结缔样组织包裹,材料中间可见空洞,有降解现象及少量淡红色纤维样结构长入,X射线示左大腿内材料高密度影无明显改变,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少量血管样组织长入,Masson三色染色可见编制骨岛中有胶原纤维形成。 结论:壳聚糖-磷酸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孔隙率、抗压强度及超微三维结构,复合材料在兔体内具有异位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4.
背景:在众多的骨生长因子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具有显著促进骨缺损修复和骨折愈合的效果。骨修复是一个阶段性过程,不需要转染的目的基因长久表达,因此利用腺病毒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促进骨愈合比较理想。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后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情况。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8-01/10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清洁级3周龄雄性Lewis大鼠24只,由北京大学实验动物学部提供。腺病毒载体Ad-BMP2、Ad-GFP由靳小兵博士构建扩增。 方法: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分为Ad-BMP2转染组、Ad-GFP转染组和未转染组。各转染组分别向培养液中加入对应的腺病毒液,转染复数MOI=100。 主要观察指标:转染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von Kossa染色结果,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骨桥蛋白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 结果:与未转染组比较,转染后7,14,21d Ad-GFP转染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明显变化;Ad-BMP2转染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高(P < 0.01),且随时间延长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更为显著。Ad-BMP2转染组von Kossa染色出现黑色钙结节,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示胞浆内有大量黄染颗粒,骨桥蛋白、骨形态发生蛋白2均呈明显强阳性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Ad-BMP2转染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骨桥蛋白、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水平增高,Ad-GFP转染组中未检测到骨桥蛋白、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 结论: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经腺病毒介导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后,可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骨折愈合过程中,间充质细胞向骨折部位迁徙并分化为软骨细胞及成骨细胞是其中的关键性环节,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胫骨骨折早期愈合过程中表达的变化,探讨骨质疏松症骨折延迟愈合的原因。 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10在教育部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及分组:64只6个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去势组和对照组,每组32只。②实验过程:去势组行双侧卵巢切除建立Ⅰ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对照组切除少量脂肪组织。3个月后造成胫骨骨折。③实验评估:两组于术后7,14,21,28 d麻醉状态下各取大鼠8只,取胫骨周围少量软组织和外骨痂的骨折断端、骨痂、骨皮质及骨髓腔的全层标本,分别进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 结果:①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骨折处膜内成骨和软骨成骨两种方式,术后第21天及28天时去势组骨痂中仍可见大量软骨细胞。②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术后第7天及14天对照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平均吸光度值大(阳性细胞计数高)于去势组,而在术后第21天低于去势组。③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术后第7天对照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条带强度高于去势组,而在第14天弱于去势组。 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骨折早期骨痂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骨质疏松症骨折愈合早期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量减少且延迟,可能是其愈合延迟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摘要 背景:研究发现,在小段骨缺损中植入骨或仿生骨组织,坏死组织逐渐被替换,移植骨中会长入有活性的血管肉芽组织,移植骨被吸收,新骨主动形成。但在大段骨缺损,这一过程发生较慢且不完全。 目的:观察纳米级羟基磷灰石材料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后大段骨缺损修复能力及诱导生成血管能力。 方法:制作兔桡骨大段骨缺损模型,抽签随机分2组,选择一侧分别植入纳米级羟基磷灰石/骨形态发生蛋白、纳米级羟基磷灰石修复,均以另一侧为空白对照。植入后6个月行大体观察、X射线、组织形态学检查、组织切片碱性磷酸酶染色、成骨量分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阳性细胞率及阳性血管数检测。 结果与结论:空白对照组基本无骨组织生成。纳米级羟基磷灰石植入后被新生骨组织分割成小块,材料原有结构破坏。纳米级羟基磷灰石/骨形态发生蛋白组较纳米级羟基磷灰石组残存材料更少,材料降解更为彻底。纳米级羟基磷灰石/骨形态发生蛋白组成骨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阳性血管数目均明显高于纳米级羟基磷灰石组(P < 0.001),且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阳性血管数目成正比关系。说明纳米级羟基磷灰石与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后,骨修复能力进一步增强,诱导血管生成能力明显提高。 关键词:纳米级羟基磷灰石;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血管生成;纳米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2.006  相似文献   

7.
