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羟基磷灰石涂层Schanz钉结合外固定架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优越性。方法总结2008年2月~2010年9月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7例,平均年龄71.7岁,应用羟基磷灰石涂层Schanz钉和外固定架﹙Orthofix﹚治疗。结果 17例患者术后均达到骨折愈合,愈合过程中无螺钉及外固定支架的松动。结论羟基磷灰石涂层Schanz钉和外固定架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固定稳定,操作简便,创伤小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FNA(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与PFN(股骨近端重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5月~2012年12月采用C臂透视下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108例为PFNA组,随机选取同时期病例采用PFN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102例为PFN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值、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末次随访时患髋Harris评分,对二者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术后均随访8~24个月,PFNA组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全部病例未发生螺旋刀片骨内切割、松动移位,骨折全部愈合。PFN组6例发生髋部加压螺钉松动,其中骨折畸形愈合2例,2例行PFNA翻修治疗,2例行人工关节置换补救手术治疗。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值、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前血红蛋白值、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采用PFNA微创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可以减少医源性血运破坏、骨质丢失,操作简单、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可有效固定骨折,减少并发症,有利于骨折愈合,临床疗效满意,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顺势双向牵引复位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自本科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24~86岁,平均65岁;随机分成两组,采用顺势双向牵引复位器复位25例,采用牵引床牵引复位23例,手术选择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观察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骨折复位时间、骨折闭合复位率、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结果两组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4个月。两组病人中,手术时间、骨折复位时间、骨折闭合复位率、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及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选用顺势双向牵引复位器复位骨折端,骨折闭合复位率高、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的次数少及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外侧切口辅助复位在微创髓内针固定治疗难复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运用疗效。方法 2012年6月~2015年6月,对20例股骨近端髓内针内固定术中闭合复位困难的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在髋部前外侧做辅助小切口微创切开后,使用剥离子或者斯氏针辅助复位后,再行髓内针内固定治疗。结果手术时间30~70分钟,平均45分钟;术中出血量100~350m L,平均180m L。术后DR复查情况良好,随访6~18个月,平均8.3个月,骨折均完全愈合,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显示,优17例,良3例。结论对于移位较大闭合复位困难的股骨粗隆间骨折,采取髋部前外侧辅助切口,使用剥离子、斯氏针等协助复位,可以达到满意的复位结果,增加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对C臂透视下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12例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随访6~12个月,12例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个月。按髋关节Har is法评分标准,髋关节功能优7例,良4例,可1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1.7%。结论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髓内针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探讨影响髓内针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将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进行闭合复位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进行切开复位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生活能力得分。结果实验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住院时间和生活能力得分上,两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或闭合复位方式不是影响髓内针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的主要因素,髓内针内固定运用的中轴性固定效应,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临床可根据老年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复位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微创DHS内固定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在C臂X光机透视下闭合复位满意后,采用小切口DHS内固定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36例。结果36例患者开放手术时间40~60分钟,平均52分钟,术中出血60~120ml,平均80ml,手术切口4~6cm。术后伤口均I期愈合,骨折复位及内固定物位置良好。随访5~2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原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无加重,髋内翻3例,功能评定优23例,良11例,优良率94.4%。结论微创DHS内固定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良好,但需掌握好适应征,危重患者及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慎用。  相似文献   

8.
加压滑动鹅头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和内固定材料。方法 对75例老年患者各种类型股骨粗隆间骨用加压滑动鹅头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经过1-3年的随访。结果 75例无一例死亡或并发症,骨折愈合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加压滑动鹅头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理想的固定方法和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和内固定材料.方法对75例老年患者各种类型股骨粗隆间骨用加压滑动鹅头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经过1-3年的随访.结果 75例无一例死亡或并发症,骨折愈合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加压滑动鹅头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理想的固定方法和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10.
王欣  叶春万 《解剖与临床》2006,11(4):279-280
目的:探讨多枚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闭合复位3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42例。结果:42例均获骨折全部愈合,无髋内翻。结论:此内固定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内固定可靠,是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长柄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A2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8月~2013年4月对我院30例A2型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男12例,女18例,年龄74~98岁,平均年龄79.5岁。按AO分型:A2.1型20例,A2.2型4例,A2.3型6例。均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入路,使股骨粗隆间解剖关系基本恢复,置入长柄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术后5~7天下床活动。结果随访12~24个月,骨折复位良好,患者生活能基本自理,优良率83.3%。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可缩短卧床时间,及早行患髋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2.