摘要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单独应用于骨移植效果不佳。而转化生长因子β能明显增强其在体内的诱导成骨作用。 目的:观察自体骨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用于兔腰椎融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的基因表达。 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自体骨组、复合骨组和异体骨组,分别于双侧L5-6横突间植入自体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及异体骨。植入后7,14,21,28,35 d取3组节段骨痂,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的基因表达水平。 结果与结论:植入后28 d,复合骨组转化生长因子β达峰值,随后有所下降,但均高于自体骨组和异体骨组(P < 0.05)。结果证实,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缓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有效地促进了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明显增强了体内的诱导成骨效应。 关键词: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腰椎;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6.009  相似文献   

8.
背景:临床观察及基础研究发现,合并颅脑损伤可加速骨折愈合,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观察脑损伤后SD大鼠股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探讨脑损伤对大鼠股骨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基因水平动物实验,于2007-05/2008-03在华北煤炭医学院骨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SPF级10周龄雄性SD大鼠48只。 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2组,每组24只。参考文献建立大鼠单纯股骨骨折模型和脑损伤合并股骨骨折模型。于术后7,14,28 d分批处死动物,行X射线摄片后,取股骨骨痂,分别用于提取总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主要观察指标:以X射线摄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以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骨痂组织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 结果:X射线摄片示,与单纯骨折组相比,骨折合并脑损伤组骨痂出现早,同一时间骨痂更大。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造模7,14 d脑损伤合并股骨骨折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平均阳性细胞百分率高于单纯骨折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结果发现,脑损伤合并股骨骨折组7,14 d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mRNA表达高于单纯骨折组,7,14,21 d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mRNA表达高于单纯骨折组。  结论:与单纯骨折组相比,骨折合并脑损伤组大鼠骨折愈合加速,骨痂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显著性升高,提示脑损伤促进了骨折愈合的机制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9.
背景: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骨折愈合过程中局部骨形态发生蛋白2明显降低,成骨细胞增殖能力下降,骨折延迟愈合,或者不愈合。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治疗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组织成骨细胞增殖和骨钙素的表达,分析骨形成蛋白在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9/12在昆明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SD雄性大鼠30只,20只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破坏胰岛细胞诱导为糖尿病大鼠后,随机均分为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模型对照组,另10只为正常对照大鼠,腹腔内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 方法:3组大鼠行右胫骨上段骨折建立大鼠胫骨骨折模型。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用10 μg/kg骨形态发生蛋白2治疗,模型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给予等渗量生理盐水。 主要观察指标:伤后第1,2,4,6周X射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光镜下观察骨痂内成骨细胞数量,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骨钙素表达。 结果:骨形态发生蛋白2、正常对照组X射线片显示骨痂生成量多,骨折愈合程度明显优于模型对照组(P < 0.01)。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成骨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模型对照组,略低于正常对照组。各组血清骨钙素均呈上升趋势,在第2周达到峰值,第4周下降,至第6周进一步下降。模型对照组骨钙素升高幅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 < 0.01),并且低于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正常对照组的骨钙素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较正常大鼠,骨钙素水平降低,成骨细胞增殖下降,采用骨形态发生蛋白2治疗可提高骨钙素水平,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0.
背景:有学者认为手术增加了颈椎不稳定的风险,后纵韧带的张力有可能改变体内生长因子表达。然而两者是否存在关系还没有定论。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4是具有独立异位成骨作用的细胞因子之一。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减压对颈椎后纵韧带中骨形态发生蛋白4 mRNA表达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1/2006-12在泰山医学院完成。 材料:清洁级成年SD大鼠48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70~350 g。 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手术组:行C3~6全椎板切除减压加椎旁肌切断手术;假手术组:仅作皮肤切口;空白组:不作任何处理为。于处理后1,2,4,8周分批处死动物,取其后纵韧带。 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组织骨形态发生蛋白4 mRNA表达水平。 结果: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未见明显骨形态发生蛋白4 mRNA的表达;手术组于手术后1周表达明显,持续到8周。 结论:颈椎后路减压手术可以导致后纵韧带早期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4 mRNA表达上升,内源性的骨形态发生蛋白4可能导致手术后韧带骨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背景:骨水泥成形具有即刻止痛和稳定骨折的作用,可明显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其用于临床时间尚短,许多学者认为这种技术缺乏远期随访资料和更多病例验证,对复杂部位转移灶的治疗仍值得深入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纯放射治疗及骨水泥成形辅以放射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癌患者的效果。 方法:2006-09/2009-02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恶性肿瘤骨转移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单纯放射治疗组30例,采用6 MV X射线,照射剂量2 Gy/次,5次/周,照射4周,总照射剂量40 Gy;联合组30例,采用骨水泥成形治疗,并辅以放射治疗。采用VRS法疼痛程度分级和目测类比评分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骨痛评分,测定起效时间。 结果与结论:治疗前两组患者骨痛评分基本相似(P > 0.05);治疗后与单纯放射治疗组比较,联合组痛程度显著缓解,骨痛评分明显降低(P < 0.05)。单纯放射治疗组共13例患者治疗无效,联合组共8例患者治疗无效,单纯放射治疗组患者的起效时间迟于联合组。在10个月的随访期内,单纯放射治疗组共有25例患者死亡,联合组共有21例患者死亡,不同随访时间段内联合组生存患者多于单纯放射治疗组。全部死亡病例中均未发现与骨水泥有关的证据,提示应用骨水泥成形辅以放射治疗骨转移瘤比单纯行放射疗法对疼痛的缓解更为有效,可作为骨转移癌首选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放射治疗;骨转移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疼痛缓解;骨水泥;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08.037  相似文献   

12.
谢性骨病发生发展机制、抗骨质疏松症药物等研究。 目的:从骨组织形态计量学被认识到临床研究、临床应用以及展望进行综述。 方法:由第一作者分别以“骨组织形态计量学,骨活检,代谢性骨病,骨重建,骨结构,人”和“Bone histomorphometry,metabolic bone diseases,bone biopsy,bone remodeling,humans”为关键词进行检索,CNKI 数据库的检索时限为2000/2010,PubMed 数据库的检索时限为1965/2010。筛选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方面的文献,最终纳入30 篇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骨计量学可得到三维的骨结构和重建的参数,在评估、提供骨代谢信息方面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工具,其他任何研究方法不可代替。对于各种各样的骨代谢疾病,可从骨计量学方面更深层了解骨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为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此外,在临床新的药物安全干预、研究试验中,它提供了宝贵的骨结构和重建的参数资料。  相似文献   

13.