背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植物有传统的动力髋螺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然而目前哪种内植物治疗方法较好仍存在争议。 目的:分析动力髋螺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3种内植物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动力髋螺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转子间骨折的差别。 结果与结论:①置入后1周、6个月、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优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组(P < 0.05),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组优于动力髋螺钉组(P < 0.05)。②置入后3,6,12个月X射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情况: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优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组(P < 0.05),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优于动力髋螺钉组(P < 0.05)。提示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操作简单、骨折愈合率高、愈合时间短、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告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1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评价治疗结果。结果:19例病人中4个月全部骨性愈合,髋关节屈伸活动恢复95%以上,旋转活动恢复85%,2例轻度髋内翻。结论: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转子间骨折具有手术简单,有效,符合生物力学要求,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材料总体来说分两种:髓内系统和髓外系统,对其治疗效果尚缺乏宏观的比较。 目的:比较髓内系统与髓外系统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217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Evans分型:Ⅲ型-Ⅴ型与R型),分别采用髓外系统和髓内系统进行治疗,其中18例动力髁螺钉,67例动力髋螺钉,43例重建钉,72例股骨近端防旋刀片髓内钉,17例新一代双钉加压交锁髓内钉,对手术时间、切口范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和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临床分析比较。 结果与结论: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并发症的发生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髓内系统均优于髓外系统,但切口范围和骨折愈合时间方面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可见髓内系统较髓外系统治疗不稳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固定稳固可靠,且患者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明显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是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在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及随访记录,根据手术时选用的手术方式分为2组,给予动力髋螺钉固定治疗的46例设为对照组,给予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的52例设为观察组,对比分析2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安全性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骨折的有效术式,可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股骨前弓角在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IF)髓内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探讨股骨前弓角在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然后对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民航总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26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分为70岁以上年龄组和70岁以下年龄组,均行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对股骨前弓角、股骨大粗隆顶点至股骨前弓角顶点的距离(顶尖距)及术后恢复Harri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股骨前弓角及Harris评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顶尖距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70岁以上年龄组女性股骨前弓角(7.71°±1.94°)大于男性股骨前弓角(6.41°±2.05°)(P<0.05),而男性顶尖距(184.65 cm±19.31 cm)大于女性顶尖距(176.50 cm±17.83 cm)(P<0.05),术后恢复Harris评分未见明显差别(P>0.05)。结论股骨前弓角在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生物力学固定中具有重要意义,临床治疗中股骨前弓角和顶尖距可作为重要参考以取得最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文题释义:骨质疏松:是骨量减少导致骨微结构破坏、进而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它不仅是导致髋部骨折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股骨转子间骨折: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现主要是手术治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失效时有发生,其原因可能与骨质疏松、骨折类型、尖顶距值、复位质量等密切相关。 背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在临床应用广泛,但仍有部分术后内固定失效病例,股骨近端骨质疏松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原因。Singh指数是评价股骨近端骨质疏松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基于Singh指数探讨不同骨质疏松程度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影响,对减少内固定失效概率,增加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探讨不同骨质疏松程度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转子间骨折提供新思路和实验基础。 方法:选取1例左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CT资料,导入Mimics 19.0和Geomagic studio 2017软件中进行提取、优化得到右侧股骨三维模型。运用Solidworks 2017软件画出内固定模型并与股骨模型按照标准手术技术装配,以STEP格式导入Hypermesh 14.0软件中截骨得到AO 2.1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参照Singh指数1-6划分应力骨小梁得到A-F模型,设置材料属性参数、边界条件、施加载荷,分别储存为K文件导入LS-DYNA软件求解。 结果与结论:①当股骨头受力时,Singh 6-Singh 1股骨头颈骨块中螺旋刀片产生切割,普通骨小梁消失,包裹螺旋刀片的应力骨小梁不但没有消失,且承载和分散了部分应力,使得螺旋刀片仍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和把持力,维持着骨折的复位,减少了股骨头颈骨块的内翻和旋转;②从Singh 6-Singh 1,随着应力骨小梁的消失,骨质疏松越严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就越容易失效;③股骨近端海绵状的丰厚骨小梁,特别是应力骨小梁,通过抵抗、缓冲弯曲应变而在维持股骨的弹性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是股骨近端弹性稳定的重要结构。 ORCID: 0000-0002-4097-2790(黄培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与比较作者设计的三维L形钢板(TDLP)与其他内固定物在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作用。方法:采用12具新鲜尸股骨标本,将股骨粗隆造成二部分、三部分、四部分骨折,沿着股骨内外侧骨皮质粘贴6个应变片,测量股骨近端应变和不同工况下(压、弯、扭)试验结果。分别用TDLP、Gamma钉、Richards钉、SHS钉固定,系统比较其实验结果和股骨的生物力学性能。结果:采用TDLP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其强刚度与Gamma钉相当,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Richards钉、SHS钉比较,在生物力学性能上占有明显优势,具有明显性差异(P<0.05)。作者自1994年始采用自行设计的TDLP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72例,平均年龄63.5岁,平均随访32月,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优良,伤肢恢复正常功能,无骨折延迟愈合及髋内翻或旋转移位。结论:TDLP是目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19.
背景:髓内钉具有优良的力学承载性能,提高了骨与内固定的整体稳定性,减少了骨折畸形愈合和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内固定治疗对内植物的要求较高,因此在内植物的选择上仍存在很多争议。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6月至2011年11月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17例的病例资料。其中股骨转子下骨折合并转子间骨折9例(Seinsheimer分型Ⅴ型),股骨转子下骨折(Seinsheimer分型ⅡB 2例,Ⅲ B 1例,Ⅳ 4例)累及股骨干骨折7例,Seinsheimer分型Ⅴ型同时累及同侧股骨干骨折1例。受伤原因:高能量损伤16例,低能量损伤1例。记录固定时间、固定时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固定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6.2个月。固定后X射线片示骨折愈合时间平均5.4个月。固定后X射线片示所有患者骨折复位良好,转子下骨折、转子间及股骨干骨折均愈合,未出现骨折移位、内固定松动及髋内翻畸形,固定时仅有1例患者出现插钉困难。固定后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8.2%。结果证实,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本身设计合理,其防旋刀片对骨折端具有抗旋转和成角稳定性,疗效较好,安全可靠,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起重机架外固定在青少年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2010年2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青少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共82例(82髋),按照固定方式分为起重机架组及空心钉固定组各41例(41髋),两组分别在G型臂透视下进行平乐正骨手法复位,第2次不成功者即进行SP切口开放复位,空心钉固定组采用空心钉固定,起重机架组采用起重机架外固定,随访观察两组患者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82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治疗。随访时间24 ~ 60个月,起重机架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等均低于空心钉固定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和疗效优于空心钉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少年股骨颈骨折起重机架外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