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生化指标与骨密度变化的探讨 陈陵霞 苗懿德 刘杰 魏雅楠 郏蓉 宝辉 褚琳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科,北京100044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科研基金支持项目 陈陵霞,女,1972年生,重庆市人,汉族,1995年北京大学医学部本科毕业,2001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毕业,2005-2007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后,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骨质疏松症及2型糖尿病并发症研究。 chenlingxia@medmail.com.cn 摘要 背景:2型糖尿病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高危人群,但其发生发展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 了解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特点及骨密度变化,为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观察住院及门诊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97例,非糖尿病男性76例,空腹采血测定血骨保护素(OPG)、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骨钙素(BGP)、骨碱磷酶(BAP)、I型胶原C-末端(CTX)。同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骨密度使用Hologic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 结果与结论 男性糖尿病患者各部位骨密度较非糖尿病组无显著变化。男性糖尿病患者OPG及CTX较非糖尿病者显著升高,分别为(1173.7±791.0)ng/L vs (868.6±483.0)ng/L(p<0.05)及(10.09±4.65)nmol/L vs (8.65±3.86)nmol/L(p<0.05)。BGP、BAP、TRAP无显著变化。提示OPG及CTX在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中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糖尿病;骨代谢;骨密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不影响术后恢复和便于二期手术的术中处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额颞联合颅脑手术86例,其中额部骨瓣保留、颞侧去骨瓣减压54例(A组),额颞骨瓣去除32例(B组)。比较2组术后脱水剂使用时长和拆线时长。结果2组术后脱水剂使用时长和拆线时长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额颞联合伤,术中内外充分减压后骨瓣复位不影响患者术后的正常恢复,能够保持患者术后的面部正常形态,减少面部畸形给患者带来的心理问题,方便了二期手术(颅骨修补)的实施,能够有效减少骨缺损面积,减少颅骨修补巨额耗材费用。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总结了各种复合型可注射骨替代材料的特点及其临床应用 资料来源:综述相关文献主要来源于Pubmed 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和清华同方数据库 资料选择:选择可注射型骨替代材料的特点和在临床中应用的最新相关文献,排除陈旧及重复实验的相关文献 结局评价指标:以最新的实验结果和研究热点为本综述的结局评价指标 结果:根据最新的相关文献,介绍各种复合型可注射骨替代材料的优缺点和治疗骨缺损的临床疗效 结论:复合型可注射骨替代材料在临床上治疗骨缺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背景:在骨形成及骨病中,有多种因子的表达,这些因子能在体外诱导软骨成骨,或诱导骨腹细胞成软骨细胞。 目的:总结近年来广泛研究的成骨因子,强调成骨因子在骨形成和骨病中的作用。 方法:以osteogenic factors,bone disease,bone formation,Intercellular Signaling Peptides and Proteins,osteogenesis为检索词,检索Medline数据库(2008-01/2009-07);以成骨因子,骨形成,骨病,细胞因子,刺激因子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8-01/2009-07)。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英文和中文。纳入成骨因子及骨形成或骨病相关的内容。排除已被证实落后的研究及重复性研究。 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得到158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成骨因子在骨形成和骨病中的作用进行分析。骨形成及骨病是复杂的过程,受多种激素、全身及局部生长因子的调控。多种骨生长因子参加了骨愈合与骨代谢相关疾病过程,通过局部自/旁分泌方式作用于靶细胞,也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远隔部位靶细胞。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形成蛋白,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生长激素等都参与了骨重建过程中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基质合成的调节及骨病的代谢。成骨因子在骨形成过程及骨相关疾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成骨因子已用于临床及骨组织工程研究中,其效果已经得到了临床证实。  相似文献   

17.
背景:海藻酸有相对温和的凝胶条件与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已广泛应用于生物组织工程。 目的:采用海藻酸钠凝胶复合异种骨的方法,构建骨组织工程载体,观察载体中细胞的生物性能及体内成骨能力。 方法:取2 只2 周龄新西兰兔的骨髓,以1×10-8 mol/L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诱导后第2 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1%海藻酸钠凝胶中,培养4 d 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凝胶中细胞形态。将第2 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单纯DMEM凝胶组和含1%海藻酸钠的DMEM凝胶组,分别培养7 d 后行骨形态发生蛋白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取24 只裸鼠,随机分为2 组,于两侧股部肌袋中分别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海藻酸钠凝胶/牛松质骨复合体作为实验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牛松质骨复合体作为对照组。术后2,4 周后组织学观察复合体成骨情况,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各组成骨或软骨的面积百分比。 结果与结论:海藻酸钠凝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饱满,细胞悬浮于凝胶中,可见细胞分裂和核分裂相。单纯DMEM凝胶组和含1% 海藻酸钠的DMEM凝胶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细胞分裂增殖正常,伸出多种形态的突起,胞核大,核仁清晰。单纯DMEM凝胶组和含1%海藻酸钠的DMEM凝胶组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 表达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扫描电镜观察海藻酸钠凝胶均匀地复合于牛松质骨微孔中,不同平面均有细胞生长。动物实验显示术后2,4 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骨或软骨的面积百分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以海藻酸钠凝胶/牛松质骨构建骨组织工程载体,合乎组织工程载体的超结构原理,能最大限度地承载细胞,生物性能好,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表型及相关的生物性能无不良影响,在体内成骨效率较高。 关键词:组织工程骨;海藻酸钠凝胶;异种骨;载体;支架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08.043  相似文献   

18.
背景:同种异体骨是临床常用的骨移植材料,但缺乏诱导成骨能力是最大的问题。 目的:评价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刮除或切除后应用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红骨髓修复骨缺损的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对比分析,于2004-05/2006-05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进行。 对象:选择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108例患者,男 58例,女 50例;年龄10~58岁,平均32岁。其中采用异体骨复合自体浓缩红骨髓植骨52例(复合红骨髓植骨组);单纯异体骨植骨56例(单纯植骨组)。 方法:复合红骨髓植骨组患者根据预计植骨量从每位患者两侧的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抽取红骨髓40~100 mL,在植骨前将同种异体骨与红骨髓充分混匀。肿瘤刮除或切除后,用电刀烧灼骨缺损腔,将同种异体骨剪成细小的短棒状或修成2 mm见方的块状,植入骨缺损区内。单纯植骨组将相同比例的生理盐水与同种异体骨充分混匀后植入骨缺损区内。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定期进行植骨区X射线检查及骨密度检测,比较两组间移植骨颗粒界限模糊、消失的时间及不同时间骨密度的情况。同时观察术后并发症如免疫排斥反应、感染等发生情况。 结果:100例患者达骨性融合(复合红骨髓植骨组49例,单纯植骨组51例),并获得24个月随访,数据进入结果分析。复合红骨髓植骨组移植骨界限模糊时间和消失时间均短于单纯植骨组(P < 0.05~0.01)。术后3,6,12个月时复合红骨髓植骨组骨密度高于单纯植骨组(P < 0.05~0.01)。复合红骨髓植骨组2例,单纯植骨组3例出现排异反应,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两三周后痊愈。 结论: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红骨髓来源相对丰富,抗原性减弱,能明显促进骨融合和骨缺损的愈合。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不同研究所采用的桡骨骨缺损模型长度均不同,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桡骨缺损标准尺寸。 目的:对兔桡骨缺损模型施行标准化研究再探讨,以期获得相对更可靠的兔桡骨缺损标准尺寸。 方法:选用健康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40只,双侧桡骨共80侧,在麻醉下行兔桡骨手术造成桡骨完全骨膜缺损,将桡骨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缺损1.0,1.2,1.4,1.7和2.0 cm组,每组16侧。分别于术后12周行X射线、大体解剖、CT三维重建和组织切片等检查,观察各组骨缺损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建模后12周可见缺损1.0 cm组至缺损2.0 cm组愈合率逐步下降,1.4 cm骨缺损组愈合率低于1.0及1.2 cm组(P < 0.05)。1.4,1.7,2.0 cm骨缺损组X射线评分及CT评分值均低于1.0及1.2 cm骨缺损组(P < 0.05),说明骨缺损尺寸在1.2 cm以下时,桡骨自行愈合率相对较高。结果提示实验成功建立了兔桡骨骨缺损模型,桡骨中段缺损(包括骨膜)尺寸≥1.4 cm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20.
背景:目前成人股骨头非创伤性坏死的治疗方法较多,但远期疗效大多不肯定。 目的:观察带血管蒂臀中肌骨瓣移植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和自体松质骨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彻底刮除病灶死骨、骨形态发生蛋白混合自体松质骨加带血管蒂的臀中肌骨瓣移植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69例83髋。股骨颈部的缺损用取自大转子的臀中肌骨瓣嵌入,不作内固定。治疗后定期复查髋正位X射线片。 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12~120个月,患者治疗后的髋关节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关节活动度改善。根据中华医学会推荐的100分评分法进行评价,优48髋(58%),良27髋(33%),可6髋(7%),差2髋(2%),优良率为90%。提示带血管蒂的臀中肌骨瓣移植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和自体松质骨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创伤小,能促进坏死骨修复。但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